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中的「軟刀子」:容易忽視的往往傷害更大
「起侮辱性綽號」屬校園欺凌
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等13部門聯合出臺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實施辦法(試行)》,對如何應對、管理校園欺凌進行了很好的探索。
其中有一條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實施辦法》中,將給別人「起侮辱性綽號」納入校園欺凌的範疇,一向受到忽視的語言欺凌終於被擺上檯面。這一條規定,被輿論評價是積極、進步的作為,很多人還建議可以大力推廣。
很多人會問,綽號的「侮辱性」怎麼定義?善意的玩笑和惡意的侮辱,怎麼界定?
比如,有的學生身形比較胖,被同學稱為「胖墩」、「胖子」,長得不漂亮被喊「大醜鬼」,戴個眼鏡被喊成「四眼驢」,頭大一點被喊「豬頭」。
這裡面,有些是善意的,甚至被對方接受的,比如,有人打電話時,對好朋友自稱「我是胖子」,說明他接納了這個綽號,沒有認為是侮辱性的,只是同伴間的暱稱。
但是,剩下的那些,大部分都是惡意的,帶有一定的侮辱性。試想,誰也不想被喊成「醜鬼」、「豬頭」吧。
被忽視的往往傷人於無形
有資料顯示,「起侮辱性綽號」之類的語言欺凌,在校園欺凌現象中佔比不容忽視。2017年5月,由南京大學社會風險與危機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南大學社會風險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於人際關係、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佔23.3%。
但是,佔比不小的語言欺凌,往往被大家忽視了。這些欺凌,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更大更具有隱蔽性。
貴州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黃亞夫認為:「當語言欺凌發生時,一個群體,多次、長期的對一個人進行攻擊,證明這個受害者的同伴交往是不健康的。而一個孩子的成長,恰恰需要從健全的同伴交往中獲取能量,通過這種能量,將自己嵌入到集體和社會中。這是語言欺凌對青少年最嚴重的危害。」
什麼樣的綽號算得上「侮辱性綽號」?網友對此有爭議。
一種認為:只要綽號使當事人感受到侮辱、引起了心理的不快,就屬於「侮辱性綽號」。
另一種看法則是:如果對「侮辱性」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那麼,對這一霸凌行為的懲治將會變成一紙空文。
同時,一些人還提出,即使是老師,也不能正視語言欺凌的危害,甚至「助紂為虐」。比如,孩子之前有了言語衝突,老師會反問「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這些加劇和縱容了語言欺凌的發生。
如果預防語言欺凌:教會孩子如何與人相處
學校:應該將同伴相處等納入教育範疇,通過增加同伴交往的相關課程、加強班級的團隊建設、打造學習共同體等手段,儘快地把個體融入到集體中。
教師:打造良好的班風,建設好班級文化,在處理學生之間矛盾時,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同時疏導學生心理,形成良好氛圍。
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建設,當語言欺凌發生在孩子身上時,引導孩子正面應對,同時以適當的方法,加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打擊能力、自我療傷的能力。
不要以為「童言無忌」。有時候,語言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來得更深入,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