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聽聽孩子們的感受,他們眼中的「霸凌」或許與大人不同|科通社

2021-02-19 科學加

分享獲25元知識紅包

中關村二小風波引關注,學校並未認定「霸凌」,但爭議遠未平息。中小學生們感受與大人有何不同?如何才能釐清「霸凌」定義?

解讀專家>>

尹文剛(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心理學博士)

吳碩琳(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

沈    旭("減低校園欺凌"公益項目負責人)


圖文編輯/劉昭

(圖片來源 CFP)

在一篇引發大量關注的網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中,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霸凌」這個詞,也是在這篇文章的作者孩子被欺凌的記敘中獲得了這個詞彙的大致意思。

而事件一切後續的發展似乎都圍繞著「霸凌」二字,那麼孩子們眼中的「霸凌」是什麼樣的?他們又會如何應對「霸凌」?在一次學生活動中,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記者對三名來自北京的學生以及三名來自山東的學生進行了隨機採訪。

北京科技報:你們都聽說過前段時間關於中關村二小學生的「霸凌」事件嗎?

★學生(6名全部):聽說過。

北京科技報:那你們的班級裡,是否有比較霸道,或者喜歡欺負別人的同學?

★學生(6名全部):有的。

★張強(化名)(山東濟南某校小學部三年級):我們班有,一個男孩打我們班一個女同學,還掐她脖子。

北京科技報:不管欺負別人還是被欺負了,以你們自己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事會讓你們感到被欺負了,或者一些事做到什麼地步就算是做過分了?

★周瑩(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雲路分校):比如說,不願意幹什麼事他就非讓你幹,強迫性的這種故意的刁難。做得很過分的就是揪女生的辮子。

★王梓涵(通州區後南倉小學五年級):有些男生老是罵人,罵的很難聽,把女生都罵哭了。

★付採薇(濟南市龍奧學校二年級四班):他們總是隨便給人起外號,不管人願不願意,比如我叫付採薇,但他們就給我起外號叫我「素菜薇」,後來又叫「酸菜薇」。

北京科技報:你們自己有沒有對其他同學做過比較過分的事?

★張瀚洋(霞雲嶺中心小學):沒有,打不過呀……

★張強(化名)(山東濟南某校小學部三年級):不敢打。

★王梓涵:基本沒什麼人敢打我,他們要敢欺負我我就踹他們。但是平時我不會動粗的,要真是把我惹到忍無可忍了我才會上腳。

(圖片來自網絡)

這幾位同學把他們對霸凌的看法寫成了文章,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感受:

▌受到欺負大多是因為不敢告訴家長

近日,中關村二小發生了一起欺凌事件,校方也對此很冷淡;我還了解到了在一些學校有一些「小霸王」,欺負其他同學,我對這個現象表示不滿,可要怎樣解決呢?

首先,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堅決不做「小霸王」,對同學有善,和睦相處;另外,發現同學被其他同學欺負,應該制止,如果無法解決,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如果你的好朋友受欺負了,千萬不要嘲笑她,否則會對她的心理造成傷害;假如自己受到傷害了,要亮明你的態度,告訴他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並告訴家長和老師進一步解決。

你會受到欺負,大多都是因為害怕,不敢告訴家長,然後他就認為你好欺負,就繼續欺負你。你只要遇到這類事第一時間告訴家長和老師化解,就沒事了,越藏著,越不能解決,事情也就越嚴重。

我覺得欺凌就是他人強迫你幹你不喜歡的事情;故意搞惡作劇戲弄你以及上手攻擊你等,這都是不好的行為,做了就是違紀。既然大家在同一個班,在一起的時間也不長,為什麼不好好當同學,珍惜自己的友情呢?面對比你弱小的同學,不應該互相幫助嗎?學習的生活短暫,我們應該珍惜,如果你現在是班上的「小霸王」,請改變自己,與同學友好相處吧!這樣你會受獲更多友情。

如果你身邊有受欺負的人,請安慰她,讓她告訴老師和家長吧;如果你是受欺負的人,請告訴他他這樣做你不喜歡,讓他改正吧;如果你是班上的「小霸王」,請你立刻停止傷害同學,和他們和睦相處吧!讓我們遠離欺凌事件,對它說不吧!

(科學小記者 周瑩)

▌被欺負的同學一般性格內向

在校園裡經常有欺凌事件發生,根據調查我發現被欺負的一般是性格內向、害羞、怕事。他們在同學間不受重視,朋友很少,在學校中十分孤單。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有身體障礙者、有智力障礙者、沉默、表達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為上有異於他人。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對於那些被「校園小霸王」所欺負的同學,有很大的影響。

校園欺凌的行為不但對被欺凌者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而且對欺凌者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校園欺凌性質惡劣,必須與以杜絕。而且在校園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應該和諧相處,共同學習,互相關愛,互不幹涉。

(科學小記者 張瀚洋)


