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潮汕鼠殼粿,只有春節你才可以看到它,寓意著團團圓圓

2020-12-19 僖兒2005

潮汕的小吃可以說是世界聞名的哦!代表潮汕的名小吃非常的多,估計很多人會馬上脫口而出的就是牛肉丸、潮汕蠔烙、無米粿、春卷、腸粉,等等,真的是無法一一列舉呀!但我今天又和大家說的這個卻不是很多小夥伴知道的,潮汕的拜品非常多,也很有名,但卻很少人注意到這款粿品——鼠殼粿。

為什麼今天要將這款不是特別有名的粿品在#百城百味#這裡隆重的介紹呢?其實只要是潮汕的親子們看到這款鼠殼粿,都知道那就是春節要來了,每年只有在臨近春節,這個粿品才會出現在所有潮汕家庭的拜臺上。

鼠殼粿:主要的原料是鼠麴草,一般這種草生長在田頭,其葉子形狀有「白茸如鼠耳毛」而得名。在小的時候,每年的春節前夕,媽媽都會到田邊採摘一種青草,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摘回來後媽媽會先摘取它比較嫩的葉子和花,洗淨,放到大鍋裡面熬煮,當時糧食缺乏,看著媽媽在鍋邊慢慢熬,對我這個急性子的小人來說真是煎熬呀!熬熟之後還需要搗爛,和粘米粉,糯米粉和水揉成團。餡料一般就是前一天準備好的,搓揉成團後還要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劑子,包好餡料,用模具壓成粿,

鼠殼粿餡料

如果你覺得這樣就是好了的話,那還早之呢。在製作鼠殼粿之前,除了必須準備好內陷之外,它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準備香蕉葉,為什麼需要用到香蕉葉呢?煮熟的鼠殼粿會比較有粘性,如果單獨的將它放置在蒸格上的話,蒸好的鼠殼粿全部會粘連在蒸格,聰明的潮汕人就想出了這個好辦法。

墊上香蕉葉

全部工序做好了之後,就是開始上鍋蒸啦!蒸鼠殼粿的時間不需要很長,只需要15分鐘左右。傳統的蒸鼠殼粿一定要用那種老灶,用木枝來生火。在農村現在很多家裡還保留著這個灶,為的就是要蒸潮汕的這些傳統的粿品。

蒸熟的鼠殼粿可以保存很久,以前沒有冰箱,室溫的話我印象中至少可以保存一個月左右,當然也沒法保存那麼久,因為早就被我們姐妹三個消滅光了,現在有冰箱保存的時間就更長了。

現在想要吃自己做的鼠殼粿已經很難了,都是外面買現成的,每到春節,我都特別的想念媽媽做的鼠殼粿,鼠殼粿已經不單是一種食品,它也代表這在外奔波的親子們的一種想念,想念著家想念著親人!想念著幸福!

