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0歲阿婆靠賣油墩子,為孩子還90萬外債,出攤4小時全賣光

2020-12-17 愛吃美食D我

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一個人無論到了多大年紀,在母親眼裡也是小孩子,而母親無論到了多大年紀,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竭盡全力給孩子幫忙。下面這位老奶奶就是在自己73歲高齡的情況下,為了幫孩子還投資失敗欠下的90萬外債,而開啟了賣油墩子的歷程。

阿婆今年已經80歲了,其他80歲高齡的老頭老太太都在家裡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頤養天年。而她在這個年紀,還守在小小的店裡面為顧客做油墩子,臭豆腐等小吃。阿婆說自己兒子在投資失敗後欠下了90多萬的外債,看著兒子整天愁眉不展,家庭氣氛非常的沉重,阿婆就萌生了自己開店賣小吃,幫兒子還債的想法。

於是在2011年這家名叫「阿婆油墩子」的小店就開張了。主廚是阿婆自己,老伴會過來幫忙收錢,打包。阿婆自己每天提前準備東西,下午2點到6點的時候出攤。店裡主要賣的是油墩子,後來漸漸添加了臭豆腐,面拖火腿腸和炸年糕幾個品種。油墩子一個賣三塊錢,吃的顧客非常多。有時出攤不到四個小時,所有的東西就全部賣完了。

阿婆說油墩子就是蘿蔔,把蘿蔔擦成絲後放上薺菜,撒上調味料攪拌均勻,然後把蘿蔔絲放到特製的油墩子模具裡面,然後再加上一勺攪好的麵糊,放進油鍋裡進行炸制就可以了。出來的形狀像蛋糕杯裝的蛋糕一樣。這種跟我們過年時炸的蘿蔔絲丸子有些一樣,那種蘿蔔絲丸子是把蘿蔔擦成絲直接放在麵糊裡面攪拌均勻之後下鍋炸制。

這種油燉的吃起來外面是焦脆的,裡面是糯糯水水的感覺。非常的不錯,也不是很油膩。阿婆說自己做東西講究的是用料好,油都是用過一次第二天就不用了的。雖然自己年紀大還在辛苦勞累,但是能幫孩子一點忙,心裡還是非常高興的,比在家裡面歇著強。讓我們為阿婆的這種精神點讚吧。

