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4種「壞習慣」,多半是變聰明的表現,你家娃有嗎

2020-09-23 父母講堂

智商比較高的人似乎生活中總有一些「怪癖」或者說是「壞習慣」。比如查爾斯·狄更斯作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每天會梳頭幾百次;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尼古拉·特斯拉,每晚上會把腳趾彎曲一百次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拒絕吃豆子;米開朗基羅睡覺不脫衣服等等。

其實很多孩子小時候,也會有一些「怪癖」或者是「壞習慣」,這些行為在家長的固有認知之中是不好的,於是會選擇責怪和制止孩子。殊不知這可能是變聰明的信號,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下面家長就看看,自己家孩子有沒有這4個「怪癖」,或者說你眼中的4種「壞習慣」吧。

一、不合群,總喜歡發呆

愛因斯坦可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愛因斯坦的小時候並沒有表現的非常聰明。甚至還被稱之為木訥,經常一個人發呆,也非常不合群。經常能一個人搭積木,搭完積木還要對著積木發呆半天。因為這種性格,同學們還嘲笑他,稱他為差勁的落伍生。

但這種發呆為愛因斯坦的創造力打下基礎,而創造力又是高智商人群的共同特徵。有研究發現,人在發呆的狀態下,大腦白質更加活躍,會增強創造力。在核磁共振的技術下,發現人在發呆的時候,負責回憶、想像、評價的腦區會變得活躍,所以發呆並不是木訥,而是對人生的思考。

提升創造力的同時,對注意力的提升也很有幫助。美國哈佛醫學院就曾做出研究,發現發呆時α腦電波會增強,從而抑制大腦信息過載,提升人們的注意力。所以經常發呆的人,注意力也是超級強大的。像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小時候都是這樣的人,不合群愛發呆。如果你家有這樣的孩子,家長別著急,這是孩子變聰明的信號,將來多半智商不低!

二、從高處往下跳

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想讓家長操心,就喜歡表演一些危險的動作,自從會跳以後,就習慣從高點的凳子、梯子、床上跳下來,每次家長嚇得心驚膽戰,這孩子卻只會嘿嘿衝你笑。這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空間敏感期的探索,探索得越多,越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當然要保障安全的前提)。

孩子在從高處往下跳的過程中,要學會預估,就是這個高度是不是自己心中的安全高度,其次孩子還要思考我的落腳點在哪、用什麼樣的姿勢、多大的力氣,在反覆的試驗中,孩子得到了最佳力度和落腳點。培養了孩子空間感的同時,也提升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三、房間總是一團亂

對於愛乾淨的媽媽來說,遇到這種拆家能手,房間總是一團亂的娃,真是有苦說不出。但其實房間、工作檯混亂的孩子的創造力可能更強。我之前看過一本叫作《混亂》的書,書中就表示那些起到關鍵作用的時刻往往具有混亂的特點,比如頭腦風暴,解決問題的想法。

而也有很多名人確實印證了這個觀點,文學作家馬克·吐溫,需要在凌亂的書桌中找到寫作靈感。愛因斯坦的桌面也是亂亂的,威廉·巴克利的工作場面,也是讓我開了眼界!(下圖)若是不仔細看,我都看不見人。所以說別再責罵那些將房間搞得一團亂,但是自己總能找到自己東西的孩子了。

四、喜歡辯論

一些孩子非常喜歡辯論,就一個問題會跟父母爭執不下,有的時候家長也要甘拜下風。所謂雄辯術就是駁倒對方論點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基礎是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邏輯及思維強的人,自然智力不低,所以若你的孩子開始喜歡跟你辯論,那很可能是邏輯思維在快速發展。

我個人平時比較喜歡聽樊登老師講書,他講書不僅有趣而且富有邏輯性,他自己也說會在講書前做好思維導圖,由此可見樊登老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而他大學的時候,就經常參與辯論賽,每次談到辯論賽的時候樊登老師都帶著興奮,可以看出他對於辯論的喜愛。我認為辯論能力與邏輯思維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好或壞的評判。——法國教育家盧梭

