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後,我給孩子多報了3個班」

2021-02-09 中國新聞網

作者:郎朗

減負,這個在中國教育領域屢引爭議的話題,最近又火了。

因為朋友圈裡的一條爆款文章喊出「減負=製造學渣」,這一話題似乎又變得無解。

孩子的無奈,家長的焦慮,學校的糾結,輿論的爭執不休……讓孩子擁有可以「蕩起雙槳」的童年,怎麼這麼難?

雙十一還沒到,南京5年級學生家長楊勁松已經提前感受了一把「限時搶」的氛圍。經考核,兒子符合輔導班的要求,可以從提高班升到尖子班。但學位有限,能不能升,還要看他這位爸爸的手速和家裡的網速夠不夠快。楊勁松打開APP,盯著時鐘的秒針,「咔噠」,時間一到,手指瘋狂地點擊「搶位」,僅幾秒,所有的位子都沒了——26:1,這是當天的爭搶比例。從事金融行業的他買東西會貨比三家,爭取最大性價比。可是給孩子報輔導班,他不挑老師不挑時間,搶到哪個上哪個。彼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減少小孩以後的障礙。後來發現,孩子的努力才是更重要的。不僅是分數,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挫折,以及克服困難後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是不能替代的。

資料圖:昆明中小學生在圖書館自習室內寫作業。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轉變還來自同輩競爭。楊勁松介紹,南京市不同區教育水平不同,民辦學校更是從教材開始拉開差距。當公辦學校孩子三年級開始學教育部英語教材的時候,民辦學校的孩子一年級就在學更難的朗文英語了。
公辦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要求3點半放學的時候,民辦學校5點還在上課,每天多學2小時,除去假期,每年多學200小時,6年就是1200小時,孩子間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了。「要想具有競爭力,至少要和別人處於比較平等的教育情況,只能額外上輔導班。」楊勁松說。「中考、高考,大家考的是一張卷子,考試面前沒有同情。」當前的選拔制度下,他認為考試是唯一能把主動權把握到手上的東西。每年都有各種減負,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對學生而言,唯一的規則只有兩個字:優秀。足夠優秀,以不變應萬變。「幼年的快樂在成年之後會付出代價,而幼年吃點苦,成年以後才會享受更大的快樂。」楊勁松說,「這是守恆的,沒有捷徑可走。」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天不足7小時的在校時間和1個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是遠遠滿足不了需求的。「學校只是基礎教育,能讓孩子吃飽,但是不能吃好。」為了讓孩子「吃好」,楊勁松改變了想法,送孩子去輔導機構「開小灶」,一開就是3個。

資料圖:學校門口,家長接孩子  中新社發 張暢 攝

在離南京180公裡的安徽省合肥市,6歲剛上一年級的兜兜暫時還感受不到這種競爭,他也不知道在減負政策下,自己的小書包輕了多少。作業不到1小時就能寫完,在每天5小時在校時間之外,他喜歡架子鼓、籃球、聽故事。作為媽媽的周雨琪是當地的初中英語老師,她給了兜兜極大的自由。減負政策下,學校只會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比如抄寫16遍拼音,或是把課本後習題抄在作業本上等,每當這時,她就會替孩子完成一部分。「抄了之後孩子還是不會用拼音拼讀,有什麼意義?」周雨琪說。利用省下來的時間,兜兜背了古詩,複習了英語單詞。

她理解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落實起來會有很多問題。以前大家以考試為中心,有規則好做事,現在突然變了,大家很慌張。一旦成績不好,家長就會怪老師教得不好。但孩子只是在課上聽講,不做練習不考試,怎麼檢驗學習成果?而面對全國範圍內進行的「減負」行動,楊勁松的回應是讓孩子上作文、英語、數學輔導班。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出臺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要求各省份結合實際出臺落實的具體方案。2019年10月28日,浙江省教育廳發布了《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又被稱「減負33條」。該方案對校內考試次數進行了嚴格規定,特別提出小學生到晚上9點,初中生到晚上10點,還未能完成家庭作業的,經家長籤字確認後可拒絕完成剩下的作業。網絡上一邊倒的反對,認為這是在製造學渣。在大家都轉發那篇自媒體文章的時候,楊勁松的朋友圈卻顯得格外安靜,幾乎沒有人轉發相關信息。和外界看到的「南京家長瘋了」不同,實際上他和很多家長甚至拍手叫好。

