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感恩父母,慈悲是至善至孝,孝道是世間永恆不變的精神內核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世間大地稱為重,慈悲母恩重過于波;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大地被人們認為是世間分量最重的東西,但悲母的願情比大地還要重:須彌山被世人看作是人間最高的東西,但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父母之恩,比天還高,比海更深,他們賜予我們生命,護佑我們成長,在離開人世前遺留給我們他們奮鬥一生所擁有的一切!人哪怕只有一點一滴的慈悲心,那都應該是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我們只有守了孝道,才算有了基本的善念,才算有了心!

2013年7月26日,在山東即墨長途汽車站,有一位14歲的少女當眾掌捆自己的母親,一邊打一邊罵著「太傻太窮」,母親絲毫沒有還手,事後還為孩子辯解:「她現在是青春期,情緒不穩」。

一個能對自己母親下手的人,心中怎麼可能還有慈悲?怎麼還能指望她做些其他的善舉?

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人際關係就是家庭,而傳承最久的美德就是孝道,古代曾經用人倫綱常來約束規制家庭關係,引導人們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為了弘揚孝道,漢代曾經推行過「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人就可以被推選為國家官員,此舉就是為了將孝道從單純的道德層面上升到以法令強力引導的國家意志層面,可見我們的民族對孝道多麼重視,而這種重視也體現出了我們古老民族的智慧。

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才是慈悲心的底線,是我們對陌生人的無私幫助嗎?當然不是,那是慈悲心的最高線。

所謂底線,即最低線,就是我們一旦逾越了就不配被稱為人的警戒線,對什麼人的慈悲能夠被置於底線的位置呢?自然是父母。這一點,我們的先人很早就知道,並將這一真理告訴了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傳承。

古時候,有一位命運悲慘的女子,她不到20歲便失去了丈夫,家中只留下一個不足三歲的孩子。生活本就不富裕,而作為頂梁柱的丈夫一離世,這位年輕的母親頓生絕望,她不知道如何帶著孩子生存下去。

在一個寒冬的雪夜,這位母親帶著孩子走到懸崖邊,想一死了之,但孩子的啼哭激發了她求生的意志,此後,無論日子如何艱難,她再也沒有生出過一絲輕生的念頭,百般辛苦下,她終於將孩子撫養成人。

時逢亂世,聰明機智、身強體壯的孩子參軍報國,徵戰沙場,因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封為了大將軍。十多年後,他凱旋而回,衣錦還鄉。當他到家時,才得知原來母親由於日夜為他憂心,早已熬瞎了眼睛。

母親一見兒子平安回來,高興壞了,她拿出了一雙親手為兒子縫製的鞋,要給兒子穿上。可這位母親忘記了她已經和兒子分別得太久了,尺碼做小了一點。

兒子望著母親雪白的頭髮、蒼老的臉龐和熬瞎的眼睛,毅然拿著鞋出了屋子,走到了沒人的地方。他拔出寶劍,毫不猶豫地揮劍砍掉了自己的兩隻大腳趾,然後包紮好,再穿上了鞋,回到屋裡。

隨後,他跪在了母親面前,說道:「母親,兒穿上了!母親為兒做的鞋是最合適的!母親生兒養兒,對兒恩重如山,孩兒要好好孝敬您。」聽到兒子的話,這位母親喜極而泣。

不讓一位母親傷心一這就是天底下最慈悲的事。故事中的這位將軍至誠至孝,感天動地,他的慈孝之舉對我們而言,雖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偏激之舉,但其孝順精神卻值得我們每個人歌頌、學習。