▌無動於衷是自私和危險的思想

一個孩子被很多個孩子圍在了一起,我看到了。

一個小孩子被一個高個子堵到了牆角,我看到了。

當那些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孩子在欺凌那些尚未成熟的孩子時,我聽到了哭聲。

那是弱小對強大的屈服,那是弱小對公平的嘲諷,那是弱小對人性的譴責……

更讓我感到無奈的是,那些從這裡路過的學生,明明可以施以援手,但卻都無動於衷。他們只當自己是一個過路人,對此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映,甚至看都不看一眼。但在幾秒種後,我才猛然的發現,原來自己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我再也無法忍受那孩子的哭聲,噙著淚奔回了教室。冷靜了一段時間後,我才開始真正地挖掘自己的內心。我發現,我們的生活已經離真正的軌道漸行漸遠了:自私、欺凌……充斥著我們的內心,而善良、勇敢……卻被我們拋之腦後。類似的時間數不勝數,而人們的典型思想就是:做了,就是幫忙成功了,但對我沒有一絲一毫的好處,如果輸了,那對我就是個麻煩,反正都沒有好處,那我做什麼?不說別人,連我也這麼想。但現在,我意識到了,這種思想的危險。如果再這樣下去,那人類不消其它來滅亡我們,而是每個人在自私自利中葬送掉自己的靈魂。

想完這些,宛如一場頭腦風暴,使我再也無法淡忘。

(李泉錦,山東大學附中初中一年級)


▌學校和老師作為屏障能夠阻止衝突

我家有一隻超級大金毛和一隻小倉鼠。記得它倆剛見面的時候,大金毛眼睛直勾勾盯著小倉鼠,恨不得把它一口吞掉。小倉鼠倒也不怕,站起來嗅來嗅去,以金毛鼻子大小的身體抗衡,其實,主要是有籠子當屏障,它自然不怕。想到學校裡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同學之間也有這樣實力懸殊,卻相安無事的例子。也有大個子想欺負小個子的,但是因為有了老師和學校設置的種種屏障,衝突也就沒有發生。

(付釆薇,濟南市龍奧學校二年級四班)


▌我該做點什麼為好朋友討回公道呢?

我們班裡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有打架、罵人等。一天,我中午親眼目睹了一次打人現象。

一天中午,小剛又開始打人了,這次他的攻擊對象是小紅,他一開始用巴掌擊打她的背,再後來就手指合起來再彎曲右手猛烈攻擊她。從這以後,小剛像反彈一樣,到點就攻擊小紅。小紅是我的好朋友,我要為她說回公道,單我跟小剛說了幾次都不管用。

你們說我該做點什麼呢?

(張強(化名),山東濟南某校小學部三年級)


▌班主任老師幹涉後沒人再欺負他

最近,因為我班上的小文同學(化名)在上操的時候總是說話,班主任老師罰全班男生抄課文。因此,班裡一些平日就喜歡打打鬧鬧的男生下課後就找他算帳,他們在教室裡踢小文,撞到了課桌,課桌上的東西都掉到地上,還踩壞了他的塗改帶。

小文用力反抗他們(尤其是其中打得最兇的男生)。因為父母離異(父母上學期又復婚了),小文不愛學習,上課不做筆記,還喜歡插話,老師們都不喜歡他,他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因此成為許多人的攻擊對象。

班裡很多男生都為打人的男生喊「加油」,也有同學努力把他們拉開。幾個同學跑著去告訴班主任「小文失控了」,老師事後找他了解情況。後來老師經常問打人最兇的那位男生「你今天欺負小文了嗎?」 他的回答總是「沒有」。由於班主任老師的幹涉,最近班裡再沒有發生針對小文的事件。

(王梓涵,北京市通州區後南倉小學5年級)

 


記者/劉汝佳 圖文編輯/劉昭

雖然中關村二小並未將這次引起軒然大波的事件定義為「霸凌」,但事件的爭議並未平息。那麼「霸凌」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成為了投訴方家長與校方最大的爭執點?

▌霸凌不僅僅是暴力行為

霸凌這個詞彙來源於英文單詞Bullying,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但就像犯罪一樣始終存在於人類社會而極難根除。雖然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並令人憎恨,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有學者正式研究校園霸凌問題,挪威心理學家丹·歐維斯(Dan Olweus)被廣泛認為是研究校園霸凌先行者。

丹·歐維斯將一般意義上的校園霸凌定義為「由一個或者多個學生直接針對另一個無力抵抗的學生重複進行的不懷好意、有害的行為。而在大多數霸凌發生前,被針對的學生並沒有明顯的挑釁意圖。」

而霸凌的方式各不相同,不僅僅是行為暴力傾向才被稱為霸凌。常見的有物理霸凌、言語霸凌、社會性霸凌、網絡霸凌等。

物理霸凌一般都伴隨著一些肢體動作,包括羈絆、推搡、拍打等,給被施霸者感到屈辱;語言霸凌指的是用一些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對方,比如「胖子」「智障」「娘娘腔」等甚至更尖銳的語言辱罵對方,或者一些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性取向歧視都可能成為語言霸凌的內容;另外,散布謠言也是一種常見霸凌的行為,比如,編造班裡同學早戀、偷盜等信息散布傳開,給被造謠對象造成了心理損害且在班級團體裡受到排擠,儘管謠言和閒話不違反法律,但這被認為是最嚴重的校園霸凌類型之一;目前新興的還有網絡欺凌,這個在生活中非常常見,通過社交媒體、簡訊、電子郵件進行威脅和不恰當的評論。