作為家長,在不了解孩子大腦發育規律,不懂得孩子成長中會經歷哪些敏感期的時候,不要盲目地去評判。要知道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間不多,0-6歲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時期,7-12歲是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高速時期,家長要學會如何幫助孩子開發大腦、變聰明,做孩子的神助攻,而不是豬隊友。

其實縱觀前面的幾點,我們可以發現智商高的人,多半專注力、創造力、空間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會高於普通人,如果我們想要孩子也能變聰明,就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那你家的孩子有沒有這些表現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如果娃有這4種「壞習慣」,父母別制止,不然可能耽誤寶寶變聰明
    導讀:如果娃有這4種「壞習慣」,父母別制止,不然可能耽誤寶寶變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娃有這4種「壞習慣」,父母別制止,不然可能耽誤寶寶變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3歲前孩子有4種「壞習慣」竟然是聰明的表現,你家的佔了幾個?
    一歲半的孩子總是吃手,有沒有什麼辦法管管呢?孩子總是亂扔東西,說了也沒用。媽媽總怕這些壞習慣對孩子不好。如果寶爸媽不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可能將一些正常行為,甚至變聰明的行為認定為「壞習慣」。孩子身上一些看似不聽話的行為,其實可能是有天賦的表現,爸爸媽媽們可要留神發現,抓住培養的最佳時機,也許下一個小天才就來自你家。
  • 寶寶有4種「壞習慣」,是寶寶變聰明的信號,父母別責怪孩子了
    文/月月媽媽育兒記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對孩子以後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在懷孕的時候,媽媽就期望自己能生出一個聰明的寶寶,甚至很多來家裡做客的朋友都會誇孩子長的機靈,但是在家長教育孩子的路上,孩子總會做出一些讓家長無可奈何的舉動,讓爸爸媽媽從本來溫和有禮的人,瞬間變成了「潑婦
  • 孩子的這三種「壞習慣」其實是聰明的表現,你家孩子有嗎?
    每對父母都對自己的寶寶充滿了期望,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同時還希望孩子有這天賦異稟的聰明。可有些「不好」的習慣出現在了寶寶身上,寶爸寶媽們別著急,如果是這三種,恭喜你,這不但不是壞習慣,更可能你家孩子聰慧超人的表現!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是聰明的表現,父母不要隨便地糾正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智商,你的智商不僅跟先天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還與後天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而幼年的孩子常常會出現一些父母眼中不能容忍得「壞毛病」,但有些家長沒有發現,其實這些「壞毛病」可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不應該被爸媽輕易改造。
  • 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家長誤以為是「壞毛病」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為此,不少家長從小就引導孩子向「聰明潛質」的方向發展。可以,當家長按照自己認為聰明的方式管教,引導孩子,孩子真的會聰明嗎?其實,在家裡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才有「聰明潛質」,家長別以為是壞毛病。
  • 孩子有這5個「壞習慣」,說明他在變聰明
    帶娃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教育問題,然後家長就開始擔心到不行。但其實,如果你認真觀察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原因.就會發現有些我們眼中的「壞習慣」,根本沒那麼可怕!還恰恰可能是因為孩子智力發展而自然出現的情況,證明我們的寶寶在變聰明哦。
  • 孩子2歲之前,這3個「壞習慣」是變聰明的表現,媽媽別盲目訓斥
    今日問題:寶寶2歲前,這3種壞習慣別制止!孩子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成鳳,希望他們能有一個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孩子都是操碎了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其實會遇到很多敏感期。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家長應該高興1、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人人家裡都有一個淘氣的娃,但喜歡拆東西、亂扔東西的娃卻在少數,這類娃只要是自己用手碰到的東西,趁家長不注意就會拆散架(拆不開就往地上摔),家裡有這樣一個
