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十一成為一種符號

2020-12-18 中國金融新聞網

  策劃人語:

  從2009年銷售額只有0.52億元,27家品牌參與,到如今僅「天貓雙十一」便吸引超過8億消費者、25萬品牌、500萬商家共同參與,如今的雙十一已成為一種符號,刺激經濟、拉動內需成效顯著,甚至其影響範圍已經輻射到全球,在疫情尚未遠離的當下意義更加深遠。但雙十一的「戰績」愈發輝煌的背後,似乎「遊戲規則」愈加複雜,大眾與商家之間的一系列互動更是從商業行為、營銷表層轉向心理戰。公眾對雙十一的期待絕不僅僅是「曇花一現」,因而,只有當雙十一真正回到「樸素的真誠」時,真正且可持續的「雙贏」才更有價值。

  雙十一剛剛落下帷幕,熬夜參加網購的消費者們,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當手機裡的喧鬧不再,眼前呈現一長串的「待發貨」「待收貨」以及數目不小的消費帳單時,雙十一還僅僅是營銷手段嗎?

  11月10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家文創企業,工作人員進行直播,迎接網絡購物高峰。新華社發陳其保攝

  數據背後

  11月12日凌晨,各大電商紛紛交出了雙十一「大考答卷」。其中,「2020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季」成交額達到4982億元,超過450個品牌成交額過億元,相比之下,2019年成交額僅為2684億元。截至11月11日23時,其實時物流訂單量突破22.5億單,約等於2010年全年中國快遞量的總和。而京東雙十一「全球熱愛季」也不甘其後,成交額突破2715億元,創造了新的消費紀錄,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潛力」和「中國速度」。

  雙十一期間,位於海口的順豐速運海口美蘭中轉場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員抓緊時間分揀、打包快遞,保障物流高峰期間正常流轉。新華社記者蒲曉旭攝

  不可否認,由於疫情原因,今年的雙十一相較以往更受關注。在公眾普遍認為電商的流量紅利已經觸頂的時候,這場疫情卻重塑了相對高齡購物人群的消費習慣,為線上購物平臺帶來了一批新用戶;並且,抗疫初期足不出戶的生活狀態也讓消費者嘗到了網購的甜頭,生活類電商從而迎來了真正的風口。逆勢增長的背後是全體中國人民團結抗疫的偉大成就,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強大內需支撐。

  布局早、戰線長,或許是今年雙11最明顯的變化。特殊背景下,為更好滿足用戶需求、刺激線上消費、推進復工復產,各大電商紛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超長布局。主持人白巖松曾表示,今年的雙十一跟往常相比動靜沒那麼大,但抻的時間足夠長,雙十一變成了11個1,也就是從11月1日一直到11月11日。

  至今,雙十一已整整走過12個年頭,從2009年銷售額只有0.52億元,27家品牌參與,到如今全平臺共同參與,僅天貓雙十一便吸引超過8億消費者、25萬品牌、500萬商家共同參與。從這一角度看,11日超長時間跨度似乎也更加符合「狂歡節」向「狂歡季」轉變的設定。

  11月10日,比利時商家加入雙十一促銷,圖為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個網站的雙十一促銷信息。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當然,我們的「狂歡季」並不孤獨,巨大消費潛力吸引下,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瞄準中國線上消費市場。其中,阿根廷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潘帕市場也加入了這次「狂歡」,為中國消費者感受「舌尖上的阿根廷」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潘帕市場創始人胡安·烏裡武魯介紹,牛肉是該平臺的明星產品,阿根廷頂級西冷牛肉和去筋牛柳等產品在中國大受歡迎,潘帕市場每月都會空運10噸左右鮮牛肉到中國。該平臺中方負責人、阿根廷華僑包偉將告訴記者,潘帕市場今年早早就著手備戰雙十一。他提到,中國市場規模大,消費群體正在向高端化、年輕化發展,跨境電商直接面向消費者,更有利於阿根廷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據廣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運行服務單位監測顯示,廣州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11天處理進出口業務總量超1262萬票,金額超33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口總量接近650萬票,佔廣東省進口總量的60%;出口總量超612萬票),是去年雙十一高峰的1.4倍,同比增長39%。