資料圖:昆明中小學生在圖書館自習室內寫作業。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真正關注教育的家長不會把這文章當回事兒。」他說,在制度要求下,很多人按照這種要求學習,而自己的孩子卻更拼命了,「你們都不學了,我來學,多好的超車機會。」
楊勁松已經在給孩子看寒假班和春季班,他不相信教育改革。「考試制度和高標準是不會變的,人才選拔機制也不會變,上好學校的還是前面的學生。」在他眼中,優秀,是唯一需要遵循的規則。周雨琪和楊勁松都意識到,教育是家庭的事情,陪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而那些所謂「瘋了」的家長,更多的是從自身角度考慮問題。「原本學校要做的事情現在要自己做了,時間沒了,錢也沒了。」「吐槽是沒有用的,能改變什麼呢?還不如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楊勁松說。

資料圖:山西太原新建路小學的小學生們開始返校上課。張雲 攝
太過了。這是楊勁松的回答,就像把一杯80攝氏度的水一下子降到20攝氏度,這種行政命令讓學校家長孩子都受不了。在金融業深耕多年,他認為,減負引起家長焦慮,而焦慮背後都是生意。自媒體寫了家長的焦慮,贏得了流量,家長們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去買學區房、上各種課外輔導班、上早教……需要花錢的地方更多了,卻不一定有效果。中國教育培訓領域的上市公司好未來近期發布的財報顯示,該機構總學生人次(長期正價課)從上年同期的約221萬人增長到本季的約341萬人,同比增長54%。有媒體評論,校內減負校外補,家長需要支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錢,培訓機構反成最大獲利者。作為老師,周雨琪認為,人才選拔機制不變的情況下,任何政策都是治標不治本。雖然課業壓力小了,可是近年來的中考高考難度卻越來越大了。整個社會,謀求更好的發展就得通過各種考試來進行,高考、公務員考試都是如此。基礎教育大家是平等了,但是以後呢?「雖然自己和國家想讓孩子輕鬆,但是社會競爭不寬鬆,規則沒有變。」一味地不允許學校考試、增加課外輔導教材,只會讓教育的機會更加不均等。公立學校減負了,但昂貴的私立學校並沒有,以後公立學校的師資會越來越弱,更多的老師會去機構或者私立。造成的後果是,有實力家庭的小孩會越來越優秀,把普通家庭的孩子遠遠甩在後面。身在縣城,周雨琪的學生有不少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缺乏父母管教,在減負背景下,學校也參與不進來,那麼放學後孩子去哪兒?網吧、遊戲廳。

資料圖:昆明中小學生在圖書館自習室內寫作業。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我們要減的是低級重複、對學生沒有作用的課業負擔。只籠統減負,孩子的競爭壓力還在,家長的焦慮就還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認為,「減負」具有相對性,學習不能沒有負擔,真把負擔都減了,學習沒有效果。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規範學校辦學,主要是治理「搶跑道」給學生加壓。南京市教育部門的做法從大方向說沒有問題。但是,南京的學生參加高考,是要和全省學生競爭的。浙江想把「主動權」給學生和家長,願意少做作業就少做,可有多少家長願意讓孩子不做作業呢?事實就是更多家長選擇給學生在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基礎上加餐。「從根本上說,今日家長的焦慮,不是家長自發的攀比,而是教育競技化,不得不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熊丙奇認為,要讓家長擺脫焦慮,從根本上說還是要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打破唯分數論,為學生成才創造多元選擇。「其實只要讓家長看到希望就可以了,看到改變的希望,看到孩子可以去『快樂學習』的希望。」楊勁松說,不要像那篇自媒體文章一樣,只讓人看到焦慮和絕望。6歲的兜兜還有很長的求學之路要走,周雨琪並不想把任何一種模式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也不會讓自己陷於焦慮,她很明確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給孩子最適合的教育

