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的小孩,在聚會上表現的非常內向,這使得同事非常的尷尬,覺得他家孩子上不了臺面。後來也陸續的,和他孩子接觸過幾次,發現他家的孩子,其實並不像同事所說的那樣。
因為在熟了後,發現他家孩子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有思想的人,而且也很有自己的觀點。但同事卻始終認為,他家的孩子有問題,甚至會當面否定孩子,這也使得孩子在很多場合,變得越來越不願意說話。
所以這使得同事懷疑自家孩子,是不是有性格孤僻或者自閉症的情況。但其實像同事家的小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膽小怕事,也不一定是有問題,只不過是家長的認知,出現了一些偏差。
為什麼小寶寶膽小怕事不是毛病?
中國式家長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自己家的小孩,能和大多數小孩一樣。希望小孩能見人就打招呼,在有很多長輩的地方能夠唱個歌,表演個節目,自己臉上也就有面子了。
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其實很多小孩已經非常反感家長的這種行為,所以也會讓家長覺得,自己家的寶寶膽小怕事,想著給他們進行糾正。
經過統計,有85%的成年人在他們小時候,都或多或少遇到過,家長誤以為他們膽小怕事的情況發生。甚至膽小怕事這個名詞,一直伴隨著他們長大,哪怕已經是成年人了,家長還始終認為他們非常內向,上不了臺面。
所以很多時候,寶寶的膽小怕事,其實並不是毛病。因為他們也有可能,會像同事家的小孩那樣,只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罷了。
根據育兒專家的統計數據,寶寶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下面事情出現膽小,都是正常的。
1、嬰兒看到陌生臉孔
當嬰兒大約8–9個月大時,他們就能認出自己認識的人的面孔。這就是為什麼新面孔對他們來說似乎很恐怖的原因。他們可能會哭泣或緊貼父母以感到安全。
2、幼兒感到分離焦慮
在10個月至2歲之間的某個時間,許多幼兒開始擔心與父母分開。他們不希望父母在日託或睡前離開他們。他們可能會哭泣,要求抱抱,希望留在父母身邊。
3、幼兒看到「假裝」的東西
4至6歲的孩子想像力很豐富,但是他們不能說出什麼是真實的,什麼不是。在他們看來,他們想像出來的就是真實的。
所以孩子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恐懼,是他們的發育規律,家長不能過早過度糾正。
如果家長過度的,給孩子進行糾正的話,甚至會起到反效果。
家長過早糾正孩子膽小怕事會有什麼弊端?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比較內向,或者不願意和陌生人說話,都感到非常頭痛,覺得自己家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內向太膽小了,而且還非常擔心,孩子之後該怎麼辦?因此他們會試圖糾正孩子這種行為習慣,但卻沒想到自己的做法,給孩子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弊端。
1、會讓孩子越來越牴觸交朋友
有的孩子在和別人交往的過程當中,可能並不是出於內向或者其他原因,不願意和他人進行過多的溝通。有可能只是孩子,和這個小朋友不合眼緣,所以不願意去交這個朋友,這在我們成年人的社交生活中也常常會出現。
如果家長強迫孩子,讓孩子和他們不喜歡的人,進行溝通交往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但很多家長卻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一開始不熟,玩一玩就熟了,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因為美國加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對孩子交友心理進行過研究,發現孩子在三歲左右,就已經對朋友的選擇有了自我判斷。如果家長強行去糾正,他們這一行為的話,反而會起到反效果。
2、會讓孩子對某些事情更加的反感
我們常常會在生活中看到這種情況,就是小孩不願意吃什麼,家長越會逼著他去吃什麼。就拿我自己親身例子來說吧,我從小就不愛吃菠菜,覺得菠菜有股怪味,但是我媽媽卻總強迫我吃菠菜。長大以後,我和她說起這個事情的時候,她才明白原來我不愛吃菠菜並不是挑食,是真的不喜歡。
這也是很多家長會做錯的一件事情,所以在《和平父母,快樂孩子》這本書中,作者也曾經建議家長,在孩子不喜歡某些事情的時候,或者抗拒某件事情不願意去做的時候,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可以適當的詢問他們原因,因為強迫式的教育,並不一定是真正有效的。
3、會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對一些有心理疾病的成年人做過調查,發現他們有75%的人,對於某種事物的恐懼,往往源自童年時期。
這是因為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不願意做的時候,會反思道而行之,他們甚至會強迫孩子去接受他們害怕或者不願意做的事。那麼這種過度的糾正,反而會起到,把孩子一直往外推的效果。
例如有的孩子,對於昆蟲是比較恐懼的,但家長卻認為昆蟲,並沒有什麼值得恐懼的地方。反而會抓來昆蟲給孩子,想讓孩子適應這種恐懼感,但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感到抗拒。
家長面對小寶寶膽小怕事,應該怎麼做?
既然家長已經了解到了,自己的一些行為舉止,其實是對孩子的錯誤理解,或者錯誤的做法。那麼家長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膽小怕事呢?
1、家長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
《兒童的5種愛語言》中就建議家長,在家長和孩子出現分歧的時候,家長不妨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孩子的想法,也許就能找到答案了。
那麼家長在看到自家孩子膽小怕事的時候,不妨也站在自家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舉動。也許家長就能理解孩子的想法了,反而能讓孩子坦然的面對。
2、家長不要過度否定自己孩子
有的家長在看到自家孩子,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比較害怕或者內向,所以會用一些語言來否定自己孩子,並且進行刺激。有的家長家長會覺得這種做法,不過是恨鐵不成鋼的表現,但事實上,這對孩子的內心會造成無形的傷害。
很多孩子都曾表示,因為家長一些不經意的話,對他們的心靈或多或少都有著傷害,甚至一句無意的話,他們會記上一輩子。就像「你不行」,「你怎麼這麼膽小」這類話,家長最好還是要克制住,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去說。
3、家長不要懷疑自己的孩子
家長面對孩子不喜歡某件事情,或者見了小朋友不願意一起玩的時候,家長不要懷疑自己孩子不懂禮貌或者膽小。家長一定要切身去了解一下,具體原因是怎樣的,不能憑藉著自己的想法,就懷疑或者批評孩子,久而久之,會讓彼此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其實小寶寶膽小怕事,在很多時候,真的不是毛病,只是家長習慣性的用自己的觀點,以及成年人的視角去看待孩子的想法。那麼久而久之,也就會對孩子產生越來越多的不滿,家長不妨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之前的言行舉止,是否有不妥的地方?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