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長鵝口瘡?口腔清潔護理需重視!

2020-12-18 米果兒

寶寶嘴巴裡有白白的東西,棉籤也擦不掉,這是什麼東西?該怎麼辦?

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一般多見於新生兒,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

多發於舌、軟顎、頰以及口唇部的黏膜,有一些分散的白色斑點或是斑塊。

擦拭的時候基底是紅色,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醫學上也稱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

鵝口瘡症狀

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感染鵝口瘡會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感,可能伴有疼痛感。

這些症狀會導致患兒煩躁,拒絕進食甚至哭鬧不安。

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無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會有痛苦的表情,感染嚴重時,寶寶會胃口不佳、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鵝口瘡護理

不可試圖人為去除白色附著物,容易造成舌面損傷,具體治療方案還應謹遵醫囑。

輕度鵝口瘡護理:,家長可以用棉籤沾小蘇打水,一日3次擦拭寶寶的口腔。

若擦拭3-5天仍沒有效果,建議及時就醫,可能是重度的鵝口瘡。

鵝口瘡預防

為了寶寶的口腔健康,預防更重要。

預防一:哺乳期的媽媽應保持清潔,建議在哺乳前清潔乳暈和乳頭,勤洗澡、勤換衣、剪指甲、勤洗手。

預防二:嬰幼兒的所有用品應定期清洗和消毒,並且和大人的分開清潔單獨完成,千萬不要用化學消毒劑消毒,高溫蒸燙即可。

預防三:嬰幼兒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溫馨小tip:很多家長分不清奶垢和鵝口瘡,一般來說用棉籤輕輕擦除的是奶垢,常附著於舌頭上。

