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真正的「教師之家」
一家三代12位教師
株洲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譚筱
張要武是南方中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也是家中的第五位教師。他繼承了曾祖父和父親的職業,又培養了一名教師女兒。他家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師之家」。
從教33年的張要武,說起家裡的教書人,滿滿自豪:「我一家三口,姐姐、姐夫、兩個妹妹,還有侄兒、侄媳都是老師。」張要武介紹,「算上叔輩的,加起來就已經12個了。」
在張要武看來,讀書、當老師是家族的傳統。他從小就把成為一名教師當作自己努力的目標。
當教師是家風傳承家族榮光
「以前蠻辛苦的,學生多,課也多。在當年,教師並不是令人羨慕的職業。」張要武的父親81歲的張訓權老人感慨,相較於現在,三十年前的老師教書條件艱苦太多。教齡42年的張訓權老人先後在醴陵10所小學分別擔任過語文、算術、體育等多個課程的教學。
艱苦的歲月雖已成過往,一說起自己教過的學生,張訓權老人總是喜滋滋的:「沒想到他們還能記住我這個小學老師,心裡蠻高興的」。
「父親常常會在家翻看老照片。每次看到他從前教過的學生,都會很自豪地和別人介紹一番。」張要武說,當有學生回來看望父親時,父親會開心得合不攏嘴,「他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
「當教師是家風傳承,更是家族榮光。」張要武說,他的曾祖父也是一名教師,曾任張姓家族「選青」學校校長。
父親希望後人都成為教師
「父親特別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在當年我面臨擇業時,他極力主張我當教師,所以我填的志願都是師範類的。」張要武回憶說,1984年,他被湘潭師範專科學校錄取後,父親在老家辦了十幾桌酒席,還放了兩場電影。當時父親的那股高興勁兒,他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同樣的事發生在張要武侄兒張歡身上。多年前,張歡從湖南師大畢業後去了省建工集團工作,張訓權老人認為當教師更穩妥,適合沒有背景且書生氣十足的孩子。當年,老人因身體不適住院,躺在病床上都念叨著希望張歡回株洲教書。
直到一年後,張歡辭去工作考入株洲市九方中學擔任語文教師後,張訓權老人緊皺的眉頭才得以舒展。
家庭聚會時最愛討論教學經驗
在這個大家族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教師。
「我們家裡最熱鬧的除了春節,就是寒暑假。」張要武笑稱,每次聚在一起,大家聊天時總會在不經意間把話題轉移到對學生的教育問題上來。如「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如何實施教學?」「如何看待如今學生的習慣?」……
「學生們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惑會常常會來找我開導。」張要武女兒張依屏說,在她高三備考期間,父親常用書信和她交流,爺爺也會親自抄寫名言警句,編印成冊送給孫女。至今,張依屏都保留了當年的文稿。同樣,在她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後,也常常借鑑父輩的方式與學生們進行交流。
久而久之,家庭聚會就變成了熱鬧的小型「教學研討會」,不同年代的教師在交流探討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