一些研究以及經驗顯示,在學校中,男生的霸凌更傾向於物理霸凌,而女生的霸凌傾向於語言、社會性方式傷害其他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攻擊的霸凌行為減少,但是言語霸凌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難有證據證明「長期反覆的欺凌」

據中關村二小事件後續報導稱,受害者家長向媒體出示北醫六院的診斷書顯示,被欺男童產生急性應激性反應,健康受損。但事後中關村二小發聲明稱該行為並不構成「霸凌」。

由於很難有證據證明「長期反覆的欺凌」,中關村二小的責任並未坐實。

但反校園欺凌實踐和培訓的"減低校園欺凌"公益項目負責人沈旭認為,受欺凌方的心理傷害,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顯示出受欺男孩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可接受的玩笑,並且一次事件會引發傷害,有可能是長期積累的爆發。但由於對欺負是否長期存在、是否惡意還存在爭議,需要專家進一步調查後才能給出確切的定論。

可見,當一個孩子受到屈辱以至於給心理造成了損傷,簡單的憑藉能否證明是否存在「長期反覆」的欺凌行為來定斷責任,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屈辱」所給當事人甚至目擊者帶來的負面影響。

(圖片來自網絡)

▌強者欺負弱者是群居動物的本能

今日成為霸凌者恐怕並不是偶發的,成因有很多種,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神經心理學博士尹文剛告訴記者,「霸凌幾乎存在於每個社會團體中,從生物學角度講,群居動物的本能就是強者欺負弱者,人類也不例外,就像一個班級的同學,總是會出現一個兩個強勢的同學。這種比較強勢的人往往會有一些優勢,比如身體強壯的人更喜歡利用優勢來證明自己,尤其是在同學間樹立地位。」

從內因來看,霸凌者一般具有衝動性的行為風格,並且認為侵犯行為是解決衝突的最好方法。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精神醫學與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吳碩琳認為,人的行為一定程度上受基因控制,有些人比較好鬥,有些人則內向平和,這是先天性行為。「暴力事件的內因包括孩子的個性形成,如狹隘自私、唯我獨尊;人格形成;遺傳因素等等。例如單胺氧化酶基因(MAO基因)缺乏的人就有暴力衝動傾向。」吳碩琳說。

▲「熊孩子」不會平白無故養成( 圖片來源 CFP)

而家庭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霸凌滋生地。尹文剛認為,在所有影響人生活的社會團體中,家庭的影響是最早也是最直接的。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率作用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行為舉止是孩子學習做人的最直觀教材。

「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常見的是父母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內心需求,缺乏『愛』的教育,」吳碩琳說。誘發校園霸凌行為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足,有些父母工作比較忙,對孩子在校的表現不管不問,平時也甚少與老師聯繫,採用這種教育方式的父母,很明顯是主動放棄了家庭德育的權利,而這種教育方式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孩子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關心。也可能造成一些孩子缺乏安全感、產生極力證明自己的動機而對別人實施霸凌的行為。

二是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專制型、溺愛型、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如果家庭過於專制,孩子可能會習得家長強硬的態度,更為糟糕的是一些經常在校闖禍的孩子的父母,他們即使得到學校的通知,去溝通孩子的在校表現情況,也總是過分包庇孩子的缺點,縱容孩子的無理行為,這無疑會加劇校園霸凌行為的產生。這一點比較接近於中關村二小霸凌事件中嫌疑施霸者家長認為「只是開玩笑而已」的態度。

當然,這也折射出一些學校教育欠缺的現象,學校環境也可能滋生霸凌的現象。

此外,尹文剛說,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施霸者存在一些心理障礙的疾病,這也是造成霸凌的一個原因,這種情況就需要專業機構找出深層的心理問題,從根本解決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校園霸凌會持續影響心理成長

霸凌對於受害者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霸凌對受害者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其中一個最開始的影響的就是受霸凌孩子開始拒絕上學,也正是因此中關村二小事件的受害者母親開始發現自己兒子的「不對勁」。尹文剛告訴記者,遭受霸凌的孩子受到心理創傷後往往最先表現出來的就是拒絕上學、學習成績下降等等影響了日常的生活。

如果不及時解決,慢慢地,一些孩子會出現自卑的情緒,感覺「控制權」不在自己手中,如果長此以往,影響性格的發展,對孩子成年後生活、工作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大大降低了人生的成就感,會持續認為自己是「不幸的」。

尹文剛繼續解釋道,受霸凌的孩子有一定的概率會患有心理疾病。「我之前碰見一個案例,就是一個中學生受到欺負後,患上了廣場恐懼症,這是焦慮症的一種。他們在公共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就會極端恐懼,最後連家門都不敢出了。」

