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孩子」又獲獎,愛發明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徵?

2021-01-09 漢塔未來課堂

午睡是補充精力的重要方式

孩子們在學校午休時能美美睡上一覺

對下午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可是大家都經歷過

彎腰趴在課桌上睡覺很難受

醒來後兩臂酸麻

對頸椎也不好

影響孩子們的成長發育

在此前舉行的福田區青少年科技節上

深圳一名小學生的發明

引起了關注

幾秒就把課桌「放倒」成躺椅

解決了這個難題

這款小學生午休神器

引起了現場專家評委及師生們的高度關注

專家點評:

這款「午睡課桌椅」很有應用價值!

從學生現場演示的過程來看,這張可變午休床的「午睡課桌椅」原理是將原本0.6米的課桌斜放後,從課桌一側拉出一塊平板,學生坐在平板上,背靠課桌,而原本的椅子則變為腿部支撐,這樣就把原本的課桌椅變成了一張可斜躺著午休的靠椅,整個過程用時不到10秒。

三(5)班的陳子墨同學記錄了設計初衷。

該發明來源於生活中的小苦惱,得益於搭積木做遊戲時的靈感。課桌椅設計巧妙,作為課桌時,桌面下仍為課本、文具盒存放區,側邊掛件可掛書包。午休課桌椅可有效解決學生的午休問題。

下一步,陳子墨打算申請專利,向更多同學普及「午睡課桌椅」的用處。

網友們紛紛表示陳子墨動手動腦能力超棒,善於觀察生活的同時還十分有創造力,未來可期!接下來,小塔再給大家介紹幾個這樣優秀的小發明家~

無源手機音箱

廣西南寧的一位小學生文敬滋發明了一個無源手機音箱,因為手機外放效果差,藍牙音箱太耗電,所以她發明了這個音箱。

這個發明,只需要把手機插在卡座立面,就可以聽音樂了。無源手機音箱設計還有畫圖都很難,這個發明材料也非常環保,是用雷射切割機來切出來的。上面的小孔、管道的作用是便於聲音的傳播,它的原理是先把聲音反射,然後再傳播出去,這樣聲音才會變得更加動聽,更加的大聲。音箱可以擴大手機音量的1.5倍,可以提升低頻聲音3到5個分貝。

該發明還獲得了第33屆廣西青少年創新大賽小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二等獎。

嬰幼兒餵藥神器

由於5個多月的弟弟感冒後,喝藥難受得哭鬧個不停,還老是吐出來,上6年級的姐姐李彥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想幫助弟弟緩解喝藥難受的勁兒,讓餵藥變得簡單,便積極開動腦筋,多方查閱資料,研究導管頭的位置、材料、密封性、安全性。

經過2個月的設計和手工製作,李彥萱最終給弟弟製作了一款喝藥像喝奶一樣自然的神器。

在第十五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公布的獲獎結果中,李彥萱憑藉給弟弟餵藥的作品《幼兒快樂餵藥奶瓶》獲得了國家級銀獎。

獲得專利的「智能水壺」

「智能水壺」的專利來自於東海實驗小學學生吳益琦。雖然只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吳益琦已經坐擁三項專利——一項發明專利以及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吳益琦說:「我創作這個水壺的原因算是突發奇想,因為我喝水的時候水溫總是差一點,溫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想做一個這樣的水壺。」

該作品時要解決加熱和製冷攪拌問題,剛開始他採用了電加熱原理,但功能很不穩定。他在網上查了很多資料,還在淘寶、京東甚至去華強北查找,但也沒有類同的作品。在爸爸的提醒下,他開始去了解半導體的性能,嘗試用半導體片來實現加熱和製冷的功能,反覆嘗試後,終於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如今,他的保溫杯可以從5℃調到60℃。通過攪拌功能還能做出豆漿、咖啡、飲料等。

去年,吳益琦參加了第十四屆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課題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活動,獲得「小院士」稱號。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智能工程師科技創新大賽中,特等獎作品「智能水壺」被企業選中,將會孵化成產品,走上貨架。

雙向傳感語音提示裝置

胡皓博從四歲多就開始走上小發明創造的之路,小學三年級開始第一次獲獎,已有數百件發明創造作品,幾乎都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而他最出色的一個作品就是——雙向傳感語音提示裝置。因為看到了粗心司機把小孩遺忘在車裡造成意外事故的新聞後,他十分痛心。所以他希望能用自己的創意和發明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裝置不僅能夠通過紅外線體溫掃描,統計車內人數,更能在汽車熄火後,車內還有人的情況下及時發出提醒。該裝置可自動進行人體掃描,統計上車和下車學生數量,並實時更新;還可利用紅外線體溫檢測,自動發出警報。

該發明在中國第十五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評比中榮獲小學組發明類金獎,這也是本屆比賽湖南省小學組獲得的唯一金獎。

小塔分享這五個孩子的案例不只是想要大家感嘆一句,別人家的孩子都好厲害!