相關焦點

  • 新生兒春季謹防鵝口瘡 加強寶寶口腔護理
    剛升級成爸媽的年輕父母注意了,剛出生的寶寶在春季比較容易會遭受到念珠菌的「侵襲」,患上鵝口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翁志強表示,鵝口瘡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以新生兒最多見,又稱新生兒鵝口瘡或雪口病。  鵝口瘡可導致黏膜潰瘍及壞死  鵝口瘡,其實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
  • 新生兒鵝口瘡判斷及護理要點!
    很常見的是寶寶口腔裡出現像吃奶留下的奶塊一樣的白色斑點,但是它們可能不是奶塊,而是鵝口瘡。怎麼判斷孩子是不是生了鵝口瘡?鵝口瘡會傳染嗎?如何判斷寶寶的鵝口瘡?鵝口瘡是小兒常見的口腔疾病,又稱雪口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任何年齡都可發,但兩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有了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寶寶嘴巴裡有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與新生兒吃奶留下的奶塊很難區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很可能是鵝口瘡。
  • 春季新生兒易發鵝口瘡 寶媽需正確護理
    郭醫生介紹說,所謂「鵝口瘡」,也叫雪口病,實際上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以新生兒最為多見,寶寶感染鵝口瘡後會表現得非常煩躁不安,偶爾會因疼痛而拒絕吃奶。  如何判斷孩子得了鵝口瘡呢?郭燕華說,有鵝口瘡的寶寶常表現為有很多像奶斑一樣的東西粘在口腔壁上,寶媽們可以用棉籤檢查,如果用棉籤能擦掉則為奶斑,擦不掉則為鵝口瘡了。  家庭護理對於鵝口瘡的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
  • 什麼是鵝口瘡?怎麼護理?
    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餵養者手指的汙染傳播。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裡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稱為雪口病。它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
  • 新生兒鵝口瘡
    導致鵝口瘡的是白色念珠菌,是一種黴菌,又叫真菌。鵝口瘡通常出現在頰、舌、軟顎及唇部。初起時是白雪樣、針尖大小的柔軟小斑點,不久後就會相互融合為白色斑片,像奶凝塊一樣,寶寶的整個口腔黏膜都布滿了白色斑塊。感染輕微時,孩子不覺得疼,如果嚴重了,孩子會因為疼痛而哭鬧,拒絕吃奶。
  • 寶寶厭奶可能是鵝口瘡惹禍
    美國新生兒每3名寶寶就可能有1個鵝口瘡,症狀往往影響小寶寶厭奶、不吃也不喝等情況。本篇力邀專業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及護理長,詳解寶寶鵝口瘡的照護原則,教會爸媽怎樣避免新生兒鵝口瘡的日常保健之道!  什麼是鵝口瘡  寶寶罹患鵝口瘡很普遍,但到底什麼是鵝口瘡?
  • 嬰兒鵝口瘡護理方法全解析
    鵝口瘡出現後的護理工作是需要患者們重視的,因為做好了護理的工作才能夠保證治療的效果,同時也避免了患者出現一些其他的情況,對於患者們來說也是減輕痛苦的好方式,那麼在下面就來關於鵝口瘡的護理方式介紹一下。小兒鵝口瘡家庭護理辦法一、自製抑菌素。
  • 說說新生兒鵝口瘡的大事小事
    此時檢查寶寶的口腔,往往可以發現舌頭或頰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狀的斑片,這在醫學上稱為「鵝口瘡」,又叫雪口。鵝口瘡多見於周歲內的嬰兒或新生兒。多發生在口腔內舌、頰和軟顎處,主要表現為牙齦、頰黏膜或口唇內側等處出現乳白色奶塊樣的膜樣物,呈斑點狀或斑片狀分布。初起時常在舌面上出現白色斑膜,繼而蔓延到牙齦和頰外,發病處有斑片白膜,周圍黏膜充血。
  • 寶寶口腔裡一片一片雪白雪白的!不是奶!是鵝口瘡!
    你家寶寶成天哭,一進食就哭,一飲水就哭,一吃奶也哭……這麼頻繁的哭,還總是煩躁不安的,不愛吃東西,趕緊看看你家寶寶的口腔黏膜吧,是不是有成片的白斑,如果有,那就是得了鵝口瘡了!鵝口瘡是啥?鵝口瘡是一種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炎症,常常在口腔裡發生白色的假膜,這種假膜白得像雪一樣,所以也稱為雪口,多發生在新生兒。白色念珠菌寄生在健康人的皮膚、腸道、陰道,由於照顧孩子的人手不乾淨,導致寶寶所用的物品發生汙染。