還有一些遭受過霸凌的學生會患上抑鬱症、應激障礙等心理疾病,在長期欺凌下,這些心理疾病導致的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自殺。「一旦孩子出現奇怪的軀體症狀,比如走路過於小心翼翼,以及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必須進行專業的心理幹預。」尹文剛說。

美國《神經學雜誌》在2014年發表過一項研究,心理學家們根據美國聯邦司法部,司法統計屬的相關報告進行了大面積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那些童年時期曾經被欺凌過的孩子,在他們日後的社會生活中會遇到更多的問題。由於年幼時的創傷和那些無處消解的自卑情緒的積累,這些「受過傷」的孩子們在青春期甚至是中年時期會遇到更大的心理困擾。那些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在中年時期會有更大的焦慮、抑鬱和自殺的風險,可見校園霸凌會持續地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和他們日後的生活狀況。

此外,有一部分受害者會成為日後暴力的犯罪者。在美國,上世紀90年代,在15起校園槍擊案中,有12起槍擊案的罪犯曾遭受過校園霸凌。在國內,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馬加爵事件,長期受同學欺負和侮辱,最終選擇用極端的手段解決心理的壓抑,造成了巨大的悲劇。

▲美13歲華裔女孩不堪學校種族霸凌 在家開槍自盡( 圖片來源 CFP)

▌施霸者和目擊者同樣面臨負面效應

縱容霸凌行為同樣會傷害霸凌的實施者,他們在成年後更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如酒精、物質濫用等等,也更容易出現犯罪行為,或是成家後對配偶和子女進行家暴。尹文剛舉例說,李天一案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在群體中霸道慣了且得到縱容和支持,最後才釀成了犯罪。

而對於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成為霸凌者的人,他們有最高的風險產生抑鬱症,甚至自殺。

另外,霸凌的目擊者也可能在日後產生心理問題,比如患有抑鬱症和焦慮症;同時,也會更有可能吸菸、酗酒或者使用毒品。目擊霸凌也會影響到學習,目擊者可能會曠課,甚至輟學。

所以,霸凌會影響到捲入其中的所有人。即使目擊者選擇什麼也不做,只是單純地旁觀,他可能依然不能免除霸凌帶來的影響。

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有可能變成惡性循環或者獲得跟風者。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會受到影響,每個孩子應對壓力的方法都不一樣,產生的影響必然也因人而異,制止霸凌也是在減少各角色的孩子成為「受害者」的風險。


 Tips:你的孩子離霸凌近嗎?  

丹·歐維斯在著作中分別列舉了他認為最可能成為霸凌者和受害者孩子的個性特徵。

霸凌者:

受害者:


文/記者 劉汝佳 陳振宇(三級心理諮詢師) 實習記者 王小豔

圖文編輯/劉昭

在一個非正式團體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遭受過霸凌事件,或是受害者或是目擊者,要創設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必須要動員社會各階層包括受害者自己都參與。

▌學校:最核心的幹預環節

學校是被霸凌者擁有的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果有支持性的學校環境,能在受害者被霸凌後讓他傾吐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或者給受害者提供建議與支持,有必要的及時進行專業的心理幹預,並且定期評估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可以減輕被霸凌帶來的負面效應。

馬來西亞的研究者在2016年發布了一個新的關於校園霸凌的研究數據,他們認為,學校在整個校園霸凌事件中可以被視為是中立方。相較於情緒激動的家長們,學校老師能更準確地反應霸凌事件的嚴重程度。同樣,作為中立方,老師甚至是校長都應該充分重視霸凌行為,因為來自學校的忽視和包庇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件事兒的主觀判斷,類似於自我認同感,一般來說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也會讓學生對學校失去安全感。

此外,研究顯示,在校園霸凌事件中,有60.05%的學校負責人並未注意到事態發生的嚴峻性,校方的忽視與後續發生的被霸凌慘案有直接的關係。在處理校園霸凌事件時,學校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變化,跟學生家長保持聯繫,不姑息縱容也不誇大其辭。因為嚴重的霸凌行為是一點點積累而來的,如果校方能密切關注學生的行為,及時正確引導,對於欺負別人和受欺負的人而言都是最大的保護。

▲對校園欺凌來說,學校的態度很重要(圖片來源:CFP)

反校園欺凌實踐和培訓的"減低校園欺凌"公益項目負責人沈旭表示,目前較能有效改善校園欺凌的方式,是改善師生關係。師生間如能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關係,會讓學生能夠安心、愉悅地在校園中生活學習,也能提供良好的人際相處示範模版。

此外,訓練學生的行為,增強學生在學校的安全感,提高老師應對和解決校園霸凌行為的意識和能力也十分必要。比如可以對教師進行培訓,讓老師了解校園霸凌行為有關的知識,並掌握一些具體幹預策略———頭腦風暴法、自信心訓練、角色扮演技術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心理課堂、利用心理測試定期監測孩子的心理發展等等。

在教學中告訴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也可以減少學生施霸的行為。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和讚美提升學生的信心和責任感,使他們避免利用霸凌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關注。

學校還應該向家長介紹有關校園霸凌行為的狀況,使家長了解霸凌行為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促進家長和孩子的溝通和聯繫,向家長提供建議以幫助其正確對待捲入霸凌行為的孩子們,從而對校園霸凌行為產生積極的調控作用。

