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
教師的職業,絕不是外人想像那麼簡單。不僅需要以言語釋疑解惑,還需要用行動以身作則,更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站上三尺講臺,更多的講究奉獻、付出、給予。有的人為此奉獻了青春,有的人奉獻了一生。
我們選擇的株洲三個家庭
家人、親戚中有不少老師
他們相互影響,持續傳承
詮釋著師道精神
今天是第36個教師節
讓我們來聆聽這些教師家庭的故事
送上節日的祝福
同時向老師們致敬!
張要武和女兒張依屏。
張要武是株洲市南方中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也是家中的第五位教師。他繼承了曾祖父和父親的職業,又培養了一名教師女兒。他家成為名副其實的「教師世家」。
一家三代
出了12名教師
「愛生如子
無言奉獻」
從教33年的張要武,說起家裡的教書人,滿滿自豪:「我一家三口,姐姐、姐夫、兩個妹妹,還有侄兒、侄媳都是老師。」張要武介紹,「算上叔輩的,加起來就已經12個了。」
在張要武看來,讀書、當老師是家族的傳統。他從小就把成為一名教師當作自己努力的目標。
81歲老教師
張訓權:
「當教師是家風傳承
更是家族榮光」
「以前蠻辛苦的,學生多,課也多。在當年,教師並不是被看好的職業。」在採訪中,張要武的父親,81歲的張訓權老人感慨,相較於現在,三十年前的老師教書條件艱苦太多。教齡42年的張訓權老人先後在醴陵10所小學分別擔任過語文、算術、體育等多個課程的教學。
艱苦的歲月雖已成過往,一說起自己教過的學生,張訓權老人總是喜滋滋的:「沒想到他們還能記住我這個小學老師,心裡蠻高興的」。
「父親常常會在家翻看老照片。每次看到他從前教過的學生,都會很自豪地和別人介紹一番。」張要武說,當有學生回來看望父親時,父親會開心得合不攏嘴,「他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
「老一輩有句話叫『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張要武說,他的曾祖父也是一名教師,曾任張姓家族「選青」學校校長。
孫女和爺爺。
孫子辭職當老師
爺爺緊皺的眉頭才舒展
「父親特別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在當年我面臨擇業時,他極力主張我當教師,所以我填的志願都是師範類的。」 張要武回憶說,1984年,他被湘潭師範專科學校錄取後,父親在老家辦了十幾桌酒席,還放了兩場電影。當時父親的那股高興勁兒,他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同樣的事發生在張要武侄兒張歡身上。多年前,張歡從湖南師大畢業後去了省建工集團工作,張訓權老人認為當教師更穩妥。當年,老人因身體不適住院,躺在病床上都念叨著希望張歡回株洲教書。
「教師職業單純、穩定,正適合沒有背景且書生氣十足的孩子。」直到一年後,張歡辭去工作考入株洲市九方中學擔任語文教師後,張訓權老人緊皺的眉頭才得以舒展。
張依屏為全省音樂教師上示範課。
家庭聚會時
最愛討論教學經驗
在這個大家族裡,從小學到大學都有教師。
「我們家裡最熱鬧的除了春節,就是寒暑假。」張要武笑稱,每次聚在一起,大家聊天時總會在不經意間把話題轉移到對學生的教育問題上來。如「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如何實施教學?」「如何看待如今學生的習慣?」… …
但如今的『新高考』『新課改』,和以前的教學模式也有所不同。張要武表示,教師更多是提供思路,讓學生在學習中去悟。
「學生們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困惑會常常會來找我開導。」張依屏說,在她高三備考期間,父親常用書信和她交流,爺爺也會親自抄寫名言警句,編印成冊送給孫女。至今,張依屏都保留了當年的文稿。同樣,在她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後,也常常借鑑父輩的方式與學生們進行交流。
久而久之,家庭聚會就變成了熱鬧的小型「教學研討會」,不同年代的教師在交流探討中提升。
為新生代
照亮前行的路
「傳承數代
生生不息
」
「教師,是一份良心事業。教書育人,無尚光榮。」如今,爺爺和父親的教誨,已深深刻在張依屏的腦海中。
也是受父輩影響,張依屏在2011年填報高考志願時,同樣選擇了師範類,並最終考入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西南大學,成為一名公費師範生。如今,張依屏已經是株洲市二中的一名教師。
從教5年,相比於上輩人的「愛生如子」,與學生年齡相仿的張依屏更多的是把學生當成朋友,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去交流。「現在的孩子比較叛逆,更容易接受這種方式。」
「教育方法在不斷發展變化,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張依屏說。
小時候,張依屏常常聽爺爺和父親說「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最簡單的話總有最強大的力量。爺爺很開心我能做出這樣的選擇,他會覺得這是對自己事業的一種傳承。因此,他的教誨也是我作為一名教師的信條。踏實、認真、嚴謹,為孩子們傳道、授業、解惑,點亮未來的方向。」
株洲日報社丨株洲市新媒體中心
記者:譚筱
審核:王建設 賴傑琦
株洲通報表揚一批優秀教育工作者,看看有你的老師嗎?
知株俠 | 智軌一期開建,會否造成新擁堵/建設資金從哪來……你關心的都在這裡
株洲的兼職工會主席可以領津貼啦!發放標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