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看,那朵雲好漂亮,像一團火!」
一個小女孩指著被夕陽染紅的白雲向她媽媽喊道。
我也順著小女孩指的方向看去,真的挺像一朵雲。
女孩的媽媽回答:「它還像什麼?」
「像一朵棉花糖,是發著光的棉花糖,好甜!」
「媽媽,我們可以帶回家做我的小夜燈嗎?我好喜歡它。」
女孩的媽媽說:「可以呀,不過我們得找一個梯子和一個盒子,才能把這展棉花糖燈放進去」。
這是我在路邊聽到的一對母女的對話,覺得很有趣,不僅感嘆小女孩的想像力如此豐富,也為她媽媽的教育而嘆服:她媽媽簡單的一句問話,就讓小女孩了解了火燒雲、棉花糖、小夜燈,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東西的相似之處,真是太聰明了。
這位媽媽運用的方法就是聯想性思維,是人類思考的一種方式,不僅能提升人的想像力,還能提高人的創造力。
法國作家茹貝爾曾經說過: 「想像是靈魂的眼睛。」
異想天開的聯想給生活增加了一份不平凡的色彩,是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的最純真的美好。
聯想性思維,簡稱「聯想」,是我們人類經常用到的一種思維方法。它是指在人的大腦記憶系統中,會因為某一事物的概念、方法、特徵、動作或表象等因素,聯想到其他不同事物的概念、方法、特徵、動作或表象的思維活動。
簡單地說,就是由一件事情、一件物體或一個人引起的相關思考,比如,我們常說的 「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舉一反三」 的思考方式。
聯想性思維也分為四類:
1.接近聯想,指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接近的事物之間形成的聯想,如看到一個房間,可以想像裡面有一張床和桌子;看到一位老師,可以聯想到他上課的情景。
2.相似聯想,又稱類似聯想,是指在形式上、性質上或意義上相似的事物之間所形成的聯想。
如上文中的小女孩由火燒雲的形狀聯想到棉花糖、再由棉花糖會發光想到小夜燈,這三個表面上看似毫無相關的事物,實則形狀和特徵的相同,火燒雲和棉花糖的形狀相同,棉花糖和小夜燈都能發光。
3.對比聯想,又稱相反聯想,是指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憶引起跟它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的聯想。
1938年,匈牙利人拉茲洛•比羅發明了原子筆,雖然書寫變得更加方便,但寫20萬字後就漏油的弊端,讓人們十分煩惱。直到1950年,日本發明家中田藤三郎才打破常規,運用逆向思維解決了這一問題。他認為:「既然原子筆寫到2萬多字就漏油,那就讓所裝的油只能寫到1.5萬字,不就可以了嗎?」因此,他不僅解決了原子筆的漏油問題,還把改進後的原子筆裝到筆套裡,命名為「自動原子筆」,並申請了專利,這款原子筆至今暢銷不衰。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聯想就是思維的翅膀,既能幫助我們在想像的世界裡馳騁萬裡,也能助力我們運用聯想發明創造,推動這個世界的進步和美好。
「創造力」總是顯得那麼神秘,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有時候瞬間讓人茅塞頓開,有時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科學家證明,聯想性思維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關鍵能力。
為什麼聯想性思維能夠提升人的創造力呢?
其實,看似神秘的創造力,並不是無中生有,從天上掉下來的,它依舊是產生於我們的大腦內部,是對大腦中原有信息的重新組合,只不過,這個重新組合具有特別的新意和應用價值,進而成為新的創意。
換言之,新創意就是人腦對舊知識的幾乎隨機的重新組合。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西蒙頓教授,在研究了科學家的創意過程後發現,那些所謂的新創意,其實來自於人腦對舊知識進行的幾乎隨機的重新組合。
蘇聯心理學家哥洛萬斯和斯塔林茨,也曾用實驗證明,任何兩個概念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階段,建立起聯想的關係。
例如木頭和皮球,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可以通過聯想作媒介,使它們發生聯繫:木頭——樹林——田野——足球場——皮球,又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水——喝——茶。
因為每個詞語可以同將近10個詞直接發生聯想關係,那麼,第一步就有10次聯想的機會,第二步就有100次機會,第三步就有1000次機會,第四步就有10000次機會,第五步就有100000次機會。所以,聯想有廣泛的基礎,它為我們思維運行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正如賈伯斯說的:「創造力只是把東西連接起來而已。」
一個人創造力越高,越喜歡進行聯想性思維,這種思維能力也越強。而活躍的聯想思維是一切創新的基礎,是科學家的寶貴財富。
孩子天生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也擁有無窮的創造力,那我們該怎樣保護和培養孩子的聯想性思維,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呢?
