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二】學習筆記.周易9-1.漢代《周易》與天象.西漢易學人物

2020-12-20 Judy的學習筆記

1漢代《周易》的特色《周易》在漢朝成為六經之首其思想深刻影響了漢朝的整體思想態勢優點:填補了先秦思想的空白 不足:這種填補本身的科學性值得關注象數易學大行其道。今古文之爭2漢代易學之象數主要特點:依據《周易》的卦爻符號來解讀《周易》文辭,強調文辭與符號之間的絕對比附。主要優點:在很多地方體現了《周易》的原始面貌與原始邏輯關係。主要不足:複雜性,穿鑿附會,與筮法相結合。3漢代易學之今古文今文易學與古文易學兩者的區別:文字,地位,治學態度。今文強調與社會的應用,突出經學的微言大義。古文強調回歸經典,突出經學的自身意義。今文易學是當時的官方哲學古文易學在民間傳播4今文易學西漢易學人物:田何→丁寬→田王孫→梁丘賀、孟喜、施仇→ →王同→楊何→京房→ 焦延壽→京房

→司馬談5田何,字子莊,齊人也。自孔子授《易》,五傳至何。及秦禁學,以《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何傳之不絕。漢興,田何以齊諸田(因為屬於原來齊國的田姓氏族而)徙杜陵,號曰杜田生,以《易》受弟子,東武王同子仲、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等,皆顯當世。6丁寬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才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景帝時寬為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7施讎,漢代經學家,字長卿,沛(今安徽濉溪)人。施讎為老師田王孫的終生弟子,從小時候就跟從學習《周易》,一直侍奉到去世。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施讎傳《易經》十二篇,作易經《章句》二篇。案《隋書》,其著作亡於西晉。8孟喜:創西漢今文《易》學孟氏學。但孟喜不遵西漢經學家所恪守的「師法」、「家法」,史稱其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 '

9

梁丘賀(生卒年不詳),複姓梁丘,西漢時今文《易》學「梁丘學」之開創者。

梁丘賀先是從京房學《易》,後更事田王孫。漢宣帝時,召為郎,任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年老終於官.

梁丘賀為人小心周密,宣帝深為信任、器重。

10

焦延壽,西漢梁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字贛。於《周易》自稱學於孟喜,其學生京房也認為「延壽易即孟氏學」。而孟喜正傳弟子「瞿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焦氏的易學著作有《易林》、《易林變佔》。