相關焦點

  • 減負?它逼瘋了家長,90%父母被迫給孩子報班,真相是什麼?
    而現在的孩子,每天基本都被作業和補習班佔據,從小學就已過上這樣日復一日的緊張生活。很難說,這是進步還是退步了。一些小學生的家長都是80後,他們的學歷較高,也有教育孩子的獨特方式。他們曾一度認為減負和他們沒關係,補習班離他們很遙遠。而當自家孩子讀小學之後,事情完全逆轉了。有些家長堅持不給小孩報補習班,而卻被現實「打臉」了。
  •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
    教育減負的結局是什麼?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學藝術!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受教者,所以說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來進行制定的。由於現在孩子們學習壓力大,從小就要上各種補習班,所以教育局決定要為孩子進行減負。但是這樣的減負卻造成了很多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物質水平不同。
  • 央視暗訪調查:無視「減負通知」,多地校外補課班依舊火熱
    央視暗訪調查:無視「減負通知」,多地校外補課班依舊火熱 央視新聞客戶端4月26日消息,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 寒假急著給孩子報興趣班?沒想清楚這3個問題,報班只是浪費錢
    "不小了,孩子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楊姐跟我說:她給正在上幼兒園小班的兒子報了2個興趣班,"一個是早教英語班,一個是平衡車培訓班,花了快兩萬元。"楊姐既希望兒子能夠早些接觸到英語,培養語感。也想讓孩子能多運動,增強體質。
  • 要不要給孩子報興趣班?如何給孩子報興趣班?不妨從3個方面著手
    最近萌萌媽媽特別發愁,雖然她才剛上小班,但是班級裡已經有很多孩子報了興趣班,有些甚至報了三四個。在萌萌媽看來,孩子的童年只要健康和快樂就好,至於興趣班,純粹就是額外的壓力。只是看著其他孩子不斷的展示自己在興趣班學到的本領,萌萌媽有些動搖了。要不要報興趣班,還是需要結合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
  • 奧數班叫停就是減負嗎?孩子不能苦得沒價值
    據記者調查,小學五年級的每10名同學中至少有7名每天需要用1個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做作業,用2小時閱讀和參加課外培訓;六年級的10名同學都表示每天做作業的時間超過2個小時;初中二年級的10名同學,有7名需要2個半小時來做作業。  而孩子們在背負沉重的課業負擔的同時,還要疲於參加家長給報的各類補習班。
  • 給小學生家長減負:減負難成功的原因在這裡,作為家長,你怎麼看
    「給小學生家長減負,其實也是給小學生減負,更是讓教育回歸初心,回歸根本。我建議請專家論證,從教學大綱改起,給小學生減負,以所有作業基本在校完成為基準。同時,對學校要有嚴格規定,學校給家長的「陪作業」任務一定要適度和合理。」
  • 海澱牛娃通常報幾個奧數班?
    不了解雞娃江湖的朋友可能會看得一頭霧水,不理解為啥有些孩子會同時報好幾個奧數班,我來簡單科普一下。 1 早些年,北京是有仁華學校的,這個大名鼎鼎的學校可不是商業化的培訓機構,而是公立學校的尖子生福利。
  • 給娃報班有多瘋狂?鄭州有媽媽「一年花掉10個Gucci包!」
    孩子們扎堆各類興趣班、補習班,家長則聚在咖啡館聊孩子。其實在鄭州,這樣的情景已經成為周末最為常見的生活鏡頭。儘管給孩子減負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家長們給孩子報班的熱情卻持續高漲。2020就要結束了,你在給娃報班的路上花費了多少錢了呢?今天就跟著河南商報記者一起看看當代老母錢是如何為了孩子下「大手筆」的!
  • 李玫瑾:給孩子報「書法班」,要避開這3個坑,花錢多沒效果!
    李玫瑾:給孩子報「書法班」,要避開這3個坑,花錢多沒效果!書寫字跡一直就是家長關注的一個重點,生怕書寫的字跡影響到學生的成績,大多家長都會從小學就給孩子報書法班,可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班到底能不能幫到孩子?
  • 關於未來教育大討論:減負錯了,還是減負方式錯了?
    剛入學的一個數學口算測試,5分鐘100道題(5以內加減法),女兒得了64分,儘管準確率是百分百,滿分的有20多個孩子。老師隨後發了練習題,讓家長每天放學陪孩子練習,我和先生一起上,一個「監考」,一個「陪考」,訓練了大概1個月,女兒拿回1張得了84分的測試卷,我感到絲絲安慰。然後,繼續強化訓練,99分,100分……想到沒有盡頭的督促和陪練,我和先生感到頭都大了。
  • 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在苦讀,變相減負形式主義不要也罷
