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身上,都或多或少留有自己父母的烙印,無論是行為,或者語言。
我們都知道人都是感性動物,有的時候,情緒激動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也在常理之中。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儘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些話該說,有些話就不該說。
父母的無意之言,會改變孩子的世界觀,讓孩子產生某方面的心理問題。
「我知道說這些話不好,可我就是忍不住!」誠然,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想法,自己雖然知道這些話的殺傷力比較強,但是話到嘴邊不說出來就覺得憋得慌。但是請您仔細想想,孩子終歸是孩子,他能承受住這些話的威力嗎?
作為父母,總是會有反覆提醒自己「這句話絕對不能說出口……」,今天的內容,希望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一起共勉。
這七句話,請務必不要對孩子說
一、「你應該聽大人的話」
這句話沒有前後背景,會讓孩子認為,「所有大人都是聰明又善良的,我必須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
這非常危險,因為孩子會信任所有大人,包括陌生人。遇到心懷叵測的人時,孩子可能會不警惕,認為大人不會去做任何不好的事情。
現在社會上一些兒童被拐騙、傷害,甚至性侵的案例中,許多都是熟人作案,更容易讓孩子喪失警惕心。
正確的說法是,「你需要聽從父母的建議」。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並不是大人說的就一定是對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而父母的建議可以幫助你。」
這有助於孩子養成批判性和成長型思維,同時保持對陌生人的警戒。
二、「別哭了!」
這種話會讓孩子認為表達感情是不好的,「我只會因為眼淚而挨罵」,長大後他可能會變得難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甚至沉默寡言,性格孤僻。
但這種人看似平靜,其實壓抑的潛在情緒,遲早會表現為攻擊行為或者負面情感爆發出來。
正確的說法是,「告訴媽媽,你怎麼不開心了?」或者「你為什麼事哭了呀?」
例如,如果孩子摔倒了,對孩子說,「你哭鼻子是因為害怕,還是摔疼了?」,這有助於引導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
三、「別太自私了」
這句話通常出現在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玩具時(非學校的公共玩具)。
聽到這句貌似正確的話,孩子通常會認為「我必須分享一切,沒有什麼是歸屬於我的」。
隨著孩子長大,逐漸會發展成「老好人」的性格,或者演變出犧牲行為模式,他們難以捍衛自己的價值觀和財產,甚至始終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
正確的說法是,「你願意這個小朋友玩一會兒你的玩具麼?」或者「你們倆要不要交換玩具一起玩兒?」
這種說法首先肯定了物品的所有權,尊重了孩子,此外讓他有機會學會管理自己的東西。如果孩子反對分享他的玩具,我們也不需要繼續堅持。
四、「看人家小姑娘多可愛」
當聽到這句話時,每個孩子都會認為,「在父母眼裡,我比別人要差很多」或者「我嘗試任何東西可能都沒有意義。」
如果我們經常口頭上把孩子和他人進行比較,對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都會產生惡劣的負面影響。
對自我的負面認知讓孩子難以建立自信,有的可能會生出自暴自棄心理、最終一事無成;有的可能一直在努力,但心中總充滿自我批判和對自己的不認同。
對孩子正確的說法是,「我愛你,他們能做到,你有……優點,努力後你也能做得很好」,肯定孩子的能力,也表明你對他的信任。
請記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都有著專屬於自己的天賦,不必與他人硬性相比較。
五、「到底誰教你這樣做的?」
當惡作劇或者闖了禍,孩子意識到父母有可能會因此而生氣。
這時如果爸爸媽媽這樣問,會讓孩子認為,「我父母不知道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可以不必因此受到懲罰。」
這句話會引導孩子把責任推給別人,正確的說法是,「你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同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是否孩子自己做的,或是真的在別人的慫恿下做的。
而避免了給孩子不恰當的引導。在此之後,要給孩子向我們解釋行為的機會。
六、「咱們回家再談」
每個孩子聽到這句話,內心都會充滿恐懼,「爸媽可能回到家就會罵我、打我,或者罰我,我不想回家,家是個可怕的地方,爸爸媽媽不再愛我了……」
當爸爸媽媽是具有威脅性的,家就變成孩子要預期接受懲罰的場所。
正確的說法是,「我想告訴你,我對你的什麼行為不滿」,或者「我來告訴你我為什麼這麼難過」。
學會傾聽父母的觀點,讓孩子在以後思考自己未來的行動時,會考慮和顧及父母的感受。
七、「你還小,不懂的」
聽到這句話,孩子唯一想到的就是,「有關這件事,我會去問問其他人」。
如果孩子問了讓我們不自在的問題,但孩子沒得到想要的答案,他們肯定會想法從別的地方獲得信息,而且這句話也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正確的說法是,「我現在還沒想好合適的回答,再等段時間,我會和你聊聊」。
不要無視孩子。當孩子問我們問題,儘量嘗試回答。這樣,我們會保留在孩子眼中的威信,最重要的是不會失去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