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訊(孫麗霞葉鴻記者呂曉豔)呱呱墜地的新生兒,為家庭帶來了滿心的喜悅,可是有一些寶寶由於種種原因,提前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就是早產的寶寶們。據相關資料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早產兒出生,約佔所有新生兒的5%~18%。我國早產兒發生率在10%左右,早產已成為我國嬰兒死亡的首要原因,一些超早產兒還可能會經歷呼吸衰竭、嚴重感染、餵養不耐受等難關。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日前,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救治了一個出生僅2斤重的早產生,醫生「闖關」救治「早到天使」。
「救一個早產兒,
相當於十個大人難度」
近日,小佳佳(化名)出院了。這個小生命從30周零4天起,就在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新生兒科感受到了溫暖與關愛。這個提前來到人間的小生命,降生時體重僅有1010克,兩斤多的她太小了,是那麼的脆弱,呼吸弱,反應差,四肢癱軟……面對這個小生命,醫護人員沒有放棄,給予氣管插管、復甦囊加壓給氧、有創呼吸機治療、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預防呼吸暫停等對症治療。
一天後,寶寶的呼吸狀態好轉,拔出了氣管插管、持續無創正壓通氣、深靜脈置管。三天後,寶寶可以吃奶了;五天後,寶寶出現腹脹,餵養不耐受,胃管內引流出綠色的液體,醫生用紅黴素促進胃動力,三日後腹脹緩解,繼續餵養;一周後,寶寶可以自主呼吸了……小寶寶很爭氣,住院35天,體重從出生時的1010克增長到出院時的1650克,平安出院。
「她真的很棒,每一天都在努力地堅強成長。」新生兒科主任趙華賢說,治療與護理一個小寶寶的難度,相當於護理十個大人的難度,「這樣說一點兒也不誇張,這不僅要求醫生的醫術精湛,還要求護理人員打起十二分精神,24小時守候在寶寶身旁,用心呵護著他們。」
「病情變化全靠醫護人員密切監測發現」在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
新生兒科,有許許多多像小佳佳一樣較弱的小寶寶被治癒。這些早產的寶寶們,出生時一般在32周~ 35周,最小的僅有29周,體重也僅為950克。由於胎齡小,體重低,早產寶寶各器官發育不完善,皮膚、血管發育不完全,吞咽功能不協調,有的甚至連吃奶都不會,生存能力較低,大大增加了治療和護理難度。
「新生兒科與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就是寶寶們不會說話,所有的病情變化都只能由醫護人員密切監測和觀察發現。」趙華賢主任說,有的重症寶寶一住就是四五十天,在這期間,寶寶的所有變化都牽動著醫護人員的心。
曾有一名胎齡33周,體重1350克的早產寶寶,出生後哭聲極弱,肢體活動差。由於發育不成熟,寶寶的血管更是細之又細,為了保護周圍血管,避免多次穿刺痛苦,降低外滲率,減少靜脈炎,新生兒科護士長賀彥麗與助手任豔成功為其實施了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術(PI CC)。治療8天,體重長到1415克;治療23天時,寶寶體重長到1785克,痊癒出院。
為了寶寶醫護人員始終在努力
新生兒科的醫護人員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對待每一位小患兒。科室的專科護士除了換尿布、餵奶等這些基礎護理外,還需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術,成熟的動靜脈同步全血換血、深靜脈置管操作等。她們對極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重度窒息、顱內出血、呼吸衰竭等危重患兒的搶救及護理,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每年世界早產兒日,新生兒科都會舉辦公益活動,來提高大眾對早產兒的認知度、增強早產兒家庭的信心、營造全社會關注早產兒的良好氛圍。「由於早產兒是高危兒,有些寶寶可能有宮外生長遲緩和神經發育落後的風險,為了有效改善早產兒健康狀況,提高早產兒的生活質量,應該讓寶寶們通過科學的治療、護理、保健,順利地完成追趕性生長,最終可以和正常寶寶一樣健康、聰明。」趙華賢主任表示,同時,新生兒科也開展了早產兒延伸服務,建立健全早產兒隨訪系統,對出院的早產兒及危重新生兒進行系統隨訪,監測生長發育情況並給予康復指導。讓早產兒從出生後產房保障、院內救治、出院後隨訪、早期評估、早期幹預和康復「無縫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