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馬牙
有些新生兒的牙床上,會看到一些淡黃色米粒大小的顆粒,俗稱「馬牙」,醫學上稱為「上皮珠」,這不是牙齒,而是口腔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的。馬牙幾個星期後會自行消失,家長千萬不能用布擦拭或用針挑破,以免引起口腔感染,甚至導致敗血症。
與新生兒鵝口瘡要分別
02螳螂嘴
新生兒口腔的兩側頰部都有一個較厚的脂肪墊隆起的一個表現。有的寶寶很明顯,有的則就是輕微,不是很明顯。許多家長親戚們都會認為「螳螂嘴」妨礙嬰兒吃奶,要將它挑掉之類的舉動。其實這樣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脂肪墊屬於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僅不會影響寶寶的吸奶,反而有助於寶寶的吸吮。
03鵝口瘡
鵝口瘡的表現
首先,我們要把鵝口瘡和厚膩的白色舌苔區分開。
舌苔比較均勻,不像鵝口瘡,這一片,那一片;
第二,舌苔只長在舌頭上,多見於舌的中後部,舌尖少見,而鵝口瘡在舌頭上、嘴唇上,上顎上,嘴巴裡到處生長;
第三,舌苔比較容易擦下來,擦完後,舌頭上露出的,可能是下面的一層舌苔,也可能是正常的舌頭,鵝口瘡不容易擦下來,即使用力擦下來後,留下的是鮮紅的創面。
第四,舌苔不會讓孩子有不適感,而且有酸臭的味道,而鵝口瘡.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在進食時有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02
感染原因
很多媽媽問怎麼感染的呢?
1.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餵奶人的手部沒清潔汙染奶具。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或者過度清潔,使用消毒液清潔玩具和地面。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3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
6.照護者,就是所有能接觸寶寶的家人或者保姆,有黴菌性(念珠菌、真菌)陰道炎,有腳氣的。
03
治療與護理
由於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嚴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所以還是要及時治療的。
制黴菌素能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和繁殖,是鵝口瘡的常用藥物。
1、在孩子吃奶、吃飯後用藥物塗抹孩子口腔,塗藥後儘量不喝水
2、制黴菌素基本不溶於水,但比較容易溶於油脂,所以,可以把它碾成粉末後,放到甘油或者家裡的食用油中配好。有的醫生也建議用維生素AD混合塗抹。
3、白斑處一定要塗抹全,如果量不夠,可以加量,反正也不吸收,藥每天塗抹4次,孩子症狀多在幾天內能見到效果,比如範圍減小,孩子願意吃奶了等等。但是藥物一定要使用到症狀消失後2天,大約2周左右,如果很快見效,也建議至少使用10天,不能見好就停,否則會反覆!
4、媽媽們很頭疼的事情是鵝口瘡反反覆覆,好幾天又開始了。這時要注意,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媽媽的乳頭已經被感染,寶寶在治療的同時,媽媽的乳頭也要同時抹藥。還有就是媽媽的內衣,寶寶用的奶嘴,安撫奶嘴都要消毒。
5、另外,如果孩子體內菌群長期紊亂,體內的好菌少,那麼這次治療好之後,白色念珠菌還是處於強勢地位,還會繼患病。所以我們可以使用益生菌輔助治療。
04
預防
1、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和餵奶時要先洗手。
2、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3、寶寶衣物玩具,地面不要用消毒劑消毒,暴曬和蒸煮都可以。
4、準備看護寶寶的人員,包括即將生產的媽媽有念珠菌(黴菌、真菌)陰道炎的,腳氣的要治療徹底後看護寶寶。(這裡提醒大家的就是選擇月嫂時給月嫂體檢,治療好後上崗)。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新手媽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