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中的「軟刀子」:容易忽視的往往傷害更大

2020-12-16 百家號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中的「軟刀子」:容易忽視的往往傷害更大

「起侮辱性綽號」屬校園欺凌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如何應對、管理校園欺凌進行了很好的探索。

其中有一條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實施辦法》中,將給別人「起侮辱性綽號」納入校園欺凌的範疇,一向受到忽視的語言欺凌終於被擺上檯面。這一條規定,被輿論評價是積極、進步的作為,很多人還建議可以大力推廣。

很多人會問,綽號的「侮辱性」怎麼定義?善意的玩笑和惡意的侮辱,怎麼界定?

比如,有的學生身形比較胖,被同學稱為「胖墩」、「胖子」,長得不漂亮被喊「大醜鬼」,戴個眼鏡被喊成「四眼驢」,頭大一點被喊「豬頭」。

這裡面,有些是善意的,甚至被對方接受的,比如,有人打電話時,對好朋友自稱「我是胖子」,說明他接納了這個綽號,沒有認為是侮辱性的,只是同伴間的暱稱。

但是,剩下的那些,大部分都是惡意的,帶有一定的侮辱性。試想,誰也不想被喊成「醜鬼」、「豬頭」吧。

被忽視的往往傷人於無形

有資料顯示,「起侮辱性綽號」之類的語言欺凌,在校園欺凌現象中佔比不容忽視。2017年5月,由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學社會風險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人際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

但是,佔比不小的語言欺凌,往往被大家忽視了。這些欺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更大更具有隱蔽性。

貴州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黃亞夫認為:「當語言欺凌發生時,一個群體,多次、長期的對一個人進行攻擊,證明這個受害者的同伴交往是不健康的。而一個孩子的成長,恰恰需要從健全的同伴交往中獲取能量,通過這種能量,將自己嵌入到集體和社會中。這是語言欺凌對青少年最嚴重的危害。」

什麼樣的綽號算得上「侮辱性綽號」?網友對此有爭議。

一種認為:只要綽號使當事人感受到侮辱、引起了心理的不快,就屬於「侮辱性綽號」。

另一種看法則是:如果對「侮辱性」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那麼,對這一霸凌行為的懲治將會變成一紙空文。

同時,一些人還提出,即使是老師,也不能正視語言欺凌的危害,甚至「助紂為虐」。比如,孩子之前有了言語衝突,老師會反問「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這些加劇和縱容了語言欺凌的發生。

如果預防語言欺凌: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

學校:應該將同伴相處等納入教育範疇,通過增加同伴交往的相關課程、加強班級的團隊建設、打造學習共同體等手段,儘快地把個體融入到集體中。

教師:打造良好的班風,建設好班級文化,在處理學生之間矛盾時,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同時疏導學生心理,形成良好氛圍。

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建設,當語言欺凌發生在孩子身上時,引導孩子正面應對,同時以適當的方法,加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打擊能力、自我療傷的能力。

