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老是吵架,我不想回家」,如何給孩子一個和諧的家?

2020-12-22 弧說家道

前段時間,一名2歲男孩被父母遺忘在候機樓,原因竟是父母雙方因一點小事吵架,之後兩人各自以為對方接走了孩子,帶著怒氣揚長而去,留下兩歲的孩子,獨自在候機樓茫然無助。若不是民警及時發現,孩子的處境非常危險,要是走丟了,父母可就追悔莫及。

這不禁讓人反思,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是孩子的各自半邊天,然而孩子為何屢屢成為父母吵架的受害者?長期生活在一個不和諧的家庭裡,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1.孩子性格存在缺陷

不和諧的原生家庭環境,會讓孩子形成自卑、敏感,甚至暴躁、極端的性格。父母為了宣洩情緒,大吵大鬧毫無顧忌,會對孩子內心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他們只能隱忍沉默,提心弔膽。與家庭和諧的孩子相比,他們沉默、消極,也無法學會良好的情緒管理。

2.親情淡漠

父母經常吵架,孩子無法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久而久之,他們會一點點減少對親情的嚮往和期待,逃避和父母的溝通交流,他們害怕父母隨時可能爆發的脾氣,學會了察言觀色,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在沒有安全感的家裡。當孩子長大後,幼時的經歷也會使他們對父母疏離淡漠。

3.社交恐懼

父母吵架,會使孩子從小便有很強的心理防線,他們很難放下心裡的戒備,去真誠地和朋友相處。孩子會把在家庭裡的恐懼和緊張帶到自己社交生活中,由於看多了父母吵架,他們會不自主地代入自己,害怕自己與朋友之間的爭執,為了避免吵架而拒絕與人來往。

4.影響戀愛觀與擇偶

父母的相處模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戀愛觀的形成。如果夫妻之間和諧幸福,孩子會期待未來的戀愛生活;反之如果夫妻雙方總是通過吵架來解決問題,那孩子勢必會對愛情有所反感,很難對異性產生信任,甚至逃避婚姻。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2%,離婚家庭的為30%。和睦家庭的為19%。所以父母在吵架時,請多想想蜷縮在角落、不敢說話的孩子,為了他們,父母應該學會以下幾點,來減少家庭冷暴力的發生。

1.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

當遇到問題時,雙方要冷靜地分析,深入地溝通交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不是為了宣洩情緒大聲斥責甚至大打出手,控制住自己易怒的情緒,也是在為孩子做出好的榜樣。

2.不要冷戰

在吵架時,冷戰會讓家庭氣氛變得壓抑,也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拉攏孩子而排斥另一方,這並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在孩子面前,父母雙方適當讓步和妥協,就不會有爭吵的發生。

3.避開孩子

如果父母雙方實在無法平靜下來,言語激烈且矛盾衝突很大,那一定要避開孩子,應儘量選擇孩子不在場的環境。

總的來說,和諧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正確人生觀的基礎,父母也許可以重新選擇婚姻,但孩子無法選擇成長環境和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幸福健康地成長,希望家長們可以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相關焦點