中華民族講求孝道,具體做法可以因人而異,但精神要始終一脈相承。也就是說,無論今朝的我們已經創造出何等高等發達的文明,孝道都是這文明永恆不變的精神內核。

相關焦點

  • 長沙市邵陽商會孝文化活動:傳承孝道,感恩父母
    11月30日下午,《我和我的父親》2019年「傳承孝道感恩父母」孝文化活動舉行。紅網時刻12月1日訊(通訊員 周勝權 記者 李慧)11月30日下午,長沙市邵陽商會在長沙舉行《我和我的父親》2019年「傳承孝道感恩父母」孝文化活動,商會30餘位會員企業家攜父親(嶽父)參加了活動。
  • 孝道與感恩文化,從身邊做起,從給父母跪拜做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元素中就有孝道和感恩兩個基石,這個也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感恩父母18年的培養,才有今天走進高考場地的自己。磕頭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極致體現,孝道文化傳統今天又稱為感恩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孝治天下,政治倫理架構是由家及國,以孝作忠,家國一體。在家是孝子,入朝才能是忠臣,一個對父母都不懂感恩的人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人人喊打,寸步難行。
  • 杭州靈隱寺光泉大和尚暢談孝道觀:慈悲 包容 感恩
    信息 杭州靈隱寺光泉大和尚暢談孝道觀:慈悲 包容 感恩 8月15日,在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上,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暢談孝道,表示在當下社會,「慈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號召社會大眾關注慈孝文化,身體力行踐行慈孝。  慈孝文化,作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存續了幾千年的家族制度代代相傳,保持了其某種連續性和同質性,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5月高考模擬作文解析:「善事父母為孝」及感恩教育(附佳作)
    當代老人的觀念帶有當下時代的特徵,但其基本精神,則與古代孝道是一致的。「居家養老」是孝在當下的寫照。家庭在中國人的生命裡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於老人來說,家這個「血緣共同體」裡有他奮鬥的成果,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承載著他全部的期盼和希望。當老人日漸衰老,從天倫之樂中感受到血脈延續、生命的不朽。
  • 孝道故事~孝養父母,知恩報恩
    再如佛在因地中所表現的種種難行能行、難捨能舍的崇高偉大之菩薩行,無一而不是為報父母恩的,並不是與孝親毫無一點關係的!    父母有生育、養育、教育之恩,可說是功德巍巍,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為勝福田。縱觀飛黃騰達之人士,無一例外的是孝子。
  • 『南懷瑾』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仁義?佛家的慈悲與其有關嗎?
    他說,社會上每一個人若能做到「親其親」,愛自己的父母子女,也愛天下人的父母子女;愛自己的兄弟,也愛天下人的兄弟。對天下任何人都像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好,才是仁道。2、不過這個仁道是有其邏輯性的,是由己而推及於人的。「親親之仁」是儒家道理,對自己的父母好,推而廣之,對他人的父母也好;再行而餘力,對更多人的父母好,一層一層推廣開來。後世儒家和佛家各執己見的論議,也在這個地方。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所以,孩子的精神世界極度貧乏,父母管不了,學校也教育不好,染上網癮、早戀等問題層出不窮,教育問題演變成社會問題。過去,老師還能用師道尊嚴去教孩子,現在老師為了哄孩子好好學習,反過來要給學生鞠躬,甚至有報導說老師給學生下跪。為什麼現在教育老出問題?都是不懂得孝的真諦,或者說偏離了這個宇宙規律。我們現在的中小學、大學有教孝道嗎?都變成了知識的傳授,沒有教做人的道理,所以,社會問題就多了。
  • 顛覆式品讀:為什麼把「孝」當做匠人精神的根本?
    以孝育人治心,方可堅實長遠在日本,秋山利輝被稱為「匠人中的匠人」,他深刻道出匠人精神的根本核心是「孝」。德行的基礎是孝道。古人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秋山利輝本人非常注重孝道,無論工作多忙,每年他都要回老家掃墓,祭奠先祖。
  • 傳承孝道就是讓人們心懷感恩[2014-08-07]
    細細品味兩個村莊的發展之「道」,不難發現,背後有一根道德的主線始終貫穿其中,那就是孝。而也正是這種對傳統中華美德孝道的堅守,不斷提升著村民們的生活幸福感。1992年之前的洛陽市偃師市緱氏鎮柏谷塢村,村內秩序混亂,老百姓生活水平低下、經濟收入單一。
  • 孝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以至於今天我們的孩子有很大一部分,對父母師長缺乏感恩之心,對同學同事少有合作意識,對社會缺乏責任擔當,對未來缺乏嚮往追求。儘管他們不缺乏對知識的吸收和儲存,卻意志薄弱、公德缺乏,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孝文化的重塑就是要通過為成長中的一代厚植孝文化之根來重塑和提升他們的精神家園,補上個人修養這一課,使其自覺地遵循社會道德體系的要求,履行好社會義務,不斷提升個人人生境界。
  • 落實孝道精神《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將在臺上演