相關焦點

  • 上海80歲阿婆賣油墩子為孩子還債!3塊錢一個,出攤4小時全賣光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個上海的街頭小吃,一起來看看吧!油墩子是上海的一道特色小吃,是很多上海人童年中最溫暖的記憶之一。外表炸得酥脆油墩子,煎好晾在架子上,金燦燦的顏色,看著就很誘人。不過現在,上海做油墩子的店鋪越來越少了,但每一家都是經典,阿婆油墩子就是其中之一。
  • 80歲上海阿婆賣油墩子為兒還債!全上海都在擴散……
    還記得小時候放學時,  路過校門口或者弄堂口,  都能看到的美食伐?  ——對,油墩子!  前不久,  「阿婆賣油墩子為兒還債」消息傳遍,  42°C的高溫天,  魔菌來到阿婆的攤頭,  看到了眼前的這一幕……
  • 上海82歲阿婆賣油墩子成中外聞名的網紅小吃,9年替兒還債惹人淚
    老話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不管孩子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都會為之操心。上海黃浦區局門路406號,有個小店,面積不大,但是遠近聞名的網紅小店,賣的炸油墩子很好吃!他們背後的故事更是感人!店主是82歲的阿婆和90歲的阿公,這樣高齡的老人應該在家裡享清福,但他們卻在為生計和債務忙碌。這一切都要從9年前說起,當年胡阿婆為了給小兒子開廠做生意,變賣了自己唯一一套房產,還借了很多錢。
  • 上海79歲阿婆,路邊賣「油墩子」替兒子還債
    幾日前,看到這樣一則消息,上海一位79歲的阿婆,路邊賣小吃替兒子還債,看到新聞的第一眼,瞬間被鎖定,主要是高齡的阿婆,本該是頤養天年的時間,卻為了兒子的債,依舊從事著辛苦的勞動,一時間網上評論飛滿天,各種觀點
  • 癱瘓兒子欠債90萬,82歲老太用「油墩子」來撐起一片天
    ,賣起了油墩子(即白蘿蔔絲煎餅)。 阿婆堅持每天營業賣油墩子到傍晚,一直賣到了今天。 後來阿婆為了加速還債,不僅僅只賣油墩子,還賣許多別的食物供大夥選擇。 如炸臭豆腐、年糕、火腿腸等等。
  • 新民特寫|油墩子重又飄香,阿婆小店的煙火氣回來了
    呲啦呲啦,伴隨著一陣陣油爆聲,麵糊快速定型。阿婆拿著勺子輕敲鍋沿,油墩子在鍋中翻滾,不一會兒一隻外脆裡嫩的油墩子就被放在濾油網上了。「油伐好太熱,否則油墩子會炸得太老,油太冷了,油墩子會散掉,油不能用得時間太長,否則會把油墩子炸黑。」阿婆經常會跟等候的顧客講起炸油墩子的秘訣。
  • 82歲的母親替兒子還債9年,到現在還在街頭賣油墩子
    上海黃浦區局門路406號,82歲的阿婆和90歲的阿公9年一直通過炸油墩子替兒還債。因為油和煤氣漲價,阿婆油墩子漲了一塊錢,食客稱很少見只收現金的,也理解老人年紀大了不會使用行動支付。 油墩子有什麼好吃的,怎麼老有人來?阿婆不認為人家是來吃油墩子的,「都是來看我幫我的」。我承認自己年紀大了,沒心沒肺的年紀過去了,現在看到這些新聞都想哭。
  • 上海閒話|牽記一隻油墩子
    老早仔,一到西北風辣弄堂裡竄來竄去個辰光,下半天三四點鐘,鳳陽路上,迭只弄堂口一隻油墩子攤頭就擺出來了。迭條弄堂蠻闊,朝南,走過幾排石庫門房子,可以穿到南京西路;朝北,穿出一片石庫門房子,就是北京西路。弄堂一頭是只幼兒園,一頭是南京路上海電視臺,還有一條賣牛仔褲個青海路。
  • 70歲大爺街頭賣「豪華油條」,每天限量300根,出攤兩小時被搶光
    70歲大爺街頭賣「豪華油條」,每天限量300根,出攤兩小時就被搶光我們國家的美食是很多的,光早餐就有很多種,豆漿油條是我們經常吃的,濃醇的豆漿加上脆脆的油條真的是絕配。我平常還喜歡吃煮過的油條,煮出來軟軟的,蘸上醬料很好吃。有的中原地區的人的另一種吃油條的方法,他們非常喜歡喝著胡辣湯吃著油條,我感覺這兩個食物也是很般配的。畢竟油條好吃和什麼都配得起來。我平常早上上學的時候都會買點早點吃,我家附近每天早上都有很多賣早餐的小攤,生意也很好。
  • 魔都快要絕跡的油墩子,還在老式做法的蔥油餅,都是記憶裡的味道!
    阿婆油墩子 地址:局門路406號 油墩子:4元/個相信大嘎對阿婆油墩子一點也不陌生吧,已經80多歲高齡的阿婆和她的先生全年無休,天天都會來小攤炸油墩子,每天排隊的人總是絡繹不絕,吃過的食客都說好吃而阿婆背後的故事也是讓無數人動容,其中的心酸和辛苦也只有他們老夫妻兩自己知道。
  • 奶茶阿姨「單身宣言」,蘭花阿婆「永失我愛」,鏡頭記錄上海故事
