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大地稱為重,慈悲母恩重過于波;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大地被人們認為是世間分量最重的東西,但悲母的願情比大地還要重:須彌山被世人看作是人間最高的東西,但悲母的恩情比須彌山還要高。
父母之恩,比天還高,比海更深,他們賜予我們生命,護佑我們成長,在離開人世前遺留給我們他們奮鬥一生所擁有的一切!人哪怕只有一點一滴的慈悲心,那都應該是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我們只有守了孝道,才算有了基本的善念,才算有了心!
2013年7月26日,在山東即墨長途汽車站,有一位14歲的少女當眾掌捆自己的母親,一邊打一邊罵著「太傻太窮」,母親絲毫沒有還手,事後還為孩子辯解:「她現在是青春期,情緒不穩」。
一個能對自己母親下手的人,心中怎麼可能還有慈悲?怎麼還能指望她做些其他的善舉?
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人際關係就是家庭,而傳承最久的美德就是孝道,古代曾經用人倫綱常來約束規制家庭關係,引導人們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為了弘揚孝道,漢代曾經推行過「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即「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人就可以被推選為國家官員,此舉就是為了將孝道從單純的道德層面上升到以法令強力引導的國家意志層面,可見我們的民族對孝道多麼重視,而這種重視也體現出了我們古老民族的智慧。
我們捫心自問,什麼才是慈悲心的底線,是我們對陌生人的無私幫助嗎?當然不是,那是慈悲心的最高線。
所謂底線,即最低線,就是我們一旦逾越了就不配被稱為人的警戒線,對什麼人的慈悲能夠被置於底線的位置呢?自然是父母。這一點,我們的先人很早就知道,並將這一真理告訴了我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傳承。
古時候,有一位命運悲慘的女子,她不到20歲便失去了丈夫,家中只留下一個不足三歲的孩子。生活本就不富裕,而作為頂梁柱的丈夫一離世,這位年輕的母親頓生絕望,她不知道如何帶著孩子生存下去。
在一個寒冬的雪夜,這位母親帶著孩子走到懸崖邊,想一死了之,但孩子的啼哭激發了她求生的意志,此後,無論日子如何艱難,她再也沒有生出過一絲輕生的念頭,百般辛苦下,她終於將孩子撫養成人。
時逢亂世,聰明機智、身強體壯的孩子參軍報國,徵戰沙場,因立下赫赫戰功而被封為了大將軍。十多年後,他凱旋而回,衣錦還鄉。當他到家時,才得知原來母親由於日夜為他憂心,早已熬瞎了眼睛。
母親一見兒子平安回來,高興壞了,她拿出了一雙親手為兒子縫製的鞋,要給兒子穿上。可這位母親忘記了她已經和兒子分別得太久了,尺碼做小了一點。
兒子望著母親雪白的頭髮、蒼老的臉龐和熬瞎的眼睛,毅然拿著鞋出了屋子,走到了沒人的地方。他拔出寶劍,毫不猶豫地揮劍砍掉了自己的兩隻大腳趾,然後包紮好,再穿上了鞋,回到屋裡。
隨後,他跪在了母親面前,說道:「母親,兒穿上了!母親為兒做的鞋是最合適的!母親生兒養兒,對兒恩重如山,孩兒要好好孝敬您。」聽到兒子的話,這位母親喜極而泣。
不讓一位母親傷心一這就是天底下最慈悲的事。故事中的這位將軍至誠至孝,感天動地,他的慈孝之舉對我們而言,雖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偏激之舉,但其孝順精神卻值得我們每個人歌頌、學習。
中華民族講求孝道,具體做法可以因人而異,但精神要始終一脈相承。也就是說,無論今朝的我們已經創造出何等高等發達的文明,孝道都是這文明永恆不變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