    資料圖佛教在線臺灣訊 「父愛似朝陽·母愛浩連天」《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將於2013年3月30日在花蓮慈濟靜思堂舉行,慈濟教育志業師生四百人一同演繹孝道精神,並推展至花蓮校園,慈濟中學李克難校長及花蓮縣教育局陳玉明局長共同呼籲社會各界落實孝道精神。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古人說孝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無論是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官員之孝、平民之孝,還是小孝、大孝,其實都是單向的,就是要子女對父母盡孝,卻從來沒有談到父母親對子女該做什麼。也許在古人看來,父母生養了子女,給了子女無私的愛,這已經足夠了,子女應該無條件地感恩、報答。但問題在於,同樣是父母,有的培養了優秀的子女,有的卻很失敗,這會反過來嚴重影響子女「盡孝」的質量。
  • 海峽兩岸唱響「成都孝」 孝親獎歌曲《依偎》經典重現
    ↑海峽兩岸唱響「成都孝」此前,張煥和陳喆曾表示,創作《依偎》的初衷是想用歌聲呼籲大家陪伴關愛父母,日後也將繼續用音樂傳唱「成都孝」精神。「我們希望通過比賽,把自己平常不好意思對父母說出口的話,用我們喜歡的音樂形式表達出來,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創作的這首歌,呼籲大家多多陪伴關愛父母,想想自己能為父母做些什麼,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緊接著,由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帶來朗誦《跪羊圖》將孝道文化傳遞的火炬點燃:羊羔跪乳、烏鴉反哺,《跪羊圖》一字一句都在時刻提醒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勿忘感恩父母、孝敬雙親。
  • 《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名彘,武是其諡號。孟武伯為人子,孝順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孩子擔憂 。天下父母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有愁不完的事。所以《弟子規》就說:出必告,反必面。無論出行都要告知父母,因為孩子的安全都是父母最在意的地方。
  • 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
    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佛學智慧,學佛人具足三點,福運召來,福報與功德無量具足!第一點:將信仰與修行落實當下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水平的提高。佛教文化中,不管是以佛學的角度,還是佛法的角度來說,佛教文化的發展在中國近兩千年的傳承,逐漸從精神信仰到精神財富與生活更貼近。
  • 洛南縣保安中學舉行「知感恩·行孝道」演講比賽
    洛南縣保安中學舉行「知感恩·行孝道」演講比賽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傳承和弘揚傳統美德,引導學生知孝、行孝,激發學生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他人的情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2020年端午節和父親節來臨之際,6月19日,陝西省洛南縣保安中學在學校大禮堂舉行了以「知感恩·傳孝道「為主題的演講比賽。
  • 承孝道文化 弘揚孝德傳統 篤定忠孝警魂——畢節消防2017年孝道...
    2017年,畢節時公安消防支隊積極創新載體,以「孝文化」建設為抓手,大力宣揚孝德精神,讓孝文化在警營生根發芽,通過輻射效應和帶動作用,進一步傳承孝道文化,撒播孝德種子,成為官兵篤定的人生追求,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有源之水,有緣之木」。
  • 感恩父母的話怎麼說呢10個經典句子分享給大家
    1、心中懷著感恩,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謝著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後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與父母多說說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
  • ​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三)
    為了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7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禮孝文化研討會在曾子故裡嘉祥舉辦,海峽兩岸49位專家學者參加,提交論文47篇。這些文章會陸續在此公眾號發表。今天推送的是來自臺灣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登順教授的論文《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分四次推送。
  • 感恩母親節:孝與養 一種萬世共通的道德情感
    事實上在中國,每日都是「孝」之節。在傳統孝道中,孝乃做人之根本道理、根本人倫和根本共識。這從我們今天閱讀「好人365」時,那些與孝有關的故事仍能一如既往地打動、直擊人心中得以體現——其與「百善孝為先」的情感魅力和道德力量之深厚、久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人父母者,有著天然撫育兒女之情愫。父母之慈愛,其言傳身教,就如人類固有的愛之基因,會薰陶、傳遞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