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愛睡的小寶寶突然不怎么喝奶了,是什麼原因?
很常見的是寶寶口腔裡出現像吃奶留下的奶塊一樣的白色斑點,但是它們可能不是奶塊,而是鵝口瘡。
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生了鵝口瘡?鵝口瘡會傳染嗎?
如何判斷寶寶的鵝口瘡?
鵝口瘡是小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又稱雪口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任何年齡都可發,但兩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有了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寶寶嘴巴裡有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與新生兒吃奶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很可能是鵝口瘡。
鵝口瘡一般不痛,不嚴重時寶寶無特殊不適,隨著病情加重,可能會影響進食。
小心,這些情況寶寶容易「中招」
1、媽媽產道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體的皮膚、腸道以及女性的yin道中,如果準媽媽孕前有白色念珠菌yin道炎要及時治療。有統計表明,正常新生兒的鵝口瘡有99%是出生經過產道時,接觸到媽媽yin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2、餵養時不注意衛生:乳頭不潔或餵養者的手指伸入寶寶口腔內導致感染。不乾淨的手觸摸乳頭或是媽媽內衣不淨等等都會致使媽媽乳頭有病菌,而用手指觸摸寶寶的口腔,則會將致病菌直接帶入寶寶口腔。
3、玩具消毒不及時:忽略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等用品的清潔消毒。一些和寶寶時刻親密接觸的物品,如果沒有做到及時的清潔和消毒,就有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源。
4、身體抵抗力還不夠強大:新生寶寶的口腔黏膜嬌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損,都會使病菌有機可乘,侵入寶寶的傷口引發感染。
5、盲目用藥:現代醫學證實,嬰幼兒患鵝口瘡還與長期、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類固醇藥物造成嬰幼兒體內正常菌群的紊亂有關。對於長期腹瀉,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孩子要做好預防工作。在疾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減少抗生素和激素的應用,避免體內菌群失調,造成真菌滋生。
鵝口瘡,你應該懂的護理知識
1、看到寶寶感染鵝口瘡,做媽媽的心裡肯定會非常難過,不過,這通常只是暫時的。照顧好你的寶寶,多安慰他,並按醫生的指導合理用藥,幫助寶寶緩解不適,寶寶很快就能恢復健康。除了遵醫囑正確用藥,下面這些護理知識也是你應該懂的。
2、不要用力擦拭:當發現寶寶口腔內有類似奶斑的斑塊時,不要隨便揩洗,以免黏膜損傷引起細菌感染。確診孩子患有鵝口瘡後,爸爸媽媽可以用消毒藥棉蘸2%的小蘇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時候動作要輕,還可以取制黴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5ml甘油調勻,塗搽在患處。
3、症狀消失要再繼續用藥:通常用藥幾天以後病症就會消失,但是鵝口瘡特別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爸爸媽媽們應該在病症消失以後繼續用藥幾天,以鞏固療效,避免復發,儘量一次治癒。
4、喝奶後塗藥:塗藥時不要馬上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後塗藥,以免衝掉口腔中的藥物或引起寶寶嘔吐。在使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到醫生處諮詢。
5、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治療:不要在家盲目用藥,要去醫院,如果治療不當,斑點狀黴菌會越長越多,可融合成片或連在一起,且厚度增加,嚴重的可擴散到咽喉,引起吞咽困難。若擴散到氣管可引起黴菌性肺炎,甚至全身性念珠菌感染。
6、餵溫涼食物:寶寶患了鵝口瘡,宜給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而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避免攝入過酸、過鹹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時多餵水,以清潔口腔,防止感染。
7、媽媽乳頭感染:如果媽媽哺乳時出現乳頭疼痛、乳頭看起來粉紅髮亮,甚至有灼燒、發癢感,可能是被寶寶的鵝口瘡傳染了。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應該諮詢醫生幫助,由醫生指導使用藥膏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