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比較高的人似乎生活中總有一些「怪癖」或者說是「壞習慣」。比如查爾斯·狄更斯作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每天會梳頭幾百次;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的尼古拉·特斯拉,每晚上會把腳趾彎曲一百次;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拒絕吃豆子;米開朗基羅睡覺不脫衣服等等。
其實很多孩子小時候,也會有一些「怪癖」或者是「壞習慣」,這些行為在家長的固有認知之中是不好的,於是會選擇責怪和制止孩子。殊不知這可能是變聰明的信號,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下面家長就看看,自己家孩子有沒有這4個「怪癖」,或者說你眼中的4種「壞習慣」吧。
一、不合群,總喜歡發呆
愛因斯坦可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愛因斯坦的小時候並沒有表現的非常聰明。甚至還被稱之為木訥,經常一個人發呆,也非常不合群。經常能一個人搭積木,搭完積木還要對著積木發呆半天。因為這種性格,同學們還嘲笑他,稱他為差勁的落伍生。
但這種發呆為愛因斯坦的創造力打下基礎,而創造力又是高智商人群的共同特徵。有研究發現,人在發呆的狀態下,大腦白質更加活躍,會增強創造力。在核磁共振的技術下,發現人在發呆的時候,負責回憶、想像、評價的腦區會變得活躍,所以發呆並不是木訥,而是對人生的思考。
提升創造力的同時,對注意力的提升也很有幫助。美國哈佛醫學院就曾做出研究,發現發呆時α腦電波會增強,從而抑制大腦信息過載,提升人們的注意力。所以經常發呆的人,注意力也是超級強大的。像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小時候都是這樣的人,不合群愛發呆。如果你家有這樣的孩子,家長別著急,這是孩子變聰明的信號,將來多半智商不低!
二、從高處往下跳
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想讓家長操心,就喜歡表演一些危險的動作,自從會跳以後,就習慣從高點的凳子、梯子、床上跳下來,每次家長嚇得心驚膽戰,這孩子卻只會嘿嘿衝你笑。這種行為的背後其實是空間敏感期的探索,探索得越多,越能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當然要保障安全的前提)。
孩子在從高處往下跳的過程中,要學會預估,就是這個高度是不是自己心中的安全高度,其次孩子還要思考我的落腳點在哪、用什麼樣的姿勢、多大的力氣,在反覆的試驗中,孩子得到了最佳力度和落腳點。培養了孩子空間感的同時,也提升了孩子的探索能力。
三、房間總是一團亂
對於愛乾淨的媽媽來說,遇到這種拆家能手,房間總是一團亂的娃,真是有苦說不出。但其實房間、工作檯混亂的孩子的創造力可能更強。我之前看過一本叫作《混亂》的書,書中就表示那些起到關鍵作用的時刻往往具有混亂的特點,比如頭腦風暴,解決問題的想法。
而也有很多名人確實印證了這個觀點,文學作家馬克·吐溫,需要在凌亂的書桌中找到寫作靈感。愛因斯坦的桌面也是亂亂的,威廉·巴克利的工作場面,也是讓我開了眼界!(下圖)若是不仔細看,我都看不見人。所以說別再責罵那些將房間搞得一團亂,但是自己總能找到自己東西的孩子了。
四、喜歡辯論
一些孩子非常喜歡辯論,就一個問題會跟父母爭執不下,有的時候家長也要甘拜下風。所謂雄辯術就是駁倒對方論點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基礎是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邏輯及思維強的人,自然智力不低,所以若你的孩子開始喜歡跟你辯論,那很可能是邏輯思維在快速發展。
我個人平時比較喜歡聽樊登老師講書,他講書不僅有趣而且富有邏輯性,他自己也說會在講書前做好思維導圖,由此可見樊登老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而他大學的時候,就經常參與辯論賽,每次談到辯論賽的時候樊登老師都帶著興奮,可以看出他對於辯論的喜愛。我認為辯論能力與邏輯思維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做出好或壞的評判。——法國教育家盧梭
作為家長,在不了解孩子大腦發育規律,不懂得孩子成長中會經歷哪些敏感期的時候,不要盲目地去評判。要知道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間不多,0-6歲是大腦發育最快速的時期,7-12歲是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的高速時期,家長要學會如何幫助孩子開發大腦、變聰明,做孩子的神助攻,而不是豬隊友。
其實縱觀前面的幾點,我們可以發現智商高的人,多半專注力、創造力、空間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會高於普通人,如果我們想要孩子也能變聰明,就要從這些方面下手。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這裡,那你家的孩子有沒有這些表現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