    這些你我身邊的「小人物」,成了抖音帳號「上海人物故事」的大主角。帳號「主人」,25歲的陳真是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專業研二學生,個子嬌小的陳真閒暇時背著攝影器材滿上海跑,用鏡頭為平凡人、為這濃濃煙火氣留下影像詩。
  • 徐州大姐賣特色小吃,一天出攤3個小時賣1000斤,低於10塊錢不賣
    徐州是華夏飲食的發祥地,因此這裡有很多的特色小吃,徐州的4大名吃分別是羊肉,米線,油燙鴨,炒螺螄。在這4大名吃中炒螺螄是最不起眼的,而且現在人們飲食頗為講究,感覺螺螄不太衛生,但是在徐州炒螺螄依然擁有很高的人氣。
  • 這家復古小店每天只做100個油墩子,藏著上海人才懂的老味道!
    吸引了70後80後90後前來打卡。據了解,這家店是一對小夫妻開的,他們一個80後,一個90後,二人都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問起為什麼會開這家店?店主說,自己最難忘的童年味道就是油墩子,放學後咬一口油墩子的味道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 白蘭花、梔子花…73歲阿婆留住老上海的味道,竟是為了…
    「梔子花、白蘭花,五分洋鈿買一朵」 這句吳儂軟語的叫賣 是多少老上海人的回憶 但如今在整個上海 堅持賣白蘭花的
  • 南寧阿婆在夜市賣「土豪燒烤」,做了30年,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南寧中山路是一個美食的天堂,各種生猛燒烤看著都讓人咋舌每個城市都有一條美食夜市街,南寧的中山路就像北京的簋街、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武漢的戶部巷、成都的錦裡一樣聞名天下,這裡濃縮著南寧的美食文化和人文氣息,是南寧夜生活的一個象徵。
  • 90後小夥擺攤賣「特色早餐」,1天只賣4大鍋,十點之前全賣光了!
    90後小夥擺攤賣「特色早餐」,1天只賣4大鍋,十點之前全賣光了!而對於早餐來說,也算得上是一天當中特別有必要吃的,今天給大家介紹了,像這樣一種早餐,他也是在我放假回老家的時候無意當中在集市上發現的,而對於賣這樣一種早餐的也是一位90後的小夥子,所以這樣的一個早餐他的做法也是相當的獨特,首先他也是在平底鍋上刷一層食用油,接著再將已經包好的各種包子大餃子和夾著香腸的長條型饅頭逐個擺在平底鍋當中,接著再倒入足量的食用油和特製的高湯
  • 早餐擺攤賣什麼好?90後小夫妻靠賣油條年入30萬!
    要說最近網上什麼最火大概就是90後夫妻棄醫賣油條賣到年入30萬了,但是網友卻吵翻了,這是為什麼?一起來看看吧。這對小夫妻都是山東中醫藥大學畢業的,丈夫是中藥專業,妻子是護理學專業,在今年領完結婚證後就開始擺攤賣起了油條。
  • 90後寶媽賣「串串小吃」,1元1串,出攤忙個不停,年收入讓人眼紅
    90後寶媽賣「串串小吃」,1元1串,出攤忙個不停,年收入讓人眼紅!物不僅應該是味道美,其色、香都應該符合美的要求。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
  • 阿婆賣「熟羊肉」30一斤,我不假思索買5斤,鄰攤:買的都是傻子
    那時除了能夠填飽肚子之外,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我們的心情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那儘量給大家介紹一種非常簡單的美食,出攤就能遭搶光。阿婆賣「熟羊肉」30一斤,我不假思索買5斤,鄰攤:買的都是傻子。
  • 鄉下大媽擺攤賣「特色湯」,4元1杯,只賣早餐倆小時,月收入過萬
    鄉下大媽擺攤賣「特色湯」,4元1杯,只賣早餐倆小時,月收入過萬美食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特別重要,因為每天如果不吃飽飯的話,就沒有力氣去幹活,沒有力氣去生存下去了,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一日三餐哪一頓都特別重要,尤其是早餐都知道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如果早餐不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