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姐姐,她的兒子是小學一年級,學校是本地有名的名牌學校,人才濟濟。
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年級都會考試,來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效。
她的孩子成績還不錯,但是每每家長會總會有單科的老師攔下她,告訴她孩子在課堂上種種不如意的表現。這樣的情況次數太多,別的家長都對姐姐報以異樣目光。
於是每隔一段時間,都能聽到姐姐怒吼兒子的聲音:你怎麼回事啊,老師說一提問你你就啥都不會,連個話都說不出來。平時你不是挺話癆的嗎?你知道別的家長都是怎麼看我的嗎?丟死人了。
孩子哭哭啼啼,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他並不是個熊孩子,在左領右舍裡還是很討人喜歡的,每次見到我都很熱情的打招呼。有時候大人們在小區裡扎堆聊天,他還會和大孩子們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一些我都不知道的知識。他媽媽說他很喜歡看書的,幼兒園都學會認拼音了,沒上小學時會認字了就讓大人買書給他看。
我聽到後都驚奇,這是個喜歡閱讀,充滿好奇心的陽光男孩。
可為什麼他明明很聰明,也喜歡學習新知識,考試成績也不差,但是在課堂上卻總是表現的不如人意呢?
有的時候真的不能怪孩子,這很可能是「觀眾效應」在作祟。
觀眾效應是指在一些場合,有別人在場與否,工作效率發生明顯變化的現象。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他人在場產生的「觀眾效應」,既有促進個體行為效績的一種,同時,在某種情況下,也有幹擾個體活動效績的一種。
顯然,這個孩子屬於被幹擾了的情況。
看平時的表現,他是個情商高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一天晚上去姐姐家哪點東西,和他閒聊起來,我有意引導話題。原來他原本並沒有這種困擾,是有一次他主動舉手發言,因為回答的不夠完善被幾個同學嘲笑了,覺得非常難堪。而回到家後和媽媽說起此事,媽媽卻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本來就是他回答的有誤,何必介意人家的批評嘲笑呢。
就這樣,觀眾效應開始在他身上發揮影響,而他媽媽並不深究原因,只是一味指責,只是讓這個效應愈演愈烈。
第二天,孩子們都上學了,我約姐姐來我家玩。我提起我的孩子,去年元旦表演節目,那段時間我不在家。他爸爸帶他,每次放學回家他就會給爸爸跳一次學校教的舞蹈,他跳的特別爛。但是他爸爸是個非常善於發現小孩子優點的人,總是變著法的誇兒子。
元旦之後,兒子被老師和同學一致評為跳的最好的小朋友,還發了小獎狀。
為什麼呢?因為他爸爸的誇張,兒子很有信心,他就敢於在同學老師面前表現自己,雖然剛開始跳的一般,但是因為他的勇敢和自信讓同學和老師都非常喜歡看他跳舞。
然後觀眾效應發揮了它的正面作用,即促進了個體行為的效績。兒子的舞越跳越好,最終被評為最佳。
姐姐聽完若有所思,我趁熱打鐵誇起她的兒子,確實是個很棒的孩子。只是需要家長的開導給與信心,共同克服眼前的問題。
不知道他們後來是怎麼解決的這個問題,但是可以肯定姐姐的兒子的負面觀眾效應已經解除。再也沒有聽到過他媽媽的怒吼,每次見到他都是非常開心積極的臉。
由衷為他開心,這樣好的少年,未來可期。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情況,也許就是觀眾效應在發揮作用,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微小動向,有時候我們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孩子眼中天大的事。
不要放過任何風吹草動,讓觀眾效應的負面轉為正面,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