相關焦點

  • 潮汕鼠殼粿
  • 潮汕粿品探訪 | 鼠殼粿,老鼠殼做的粿?!
    其實,鼠殼是一種植物來的,這種植物叫鼠殼草,也叫鼠麴草,也有地區潮汕話叫做「茨殼棉」,用它做成的粿品就叫鼠殼粿了。鼠殼草分為小米種和大米中,小米種比較小株,含植物纖維較多,做出來的粿皮更具韌性,所以潮汕人家一般多用小米種來做鼠殼粿。
  • 我們這兒的年:潮州的年味兒藏在「鼠殼粿」裡
    成品紅粿說起鼠殼粿,記得小時候,經常會和同齡小夥伴一起去野草叢生的草地上,尋找採摘鼠殼(鼠粬草),用來製作鼠殼粿,這種草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剛製作的鼠殼粿鼠殼粿的由來,有一個傳說: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潮汕地區,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只能用野菜充飢。
  • 潮汕小吃「鼠殼粿」做法 配方
    鼠殼粿 聽說這款鼠殼粿是潮汕地區春節必備的傳統小吃,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吃起來味道卻十分鮮美,其他地區的寶寶們也可以試著做做哦,鹹口的糕點接受度更高。
  • 學會做「鼠殼粿」,夏日清熱解毒,秋冬補中益氣
    鼠殼草,又名鼠耳草、鼠麴草,因葉子像鼠耳而得名,是一種中草藥,藥名白頭翁,它具有止咳平喘、調中益氣、化痰、消喉火、解熱、去毒等藥用功效。鼠殼草,有兩個品種,一種粗枝大葉的,我們叫「大米種鼠殼」,還有一種是「小米種鼠殼」,這是製作鼠殼粿最好的鼠殼草,這種的花葉都偏小一些。
  • 潮汕人春節元宵必吃這種「粿」,吃它不上火,還對腸胃好!
    都知道潮汕人會吃懂吃,飲食精緻,潮汕人一直遵循不時不吃的飲食理念。時節吃時,春節到元宵節前後是吃鼠殼(鼠曲)的最佳時節,有去瘀,調和胃氣作用。有了它,不再擔心大吃大喝帶來的心裡負擔。據《本草綱目》載:「鼠麴草,原野間甚多……可以入藥,性平、味甘、能袪痰止咳。」潮汕人應用鼠麴草最多的,是將它加工做成鼠殼粿,食之不僅不會上火,還有袪痰消積、化痰止咳、調和腸胃。鼠殼粿的特別之處在它的皮上,必須用野生的鼠麴草,它是一種中藥材,又名鼠耳草,中藥名為白頭翁。
  • 六甲番人談美食文化|甜粿、紅桃粿、鼠殼粿,說說潮汕粿品的故事
    潮汕粿品潮汕先祖吃苦耐勞,逐漸在潮汕地區站穩腳跟,繁衍生根,後人不忘本,祭祖時一定會想起先祖們剛到潮汕拓荒的艱辛,那時的潮汕地區尚未開化,荒地雖有,但可種植面積其實並不大,這才有了潮人靠海吃海潮人先祖每逢春荒時,米不夠吃,就在米食中加入鼠麴草之類的野菜,藉以求生,這就是「鼠殼粿」的最早出處。
  • 潮汕地區的鼠殼粿,是用這種野菜製作而成的,你們吃過嗎?
    潮汕地區的鼠殼粿,是用這種野菜製作而成的,你們吃過嗎?中國的美食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的不同地方,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吃特色,這些特色小吃,總是能夠抓住人們的胃口,這其中,少不了的是好的食材,和好的做法,很多的中國特色小吃都是用野菜來製作的,你們知道嗎?
  • 元宵節,吃它寓意團團圓圓,元宵家宴必備菜!
    元宵節,吃它寓意團團圓圓,元宵家宴必備菜元宵節我們這裡也叫它燈節。記得小時候正月十五當天,家家門口都會掛花燈,晚上要把家中各個房間的燈都要點亮,每家每戶都要吃湯圓。還有公園裡還會搞燈展,猜謎語,大街小巷,燈火通明。
  • 論做粿的厲害,潮汕一出手,就是降維打擊!
    如果你去潮汕遊玩,卻沒有品嘗過粿,那你的潮汕之行是不完整的。不過這裡說的粿,並不是潮汕的粿條(類似河粉)、粿汁等一類主食,而是用米、薯粉等為主料,加入各類配料以不同方式製成的應時小吃(糕點)。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下這些連潮汕人自己都數不清的各類粿品。
  • 潮汕美食之油粿 怎麼做?
    「粿」是一種地道的潮汕特色小吃, 潮汕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粿的品種很多,有紅粿、油粿、酵粿、甜粿等,也有應節的鼠殼粿、石榴粿、人仔粿、粟穗粿等,還有早夜茶點上的各種菜粿。在潮汕,逢年過節祭神,粿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 粿是潮汕人特有的自造食物,香嫩可口潮汕人家鄉味道
