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正常,一到學校就表現的差,別急,可能是觀眾效應作祟。

2020-08-28 宮商角徵羽羽羽

樓上的姐姐,她的兒子是小學一年級,學校是本地有名的名牌學校,人才濟濟。

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年級都會考試,來檢驗學生們的學習成效。

她的孩子成績還不錯,但是每每家長會總會有單科的老師攔下她,告訴她孩子在課堂上種種不如意的表現。這樣的情況次數太多,別的家長都對姐姐報以異樣目光。

於是每隔一段時間,都能聽到姐姐怒吼兒子的聲音:你怎麼回事啊,老師說一提問你你就啥都不會,連個話都說不出來。平時你不是挺話癆的嗎?你知道別的家長都是怎麼看我的嗎?丟死人了。

孩子哭哭啼啼,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他並不是個熊孩子,在左領右舍裡還是很討人喜歡的,每次見到我都很熱情的打招呼。有時候大人們在小區裡扎堆聊天,他還會和大孩子們一起嘰嘰喳喳地討論一些我都不知道的知識。他媽媽說他很喜歡看書的,幼兒園都學會認拼音了,沒上小學時會認字了就讓大人買書給他看。

我聽到後都驚奇,這是個喜歡閱讀,充滿好奇心的陽光男孩。

可為什麼他明明很聰明,也喜歡學習新知識,考試成績也不差,但是在課堂上卻總是表現的不如人意呢?

有的時候真的不能怪孩子,這很可能是「觀眾效應」在作祟。

觀眾效應是指在一些場合,有別人在場與否,工作效率發生明顯變化的現象。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他人在場產生的「觀眾效應」,既有促進個體行為效績的一種,同時,在某種情況下,也有幹擾個體活動效績的一種。

顯然,這個孩子屬於被幹擾了的情況。

看平時的表現,他是個情商高的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一天晚上去姐姐家哪點東西,和他閒聊起來,我有意引導話題。原來他原本並沒有這種困擾,是有一次他主動舉手發言,因為回答的不夠完善被幾個同學嘲笑了,覺得非常難堪。而回到家後和媽媽說起此事,媽媽卻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本來就是他回答的有誤,何必介意人家的批評嘲笑呢。


就這樣,觀眾效應開始在他身上發揮影響,而他媽媽並不深究原因,只是一味指責,只是讓這個效應愈演愈烈。

第二天,孩子們都上學了,我約姐姐來我家玩。我提起我的孩子,去年元旦表演節目,那段時間我不在家。他爸爸帶他,每次放學回家他就會給爸爸跳一次學校教的舞蹈,他跳的特別爛。但是他爸爸是個非常善於發現小孩子優點的人,總是變著法的誇兒子。

元旦之後,兒子被老師和同學一致評為跳的最好的小朋友,還發了小獎狀。

為什麼呢?因為他爸爸的誇張,兒子很有信心,他就敢於在同學老師面前表現自己,雖然剛開始跳的一般,但是因為他的勇敢和自信讓同學和老師都非常喜歡看他跳舞。

然後觀眾效應發揮了它的正面作用,即促進了個體行為的效績。兒子的舞越跳越好,最終被評為最佳。

姐姐聽完若有所思,我趁熱打鐵誇起她的兒子,確實是個很棒的孩子。只是需要家長的開導給與信心,共同克服眼前的問題。

不知道他們後來是怎麼解決的這個問題,但是可以肯定姐姐的兒子的負面觀眾效應已經解除。再也沒有聽到過他媽媽的怒吼,每次見到他都是非常開心積極的臉。

由衷為他開心,這樣好的少年,未來可期。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有類似的情況,也許就是觀眾效應在發揮作用,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微小動向,有時候我們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孩子眼中天大的事。