沈旭建議,每一所學校都應倡導"無欺凌"的校園文化,明確告知學生學校建立了"校園欺凌報告制度"。教師在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時,對當事的任何一方都不該用貼標籤的方式指責批評,而是要調查事實,告知所有學生"校園欺凌行為不被允許"的嚴肅態度。教師不能隱瞞、逃避處理這類事件,更不能因某些利益驅使,袒護其中一方,否則會對被欺凌者造成二次傷害,也會讓欺凌者滋長錯誤的價值觀。

同時,沈旭表示,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對校園欺凌建立了一整套的「幹預系統」。在校園裡有社工、心理輔導老師進行幹預;在社區裡,有社工進行家訪和調查,了解欺凌事件中,當事孩童背後的家庭或社會成因,並評估是否引入其他救濟機制。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積極預防與教導效果遠好於補救

對於家長來說,積極預防、及時發現校園欺凌行為尤其重要。當發現孩子身上存在某些被霸凌的信號時,建立和孩子之間的信任感,讓孩子戰勝恐懼,說出受到欺凌事件是首要任務。由於孩子之間的關係和成人之間迥異,孩子在向成人求助時往往會顯得猶豫不決,家長可以先講述一些自己或周圍相似的經歷,表達自己對於孩子之間關係特點的了解。告訴孩子自己有能力幫助他。在掌握事件的前因後果之後,家長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不要指責被霸凌孩子」膽小」

由於在受到欺凌時,孩子往往受到恐嚇,通常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而這樣的負面情緒不及時處理,可能對人今後的建立健全的人格有影響。人在回憶負面事件的時候,心理起伏會加大,所以在孩子敘述欺凌事件時,家長的情緒反應一定要適度控制,不應該表現過於情緒化,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但也不可以過度淡化事件,不要只簡單地安慰孩子「這沒什麼」「這會讓你更堅強」,更絕不能指責被害的一方「膽小」,正確的做法是應該讓孩子正視到欺凌的事實,告訴孩子他有權利保護自己,激發孩子主動為自己爭取權益的能力。

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過於激烈,甚至出現了像「中關村二小事件」當事人那樣的「應激性反應」時,應該主動向專業的心理諮詢教育機構或者心理醫生求助。

在心理學中,急性應激反應是指在遭受到急劇、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後數分鐘或數小時內所產生的一過性的精神障礙,比如創傷性事件的情境反覆出現在回憶或者夢境裡,患者因此迴避各種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情感表現為麻木狀態,反應遲鈍、失眠、厭食等等。

2、千萬不要教導孩子報復

在平時,家長就要告訴孩子如何躲避欺凌行為。比如不要和同學發生衝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解決;在上學、放學或者進入某些狹小封閉場所(如廁所)的時候要儘量結伴而行,多觀察周圍情況等等。當遇到欺凌行為時,可以採取多種靈活應對的方法,以保證人身安全為第一位。比如可以通過警示型語言擊退對方,但注意切勿激怒對方。如果在施害者相距較遠、場地空曠、行人較多的場合,可以嘗試邊呼救邊逃跑。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建立如下觀念:遇到欺凌行為時,不管暴力程度如何,一定要及時告訴家長。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千萬不要教導孩子進行報復,因為這不僅可能會招致更嚴重的欺凌行為,更有可能培養孩子「以暴制暴」的不良心態。

3、給施暴孩子一些非暴力懲罰

可以向學校反映欺凌行為,確認學校對欺凌行為有所處置。如果欺凌行為發生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家長可以安排較年長的學生陪同,或直接接送孩子直到問題解決。如果孩子較為內向,不善交流,可以幫他安排興趣相符的社團活動,讓孩子多交朋友,建立廣泛的友誼。也可以鼓勵孩子多和同伴參與一些體育運動,增強體質的同時也可以增加自信。

當然,如果你的孩子是施暴的一方,也需要做一些相應的措施,比如讓孩子明確「玩笑」和霸凌之間的界限,對于越界的行為要給予明確的禁止,同時可以給孩子一些非暴力但有效的懲罰。孩子平時所接觸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如果孩子表現出明顯的攻擊傾向,應該儘量讓孩子避免接觸到有暴力、虐待行為的電視、卡通或者遊戲;同時,家長的行為也應該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處在暴力、攻擊行為的環境中,因為孩子對於家長行為的模仿是與生俱來的。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表示,處理校園欺凌行為要遵守一個原則:「以保護孩子為前提,教會孩子成長,教會他們怎麼去面對生活,而不是讓他們受到懲罰和傷害,讓他們感到害怕,害怕並不能解決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受霸凌者:學會傾訴不要壓抑情緒

有些受害者在經歷過霸凌後,受到的負面影響較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他們擁有較強的控制感。控制感在於受害者相信自己有辦法改變。一項2004年針對西班牙學生的研究表明,如果受害者相信他們能對霸凌者產生影響,或者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從霸凌者身邊逃開,那麼相對於那些對霸凌感到無助的學生,他所受的長期負面影響較小。