而是想跟家長們分享,從這五個孩子身上,小塔看到了哪些共同特徵?想要自家孩子也擁有這樣的創造力,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去引導?

主動觀察生活,保持好奇心

文敬滋發明無源手機音箱,是因為發現手機外放效果差,藍牙音箱太耗電。

吳益琦發明智能水壺是因為喝水的時候水溫總是差一點,溫度不是太高就是太低,所以想做一個這樣的水壺。

陳子墨發明「午睡課桌椅」,就是觀察到生活中午睡的煩惱,同時得益於搭積木做遊戲時的靈感。

良好的觀察力是孩子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當孩子們主動的去觀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這將大大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好奇心是一切創新的源泉,對於孩子們是非常寶貴的。它能促使孩子們主動去學習,並且能讓他們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它還能引發一系列預料不到的成長,這種成長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增長上,還體現在對未來預測和判斷誤差的降低上。

漢塔課堂場景

「善於觀察生活+保持好奇心」這兩個好習慣的養成,將是孩子們培養創新創造力的關鍵因素。

培養孩子們觀察生活的習慣和好奇心的方法非常多,詳細來說又可以長篇大論一番,所以小塔在這邊只簡單說幾點:

1、創設滿足孩子好奇心的環境 

2、不要以成人的思維約束孩子

3、在滿足孩子好奇心的同時,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

4、鼓勵孩子有更多非常規的玩法

5、做「不知道」家長,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究心

動手能力強,愛思考

吳益琦的爸爸介紹,益琦從小就喜歡動手,「家裡的東西被他拆壞了不知多少。」而家裡的電視機常年都被他調到央視十套的《我愛發明》。雖然也經常碰到各種困難,但吳益琦說:「只要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會很開心。」

這個時候,家長們千萬不要去責罵孩子,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去探究鬧鐘、玩具背後的奧秘,鬧鐘為什麼會響,小汽車為什麼會動,潛移默化中,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好奇心、思考能力、知識面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

很多孩子從小除了積木與樂高玩具,還做了大量的手工DIY,動手動腦的過程中,使得孩子們勇於嘗試、注重實踐、注重動手、注重過程,這些都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關鍵,能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創造潛能。

漢塔課堂場景

同時,孩子在動手的時候,由於對事物的好奇產生一種迫切認識事物的渴望,會引發他積極主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不僅培養了科學興趣,也會發現很多問題,帶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實踐,最終他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所以,有時候,讓孩子參與大人做的事,哪怕「幫倒忙」,於孩子的發展也是很有益處的。

愛學習,知識面廣泛

東海實驗小學的周燕、鄭妙純是吳益琦的科學老師。他們表示:「我們在課上有教過電學、溶解這些知識,而益琦能延伸到更多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能把一個完整的作品做出來,在小學階段是非常難得的。」

知識的積累是孩子們實現心中想法的基礎。小學生吳益琦做「智能水杯」需要掌握電加熱、半導體、加熱製冷、攪拌功能等許多小塔都不清楚的知識......

孩子們平時從課堂中、生活中學到的知識在他們心中積累成一片知識的海洋,當他們有了創意的想法,學過的科學、物理、編程、機器人的知識就成為他們手中的的最佳工具,最終想法可以落地成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嘆的作品。

所以家長們平時要多鼓勵、引導孩子們進行學習,不局限於語數外課本內容,而是科學、天文、地理、生活常識等各種知識都可以了解一些。

父母的主動引導與培養

小發明家胡皓博說自己的發明創造之路,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父親和老師。

「我爸爸是學編程的,教了我很多編程知識;老師也給了很多指導。」

很多孩子的成功都來源於父母、老師一開始對他們興趣的支持與幫助。對於孩子感興趣的方向,家長能夠做到尊重孩子的興趣,並盡己所能地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才是對孩子有益的成長助力。

漢塔也有許多這樣的家長,他們早早的讓孩子們學習少兒編程,因為看到了這一新興學科對於孩子們動手、創造、協作、溝通、思維等眾多能力有著極大的幫助。編程的思維和技能更讓孩子們具有更多的人工智慧時代競爭力。

而機器人編程,也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實現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有力工具。生活中的「紅綠燈」、「智能小車」、「電梯」......都變成了他們的創意作品,雖然這些小小的「發明」會有這樣那樣的美中不足,但是對於每一個願意動手創造的孩子來說,確是大大的收穫!