不要放過任何風吹草動,讓觀眾效應的負面轉為正面,來幫助孩子們更好的成長。

相關焦點

  • 青少年出現這些異常表現,可能是抑鬱症在作祟
    青少年在青春期有時候會有一些異常的表現。比如:經常會跟家長表示身體不舒服,經過檢查卻沒有什麼疾病,服用了很多藥物孩子也說症狀沒有緩解,或者是無緣無故厭學,甚至想退學休學等等。許多家長都會以為這是孩子在青春期時的叛逆心理導致的,從而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教育。事實上,很多孩子出現以上症狀,很有可能是青少年抑鬱症在作祟。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鄰居老陳家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情況。老陳和妻子都是農村出身的,為了在城裡站穩腳跟,他們夫妻倆到了三十多歲才生孩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越想做好一件事情,最後越做不好,其實是"瓦倫達效應"在作祟!
  • 孩子越想學習越做不好?"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鄰居老陳家的孩子就是這樣的情況。老陳和妻子都是農村出身的,為了在城裡站穩腳跟,他們夫妻倆到了三十多歲才生孩子。,最後越做不好,其實是"瓦倫達效應"在作祟!他們過於在意別人的目光,然後出現"焦點效應"。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孩子總覺得別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等著看自己的笑話。就會變得害怕失敗,進而導致"瓦倫達效應"的出現。
  • 大多「聚光燈效應」作祟,正面引導是關鍵
    沒想到這句話剛說完,孩子的情緒突然就崩潰了,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據聞聞媽媽說,孩子每次都這樣,一說就炸。明明自己是好意,但孩子卻總是說不得,這可怎麼辦?之所以孩子會患上「說不得」的小毛病,多半還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不小的推動作用。聚光燈效應的由來1999年,心理學家基洛維奇與他的同事薩維茨基將一批年齡相仿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且讓這些學生都穿上奇裝異服,隨後讓他們進入教室與其他正常穿著的學生們一起上課。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你看這孩子就是腦筋轉不快,做什麼都是慢吞吞的""又忘了帶校卡?記性差就是你的老毛病!""你真是個粗心的孩子,這道這麼簡單的題都能做錯?"當孩子不斷被強化負面標籤,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就是"標籤效應"。"標籤效應":越批評孩子,孩子表現得越差孩子天性貪玩好動,總會給家長惹麻煩。遇到孩子不守規矩,家長就大聲訓斥:"你真是個聽不懂規矩的搗蛋鬼!"
  • 孩子成績太差?心理學:用「激勵效應」幫孩子
    孩子一旦上了學,家長們最關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績了。如果成績考的好,家長會喜笑顏開,逢人就誇,滿滿的驕傲。如果考的不好,家長會愁眉苦臉,滿心的沮喪,見到老師都想躲著走,不好意思提自家的孩子,恨不得馬上把孩子大罵一頓。
  • 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父母要引導
    家長應該都遇到過趙先生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不敢表現自己,不敢進行社交活動。許多家長都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社交恐懼症,又或者是遇到其他問題了?其實是出現了"焦點效應"在學校裡不敢表現,害怕出糗;不敢社交,害怕別人討厭自己。
  • 孩子成績太差?心理學:用「激勵效應」幫孩子進步
    對於那些成績差的孩子來說,最害怕的就是考試了。本身學習就有些吃力跟不上,心理負擔就重,無論怎樣考,都不會有好成績。而爸爸媽媽卻最看重成績。一旦考試成績下來,心驚膽戰的拿給家長籤字,少不了先挨一頓責備,「你為什麼這麼不用心?」「你天天去上學都學了些什麼?」「考這麼差!
  • 在家裡幾個月都好好的,為啥孩子一去了學校就生病?答案很真實
    2、交叉感染在家裡只有幾個人,而且父母一旦生病了,就會刻意避開孩子,以免孩子被感染。但在幼兒園就不一樣了,園裡小孩子很多,可能有三四十個,一旦其中一個生病了,幾十個小朋友之間就可能發生交叉感染。也就是說,一個孩子生病,其他的就可能受連累,孩子生病率自然增加。
  • 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霍布森效應」在作祟
    家長苦口婆心孩子卻不聽?「霍布森效應」在作祟在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中,有一句話,真的是絕大多數家長都說過,那就是:「我是為你好!」一句「我是為你好」,道出了多少家長的心酸?在這句話背後,每一個家長都為孩子付出了許多,不計回報。
  • 孩子「裝病逃學」 可能是學校恐怖症