  • 「爸爸媽媽總是吵架,我不想回家」,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12歲的小雷放學回到家,看到家裡狼藉一片,父母在客廳為了某件事大聲爭吵。小雷勸說爸爸媽媽無果,爸爸一時情緒激動,摔門而去,媽媽沉浸在悲傷中一直哭泣,不理小雷。幾天後父母和好如初,好像這個波折沒有給家庭帶來任何影響。
  • 爸爸媽媽常吵架,女兒給爸爸留紙條「調解」,網友:換個老公得了
    導語:都說家是孩子的港灣,其實這句話少一個前綴,只有和諧有愛的家庭才是孩子的港灣,只有在和諧有愛的家庭中孩子們才能收穫安全感,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很顯然,有些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不,就有一個小女孩受不了自己的爸爸了,就是因為爸爸完全不體諒媽媽的艱辛,還時常與媽媽吵架。
  • 爸爸媽媽別吵了!愛吵架的父母如何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家鄰居是一對年輕的父母,平日裡小兩口子就把吵架作為彼此溝通的一種方式。居家抗疫的這段日子裡,似乎爭吵的更加激烈了。大清早,我正在家裡看書,鄰居家漸漸增大的吵鬧聲讓我沒辦法看下去,吵著吵著,他們家小女孩的哭鬧聲也夾雜進來,那哭聲伴隨一句大喊刺入我的耳膜,「爸爸媽媽別吵了!」......
  • 躲在角落裡的小女孩,爸爸媽媽,你們能不能不要吵架了
    1、「妹,如果我跟你爸爸分開,你跟誰?」媽媽每次都是這樣,一跟爸爸吵架就會問小女孩跟誰,每次她這樣問時候,小女孩都會賭氣地說:「我誰都不跟,我一個人去山上找捻子吃。」這時生氣的媽媽就會被她逗笑。只是媽媽她不知道,他們每次吵架小女孩都會害怕,她會嚇得躲起來偷偷地哭,她很怕爸爸媽媽真的會分開。
  • 爸爸媽媽當著孩子吵架,是一種好的教育行為
    「老師昨天我爸爸媽媽吵架了,媽媽把魚缸裡的魚……」遇到這樣的場景,老師真的很尷尬。這是孩子的求救的信號,情緒需要疏導,可是在家庭中吵架又屬個人隱私,不太好和家長直接交流。只能疏導一下孩子的情緒,有機會側面提醒一下家長。
  • 13歲的兒子對媽媽說,我不想爸爸回家,因為我不想跟爸爸起衝突
    兒子(男孩,13歲)與我的關係不錯,但是與爸爸的關係就有點緊張了,經常發生衝突。平時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兒子甚至跟我說:「我不想爸爸回家,因為我不想跟爸爸起衝突。」作為媽媽,我該如何幫助他們父子緩解關係?
  • 「媽媽,你可以不跟爸爸吵架嗎?」
    「媽媽,你可以不跟爸爸吵架嗎?」昨天打電話給5歲的兒子,兒子第一句話這麼問,當時我忍住了淚。「放心吧,兒子,媽媽保證不跟爸爸吵架,你知道嗎?就算爸爸媽媽吵架,也不是你的錯,媽媽和爸爸都愛你,大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會來,也會走,爸爸生氣,是希望媽媽愛他,爸爸不生氣,對你很好,是嗎?」兒子,「是的。」
  • 爸爸缺位,孩子的心理營養出現哪些缺失,「媽媽是超人」一目了然
    不過,除了爸爸缺位,有一些媽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是缺位的。就像是鄰居家小美的媽媽一樣。小美的媽媽經常和爸爸吵架,並且一吵架就吵到天昏地暗,半點沒有夫妻吵架,床頭吵架床尾和的意思。每次媽媽實在是憤怒,就選擇跑到姥姥你那裡,留小美和爸爸在家。偶爾還能聽到小美爸爸對小美的抱怨:沒人在家你也不知道打掃一下衛生?
  • 一個8歲孩子的心聲:我想要爸爸媽媽離婚,我想要媽媽快樂
    前兩天,在知乎上刷到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那些所謂的為了孩子不離婚的父母?其中的高贊回答,這樣寫道:高三畢業那年暑假,我幫著媽媽離了婚。如今,已經過去8年,我覺得這是我人生中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只是後悔自己做得太晚太晚。
  • 爸爸媽媽又吵架了 我不知道怎麼辦?
    剛剛媽媽打電話給我,說我爸拿了錢和銀行卡出走了。我打電話問爸爸,他說我媽太煩了,不論他做什麼,我媽都會說他。其實就是一些小事。昨天我爸拿充電器的時候掉地上了,然後我媽就說他整天不知道在想什麼,我爸就生氣了,兩人互不理睬。今天我爸在外面吃的午飯,給我媽帶了飯回來,我媽沒理他,他就走了。之前我爸在外面做過不好的事,跟一個女的保持了四、五年的關係,後來被我媽發現了。他一開始不承認,媽就連哄帶騙套出了好多話。他答應跟那女的斷了,可我媽告訴我,他又出軌了。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吵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前幾天接了姐姐的孩子來我們家裡小住,住了三四天準備送她回家的時候孩子卻有些悶悶不樂,我本來打趣孩子說家裡爸爸媽媽在等著她呢,該回家去看看爸爸媽媽了。但是她卻一直猶猶豫豫不肯回去,因為我實在是有事不能再留她住幾天,所以一直在勸她先回去,結果她一直在逃避。
  • 「我和他吵架,跟您有什麼關係」「他是我孩子,我得護著他」