希望每個家長都可以耐心傾聽孩子們的創意想法;和孩子積極地溝通方案;一起定製解決計劃;提供知識和能力上的幫助,最終幫助孩子實現創意!

我們的孩子,也在此過程中,變得越來越有創造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成為改變生活和世界的創造家!

相關焦點

  • 有「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別人家的父母」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說法,我們從不陌生。因為父母總在我們小時候用它來告訴我們與別人相比的不足。但是今天呢,小編想和大家聊一聊與它相似的一個話題——「別人家的父母」。1如果說「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別人家的父母」又有著哪些特徵呢?01善於情緒管理這樣的父母,不會以一種兇巴巴的樣子出現在孩子面前。他們有嚴謹、嚴肅的一面,但且沒有可怕的一面。當孩子犯錯了,他們不會想著遷怒於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刷屏朋友圈的「別人家的孩子」 都參加了什麼競賽?
    步入高中學習生涯已快兩月,家長朋友的「打怪晉級」的高考之路也正在開始,經過九年+(小學+初中)的經驗附體顯然早已百鍊成鋼,現在估計能觸動老母親老父親敏感神經的事,屈指可數,大概「別人家的孩子獲了......獎」是一件?
  • 小學生發明防霧口罩,別人家的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近日,一名小學生的有趣發明就引發了一場熱議。江蘇淮安六年級小學生王康宇在電視上看到鍾南山院士戴口罩採訪時眼鏡起霧,因而突發奇想,發明出一款防霧口罩,並最終獲得國家專利。接受採訪時,王康宇的媽媽表示,兒子很喜歡讀書,也很有好奇心。
  • 一個孩子愛不愛學習,看這三個特徵,你家孩子佔了幾個?
    不管在幼兒園、小學、初中等各個求學階段,愛學習的孩子總是會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惹人注目。父母都期望孩子愛學習,自己也少操點心。那麼如何判斷一個孩子愛不愛學習呢?要看這三個特徵,準保錯不了。一、性格獨立為什麼我們總強調從小教育孩子的獨立性?
  • 自閉症孩子的特徵有哪些?
    臺灣林麗英專家2017年深圳《發展障礙兒童的評估與操作》證書培訓(含語言評估、生理評估、動作評估等)火熱報名中,諮詢報名熱線:18823841535廖老師    自閉症(孤獨症)孩子的特徵有哪些一直是困擾家長尤其是新家長的一個主要問題,對孩子的症狀拿不準,不確定,也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診斷諮詢,以至於錯過孩子的最佳診療期。通常情況下,自閉症孩子的特徵包含以下6點,如果您的孩子同時有兩點以上,建議儘快進一步進行診療。1.社會交流障礙  這是孤獨症患兒面臨的最大問題。
  • 「別人家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家長」
    疫情期間上網課,老師孩子家長都覺得壓力山大。  當老師家長發現孩子在玩耍的時候,總覺得如臨大敵,會嚴肅地和孩子說快去看書學習,巴不得孩子除了吃喝拉撒,都埋在書山裡,這山如果是五指山那效果更佳。
  • 小學生發明新型書包,獲專利證書,網友感嘆:又是別人家孩子
    近日,江蘇無錫的一名四年級小學生火了,這名學生叫潘俊松,因發明了一款新型書包,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對此網友紛紛點讚,感嘆道:又是別人家孩子!因為平時課本、資料、練習冊這些東西比較多,放的又雜亂,所以老師建議將各科的課本、練習冊分類整理、貼上標籤,方便使用的時候能迅速找到。
  • 日本「別人家孩子」為何那麼優秀?因為他們有「別人家的媽媽」
    這是因為日本社會對禮儀十分重視,孩子從小就要接受父母、學校的禮儀教育,日本人認為孩子的教養會完全體現家長的教養,如果不懂事的孩子犯了錯,一定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類似於我們常說的「每個熊孩子必有一對熊父母」。但在奉行「不給別人添麻煩」原則的日本,縱容孩子犯錯的熊家長是很少見的,更不會用「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藉口為其開脫。
  • 孩子拆家,一個頂仨!兒童教育專家:愛拆家的孩子,是隱形學霸
    麻省理工教授,曾經用20年時間研究全球的天才科學家、工程師們,發現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動手能力超強。俄羅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孩子的動手能力越強,智力發展就越充分。所以,"拆家"實際上是非常利於心智發育的活動。發明「聯動互換防護窗」,斬獲118屆法國巴黎發明展金獎的12歲男孩張榮景,從小愛「搞破壞」,媽媽說。別人家的孩子愛看動畫片,但是張榮景愛拆東西,剛給他買的玩具,拿到後他都會把它拆下來。
  •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小學生發明新型書包獲專利,網友紛紛點讚
