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9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醉 共享聯盟寧海站 蔣攀 鄔可楠 陳宇濤)「風輕一點,陽光輕一點,狗尾巴草,淺淺地睡著。摟著狗尾巴草,蟲兒們暖暖地睡著,陽光輕一點,風輕一點……」
8月16日,在寧波寧海縣力洋鎮力洋古村一幢老房子裡,全國知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雪野正用三角架支起手機,收錄下女童稚嫩的聲音,剪輯,編輯,藉由他的「華文童詩」微信公眾號傳遞給全球20萬粉絲。
每周,這個小山村裡的孩子們都會錄製兒童詩,用聲音連接起大千世界。把詩意帶給鄉村孩子,這正是鄉賢雪野歸鄉的初心。
2018年,雪野帶著他30年兒童詩寫作和教學的全部「身家」,回到故鄉力洋古村,親手在這幢石窗雕梁的古宅裡掛上全國首家「兒童詩研究中心」的頭銜,故事便從這塊被陽光映照得半明半暗的牌匾下開始了。
與鄉村孩子有個約定
每個周末,童詩館總是人滿為患,有奶奶抱著二三歲小孫女來聽故事的,也有姐姐帶著弟弟在這泡上一天的……而這也是雪野最知足的地方,回來,他就是想簡簡單單給村裡的孩子當個童詩館長,陪孩子讀讀詩。
「有詩浸潤的童年就像插上想像的翅膀,更有色彩!」說起兒童詩,眼前這個戴著邊框眼鏡的人,語調也不自覺放得輕聲柔語,就像在讀一首美妙的詩。早在1989年,他就開始了兒童詩的寫作和教學,遊學全國二十餘省多所院校課授童詩,每年走20個省,最多一個月走7個省,受培訓的語文教師每年有8萬人之多。
但也正是在行走中,雪野察覺到,兒童詩很少浸潤鄉村的土壤,所以在埋頭兒童詩傳播第30個年頭後,他做了一個決定:把全國首家兒童詩研究中心辦回老家的小山村。
「回來,要把經典作品都引入到這裡,陪護孩子成長。」雪野物色了一個近千平方米的古宅,花了120萬元修繕,布置出童詩館。在二樓,他把自己兒童詩創作、出版、教學、研究等領域形成的1000多種資料統統擺放了出來,向所有人開放,還專門備了適合不同年齡的200多節課,根據不同的聽眾,受訪者,講授不同的兒童詩。「只要你來敲門,我必為你點燈!」雪野說是心靈的燈,也是童詩館的燈。
從此,雪野跟力洋古村就有一個「點燈之約」,每次即便出門講學,也要在周末趕回村子裡,為孩子點燈,詩在這個小山村裡流淌了起來。
雪野還帶著兒童詩走進了當地所有的幼兒園和小學課堂,帶入孩子們的世界。在前橫幼兒園,用雪野的童話故事命名的「熊爸故事屋」,每周聽講故事,小朋友們通過剪紙二次創作詩歌。在力洋鎮中心小學,每周都有一堂兒童詩教學課程,潤物細無聲,經過一年半的引導,力洋小學的孩子創作和錄播了近二百首詩作。
以詩歌為家鄉立傳
「又來了一首新作!」聽到手機微信提醒音,雪野一副瞭然於心的樣子。
不久前,平湖市作家協會少年文學院、平湖市實驗小學風箏娃娃兒童詩社來到力洋村,加入了雪野回鄉後創辦的「田野詩歌課堂」。
那一天,30個孩子跟著雪野爬上了高高的蓋蒼山,他們看到趴在綠葉上的百足蟲,雪野就讓孩子們向百足蟲提問,並且回答它爬上葉子幹什麼?這時孩子們五花八門的答案就出現了,「百足蟲在曬日光浴」「它在看風景」「它在休息」……最後,雪野拿出了他寫的《有禮貌的百足蟲》,讓孩子們感受了一次思維的碰撞。
整節課,雪野彎下腰,低下頭,用耳朵緊緊地貼著孩子,用微笑暖暖地賞識孩子,他說,兒童詩教學,從不要求人人會寫詩,但要儘可能讓孩子感知、體察、享受詩帶來的溫暖與滋潤,這也正是他的「田野詩歌課堂」充滿魅力的秘訣。
短短5天的「田野詩歌課堂」,孩子們「瘋狂地」創作了360多首作品,發表於《中國少年報》《中國少年兒童》《少年詩刊》等報刊37首。回去後,他們思緒不斷,不停發來新的作品。
「溪水,是一位沒有架子的歌唱家,不站在舞臺,走在山林間唱,走在田野間唱,這是一位走在民間的歌唱家……」雪野忍不住把手機遞給我們,感嘆道:「看,孩子們一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寫得多好!一片山,一塊潮溼的苔,在他們眼裡,都能發出文字的呼喊,讓我相信,詩歌是根植於土的!」
雪野更希望,會有人從「田野詩歌課堂」裡得到啟發,原來兒童詩歌還可以有這種出路,不僅僅是描寫兒童生活,還能夠反映祖國的大好河山。「春夏秋冬,把生命放在那個環境裡邊,進行對話之後,出來的文本就不一樣了。而這也是讓兒童詩浸潤鄉村的意義所在,山水養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以詩歌為它立傳。」
把大賽搬進小山村
雪野數了數手上整理列印出來的投稿詩作,已有200多首,兩個月後,第二屆蓋蒼山杯全國校園兒童詩大賽就要在這個小山村舉辦,6月全國徵集令發出後,作品便雪片般飛來。
這些年,雪野在全國十個省市分別組織舉辦了十屆中國童詩年會,也算經驗充足,但還是第一次把大賽搬進一個小村莊。
「小山村公共配套並不完備,要去支撐一個全國性的詩會,路線、場地、接待等都要在『螺螄殼』裡重新做出『道場』。」雪野還記得去年蓋蒼山杯全國校園兒童詩大賽首次在力洋登場的情景:來自20個省400多位兒童詩研究和從教者湧了進來,村子住不下,他只能每天活動結束把大夥送到城區,第二天早上再去接。當時就有人調侃他:「一個全國性的活動放在村裡搞,虧你想得出來!」
但雪野有他的底氣,回鄉這兩年,他一直在為力洋籌建「中國童詩村」鋪路。「我是鄉民,回來了,就想以我擅長的兒童詩,為力洋做貢獻,讓它的名字走得更遠。」
讓雪野興奮的是,寧海縣的「十四五」文化規劃,已經考慮把「中國童詩村」寫入了,今年,力洋周邊的改造提升工程已啟動,會製作安裝很多旅遊標識,還會附上童詩二維碼,掃一下,就可以聽到雪野和這裡的孩子們一起讀詩講詩的音頻視頻,「周末去力洋聽童詩」正是雪野想留給力洋的故事。
而從今年起,蓋蒼山杯全國校園兒童詩大賽也將永久性會址放在了力洋,印有蓋蒼山詩句的明信片通過中國郵政發行,傳播到中國各個地方……小村,正以詩歌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