上午出去買菜,在買魚過程中魚老闆的兒子一直在大哭,而且哭到嗆咳;大家都勸老闆娘哄哄孩子,老闆娘說:「哄也沒用,不理他;這孩子就是哭泣蟲,都三歲多了還不信哄,只要哭起來就沒個頭。」
老闆娘話剛落,旁邊一位二胎媽媽說:「我家大女兒也是,現在跟你家孩子大小差不多,從小還好,現在大了越來越不聽話,還整天好哭,看見我抱二寶就過來擠在我懷裡,我不抱就大哭不止,我都煩死了,早知道孩子越大越不好帶,也不生小的了。」
當過媽媽的人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孩子到三歲左右的突然就變了,變得不聽話、愛哭、跟大人擰著來、做事固執己見等等,其實這就是三歲左右孩子的共同特點。今天單獨說說,3歲左右的孩子為什麼愛哭。
3歲的寶寶愛哭一般有如下原因
1、第一個叛逆期到來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自然界的四季,每個季節有不同的特點。孩子也是一樣,孩子的一生一般有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髮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
人生的三個叛逆期:
寶寶叛逆期:一般出現在孩子3歲左右,這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兒童叛逆期:一般指孩子7歲左右,這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青春叛逆期:大約在孩子十五歲左右,這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
當然,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不同,所以叛逆期到來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2到3歲寶寶不僅到了第一次叛逆期,此時也是寶寶秩序敏感期,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還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這個時期的寶寶做事情大多是隨心所欲,多半會違背家長的意願,家長看到寶寶做事不稱心如意就會幹涉,而寶寶由於叛逆就擰著來,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所以就粗暴幹涉,孩子就以哭鬧來威脅家長。
2、寶寶不會控制情緒
3歲左右的寶寶,對周圍所有的事情都充滿好奇心,似乎對什麼都感興趣,於是什麼事都想做一做,可是這一階段的寶寶做事的注意力有限,做事情總是虎頭蛇尾,多半是把事情做到一半就走開,經常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
家長本來就忙碌,看到小神獸把家裡搞得一團糟難免生氣,於是就訓斥孩子,有的甚至對孩子加以限制,這樣便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孩子對家長的限制不滿,又不知道如何跟家長溝通,加上寶寶還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於是乎就只好大哭不止。
3、寶寶缺少關愛
寶寶3歲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3歲以前的寶寶因為年齡小,時刻有家人陪著、抱著,這樣寶寶就感謝很安全。
孩子到了3歲左右,因為自己會走了,簡單的事情也可以自己做了,所以家長陪伴的時間逐漸在減少,尤其是像上面說的魚老闆,兩口子都忙著做生意,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感到失去了安全感,心裡產生失落或焦慮,就用哭泣的方式宣洩情緒,以此來引起家長的注意,目的是想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愛。
以上分析了3歲左右寶寶愛哭的原因,原因找到了,下面再來談談如何解決。
具體解決辦法
1、尊重孩子意願,放手讓孩子大膽嘗試
3歲寶寶自主意識增強,寶寶既然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做,家長就要給予大力支持,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要做什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做。不過在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要保駕護航。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還沒有風險意識,在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陪伴在身邊,孩子遇到困難家長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發現有安全隱患的地方,家長要毫不猶豫地立即排除,以防患於未然。
2、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三歲左右的孩子,遇到事情情緒激動心情煩躁,又不會控制情緒,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哭鬧屬於正常現象。
這一階段的孩子還不能體會父母是多麼疼愛他,孩子通常只能從父母的言行舉止的態度中感受到疼愛。特別是說話比較晚的孩子,暫時還不能完全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遇到情緒爆棚的時候,自己不會自控,又不能完全用語言表達,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就只能是哭。
作為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要耐心詢問孩子哭的原因,詢問的同時引導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這樣對寶寶說:「寶貝,你怎麼啦?哪裡不如意、想讓媽媽做什麼你好好說,只有你說出來媽媽才知道,你不說媽媽想幫助你也不行呀!」
提醒注意:寶寶哭的時候不能採取冷暴力對孩子不管不問,更不能打罵孩子;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以安慰和鼓勵。寶寶哭的時候,媽媽可以輕輕拍拍孩子的背,摸摸孩子的頭,或給孩子用毛巾擦擦臉,總之要讓孩子能感覺到媽媽的關愛,並教孩子如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3、多抽時間陪伴孩子,以任何理由不陪伴都是父母的不盡責
有一部分家長,因為自己工作或生意比較忙,認為孩子已經3歲了,會說會走的,只要給吃飽穿暖就行了,其實這種認為是錯誤的。人是感情動物,往往陪伴比吃穿更重要。
如果一個人在年幼的時候曾被無故拋棄,那麼野蠻孤僻的個性將伴隨他一生。——伊曼努爾·康德
孩子遇到不順心或自己解決不了問題突然大哭,媽媽要立即過去及時給予關心,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愛,這樣不僅能夠緩解孩子情緒不穩的症狀,同時還可以減少孩子哭鬧發生的機率。另外,家長要要注意,平時多教育孩子,遇到用語言表達,並讓孩子能夠養成正確使用語言的良好習慣。
一個人如果生活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心情一定會很好,笑也會時常掛在臉上。孩子更是如此,3歲寶寶之所以哭自身的生理原因之外,有些來自於外界環境。孩子是哭如果來自於家長的疏忽陪伴,平時家長就要注意多陪伴孩子,不是等孩子哭了再去陪伴,而是在平時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互動,告訴孩子有需求或不滿意的地方,要跟爸爸媽媽說,想表達不滿也可以對爸爸媽媽說「我生氣了」,但是不要哭鬧,哭鬧是一種不好的情緒,是一個小怪物,寶寶想把小怪物趕跑,就要每天開開心心的。
孩子兩歲之前,都是爸爸媽媽眼裡的乖寶寶,孩子乖巧、聽話,什麼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到了3歲左右孩子突然變了,因為孩子的變化父母感到煩惱,豈不知這一時期的孩子正因為焦慮、煩躁才改變的。3歲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時期,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坎兒,父母一定要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並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鼓勵,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度過難關!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
我是智慧奶奶蘇俠英,從事教學研究三十多年的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兩個孫子的奶奶,專注科學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的分享。希望這篇分享對您有所幫助。喜歡我文章的請關注,同時歡迎大家參與討論。這裡所發文章均為本人原創,不經過本人允許任何媒體不得轉載使用,違者必究。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