  • 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徵」,長大後多半會沒出息,你家娃有嗎?
    有的時候就會聽到誰誰的媽媽就孩子最近發生的事情感到很欣慰,覺得孩子挺懂事的,也會得到來自周圍的家長們的誇獎,說著孩子真的蠻聰明的。每當有哪位寶媽寶爸得到了這樣的禮遇就會很高興,雖然嘴上說著自謙的話,可臉上顯然是太知足了。可是話又說回來了,到底我們眼中的孩子的所謂的聰明行為真的就是值得鼓勵的行為嗎?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這段時間一直有一個話題很火,「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父母都想知道這是不是真的,畢竟自家寶寶是真的難帶,屬於那種「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類型,今天婷婷就帶各位父母一起看看,是不是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娃有這4種「難帶」表現,說明你家娃很聰明,
  •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剛出生的寶寶,都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特別是在各個器官感官發育的階段,孩子非常喜歡到處亂跑、到處亂跳,寶媽們在後面追著,一不留神就會讓孩子「把家拆了」。
  •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2歲前,孩子有這3個行為,大多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嫌娃調皮 剛出生的寶寶,都會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特別是在各個器官感官發育的階段,孩子非常喜歡到處亂跑、到處亂跳,寶媽們在後面追著,一不留神就會讓孩子「把家拆了」。
  • 娃2歲前有這4種「壞習慣」?家長別擔心,或是娃健康發育的表現
    孩子一歲多了為啥總吃手呢?有啥辦法解決沒?小寶寶不喜歡穿襪子,總愛光腳沒問題嗎?孩子會「認生」,是膽小怕事的表現嗎?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大都是趕緊糾正,但事實上,如果娃是在2歲前出現了這些「壞習慣」,還真的不用管,這是娃大腦發育到了新階段的表現。
  • 哈佛教授發現: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4個特徵,你家娃有嗎?
    ,這些特徵無一不證明著孩子是一個小天才,看看這些特徵你家娃有嗎?如果你家孩子是第1種,家長要及時阻止,祝你家孩子是第2種,那麼家長就要支持孩子,並且在孩子將東西拆得面目全非時,教孩子怎樣拼裝,這不僅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同時也能鍛鍊孩子的智力。
  • 吃飯時有這3個「壞習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
    ,反而覺得自己孩子很聰明,從不讓自己吃虧。吃飯時有這3個「壞習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認為孩子吃獨食是好事,這樣的孩子不吃虧,也是聰明的表現,當孩子和別人一起吃東西,有吃獨食的情況時,家長並不會去阻止,而是顯得很高興。
  • 北大教授: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每個家長都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希望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能有出息,而且現在的家庭都比較注重家庭教育,想讓孩子聰明、智商高,所以,從娃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想提升孩子智商的方法希望能管用。俗話說得好,「三歲看老」,孩子聰不聰明,其實在他們小時候就能看出端倪,只不過家長沒有抓住機會而已,北大退休老教授曾經說過: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 肚裡有蛔蟲的娃,多半會有這4種特殊表現,第一種爸媽常忽略
    以前的時候,可能一些有經驗的老一輩家長們就會說:這是孩子肚子裡面有蛔蟲的表現。放到現在,大家一般都會覺得是開玩笑的,現在蛔蟲已經很少見了,但其實真的是這樣嗎?可能不見得。那到底通過什麼樣的跡象能夠表明孩子肚子裡面確實是有蛔蟲的呢?今天就通過4點來跟大家表述一下吧。
  • 肚裡有蛔蟲的娃,多半會有這4種「特殊」表現,第一種爸媽常忽略
    以前的時候,可能一些有經驗的老一輩家長們就會說:這是孩子肚子裡面有蛔蟲的表現。放到現在,大家一般都會覺得是開玩笑的,現在蛔蟲已經很少見了,但其實真的是這樣嗎?可能不見得。對於一些平時不注意衛生的寶寶們,小肚子裡面確實是可能出現蛔蟲的。
  • 懷孕後,孕媽有這4種「感覺」,多半是懷了「活潑娃」,智商很高
    另外,在懷孕的時候,孕媽媽也可以通過不同感受來分辨寶寶的發育情況,如果孕媽有這4種感覺,說明你很可能懷了一個活潑娃,智商肯定低不了。 孕媽有這4種「感覺」,多半是懷了「活潑娃」,智商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