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代《周易》的特色《周易》在漢朝成為六經之首其思想深刻影響了漢朝的整體思想態勢優點:填補了先秦思想的空白 不足:這種填補本身的科學性值得關注象數易學大行其道。今古文之爭2漢代易學之象數主要特點:依據《周易》的卦爻符號來解讀《周易》文辭,強調文辭與符號之間的絕對比附。主要優點:在很多地方體現了《周易》的原始面貌與原始邏輯關係。主要不足:複雜性,穿鑿附會,與筮法相結合。3漢代易學之今古文今文易學與古文易學兩者的區別:文字,地位,治學態度。今文強調與社會的應用,突出經學的微言大義。古文強調回歸經典,突出經學的自身意義。今文易學是當時的官方哲學古文易學在民間傳播4今文易學西漢易學人物:田何→丁寬→田王孫→梁丘賀、孟喜、施仇→ →王同→楊何→京房→ 焦延壽→京房
→司馬談5田何,字子莊,齊人也。自孔子授《易》,五傳至何。及秦禁學,以《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何傳之不絕。漢興,田何以齊諸田(因為屬於原來齊國的田姓氏族而)徙杜陵,號曰杜田生,以《易》受弟子,東武王同子仲、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等,皆顯當世。6丁寬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才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景帝時寬為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7施讎,漢代經學家,字長卿,沛(今安徽濉溪)人。施讎為老師田王孫的終生弟子,從小時候就跟從學習《周易》,一直侍奉到去世。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施讎傳《易經》十二篇,作易經《章句》二篇。案《隋書》,其著作亡於西晉。8孟喜:創西漢今文《易》學孟氏學。但孟喜不遵西漢經學家所恪守的「師法」、「家法」,史稱其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 '
9
梁丘賀(生卒年不詳),複姓梁丘,西漢時今文《易》學「梁丘學」之開創者。
梁丘賀先是從京房學《易》,後更事田王孫。漢宣帝時,召為郎,任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年老終於官.
梁丘賀為人小心周密,宣帝深為信任、器重。
10
焦延壽,西漢梁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字贛。於《周易》自稱學於孟喜,其學生京房也認為「延壽易即孟氏學」。而孟喜正傳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焦氏的易學著作有《易林》、《易林變佔》。
11
京房:本姓李,字君明,改姓原因不明,史傳只說他「推律自定為京氏」。曾就學於孟喜
門人《易》學家焦延壽。
元帝時立為博士,因効奏石顯之黨而被殺。
主要的影響:《京氏易傳》與《納甲筮法》
註:課堂內容來源於中國政法大學 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