擁有應對壓力的技能。擁有應對壓力技能的學生,在成年早期更不容易出現抑鬱症狀,即有一些自我減壓的辦法,興趣愛好,合理的情緒宣洩等等。

學會傾訴。受害者不能壓抑自己的情緒,適當傾訴自己的壓力不僅可以釋放自己,還可以通過外界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傾訴對象可以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也可以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知曉,講的是韓信被一群惡少當眾羞辱,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受辱的故事;還有嶽雲鵬曾公開爆料自己15歲當服務員時候經常被人羞辱的過往,但最終都因為他們能正確面對自己受到的恥辱,獲得了成功。

另外,尹文剛建議,孩子應多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這樣霸凌者就跟難在自己身上找到優勢,避免了施霸的機會。

當然,如果孩子太小無法自己直面,家長可以誘導孩子強大自己的內心。

 


文/記者 劉汝佳 實習記者 王小豔

圖文編輯/劉昭

2010年,美國麻薩諸塞州西部的一個15歲少女,因為難以忍受同學們的打罵放學後在她居住的公寓樓梯間裡上吊自殺。2016年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一個13歲小男孩,因為長期被同學們笑稱「娘炮」,在家中自殺。還有1999年震驚世界的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兩名學生開槍殺死了12名學生和1名老師遂開槍自殺。所有這些慘案的發生都有一個相同的原因——這些學生都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在2010年統計稱:僅美國每個月就有28.2萬名學生遭受校園霸凌,並且有86%的校園槍擊案件與被霸凌者的復仇行為有關。在日本,校園霸凌事件每年約增加1300起;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地區,遭到校園霸凌的學生人數約為12%。在英國一年中有超過2萬名學生稱自己受到了校園霸凌。不少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也表示,由於缺乏一定的反抗能力,中小學校成為了主要的校園霸凌重災區,並且新移民和少數族裔的學生(如:黑人和華人),常常在校園中淪為主要的被霸凌對象。

(圖片來源 CFP)

針對頻繁出現的校園霸凌事件,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經出臺了反霸凌的法律法規,給霸凌行為提供了評估標準和相應的法律措施。

比如在澳大利亞,政府以法律為基礎制定了《學校安全框架》,為學校解決霸凌問題提供了很多參照標準;在英國,政府專門成立了反霸凌網站,從霸凌行為的認定到提供解決方案,再到給被霸凌者提供免費的心裡疏導,事無巨細,給了很多被霸凌者一個傾訴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渠道。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國家的法律法規很大程度上把處理校園霸凌的權力交到了學校的手上,認為學校在法律的監督下,有權力處罰那些實施霸凌行為的學生,學校可以勒令霸凌者退學,對情節嚴重者學校可以作為舉證方提起訴訟。由此可見學校在校園霸凌事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50個州均已立法通過了反霸凌法,從法律上做到了有法可依。喬治亞州於1999年率先通過此法,蒙大拿州於2015年4月通過反霸凌法,搭上了反對校園暴力的末班車。儘管各州立法內容不盡相同,綜合來看其共同之處都是對霸凌的具體行為和如何處置等做出了明確規定。施暴人的一句口頭凌辱或者是一掌擊打,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款進行處置,法律還要求學校制定反對和預防霸凌的校規校紀。

新澤西州實施了最嚴格的反霸凌法規。根據規定,每所學校必須向州相關部門上報每一起霸凌案件,州裡根據霸凌程度、政策和案件等指標對學校進行定級考核。每所學校必須出臺有效的霸凌處置方案,學校的校長和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處置任何上報的或目擊的霸凌案件。

除了美國,日本也擁有著非常遠嚴重的霸凌問題,可能與其特殊的社會和教育環境密切相關。日本也已經將霸凌從「問題」上升為「政策課題」,不僅十分重視此事件,還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修改著霸凌的定義,2013年,日本更新了霸凌的定義,是當事學生對與其存在一定人際關係的另一個學生造成心理或生理影響,並讓對方感到身心痛苦的行為,行為發生地不問網絡和學校內外。在修改霸凌定義的背後,體現的是日本校園霸凌狀況的變化和應對角度的轉變。

▲北京中關村二小12月13日通過其官方微信公布該校「學生受傷害事件」的處理進展情況。通報稱,上述偶發事件尚不足以認定已經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圖片來源 CFP)

參考文獻:

Miller V. Web review – Bullying. Paediatr. Child. Health. Gen. Pract. 2009; 5: 34–5.

Lee et al. -Ballying Case Among Students : School Principal ’s Self-Efficacy. 2016; 72-79

Advice on contacting your child's school about bullying校園霸凌的社會學分析---張國平

 (本文由北京科技報全媒體中心編輯製作,轉載授權請給「科通社」留言申請同意,違者必究)

你覺得小編記者不容易,就打個賞吧!