    前段時間,江蘇無錫的一名四年級小學生火了,這名學生叫潘俊松,因發明了一款新型書包,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對此網友紛紛點讚,感嘆道:又是別人家孩子!
  • 天才發明家 | 孩子愛搗蛋?那是好奇與創新在「作祟」!
    在和老師一起回顧完蔡倫發明造紙術的過程後,同學們已經激動地躍躍欲試,紛紛開始天馬行空地討論,隨後老師提出的問題,將同學們迅速拉回了現實。我們身邊有哪些紙製品?如果你們來造紙,你會用什麼材料?2000年前,蔡倫用樹皮、破布等材料造出了紙,我們今天可以用木頭、竹子來造紙。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3種特徵,你家孩子佔幾個?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3種特徵,你家孩子佔幾個?現如今,大家對養娃都是更加的重視了。而孩子的智商,也是廣大家長最為關注的一點。一般孩子智商高,家人都是十分高興的。不過孩子的智商高低,家長是很難鑑別的。許多家長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智商高有哪些特徵。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3種特徵,你家孩子佔幾個?
  • 在幼兒園不易被欺負的孩子,有哪些特徵?
    另外,那些平常不易被欺負的孩子,他們大概有這些特徵,家長可以參考下。(1)臉皮厚的孩子臉皮厚的孩子不太在乎尊嚴問題,這類小孩子在被欺負時,會假裝哭腔求饒,甚至還會為了保護好自己,趕緊給對方道歉,說好話哄著對方別再動手。這類臉皮厚的小孩子,不計較一時得失,能看人臉色行事,不逞口舌之能,不圖一時之強。
  • 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更有別人家的父母
    「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剛出生便拿到了美國綠卡,也許在孩子剛牙牙學語便送進最好的國際雙語學校,也許在孩子還在讀小學便做好孩子海外留學的準備……別人家的父母,也許在孩子還未開口之前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也許在孩子還未解釋之前便知道孩子這樣做的原由,也許在孩子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便已報名了興趣班……沒錯,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
  • 別人家的孩子都在瘋讀的這本科學書,你家孩子讀了嗎?
    作為父母,孩子小時候有十萬個為什麼問過你,你都解答過嗎?你有花時間,耐心向孩子仔細解釋過他想知道的那些科學發明是怎麼回事嗎?或者,你自己有思考過我們身邊有哪些最重要的發明在影響我們現在和將來的世界嗎?你知道他們的來龍去脈嗎?
  • 別人家孩子的背後,先有別人家的父母
    年年高考後,都湧出一批別人家的孩子。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的高考榜上,出現了別樣的別人家的孩子,勵志的典範。前幾天,在潘幸知短知識分享群裡看到這則消息:安徽交通廣播一篇《安徽盲人考生高考635分!超一本線120分!》
  • 誇「別人家的孩子」的同時,受傷的卻是自家的孩子?
    相信現在的家長,小時候也常常聽過「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神跡,或者是「存在」於家長們口中的眾說一辭,「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成績好還聽話,再看看你,會啥啊?」、「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聰明的多了,也沒見驕傲過,你多個啥啊?」、「別人家的孩子都考上北大清華了,你還是爛泥扶不上牆」… 諸如此類。
  • 入園後容易被欺負的孩子,大多有這3種特徵,你家孩子有嗎?
    從反面看,不受歡迎孩子的比例高達40%,其中被排擠、受欺負孩子的比例高達20%。那麼,在幼兒園容易受欺負的孩子有哪些特徵呢?孩子有這3種特徵一、教育孩子,對別人的傷害「不必忍讓」在傳統教育中,大多數家長都報以對別人的傷害要儘量忍讓的觀念,但也會讓孩子產生「自己是可以被別人傷害的」,慢慢失去保護自己的本能。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不被別人傷害則是一種氣場。
  • 好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媽媽也一樣都是「別人家的媽媽」
    聽我來解釋哈:首先,作為家長看到優秀的孩子,我們總會發出一聲驚嘆: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其實在孩子眼中是不是也會有「看看,這是別人家的媽媽(爸爸)?」01先跟大家說兩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的親身經歷。
  • 為什麼稱讚都給了「別人家的孩子」?
    案例:他覺得自己從小就有個夙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孩子從來不玩遊戲,不聊QQ,不喜歡逛街,天天就知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