11

京房:本姓李,字君明,改姓原因不明,史傳只說他「推律自定為京氏」。曾就學於孟喜

門人《易》學家焦延壽。

元帝時立為博士,因効奏石顯之黨而被殺。

主要的影響:《京氏易傳》與《納甲筮法》

註:課堂內容來源於中國政法大學 劉震

相關焦點

  • 易學常識——「漢易」與「周易」有什麼不同?
    孟喜是儒家義理易學與原始象數易學合流的典型代表人物,孟氏易學兼義理與象數之學。孟氏易學以卦配月,以爻配日,並以震、離、兌、坎四卦配二十四氣,每爻一節氣,形式完備,體系周密。孟喜編排了一個以十二卦配十二月的卦氣圖式。這種配法目的不在於說氣象曆法本身的變化規律,而是為了比附人事,用來佔驗陰陽災異——這是在漢代「天人感應論」橫空出世的大環境下催生的。
  • [思考] 朱熹的《周易本義》與《周易》的本義
    對於《周易》來說,自然也是如此。易學,就是儒教學者不斷進行的釋經之學。易學的種種面貌,也都圍繞著經學的內在矛盾展開。作為經學之一的易學內在矛盾的展開,就是易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馮友蘭先生說:《周易》都是一些空套子,可以套入各種不同的內容。
  • 《歸藏》與《周易》卦序排列的天文背景分析
    可以說,在所有的易學典籍中,這兩部是年代最接近,體例最相似的——二者都是以六十四卦為體系展開,甚至連卦名也大部分相同。「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這個排序,與《周易》開頭的乾坤二卦順序恰好相反。為什麼會相反呢?這表面上的相反有沒有內在的聯繫?有的。我們在本系列的前一篇中已經說過,《歸藏》的坤卦,與《周易》中的坤卦一樣,其繇辭都與孟冬十月的天象有關。
  •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 周易文化教育中心介紹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籌備兩年於2020年1月正式成立周易文化教育中心主要從事與周易文化有關的教育管理、教育諮詢、教育交流,以及適當做文化教育培訓等服務工作,中管院·周易文化教育中心官網周易文化教育中心也是中央電視臺唯一上榜的國學教育機構,未來周易文化教育中心也將肩負推行正統、正確、正宗國學教育使命,推出專業系列經典國學課程。
  • 學習《周易》必須學會卦象
    學習易經,首先就是選擇書的問題。《周易》現行本就是最好的。《周易》現行本是從古到今不斷進化的結果。從先秦起,易學大師不斷優化,不斷糾錯,並且在佔卜實踐中,在易理探索中,日臻完善。所以,我們說,現行本《周易》就是後輩學習易理易象易數易佔最好的一本書。
  • 觀點|李申:朱熹與《周易本義》
    對於《周易》來說,自然也是如此。易學,就是儒教學者不斷進行的釋經之學。易學的種種面貌,也都圍繞著經學的內在矛盾展開。  易學的內在矛盾  作為經學之一的易學內在矛盾的展開,就是易學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馮友蘭先生說:《周易》都是一些空套子,可以套入各種不同的內容。
  • 中國古代著作《周易》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為「(見圖片二)」,取日出之時陰陽交變之義。也主於「變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簡稱為《易》,至西漢初年被列為「經」書之一,世人遂尊稱為《易經》。可見《周易》當以「易」為大義,而諸說紛繁,也莫過變易消息之理。
  • 易經和周易是什麼,易經和周易的區別
    易經與周易不是一回事。    《三字經》:「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連山易以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周易以乾卦為首。三易都是64卦體系。  就象《易傳》雖屬《周易》體系,但《易傳》是孔子寫的,出書在《周易》之後一樣。    中國古代太乙九宮佔盤。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至遲為西漢時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黃帝內經·靈樞·九宮八風》首圖完全一致。    河圖洛書是怎麼來的?起源於天文星象。
  • 當今清華,北大研究《周易》有哪些值得看的書?
    其三,無論是《周易》的文本,還有各種術數方技其實都是有可以學習的專業教材,自己特殊的進階學習的方法,竅門乃至是今天通俗的說法,進階書單,但是的確需要走正道,也需要一定的天賦,才能學明白。經典學習非常講究一定要讀經典版本,一定要跟隨名家學習,這樣才能真正領域到《周易》的真諦。
  • 王曉毅:《周易》與竹林玄學
    如果將向秀《周易注》的佚文,嵇康與阮侃關於「宅無吉兇」四篇論文中涉及易學的相關文字作綜合分析,則不難發現,竹林玄學在對待漢代象數易學問題上,存在兩種不同傾向,具有不同的形上哲學背景:一是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多數派,持宇宙生成論,繼承了漢代象數易學,二是以向秀為代表的少數派,持貴「無」本體論,反對漢代象數易學。
  • 【推薦】《易學啟蒙通釋 周易本義啟蒙翼傳》點校說明 | 谷繼明
    至於程頤、張載,則是義理學派易學的傑出人物。周敦頤、二程、張載、邵雍合稱五子,是北宋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①]。由是可見,理學一派的易學,是兼顧象數與義理的。到了南宋,朱熹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整理、闡發北宋理學家的著述和學說,一方面則是以理學的觀點注釋群經。就《易》學而言,程頤早就有《易傳》,但朱子對其專門闡發義理不甚滿意。
  • 劉溥臣:易學一崑崙——讀李守力《周易詮釋》與《周易密鑰》
    易學一崑崙——讀李守力《周易詮釋》與《周易密鑰》文:劉溥臣作者簡介:劉溥臣,1979
  • 明代著名易學大師:來知德及其《周易集注》
    一生著述頗豐,其研思二十九年而成的《周易集注》被收入《四庫全書》,其《來瞿唐先生日錄》被《四庫全書》存目,後來又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其事跡在《明史》中有記載。      《明史》(卷二八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有專門章節介紹來知德(全文照錄):來知德,字矣鮮,梁山人。幼有至行,有司舉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舉於鄉。
  • 《周易》為什麼要分成上下兩篇?原來跟作者的身份有關!
    《晉書》記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隋書.經籍志》也說,汲冢裡挖出的戰國時期「《周易》上下篇,正與今同」。這說明,將《周易》分成上下篇,最晚從戰國以前便是如此,並不是漢代以後的改編。二、《老子》也分上下經我們有理由相信,將《周易》分為上下篇,是作者本人一開始就做好的設定。
  • 首部《周易》基礎教育教材(上)編寫特色
    新出版的中小學「國家綱要教材」《中華傳統文化》中,《周易》分冊為高中二年級下學期課本。本文以編者視角,總結把《周易》編入基礎教育教材的體例特色、編撰經驗、心路歷程和學脈淵源,並解析《周易》分冊與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國家文件精神的關係。以往的各類易學書籍雖豐富多彩,但一直缺少一部中學生適用的易學教材。
  • 周易文化 您了解多少?
    姬昌自青少年時來到了殷商都城,學習政治,軍事和文化,姬昌精通甲骨文,諳熟《歸藏易》。82歲的姬昌彼殷商紂王軟禁於殷都南15公裡的麥裡城。姬昌滿懷悲憤,但又不露怒色,只好忍氣吞聲地在麥裡城畫地為牢中度過七年囚禁生活。
  • 中韓周易文化交流暨當代易學研討會今舉行
    中新網杭州7月12日電(記者 童靜宜 實習生 倪晨琪)7月12日,中韓周易文化交流暨當代易學研討會在杭州舉行。40多位專家學者,對《周易》淵源和周易的時代意義、現代表達作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專家們認為,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文化信仰的重建成為人類共生環境必須堅守的共同準則。
  • 《周易》有哪五個版本,區別在哪?《周易》為何會稱之為《易經》
    《周易》是卜筮之書,被譽為「大道之源」,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西漢初期,尊崇「黃老學說」,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
  • 淺論《周易》的作者
    一、文王作《周易》說是誰提出了文王寫《周易》呢?提出這個說法的最有影響力人物,就是太史公司馬遷。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說:「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二、周公作爻辭說文王作《周易》的這個猜想,在漢代是比較流行的。
  • 「國學知識」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周易?
    《周易》一般也叫《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經典。嚴格的來講,傳統的「易經」有三部,即夏代《連山易》;商代的《歸藏易》以及周代的《周易》,《連山》《歸藏》均已失傳,而《周易》卻被尊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六經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