    原標題:孩子「裝病逃學」 可能是學校恐怖症  7歲的強強(化名)在南京一所優質小學上一年級,從小到大都是人見人愛。突然有一天,他起床後,嘟囔著不想去學校。媽媽哄了半天,才把他哄進學校。可是沒過兩天,孩子又開始犯情緒,連著幾天,都說頭暈、肚子痛,不肯去上學,爸爸媽媽怎麼哄都沒有用,還把叔叔嬸嬸喊來哄,最後學校的老師也來家裡,勸強強去學校上課。  最後媽媽同意,到學校陪著孩子,這麼一陪就是半個學期。好不容易放暑假了,等到開學時,孩子又不肯去上學了,這下怎麼哄都沒有用,強強總是說頭痛,肚子難受。
  • 孩子學習不好就是笨?瓦拉赫效應告訴你:不存在差等生的問題
    「差等生」這是一個家長和孩子都十分不喜歡的稱呼,許多家長不喜歡這個稱呼是因為,父母實在是不能接受自己那麼優良基因生出來的孩子最後竟然是一個連習都學不好的差等生。孩子不喜歡這個稱呼是因為,一旦被冠上「差等生」的稱號,那就意味著在學校老師同學看不起,在家裡爸爸媽媽天天打。
  • 越補習成績越差,孩子陷入了「馬太效應」,這些細節你是否察覺?
    但是從開頭到結尾,楊夕的成績在不斷地努力下逐步在上升。而楊肖和美一直在一直有優秀的輔導老師,她的成績卻沒有半分的起色,有越學越差的趨勢,有了厭學心理。甚至在二模的時候逃離考試。我邊看就邊想為什麼她的成績沒有提高呢?難道是因為他沒有主角光環?開個玩笑,電視劇來源於生活,我相信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不斷的請輔導老師,但是孩子的成績卻依然沒有半分起色,越學越差的例子。
  • 疫情在家,竟然發現孩子有這些表現,家長要重視了……
    因為疫情,企業、學校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延長了孩子在家的時間,也 增加了家長與孩子在一起接觸的時間,家長在與孩子的長時間接觸中也 發現,自己孩子在家出現的異常表現。1.孩子出現好動,閒不住,小動作多,精力旺盛。2.學習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容易開小差、上課愛說話。
  • 孩子空間感、色彩感差?並非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在作祟
    父母擔心,因為是孩子不夠聰明才會出現這些情況,其實父母不用擔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因為孩子的空間知覺出錯了,是空間知覺導致孩子的空間感以及色彩感差。一:空間知覺如何作祟空間知覺是指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兩個視網膜上的略有差異的映象,是觀察物體空間關係的重要線索。
  • 孩子專注度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要打罵,試試「斯特普效應」
    ,還表現在學習上,閨蜜還說這次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就專門跟閨蜜聊天,說孩子上課太不專心了,還帶動其他同學開小差,經常有很多小動作,這讓老師非常惱火。老師希望閨蜜可以好好教育孩子,跟孩子溝通一下,希望能夠引導孩子不要再影響其他人的學習了。對於閨蜜女兒糖果的這種情況,其實不妨利用「斯特普效應」,來幫助孩子提升他們的專注度。
  • 孩子身上有這8種表現,可能形成「自卑型人格」,家長要注意
    不求上進,自暴自棄有的小孩做事一遇到問題就放棄,出現問題總是做下行比較,自暴自棄總是看或者放大自己的缺點,說明孩子自我評價極低,自卑心已比較嚴重了。這是因為「揮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5.不愛交朋友小朋友都是很天真很喜歡交朋友的,孩子之間的友誼非常簡單,可能因為一顆糖果,一句你好,就能夠玩到一起
  •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喜歡黏著家長不分開,可能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但還是有家長很苦惱關於孩子上幼兒園或者上學這個問題,孩子不願意去上學,除了不喜歡學校,很有可能就是分離焦慮在作祟 我的侄女就是那樣,侄女只有三四歲的年紀,由於姐姐姐夫比較忙碌,就打算提前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最開始跟孩子交流溝通的時候,孩子並沒有太大的反應,反而是開心的接受了。等到真正去上學的時候,卻發生了意外。 孩子到幼兒園的時候大哭大鬧,死活不願意和爸爸媽媽們。姐姐姐夫一狠心一跺腳,把孩子留在了學校。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你記性怎麼就這麼差呢?」「昨天還忘了老師布置的作業,真不知道你長個腦子是幹什麼用的!」「我就沒見過像你這樣的孩子!」小剛聽到後跑到自己臥室裡狠狠地關上門,這樣的場景反覆在家裡上演著。很多父母表示自己也不喜歡嘮叨,只是孩子總把家長的話當做耳旁風,也不認真聽。事情真是這樣的嗎?為什麼有的家長越跟孩子嘮叨,孩子越叛逆呢?其實這超限效應的表現。
  •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閨蜜一臉抱歉,對我說馬上馬上,轉臉又去催促兒子:"你快點啊,大家都在等你呢!你到底想不想去玩了?說你一早上了,幹什麼事情都是磨蹭。"媽媽話音落下後,放放卻明顯放慢了吃早餐的速度,一點也不著急。家中有個"磨蹭鬼"的寶爸寶媽可能會發現,你和孩子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可能是就是"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