↑點擊圖片,開啟星際穿越

科學通訊社(科通社 scipress)

提供每日新鮮科學與生活資訊

組織各類有趣活動

主辦:北京科技報社 | 北科傳媒

相關焦點

  • 言語霸凌/情感霸凌/身體霸凌/隱形霸凌…直面醜陋而心向光明,是對...
    從幼兒園開始,伴隨著孩子們心理髮育的逐漸成熟,他們會越來越渴望友誼,喜歡和同伴交流。美好的溫暖的同伴關係,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情商智商各方面,無疑都有積極的正向作用。   但遺憾的是,陰影總是和陽光結伴,幾乎可以肯定——伴隨著現在孩子們心智成熟的年齡越來越早,霸凌的陰影也向下輻射到年齡越來越小的孩子身上。
  • 拒絕校園霸凌!讓我們一起保護孩子們的美好童年!
    近日,江蘇省南通市發生一起「校園霸凌」事件,讓人心痛,一名15歲初三少年小盛在青春最美好的時候離開了我們!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不斷被曝光,人們在震驚遭受校園霸凌的人數之多的同時,也憤怒於校園霸凌手段之惡劣。一起又一起的霸凌,傷害的不僅是一個孩子,更是一個家庭。被校園霸凌過的孩子心裡或許會永遠留下陰影,又或許對以後的人生充滿絕望。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關注校園霸凌。
  • 被霸凌致死的孩子:為何寧願自殺,也不願意告訴父母
    再來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在有人帶頭欺凌其他人時,往往他的身邊總會有幾名"跟風者",而這些"跟風者"會變得越來越多。因為在他們的心裡會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潮流",若是不跟隨,他們就成了"異類",這也是為什麼"團體霸凌"盛行的原因。
  • 言語霸凌/情感霸凌/身體霸凌/隱形霸凌…直面醜陋而心向光明,是對兒童真正的保護丨開團
    從幼兒園開始,伴隨著孩子們心理髮育的逐漸成熟,他們會越來越渴望友誼,喜歡和同伴交流。美好的溫暖的同伴關係,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情商智商各方面,無疑都有積極的正向作用。但遺憾的是,陰影總是和陽光結伴,幾乎可以肯定——伴隨著現在孩子們心智成熟的年齡越來越早,霸凌的陰影也向下輻射到年齡越來越小的孩子身上。
  • 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中外處理方式大不同
    以下是國外街頭實驗:誰,來阻止校園欺凌?面對霸凌,你會怎麼做? 你,是否會挺身而出?如何看出孩子已經遭遇霸凌?如果有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家長,學校該怎麼辦?在等他時,老校長決定嚴懲肇事人,還要給所有有潛在暴力傾向的孩子一個提醒,讓他們知道暴力行為的後果。於是他盤算著給他停課三天的處分,或者乾脆停課一周。但是,停課一周以後呢?如果他故態復萌怎麼辦?老校長長決定先把事情弄清楚再說。肇事者進來了,老校長問:「你知道我為什麼找你來嗎?」「知道。因為我打XX了。」老校長很詫異,沒想到這孩子一點都不隱瞞。
  • 每4個孩子中有1個被霸凌:天真的惡更讓人瑟瑟發抖
    我們究竟要怎樣做,才能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霸凌或被霸凌的人?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我們很多時候看關於校園霸凌的新聞,都會又心疼又疑惑:那些被欺負的孩子,為什麼寧願一直被欺負,甚至犧牲自己,也不願意告訴大人或者老師,讓他們來解決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他們並不是不想求助,而是知道求助無用。
  • 人類在螞蟻眼中是什麼?不同維度分析:這或許外星人眼中的人類!
    人類在螞蟻眼中是什麼?不同維度分析:這或許外星人眼中的人類!雖然它的體積比較渺小,但是和人類一樣,也會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物種,每個物種之間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也不一樣,所擅長的東西也不一樣,雖然我們比螞蟻大出很多,在他們的眼裡我們就像龐然大物一樣,但是他們和人類一樣也是會進行團隊協作,每個人負責的領域是不一樣的。
  • 育樂課堂 遠離霸凌,從幼兒教育做起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教授認為,只要有小型社會的產生,就有可能出現霸凌事件;不過,她認為不應過份強調幼兒間的霸凌行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們都非常好動,也很自然地會用肢體行為直接將想法表達出來,例如,覺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很有趣,就會躺在沙灘或草坪上滾來滾去玩耍;覺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會一直互相拍來拍去,覺得很好玩。
  • 【懂孩子】臺灣專家:遠離霸凌從幼兒教育做起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們都非常好動,也很自然地會用肢體行為直接將想法表達出來。例如,覺得在地上滾來滾去很有趣,就會躺在沙灘或草坪上滾來滾去玩耍;覺得用手拍朋友的肩膀很有趣,就會一直互相拍來拍去,覺得很好玩。