1.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陪他一起聯想
有一個小男孩手裡捧著一塊石頭,走到媽媽身旁說:「媽媽快看,這隻蝴蝶真好看」,媽媽不屑地看了一眼,從孩子手裡搶過石頭扔到了很遠的地方,嚴厲地說:「這是什麼蝴蝶,就是一塊破石頭,你看你的手髒的,快去洗乾淨。」
這位媽媽扔掉的豈止是一塊石頭,她扔掉的是孩子珍貴無比的想像力。
也有一位媽媽,他兒子問她:「媽媽,鴨蛋為什麼能孵出小鴨來」,媽媽說:「是因為鴨媽媽抱著鴨蛋加溫的呀。」小男孩又說:「我能把鴨蛋抱在懷裡孵蛋嗎?我可以給他加溫」,結果,小男孩孵了兩天也沒有動靜,大失所望。這時,媽媽溫和地對他說:「我們找找你為什麼給鴨蛋加溫了,卻孵不出小鴨?」於是,母子倆一起查了百科全書,這個過程中,男孩學到了許許多多關於鳥和蛋的知識。
這就是著名的愛迪生孵蛋的故事。
愛迪生媽媽沒有諷刺他、奚落他,或者直接告訴他真相,而是尊重小愛迪生的想像,讓他自己去探索未知,進而把有聽力障礙,被老師說成是「低能兒」的愛迪生培養成聞名世界的發明家。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想像力的高手,想像力根本不需要培養,我們只需要保護好孩子的想像力就好,千萬不要用自己的固定思維,扼殺孩子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否則,你想把孩子培養成「牛頓」,卻在自己的努力下培養成了「牛倌兒」。
2.尋找不同的事物的相同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跟孩子玩聯想性遊戲,讓孩子擁有無限的想像力。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尋找不同事物的相同點。不過,如果孩子小,可以先從兩個事物之間的聯想開始。
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魏坤琳在得到專欄《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中講述了自己和女兒的聯想性思維遊戲。
魏坤琳說,在他女兒三四歲的時候,他常常指著家裡的東西問孩子:「電視機和吸塵器,有什麼共同點?」孩子先說:「都是家裡用的東西。」然後開始開動腦筋:「都要用電,都要花錢買,都是姥姥姥爺用得多,爸爸媽媽基本不用……」你看,這最後一個,如果她不說,魏坤琳自己都想不到。
除了拿東西的用途去問孩子,引發孩子的聯想力,你還可以舉一反三,從不同角度對孩子進行聯想啟發,比如不同事物的顏色、形狀和味道等。
有一次,澤寶在吃藍莓,他爸爸隨口問他:「藍莓是什麼顏色的」,澤寶說:「紫色」,他爸爸又問,咱們家裡還有什麼是紫色的,他說有葡萄、紫薯、茄子還有甘藍,最後的甘藍連我都沒想到。
可見,適當引導孩子引發聯想,有時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3.聯想故事發揮孩子創造力
故事對孩子,就像糖果一樣,讓孩子沒有抵抗力,每個孩子都愛聽故事,因此,我們可以運用聯想思維講故事,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有這樣一位爸爸,他給孩子講故事,並沒有照著故事書從頭到尾的念一遍,他給孩子講故事全靠一個字——編。首先,他讓孩子講四個毫不相關的詞,比如小熊、曲奇、玉米、打架,他就從這幾個關鍵詞出發,迅速講一個故事,然後,他邊講,邊和孩子豐富故事內容,比如,他問孩子:「這是一隻非常可愛的小熊,你能說說它的樣子嗎?」,孩子就說:「這隻小熊是金色的,有兩隻大大的眼睛,非常喜歡吃玉米。」這個故事往往沒有結局,孩子也樂此不疲,最後,實在太困睡著了,有時候今天講不完明天接著講,一個故事能講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各種發散思維和創意,都被碰撞出來,這是典型的遠程聯想遊戲。
這樣講故事的好處就是不會讓孩子墨守成規,只有繪本裡的故事,他的思維能夠天馬行空,色彩斑斕,而這些正是一個孩子擁有創造力的可貴之處。
4.用聯想性思維來創造
聯想性思維更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孩子的創造力,所以,我們可以直接用聯想性思維,進行創造活動,比如魏坤琳教授介紹的「啞巴畫畫」。
拿出一張大白紙或一塊大白板,你和孩子各畫一分鐘,不許看對方在畫什麼。一分鐘後,你們倆再看看對方畫的是什麼,但不許說話交流,只能默默地你添一筆,我加一划,把它畫成一幅整體有機的大圖。
這時候,孩子的大腦被激發起暗能量,他會根據看到的物體,創造一個新的場景:「我畫的是小鳥,媽媽畫的是樹。樹跟小鳥有什麼關係呢?哦,小鳥在樹上唱歌。」然後給孩子開始畫小鳥在樹上唱歌,嬉戲打鬧的場景,這就是找到兩個本來不相關的東西之間的聯繫。
總之,聯想性思維是培養創造力的一個關鍵能力,而孩子具有天生的想像力,我們父母要保護好孩子的想像力,在日常的陪伴中,經常玩一些聯想性思維遊戲,這比買昂貴的玩具,買再多的繪本都值得。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聯想性思維遊戲鼓勵孩子打破常規,多去嘗試、多去探索,把身體裡蘊藏的創造力發揮出來,改變自己、改變生活、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