  • 寶寶得了鵝口瘡,怎麼辦?
    5個月大的小明最近吃奶時異常地愛哭鬧,媽媽發現小明舌頭上出現一層雪白色的東西,用棉籤也擦不掉,媽媽趕緊帶小明到兒童醫院門診看醫生,經醫生診斷,原來小明得的是一種叫做「鵝口瘡」的疾病。鵝口瘡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小明會得鵝口瘡?寶寶得了鵝口瘡該如何治療?不妨聽聽藥師為您講解兒童鵝口瘡的知識吧。
  • 鵝口瘡和奶垢如何區分,鵝口瘡應該怎樣護理?
    鵝口瘡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性口腔炎。多發生在抵抗力比較差的寶寶中,常因口腔黏膜損傷引起。表現為寶寶的舌頭、上顎、頰黏膜上附有小白點。寶寶得了鵝口瘡以後,我們可以在寶寶口腔中看到一些類似奶塊的白斑,但是,鵝口瘡的白斑,可以散布在寶寶的整個口腔中。鵝口瘡和奶垢比較相似,但奶垢一擦就能擦掉,鵝口瘡卻不行,而且碰到了寶寶就會疼痛哭鬧,可以憑此區分。
  • 【新生兒】什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本質上是一種真菌感染,是由白念珠菌過度增殖引起的。多見於免疫力低下,無法及時清除過度繁殖的真菌的人群,例如新生兒和嬰幼兒、營養不良、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的人。鵝口瘡患兒的嘴唇內黏膜、上顎、舌頭、頰黏膜等處,常出現不容易被擦拭掉的白色斑膜。一般為乳酪狀,也有點狀的、融合成片的,如果強行刮下這些白斑可能會造成出血。
  • 新生寶寶長「馬牙」或鵝口瘡,應該怎麼處理?#葉子口腔科普#
    鵝口瘡鵝口瘡是一種口腔裡的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在嬰幼兒中常見。,一般情況下,患鵝口瘡不痛不癢,但嚴重時嬰兒會哭鬧、拒哺、有時還會發燒。有研究表明,人工餵養的嬰兒特別容易感染鵝口瘡,因為配方奶中有大量乳糖,會改變口腔環境的PH值,菌絲喜歡在這種環境裡生長繁殖。
  • 小孩得了鵝口瘡該怎麼辦?
    小孩得了鵝口瘡該怎麼辦? 原標題:   網友問:我的寶寶不幸患上了鵝口瘡,請問該如何處理?  答:鵝口瘡是好發於兒童時期的一種常見口腔疾病,由真菌傳染導致。
  • 鵝口瘡不用管?皰疹性咽峽炎就是鵝口瘡?
    作者:寶寶知道 萌娃二寶寶寶鵝口瘡反覆,有人說鵝口瘡很常見,不用太當回事兒,真的嗎?皰疹性咽峽炎是不是就是鵝口瘡?知識點口炎口炎就是寶寶口腔黏膜由於各種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變局限於局部,如舌頭、齒齦、口角也叫舌炎,齒齦炎和口角炎。
  • 新生寶寶常見的問題--鵝口瘡
    與新生兒鵝口瘡要分別02螳螂嘴新生兒口腔的兩側頰部都有一個較厚的脂肪墊隆起的一個表現首先,我們要把鵝口瘡和厚膩的白色舌苔區分開。舌苔比較均勻,不像鵝口瘡,這一片,那一片;第二,舌苔只長在舌頭上,多見於舌的中後部,舌尖少見
  • 鵝口瘡怎麼來的 這五種情況最易感染鵝口瘡
    鵝口瘡是孩子小時候很常見也很容易患上的一種疾病,對孩子的危害極大,會嚴重影響寶寶的日常生活,也會嚴重影響寶寶的飲食,下面我們看看寶寶的鵝口瘡是怎麼來的? 鵝口瘡怎麼來的 1、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 鵝口瘡居家護理有講究 醫生建議最好到醫院就診
    有的孩子得了嬰幼兒較常見的鵝口瘡,在家護理不當,導致病情加重。對此,廈門市兒童醫院感染科專家提醒,鵝口瘡居家護理要掌握幾個小竅門,寶寶疾病未好轉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鵝口瘡即急性假膜性念珠菌性口炎,也稱雪口病、白念菌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見於新生兒及嬰幼兒。
  • 專家支招 困擾BB鵝口瘡一掃光
    嬰幼兒為什麼會得鵝口瘡呢?  A1:鵝口瘡也叫雪口瘡,都是同一個疾病,鵝口瘡與個人衛生、體質及抵抗力有關,且與嬰幼兒口腔內的PH值適合念珠菌生長有關。  Q2:身邊的好幾個寶寶都得了鵝口瘡,請問這是每個嬰兒都會生的病嗎?什麼年齡的嬰兒比較容易生這個病啊?  A2:不是每一個嬰兒都會生的病,新生兒及嬰幼兒比較多見。
  • 這種情況是得了鵝口瘡病,並非寶寶吐奶,鵝口瘡如何治療?
    鵝口瘡是一種真菌感染,又稱「雪口病」,是新生兒口腔黏膜受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為新生兒口腔兩側,上顎或舌頭上長出類似奶塊,稀粥殘渣的乳白色的班膜,開始時為小點或小片狀逐漸融合成大片,嚴重時蔓延到咽喉後壁,食管,腸道,喉頭,氣管,肺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