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其實都有困惑的地方,特別是培養早教階段的孩子,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膽小怕事。其實,孩子膽小、害怕生人、看起來不自信等等,這些表現都是由於他們對於未知的「恐懼心理」。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和家庭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孩子在早教階段,由於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培養方式,他們對於周圍事物的認知能力,是很弱的。對於不熟悉的事情,有的孩子的好奇心會增強,進而開始嘗試和探索;有的孩子,則是待在一旁,害怕和退縮,擔心不熟悉的事物傷害到自己。所以,不同的情況,孩子的表現往往是不一樣的。
孩子膽小怕事,除了由於性格的影響之外,還有以下這3個原因,家長需要注意和避免,防止孩子變得不夠優秀。
1. 心理因素的幹擾和影響
孩子在早教階段,心理發展並不成熟,各項感官系統屬於發育階段,所以會面臨一些自身所導致的「害怕」情緒。比如:孩子晚上睡覺聽見雷聲,自己會感到擔心和哭鬧,其實雷聲本身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會把雷聲想像成「恐懼」的感覺。
這樣的情形,就需要家長平時給孩子進行教育和普及知識,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讓孩子知道原來生活中很多事情,並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可怕」,一切有章可循。比如:看見窗簾飄動,是因為窗戶打開了,風颳進屋子裡了。
2. 家長的負能量傳播
家長的言傳身教和以身作則,對孩子來說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而孩子膽小害怕,這種心理因素和家長的管教是分不開的。比如:有的家長,平時喜歡恐嚇孩子,導致孩子逐漸變得不善於和外界交流;有的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對孩子進行惡意的體罰和責罵等等。
家長的一味指責和體罰等,這些負面的行為和能量,都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導致孩子逐漸吸收,從而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心理情緒變得壓抑、痛苦,在面對新鮮事物的時候,總是懷著消極的態度來面對。
3. 周圍環境的不適應
除了家裡以外,當孩子去了戶外或者陌生的地方時,他們首先尋求的是安全感,就是和自己最熟悉的人在一起,然後緊接著才開始慢慢熟悉環境,這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但是很多家長,會忽略孩子的感受,覺得孩子過於膽小和謹慎,但實際上沒有理解孩子的反饋。
當周圍環境改變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做好預設,讓孩子提前知道下一步要去的地方和面對的人,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然後再一步一步的鼓勵孩子,勇敢的參與和探索,並且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問題,教會孩子克服膽小害怕的心理,直到孩子自己能夠獨立面對。
更多關於早教和育兒相關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紐哈頓國際早教,我們會及時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區評論互動,轉發關注,點讚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