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14:57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帶衝洗裝置的密閉式吸痰管、新冠疫情下實施片區「雲」護理查房模式、兒科輸液器防脫落的「魔術貼」……近日,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紀念「5.12」國際護士節表彰大會上,一批白衣天使的護理創新成果受到了表彰,195項護理「小發明」20項創新成果獲獎。
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馬璐主管護師在護理病人
改良密閉式吸痰管 降低醫務人員暴露風險
「雖然沒能戰鬥在抗疫最前線,但是身在後方的我們,時刻擔心前方戰友的安危。」在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工作十年的馬璐主管護師說,湖北一線的護士們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頻繁,尤其像吸痰這種操作。患者嗆咳時會有大量氣溶膠釋放到空氣中,現有的密閉式吸痰技術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密閉式吸痰管每次使用後需注入液體衝洗吸痰管內壁殘留的痰液,注入液體時需打開衝洗孔,這樣就破壞了原有的密閉性,病人肺內的氣溶膠隨氣流溢入空氣。
如何改良現有裝置,降低醫務人員暴露的風險呢?馬璐說,這次創新是在原有密閉式吸痰管的裝置上進行改良,將衝洗孔閥門改為單向閥結構,連接一次性衝洗裝置,能夠自動衝洗,實現密閉式吸痰管在整個使用過程中的完全密閉,減少病人交叉感染的危險,同時減少醫務人員暴露的風險。
「我們有個微信群,是中大基地培訓的200多名重症專科護士。這些護士中有近60人戰鬥在湖北抗疫一線。」在該院重症醫學科科護士長朱豔萍的帶領下,中大重症護理團隊每天都和前方戰友溝通,了解了前方的實際困難。這種一次性帶有定量衝洗裝置的密閉式吸痰管,不僅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而且在疫情特殊時期,在護理患者的同時降低醫務人員暴露的風險。
馬璐的護理小發明——帶衝洗裝置的密閉式吸痰管,在該院195個護理創新中脫穎而出,榮獲護理創新的一等獎,同時該護理髮明也在申請專利中。
疫情特殊時期 推行片區「雲」護理查房
中大醫院外科片護理教研組長、燒傷整形科護士長魯玲介紹,為了減少人員聚集,新冠疫情下傳統的片區護理查房模式無法實施,於是推行了片區「雲」護理查房,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提供雲服務,進行在線護理查房,既可以滿足護理培訓的需求,又能實現「禁止人群聚集性活動」的疫情防控效果。
該院片區「雲」護理查房是如何開展的呢?選擇「企業微信」平臺提供的雲服務:在線會議、培訓。300人在線會議,雖不見面但也能高效同步疫情,避免交叉感染、保護醫務人員安全;建立「外科雲學習」群聊;護理查房主持人先在群聊內公布查房PPT,然後將護理查房全過程在線直播;查房過程中,參加人員可自如切換觀看現場和PPT課件頁面,也可以同時觀看現場畫面與PPT頁面,達到身臨其境效果;護理查房結束,主持人邀請參加人員多人同時自由討論,對查房提出意見;因特殊情況請假的參加人員可通過「直播回放」補看。總之,該院片區「雲」護理查房新模式的創新有效率高、互動性強的特點,同時也培養了護士的綜合能力。
中大醫院兒科護士長陳國偉設計的輸液器防脫落貼用於臨床
巧用「魔術貼」設計輸液器防脫落貼
在輸液室或兒科病區,寶寶在輸液時,常因活動度大,容易發生輸液器從輸液袋(瓶)連接處脫落。而中大醫院兒科護士長陳國偉的護理小發明解決了這一煩惱。
據介紹,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由於兒科患兒年齡小,理解及配合程度低,常因活動度大發生輸液器從輸液袋(瓶)連接處脫落的現象,輸液器針頭脫落既是對藥物的浪費,也會對患兒造成未知傷害,增加患兒治療費用,也是對醫療及護理資源的浪費,增加職業暴露風險。
陳國偉奇思妙想,利用「魔術貼」設計了輸液器防脫落貼。「其實製作過程比較簡單,將粘扣帶剪成工字型,具體尺寸可根據輸液袋(瓶)口大小來裁剪。使用時將『魔術貼』兩端分別粘貼輸液器與輸液袋(瓶)。」
為何想到用「魔術貼」呢?陳國偉告訴記者,魔術貼是衣服上常用的一種連接輔料,具有粘貼牢固、經久耐用、無毒環保等優點。據悉,這項小發明已經用於臨床,有效的防止輸液器在使用過程中的脫落現象,降低患兒傷害,減少感染發生,減輕護士工作量,避免針刺傷及節省治療成本。
這些急病人之所需的「小發明」,在中大醫院還有很多。快捷式分級轉運箱,不僅確保了搶救時效性,還降低了危重症病人外出檢查的風險,提高醫護人員滿意度;造口底盤裁剪器,裁剪方便適合老年人,降低裁剪時剪刀帶來意外的損傷……江蘇省護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大醫院護理部主任李國宏主任護師介紹,護理創新的評選是每年護士節活動的保留節目,這些發明大都是源於臨床,獲獎的護理創新作品90%會應用於臨床。護士留心觀察病患的需求,她們巧手製作的許多「小發明」,發揮大作用,讓病人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優質護理服務和護理人文關懷。
通訊員 崔玉豔 程守勤
南報融媒體記者 餘夢迪 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