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遠:新城新景新氣象
本報記者 嶽曉瓊/文 通訊員 孫麗珍/圖
臨近年關,來到位於城市北部的開遠市輕工業產業園,走進紅河優洋服飾有限公司、紅河匯遠實業有限公司的服裝生產車間,生產線上依然有不少工人在忙碌著,為春節期間的出貨做準備。他們基本上都來自於開遠市及周邊區域。「家門口打工」讓他們中的許多人從農民變成了工人,成為開遠城市發展的又一股新鮮血液。
將目光從城市北部移至南部,綻放的鮮花,醉人的花香,開遠鳳凰山森林公園似乎已經提前迎來了春天,觀者徜徉其中,看山、看樓、看湖、看亭、看瀑布,其樂無窮。
產業匯聚人氣,生態釋放紅利,開遠,正向著宜居宜業的「生態城」、欣欣向榮的「商貿城」、健康產業聚集的「健康城」的目標前行,文明和諧的幸福開遠逐漸顯現。
立足特色重規劃
「我們走了很多地方,開遠這邊,冬暖夏涼,偏乾燥,對於服裝生產極為有利,讓我們的產品質量有保證,還能降低製衣成本。」被問及為什麼選擇開遠落戶企業,之前長期在廣東做生意的紅河匯遠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志東如此回答。
同樣出於對自身條件清晰的認知,「十二五」期間,開遠結合全市城鄉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等情況,全方位對《開遠市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城市」及城市建設「現代化、一體化、國際化、個性化」的理念,以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及建材工業基地的定位,把開遠建設成集文化、體育、生態、旅遊、宜居、教育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產業化新城。
「城市基本上分為了『三區』: 城北工業片區、中部綜合性功能片區,以及南部依託鳳凰湖、鳳凰山、技師學院、高鐵站著力打造的城市新區。」開遠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陳晴介紹。
幾年前還是雜草叢生、亂石遍布的鳳凰山,現在已是一個以生態保育為主,兼具溼地觀光遊賞、湖濱休閒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十三五」期間,開遠市將著力以鳳凰湖片區「城鄉一體」整體城鎮化建設項目為引擎,圍繞山、湖、溼地等元素高標準規劃建設南部新城區。項目估算總投資29.8億元,規劃面積12.4平方公裡,建設4.9平方公裡核心區。
項目的建設範圍將作為開遠第三產業發展的核心區,重點建設鳳凰生態公園(鳳凰山、鳳凰湖、鳳凰溼地)、文化體育創意產業園、鳳凰谷養老養生園等項目,堅持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同步,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同步,打造「產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加快以城帶產、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發展,為開遠市打造笫三產業新的增長創造條件,成為支撐開遠產業轉型的重要支點和載體,通過城市轉型帶動開遠經濟轉型。
產城結合同轉型
「產業聚集區其實就是人口匯集區,產業的發展能直接改變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只有實現了『人』城鎮化,才能讓我們的城市獲得持續健康發展的活力。」開遠市相關領導對此進行闡釋。
由此,就在城市的範圍裡,開遠市建起了輕工業園區。項目規劃佔地面積為821畝,按照電子信息產業、服裝加工、食品加工等功能區布局,打造面向東協的輕工業產品生產基地。
2016年12月18日園區正式啟動標準化廠房一期建設項目,2017年5月31日便完成了食品加工區和服裝加工區共計13幢6萬平方米的廠房建設。目前,一期廠房已有7戶企業入駐,其中4戶已投入生產,3戶正在開展廠房室內裝修,7戶企業運營投產後預計年產值可達11億元以上,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以上。
「我們相信,園區建在開遠,3到5年的時間後,開遠範圍內就能有一批較為成熟的產業工人出現。」紅河優洋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賴小明根據以往的辦廠經驗總結。
「這一部分人會大大增加我們園區對企業的吸引力,讓我們的招商引資更加順暢。」園區的管理方——開遠市政府設立的開遠興園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長王雲表示。
由是,一個「產」、「城」發展的良性互動在開遠市漸顯雛形。開遠市全力打造「生態城」「商貿城」「健康城」的目標也在產業的不斷落子中有了堅實的支撐。
以此思路為指引,開遠市加快「三城」建設,完善「四縱四橫」城市路網,完善鳳凰生態公園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體育創意產業園、生活物流園、汽車城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輻射周邊的以建材、汽車、服裝、藥品批發等為主的現代物流中心。
開遠市還建成高效現代農業園核心區5000畝,入駐國內花卉、水果等領軍企業17戶,實現產值1.5億元;實施熱電汽循環示範項目持續激活煤電,熱電汽循環利用產業園小龍潭片區入駐豆製品、果蔬等食品加工企業34戶,新增產值8億元,初步實現了工業發展由資源主導型向多元支撐型轉變。
供給側改革在這一進程中不斷推進,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同時為開遠城市的發展源源不斷提供動力。
城市管理重精細
楊宏每天去辦公室之前都要到城裡逛逛,到辦公室處理一些必須的工作後,會繼續回到街上,見證著城市的變化。身為開遠市環境衛生處主任的他,一方面因城市變得越來越美而欣喜,一方面感到了肩上的責任更重。
開遠市的保潔人員加大了對城市道路清掃、清運作業力度,加大對重點時段、重點地段、重點部位的清掃保潔力度,結合路面情況,充分利用夜間行人、車輛相對稀少的時間段加大各主要道路的清洗。同時增加垃圾清運時間及路線,沿街定時收運收集生活垃圾,並運至垃圾中轉站再轉運到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理,做到垃圾日產日清、車走地淨。
借著開遠迎接國家衛生城市及省級文明城市覆審的契機,開遠又先後投入資金300多萬元,購置了道路清掃車輛、清洗車,東城區逐步建立起了「人力清掃為主、大型清掃車、小型清掃車為輔」的道路清掃保潔機制,城區各條道路清掃保潔率、垃圾日產日清率、垃圾處理率、公廁清掏清掃保潔率達100%。西城區則引進社會資本對城市環境衛生進行管理。全市主街道保清時間達18小時。
在工作中,楊宏與馬建松經常打交道。「每月兩次以上的環境衛生考核要一起工作,綜合執法中涉及到環境保潔了,我們經常需要溝通。」身為開遠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副局長的馬建松介紹,「也意味著我們不同部門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形成了信息共享、協同管理的模式。」
「實現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科技手段也很重要。」說著,馬建松拿出手機,打開了「開遠智慧城管APP系統」。系統裡,信息採集、受理處置、監督評價、城管動態等多個欄目一一在列。
他們的努力帶來了城市越來越精細化的管理,也讓開遠這個城市越來越靚麗。讓楊宏感到開心的是:「越來越多的市民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保潔人員的尊重,也會自覺維持城市的衛生。他們在用這種方式愛護自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