    說起家鄉的味道,可能第一個衝口而出的就是粿。粿,是潮汕人特有的一種自造的食物。大小的喜事,大小的節日,敬神供品必須是紅桃粿。粿,以前只有單一的品種,現在已經衍生了許多品種,有紅桃粿、鼠殼鍋、桌球粿、菜粿等等。
  • 潮汕人民:「粿」真好吃!
    別看是小巧精緻的一顆粿,它已經陪伴了潮人許久。傳說源於南下定居在潮汕地區的中原人,苦於沒有麵食可以祭拜祖先和神祇,便因地制宜,取南稻代替北麥,於是就成了「粿」。 一談到粿,便與潮汕人的祭祀這一習俗分不開。潮人信仰的神靈繁雜多樣,不同的時節祭拜的神不同。
  • 八寶飯,是鄉年夜飯的必備甜點,它寓意著團團圓圓!
    每次看到美食,我們會感覺自己的心情就會變得特別的好,尤其是看到我們自己想吃的那種,相信每一個人都會相信美食的力量,美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理由,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愉快,而且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有力量,這就是都是美食給我們帶來的。
  • 食在粿香,味在潮汕
    母親提前一天把米浸水,泡松泡軟,以備用為磨漿炊「粿仔」。她還於晚上,把白白的麵粉倒入敞口的灰「瓷缽」中,加紅糖、加白色粉末的發本酵粉,和水揉捻至成麵團,才用布將缽口封住。小時很奇怪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後來才知道只有放了一晚的麵團,經充分的發酵,蒸出來才又軟又松又蓬。第二天,天很黑,還沒有亮,「吱呀」一聲,母親便開門提著浸了一晚的米出去石磨磨米漿去了。
  • 我家年夜飯的壓軸菜,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學會做給家人吃
    離過年只有十天左右的時間了,年味也越來越濃。走在路上,人和車也是越來越多,都是一家子一家子的,出來逛街買衣服、買年貨,非常熱鬧。年夜飯是春節前的重頭戲,相信很多父母已經在為年夜飯忙碌著了。在我們北方,有這麼一道菜,年夜飯不可或缺,它就是四喜丸子了。
  • 一個「粿」字貫穿潮汕美食,快來看看你都認識哪些潮汕粿品吧
    粿(guǒ) 它品種繁多,美味爽口 走進潮汕人家中,融入四季時節裡。 鼠殼粿
  • 「粿」然愛你!潮汕人民到底有多愛做粿!
    大多數潮汕人都能侃侃而言,各種粿製品在大街隨處可見。在家時,父母說今天吃粿,我們會抱怨怎麼又吃;在外時,我們又時常想念那一口美味的粿。也許,這就是家鄉帶給我們的味道。潮汕粿製品品類繁多,美味可口,每一種味道融入四季,走進千家萬戶。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潮汕有哪些「粿」。鼠殼粿潮汕春節時令粿品,大概就是歷史最久的潮汕小吃。
  • 山東歐米奇配分享:上過央視的「鼠殼粿」敢不敢來一個?
    文章來源:最烘焙鼠殼粿·Custard flowered mooncake·小編聽說這款鼠殼粿是潮汕地區春節必備的傳統小吃,雖然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吃起來味道卻十分鮮美,其他地區的寶寶們也可以試著做做哦,鹹口的糕點接受度更高。
  • 每逢過年,陽江人一般都會吃海鮮鹹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在廣東陽江,春節美食多,比如黃鬃鵝、蒲圓子、煎餈(煎堆)、發糕(松糕)、油角等,還有各種美味海魚海鮮,也許濃濃的鄉情就源自於美美的鄉味吧,讓歸家的人不由感慨陽江的年味是在「吃」中透出來的。每逢過年,陽江人一般都會吃海鮮鹹湯圓,又叫"蒲圓子",寓意團團圓圓。陽江鹹湯圓和普通湯圓的區別在於它是沒有餡的,且海鮮湯料很足,美味鮮甜,令人吃完還是念念不忘。陽江人自古以來就有愛家、戀家、思家的傳統,不管走得多遠,都不會忘本,不會忘記家鄉和自己的家。陽江人自小吃著鹹圓子長大,鹹圓子的味道滋潤著每個陽江人一生的味蕾,這種味道已深深地滲進了陽江人的骨子和血液裡,讓出門在外的陽江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