    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在苦讀,變相減負形式主義不要也罷!「窮人的孩子在減負,富人的孩子在苦讀。」越有錢的家庭越努力,這是真的嗎?還是對此來看,家庭條件一般的家長諮詢我購買什麼書籍的時候,往往是這樣問的:我應該給孩子看哪些參考書和名著?
  • 「媽媽,為什麼我要報那麼多班」:不盲目報班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
    說:「媽媽,為什麼我現在要報那麼多班呀?」我掰著手指算了算,幼兒園報的、外面報的、網上報的總共加起來有10來個,老母親心裡咯噔了一下,哎喲,真的有點多了。記得之前,我對於瘋狂給娃報班的家長嗤之以鼻,說:「報那麼多班幹啥,純屬吃太飽錢太多。」如今,我也「吃太飽錢太多了」嗎?
  • 孩子的同學都在「超前」學習,我要不要也給孩子多報一些課外班?
    中國父母的焦慮,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在孩子沒上學前,父母和孩子之間母慈子孝,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切幸福都是從孩子上小學的那一天起戛然而止。社會上的課外班那麼多,我們先來分分類。這類拓展課程的好處主要有3個:1. 按照孩子的特點開設的,課程的針對性和適切性比較強;2. 因為是自己選擇、規劃的,孩子會更有主動性;3. 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學習夥伴之間更容易打破邊界、積極合作。所以,如果你主要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完全可以多選幾門拓展課程。
  • 「我不斷給孩子報興趣班,為的就是讓他多學習,有什麼錯」
    當過媽的都深切的感受了家裡面養著的吞金獸有多厲害,奶粉、尿不溼這些其實都是小錢,真張著大嘴吞錢的其實還是孩子在成長階段中報的各種興趣班。接著旺寶媽媽就細分一下孩子在成長當中需要報哪些興趣班。你給孩子報了這些興趣班了嗎?3歲:藝術類-美術門檻低,不枯燥,大家都學,孩子也不反感。
  • 給孩子報興趣班是浪費錢?李玫瑾教授直言:這3種興趣班沒必要報
    ,那麼等自己有了孩子後,就要儘可能的多讓他們學習技能,甚至是將自己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身上。而一個則是攀比心理,父母看到周圍的孩子都給孩子報了班,自己也絕不會讓孩子落後,所以也沒有考慮孩子是否喜歡就斷然的給孩子報了名。
  • 你以為小學生沒有課後作業,是減負了嗎,孩子說:我累
    小穎科技說,專注於科學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結合,最近讀到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小學生減負問題,有人把學生負擔過重歸咎於應試教育,歸咎於現行高考制度。可撰文專家從另一視角分析了孩子負擔太重的原因在於家長的高期望。你以為小學生沒有課後作業,是減負了嗎,孩子說:我累眾所周知,近年來孩子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國家下大力氣治理,出臺了若干措施加以強力推行如低年級段不準布置家庭作業,中高年級段家庭作業不超過半個小時等。嚴厲整治在職教師有償家教,甚至不惜開除違規教師公職,可結果呢,可想而知。
  • 家家有本難減負的經:自從陪娃寫作業,我再也不用熬夜了
    哎呀,我不會做這道題;哎呀,媽媽你能不能陪著我;哎呀,我想上個廁所;哎呀,我又想喝水;哎呀,我的筆不見了;哎呀……輔導作業這件事,說多了都是淚。好在教育部長說了,減負難,再難也要減。「才讀小學四年級,每天作業要寫到孩子眼睛都睜不開,還不敢睡覺。」「晚上11點多,我都不發朋友圈了,還有孩子在群裡發語音。」提及陪孩子做作業,家長們一肚子苦水。孩子學習負擔重不重,家長比誰都清楚。
  • 媽媽給6歲小女孩報10個興趣班:「我小時候不補課,輕鬆考上985,為什麼我孩子卻不行?」
    ▼女孩媽媽表示,這都是她一手籌劃的,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身邊的家長都在給娃報輔導班,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線上,一口氣給她報了10個興趣班:模特、英語、主播、畫畫、舞蹈……早上9點出門,到晚上7點多回家,孩子不是在上課,就是去輔導班的路上,連吃飯都是在車上解決。
  • 幼兒園小朋友吵著學鋼琴:再給我報個班!別人家孩子從沒讓我失望
    ,他特別開心,那天跟我說,這是他最近上的最開心的一個班了,每天早上起來就開始盼著了。都說現在的孩子多才多藝,一個班裡,幾乎每個人放學之後都會去興趣班上課,體育類的,樂器類的,五花八門,有的孩子報的多,有的孩子報的少,所以現在孩子們都很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