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一項研究顯示,服用治療失眠和焦慮的藥物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專家建議,以短期用藥與長期心理輔導相結合方式消除失眠和焦慮。
■死亡風險增加36%
拉瓦爾大學心理學教授貝爾維爾1994年開始隨訪大約1.4萬名加拿大人,每兩年調查一次,直至2007年。調查對象年齡18歲至102歲。貝爾維爾發現,在先前每月至少服用一次治療失眠和焦慮藥物的調查對象中,16%在研究期間去世;而其他調查對象死亡率是10.5%。
研究人員分析死亡率與安眠藥間關係時,沒有考慮死亡者年齡、生前用哪種品牌的藥物和服藥頻率因素,但把飲酒和抽菸習慣以及運動量考慮在內。分析所獲結論是,安眠藥使死亡風險增加36%。
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加拿大精神病學雜誌》上。
■「安眠藥不是糖果」
貝爾維爾9日說,服用安眠藥增加死亡風險是因為藥物影響人的反應速度、警覺和協調能力,增加跌倒或發生其他意外的可能性。
另外,安眠藥可能在人睡眠期間抑制呼吸系統,引發呼吸障礙,對心臟不好的人而言尤其危險。安眠藥同時可影響判斷力和情緒,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增加自殺風險。
按貝爾維爾說法,大約10%的加拿大人有慢性失眠症狀,輕微失眠者佔人口三分之一。她警告:「安眠藥不是糖果,絕不是安全無害。」
■建議用心理加藥物療法
針對失眠和焦慮,貝爾維爾建議採用「心理療法,輔以短期藥物療法」。
加拿大女王大學睡眠研究專家戴維森贊同貝爾維爾的看法。戴維森說,經常使用安眠藥會產生藥物依賴。她建議,睡前6小時內不再攝入咖啡因,4小時內不再飲酒,3至4小時內做一些運動,睡前別抽菸。
一些專家說,儘管安眠藥有副作用,但不應全盤否定。英國《每日郵報》援引英國拉夫巴勒大學睡眠研究專家霍恩的話報導:「你可以說那些服用安眠藥的人死亡風險高,但你同時應該想想,如果那些人不吃安眠藥會怎麼樣。」
睡眠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球27%的人有睡眠障礙。
■文/歐颯(新華社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