    小麗現在就是這樣一個狀態,自己和老公只要一吵架,婆婆不分青紅皂白的各種偏袒她兒子。這讓小麗非常的無語,孩子都這麼大了,就不能留一點空間給他們夫妻倆嗎?硬要事事都要插足,這樣的情況發生不是一次兩次了,次數多了,小麗自然也就非常不爽。這不,這一天小麗就和丈夫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爭吵起來了,丈夫老是喜歡在孩子面前抽菸。
  • 「爸爸媽媽,我不想你們……」
    即日起,河北青年報聯合石家莊市教育局推出抗疫系列報導「前方抗疫有你  後方守護有我」,講述他們的真情故事,並共同為這些「衝鋒陷陣」的「逆行者」送去一份放心和安心。「爸媽,我不想你們。你們太忙了,我自己一個人睡時,沒有人再提醒我蓋好被子了。我不想你們,你們不在時,有許老師與其他老師幫助著我,不讓我學習成績下降。」
  • 原生家庭,如何做一個孩子愛戴的好爸爸?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掙錢養家,女性負責家庭、孩子的各種事務。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個家庭中爸爸的角色也在逐漸轉變。爸爸不僅僅是「賺錢機器」,更要成為媽媽的「傾訴對象」,孩子的「安全港灣」。那麼,如何做一個孩子愛戴的好爸爸呢?一 好爸爸要學會愛媽媽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親,夫妻和諧的家庭孩子非常有安全感!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親,父母親的夫妻關係尤為重要,夫妻和諧的家庭孩子非常有安全感,透過看到父母的關係,也會樹立一個正確的婚姻觀。反之父母經常吵架,夫妻不和諧,孩子就會有擔心,有恐懼,對婚姻也會有一些過濾,或者孩子不想跟爸爸媽媽去交流,膽小,遇見事情會有逃避的想法。
  • 「我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但是我很快樂」:離異夫妻怎麼面對孩子?
    今天看到一組漫畫很受觸動,在我們的印象裡,離異家庭的孩子總是沉默寡言、孤僻敏感,總之和快樂不沾邊。但是一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男孩卻用一組漫畫(《來自破碎家庭孩子的故事》)告訴我們:「我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但是我很快樂」。
  • 「媽媽,你跟爸爸吵架了嗎」,父母吵架,是孩子經歷的恐怖片
    睡夢中突然驚醒的JoJo,看到我們在吵架,哇哇大哭起來,怎麼哄都哄不好。半個小時之後,JoJo還是哭哭啼啼的,非常黏著爸爸媽媽,生怕爸爸媽媽再大聲吵架。「媽媽,爸爸不要我們了」。但,父母一旦爭吵,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大聲吵架,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天塌下來了,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 家長吵架孩子誤傷,一個優秀的成年人,應該學會「建設性吵架」
    長期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裡,會讓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父母一吵架,他們就會擔心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如果父母還是那種吵架喜歡把孩子當成出氣筒的,把過錯和氣都算在孩子身上,這樣的家庭會讓孩子感覺到非常的害怕、無助,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通常性格會變成迎合型人格,渴望得到別人的青睞和關愛,而不斷去迎合周圍的人。
  • 「爸爸媽媽,我不想住在別人家」父母和被寄養的孩子,都是傷痛的
    無論爺爺奶奶如何引導,反覆告訴孩子這就是平時和她視頻的爸爸媽媽,可是孩子就是和這從手機裡跳出來的爸爸媽媽親不起來,一旦對視,目光立刻挪開,更別提要爸爸媽媽抱一抱、親一親了。表姐很是苦惱,她覺得這5年,如此辛苦在國外打拼,都是為了孩子,好不容易回來了,卻和孩子變成了&34;。
  • 生活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未來一生的影響有多大?
    久而久之,他就形成了內向抑鬱的性格,日漸疏遠同學,到了家裡也不想說話。 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他不是怕天塌地陷,而是怕父母關係不和諧。安全感足夠,孩子才會很好地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經常吵架、打架,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有些創傷終身難以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