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
師者,
教育的燃燈者,
站上三尺講臺那一刻起,
即承擔起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
越秀區作為教育強區,不少優秀教師更是「代代相傳」。適逢教師節,「微社區e家通」為大家找到投身教育事業的「杏壇之家」,他們當中有兩代、三代人同為教育工作者,家族中從事教育行業者更是不勝枚舉。他們也許家境不算富裕,但卻精神富有,以新時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教育事業工作崗位上閃耀著人文之光。
無心插柳地入行
「
「今年是我從事教師職業的第11年。」
」
有著廣州市骨幹教師、越秀區骨幹教師、越秀區教壇新秀稱號的胡文怡是中星小學的一名英語教師。雖然出自一個三代的杏壇家庭,但胡老師卻表示,當初入行其實也是誤打誤撞下的無心插柳。
「 我的外公、外婆、媽媽都是教師,但他們從沒要求過我也要繼承他們的衣缽。」畢業於中南大學英語專業的胡老師,雖然早在大學期間就已經考取了教師資格證,但在剛畢業時,她選擇了一份法務工作,「幹了沒多久後就發現其實自己更嚮往的還是人與人之間只有簡單、純粹關係的校園生活。」
沒成想這一舉動卻正中了家人們的「下懷」,「尤其外公外婆特別高興,但他們的態度一直是很民主的,從不會過多幹預我的決定,也不會以過來人的姿勢說我應該要怎麼做。」因為從小跟著外公外婆生活,胡老師告訴小e,當老師可能真的是因為看多了兩位老人家的做人做事,而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下的選擇。
潛移默化的影響
「每晚看完新聞聯播後,外公外婆就會關上電視,開始固定的工作、學習時間,而我就會跟著在旁邊打開作業本,大家各有各忙。」雖然外公外婆早在幾年前就先後去世,但一旦提及他們,胡老師說她的眼前裡就會立刻浮現出老人家每晚或伏案批改作業、寫教案或捧書研讀的背影。
「外公還是軍人時就是在部隊裡教大家認字讀書,所以轉業後他就順利成章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而外婆同樣也是一名為教育事業奉獻了大半輩子,桃李滿天下的栽花人。」
胡老師語帶懷念地表示,兩位長輩對教學的認真、對知識的追求、對物質的淡泊其實早已不知不覺間影響著她對職業對人生的定義。
可能很多人認為當老師的孩子一定充滿了優勢,但胡老師卻表示,這想法是大錯特錯。「其實無論是參與工作後還是在上學期間,身邊人幾乎都不知道我家是教師家庭。」胡老師解釋,此舉主要是家人們希望她能與其他孩子在同一起點上,無差別地接受相同的待遇,「不僅如此,還曾經試過出現幾位對我特別兇的老師,整天糾我的小毛病。」
她笑著回憶說最後才發現那幾位老師竟然都是外公外婆曾經的學生,「老人對我雖然充滿了慈愛,但在學習方面卻是高要求,所以我猜應該是他倆跟老師們說了不要對我特殊照顧,還要更加地嚴格要求。」
幸福滿載的收穫
從教11年,那胡老師收穫到屬於師者的快樂了嗎?
面對小e的問題,胡老師掂了掂自己沉甸甸的背包說起了她一天下來的忙碌:
清晨摸黑起床,趕在學生們回校前到位並在校門處給大家測量體溫,再開始陀螺般輪著地給幾個班的學生們上課、講解,中午給留校的學生看管午休,下午放學後同樣為需要晚託的學生看管至傍晚6點,至於需要批改的作業和第二天上課要用的課件就只能留到晚上回家後才有時間完成。
「除了教書外,每天還要和孩子們鬥智鬥勇。」胡老師笑著說,外面的世界在日新月異,孩子們搗蛋的方法花樣百出,「除了腦力,體力也需要時刻跟上。」語畢,她給小e展示了她這天的一身運動裝備。
話說如此,採訪當天,小e卻有幸碰見了胡老師6月份剛送走的兩名畢業生回校探望恩師,面對學生們熱情的擁抱和慰問,胡老師笑得甜滋滋地說:「可能當老師最大的快樂就是這個時候吧,看著他們從小不點變成大個兒,從字都寫不好到出口成文,在自己的舞臺上發光發亮,我就覺得自己收穫了滿滿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