  • 哈佛教育研究所:如何解決校園霸凌?
    因為表達關懷與友善待人,正是感受快樂的泉源。美國新教育趨勢是從幼兒園將「仁慈」納入正式課程,教6歲以下的學前兒仁慈待人,希望可以讓孩子進入正式的學校教育後,幫助孩子與同儕、老師建立正面的關係,也許能減少校園霸凌的現象。現代家長常感嘆:教養難為。
  • 孩子被霸凌了怎麼辦?對校園霸凌說不!
    口語補、空間補,和孩子討論為何說出要殺人這句話時,建議可預先和孩子說等會要聽聽為什麼,換言之;就是給孩子思考等待的空間,不要急於馬上要孩子說出原因,等待是調整雙方情緒的良方。視覺圖像佳,美麗舒服的環境讓孩子有安全感,要談此事件,建議選擇在公園等環境美麗平靜的地方,平緩的情緒是吐露心事的最佳時刻。
  • 女生被霸凌致死:「他們脫我的衣服,說我是蕩婦……」
    李同學脾氣暴躁,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的感受,在半夜外放音樂,衝同學大聲怒吼,甚至摔門、砸桌子等等。 芝芝本想著畢竟同住一個屋簷,能忍則忍,可李同學卻越來越過分,常常用打鬧的藉口來攻擊芝芝的身體,甚至錄下裸露的視頻發到同學群裡。
  • 「媽媽,年獸怎麼還不來?」娃眼中的春節,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文|好孕姐提到孩子眼中的春節,應該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畢竟不同的年齡和經歷,孩子也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對「過年」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想知道孩子眼中的春節都是什麼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對小一點的孩子而言,過年在他們看來某種程度上就有點像童話故事,童心稚趣話年味。尤其是對一些平時喜歡看繪本,多少了解一些有關過年習俗的孩童來說,可以說一到春節,他們就會纏著讓大人給講各種有關春節的童話故事。《灶王爺過年》、《年獸來了》、《年的傳說》、《門神的故事》、《除夕的故事》等等,小傢伙們可以說是百聽不厭。
  • 我們該如何面對霸凌?
    2認識自己的情緒和別人的感受在教孩子認識霸凌前,我們需要教會孩子認識和識別自己的情緒。可點擊連結查看。知道自己怎麼了,比如,生氣了。生氣時怎樣讓自己感覺好些、平靜,而不是打罵別人。如果別人被打罵了,他會是什麼感覺呢?共情是各種想法和情感的一種非常複雜的組合,但是是可以習得的,需要孩子經歷和慢慢體會。
  • 關於抵抗校園霸凌
    這些人不是連環畫裡那樣粗野的霸凌者,他們不是沒有人喜歡,或者偷別的小孩午飯錢的那種霸凌者。相反,它們是很受歡迎的孩子,比如運動員、啦啦隊隊長或者有私立學校派頭的學生。他們不僅受其它同學的喜歡、老師和學校管理員甚至有一些社會地位的家長都喜歡他們。然而,法律要求你必須去上學,無論你什麼感受或者他們怎樣對待你。你不是有特權的少數人,你的家長沒辦法把你送到其他學校,你別無選擇。
  • 小學生校園霸凌事件:可怕的不是病,是歧視
    概念的缺失,造成在霸凌過別人或是被別人霸凌過的很多年後,許多人才意識到:當初那些語帶嘲諷的綽號,包裹著惡意的玩笑,不同程度上的排擠以及被稀釋為「只是鬧著玩」的肢體接觸,也是一種暴力。或許她們只是把青春期所有的負面情緒集中發洩到了你的身上,或許連她們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為何要這樣做。可是那些遭受欺侮的恐懼,尊嚴被踐踏後產生的自卑,還有對霸凌者的怨恨,對受凌者造成的傷害卻是客觀存在,甚至可能影響終身。
  • 來自國外學校的案例,如何正確處理校園霸凌
    柿子都是撿軟的來捏,欺負別人的人是看人的。當你的自信心提高時,言行舉止都會不同,新的自我角色一經建立,欺負你的人就會有感覺,從而不再來惹你。 措施二:理解被霸凌的原因並用抗議表明立場。 我們開誠布公地跟Femke聊她的情緒和感受,告訴她被霸凌的原因,分析危險和侵害來自何處。
  • 校園霸凌可怕的不是施暴者,有一種叫「孤島式霸凌」,更可怕
    其實仔細想一下,身邊都有霸凌事件發生,只不過是因為那時還小,不懂得那是霸凌,如果不是親身感受,不會懂得被霸凌者遭受了多嚴重的傷害。 而且很多被霸凌者,可能並沒有做錯事,相反可能是因為他們在某方面是更優秀的,這樣也就此成為其他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 向全世界的校園霸凌,說NO!
    也許在大多數人心中,來自少年人的惡意未免太過聳人聽聞,他們情願用一片名為「玩笑」的樹葉遮住眼睛,停止洞察這個與他的理解和想像完全相悖的另一個世界。 他們不相信這樣的惡意—或者說,他們相信,但不願意面對,而情願合上紙 頁。 弱小無處發聲,霸凌事件也就在沉默中愈演愈烈。 這是我們都不希望看到的。
  • 《少年的你》:學校霸凌就是成年社會的縮影
    -02-2019年,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上映,正式撕開我國校園霸凌的面紗。被校園霸凌折磨到跳樓自殺的胡小蝶,只有陳年為她蓋上衣服,並為警方提供證據。就這樣,善良的陳念迅速成為下一個校園霸凌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