不要以為「童言無忌」。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來得更深入,更持久。

相關焦點

  • 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集中討論中國社會風險演化及其防控、校園安全治理現狀與發展方向等內容。       《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論壇上發布。《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語言欺凌是主要形式
    從整體上看,每年下半年校園安全事件的發生頻率整體要高於上半年,節假日、開學以及畢業季校園安全事件頻發。具體來看,校園暴力、校園欺凌、設施安全、意外傷害等事件為多發事件。《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則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園欺凌的方式進行分類,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
  • 要重視語言欺凌的危害
    井水明20日,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其間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園欺凌的方式進行分類,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等形式,其佔比高達23.3%。語言欺凌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雖說當事雙方沒有受到皮肉的傷害,沒有打得頭破血流,但是,這種言語上的欺凌對於受害方的傷害,並不亞於肉體上的欺凌。俗話說,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欺凌往往傷害人的自尊、傷及對方心理上最脆弱的地方。
  • 校園欺凌對孩子傷害很大,家長和老師如何及時發現處理?
    現在網絡越來越發達,我們時常能看見一些校園欺凌的視頻,讓人觸目驚心。被爆出來的往往是少數,沒有被爆出來的更多,非常值得大家關注。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對孩子的傷害大。受到校園欺凌的孩子常常會擔驚受怕,抑鬱,整日惶惶不安。影響孩子身心健康,嚴重影響學習。老師和家長都要重視。可以說,校園欺凌,越早發現,越早處理,對孩子的影響越小。
  • 【暑期關愛兒童】「守護童年 牽手共成長」暑期安全第三課——預防校園欺凌
    繆蒙警官從校園欺凌的分類講起,通過生動的方式和實際案例相結合,帶領同學和家長們共同了解什麼是肢體欺凌、語言欺凌和社交欺凌。,也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欺凌類型,根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語言欺凌網絡欺凌都算欺凌
    什麼是欺凌?欺凌和玩笑怎麼界定?近年來各種形式和手段的欺凌事件時有發生,但卻沒有對學生欺凌的明確定義。27日,記者從教育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了解到,學生欺凌有了明確定義。
  • 2020公務員面試熱點:校園欺凌事件頻發,整治校園欺凌刻不容緩
    【熱點概述】從去年大熱的《悲傷逆流成河》到正在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校園欺凌」這四個字逐漸搬上螢屏,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電影中的暴力畫面,充斥著侮辱、踢打、威脅等更為殘忍的手段,很難想像這是如花般的少年們的另一幅面孔。也正是因為大熒幕對青少年暴力事件的聚焦,讓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校園欺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發布:語言欺凌是主要形式
    據湖南紅網報導,為增強社會風險防控能力,進一步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紮實做好校園治理工作,昨日(5月20日),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 論壇上發布了《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與《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指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
  • 《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發布 語言欺凌佔比高
    中新網長沙5月20日電 (張雲)中國應急管理學會校園安全專業委員會20日在中南大學舉辦「社會風險與校園治理」高端論壇,集中討論中國社會風險演化及其防控、校園安全治理現狀與發展方向等內容。當天,《中國應急教育與校園安全發展報告——2017》、《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在論壇上發布。
  • 學生欺凌有了明確定義:語言欺凌網絡欺凌都算欺凌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何秀超在發布會上介紹,方案明確定義,中小學生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 預防校園欺凌|向校園欺凌說不!
    、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三、欺凌中的角色: 被欺凌者 ·性格內向、害羞、怕事。 ·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 ·缺乏與同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 ·有身體障礙者、有智力障礙者。
  • "校園欺凌"再次登上熱搜,這些孩子為什麼總是被欺凌?
    今天小lu給大家科普下,哪幾種孩子容易遭遇校園欺凌?中國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從小學到大學屢屢發生,這是不應該被忽視的嚴重問題。許多被欺凌的孩子不少心理扭曲抑鬱,內心留下難以平復的傷害。甚至有些孩子在遭受欺凌之後,被學校、社會、身邊的人二次傷害,而結束生命,令人扼腕嘆惜。
  • 判定校園欺凌的六要素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屬於校園欺凌,可以從6個要素來考量:第一個要素,校園欺凌的主體是學生。
  • 語言欺凌更傷人
    在大眾印象中,校園欺凌多是打架、鬥毆等較為明顯的傷害。然而,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發生率明顯高於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
  • 對校園欺凌勇敢說「不」
    近年來,校園欺凌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特別是伴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熱映後,一個又一個的關於校園欺凌的消息刷新了大家的認知。什麼是校園欺凌?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 一例校園欺凌的輔導案例
    校園欺凌是校園暴力的一種,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者是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者是精神傷害等的事件。一般來說,校園欺凌可以分為這樣幾種類型,第一,是直接欺凌,包括身體欺凌和言語欺凌。第二,是間接欺凌,包括社交欺凌和網絡欺凌。第三,是性欺凌,第四,是「同意的」欺凌。
  • 校園欺凌發生時 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的全國調查數據,將近一半(49.6%)的初中生遭受過言語形式的校園暴力,37.7%的初中生遭遇過關係欺凌,19.1%的初中生在校園裡遭受過身體上的暴力傷害,網絡欺凌的發生率也達到了14.5%。
  • 校園欺凌帶來的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很簡單,因為校園欺凌是選擇對象進行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欺凌,施暴者往往會先有一些試探,發現這個人好欺負,不敢反抗,才會變本加厲。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內向、軟弱、不愛說話、孤僻,那麼ta很容易就會被盯上。校園欺凌其實要比你我想像得要嚴重得多,有時候就算你沒有對他人進行攻擊性行為,只是旁觀,也有可能傷害到別人。我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男孩子,上課時比較喜歡接老師的話,家裡是做燒餅生意的,在班上沒什麼朋友。不知道為什麼,很多男孩子看不慣他。
  • 語言暴力也是校園欺凌的一種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電影《少年的你》講述陳念和小北在校園欺凌中相互救贖的故事
  • "起侮辱性綽號"納入校園欺凌範疇 侮辱性如何定義?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明確規定校園欺凌的分類、預防、治理等問題。《實施辦法》還將「起侮辱性綽號」納入校園欺凌的範疇,一向受到忽視的語言欺凌終於被擺上檯面。此舉被輿論評價是積極、進步的作為,並建議全國推廣。  不少網友追問,綽號的「侮辱性」怎麼定義?綽號是老師起的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