  如今的雙十一已成為一種標籤,體現著電商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為助力消費升級,挖掘消費潛力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凸顯電商優勢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就是資源。今年的雙十一也不例外,而且在引流方面更勝一籌,充分發揮了電商優勢。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預售於10月21日凌晨開啟,今年不少平臺引入了直播模式,憑藉網紅帶貨的方式帶來流量,刺激消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淘寶直播的兩名主播李佳琦和薇婭。

  據悉,10月20日下午6時30分,李佳琦開啟當晚的直播,到了21日凌晨2時,共介紹並預售了126款產品。薇婭同樣直播了7個多小時,從20日下午6時53分持續至21日凌晨2時35分,共介紹並預售了149款產品。

  數據顯示,21日凌晨2時左右,李佳琦直播間的觀看次數約1.6億,薇婭直播間約1.4億。次日,「琦困無比」登上熱搜,形容蹲守在李佳琦直播間,蹲到已經犯困,眼皮子開始「打架」,但依然在堅持的狀態。龐大的觀看量背後,兩人的成交額也非常高。

  儘管李佳琦、薇婭方面並未披露具體的交易額,但通過第三方機構統計能略知一二。據數據分析平臺知瓜數據,雙十一預售首日直播銷量排名第一為李佳琦,預估商品銷量達1000萬件,預估GMV(成交總額)達39.11億元;薇婭緊隨其後,預估銷量為720.58萬件,預估GMV達38.66億元。以此計算,李佳琦和薇婭在第一天共售出近80億元的產品,可見兩人的直播帶貨銷售額非常可觀。

  此外,今年雙十一期間,為了引流刺激消費,天貓、京東等平臺舉辦了數次購物狂歡晚會,眾多主持人和明星參與其中。其中,「2020天貓雙十一狂歡夜」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38位藝人帶來一場長達4個小時的文娛盛宴,在優酷、淘寶直播、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同步直播。據第三方收視率監測公司酷雲實時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23時22分,「2020天貓雙十一狂歡夜」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雙平臺市佔率份額破13,強勢領跑全國同時段節目。

  這些看似花樣百出的「操作」著實為冷淡了近半年的市場增添了不少「熱度」,以輿論引導的方式再一次為雙十一注入新能量。

  誰是大玩家?

  QuestMobile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玩兒法出現了較大調整,可謂高潮迭起。

  10月25日,淘寶正式開啟2020年雙十一「蓋樓大挑戰」。為贏取更大紅包,網友們紛紛開始「拉滿弓」,爭當最後贏家。從準時在活動界面籤到、轉發評論一條龍,到瀏覽商品獲取喵幣,再到組團大戰,玩法相當複雜。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鎮孫莊村是一個以經營服飾為主的淘寶村。圖為11月9日,「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在縫製一款自己設計的漢服。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就當消費者以為這就夠複雜的時候,各種津貼、定金、尾款,讓人眼花繚亂;優惠券、折扣券、紅包雨令人目不暇接;滿300元減40元、定金10元抵100元、前1000名再打折……面對平臺的複雜規則,網友們再次感慨:「商家『套路』深」。

  此外,有網友關注到,今年瀏覽商品獲得喵幣的次數大大縮水了,去年是50次,今年只有20次。更有消費者反映其在某網購平臺搶到900多個紅包,但實際優惠累計不到10元;個別店家所謂的優惠並不是價格真的便宜,而是另外附贈很多不需要的商品;個別商家使用「限時搶購」「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宣傳用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實際上是「先漲後降」的套路;還有的個別商家的優惠可能就消費期限、商品品類、消費金額等設「門檻」,達不到門檻就不能享受優惠。

  而對於商家來說,制定複雜的促銷規則,就能把客戶留在自己的頁面、平臺更久,也就相當於製造了更多流量和話題;遊戲規則往往還特別強調拉新,也就是帶來新的客戶,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多了一個拉新的渠道,而且還是成本低廉的渠道。此外,複雜的促銷規則還能精準區分用戶。那些願意花費更多時間研究規則的,一定是對價格更為敏感的,而那些不願意參與遊戲的,一定是對時間更為敏感的,平臺通過大數據殺熟的方式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不可否認,雙十一狂歡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刺激經濟、拉動內需成效顯著,甚至其影響範圍已經輻射到全球,在疫情尚未遠離的當下其意義更加深遠。人們可以理解平臺和商家把握數位化這一確定性機會的初衷,也期待看到消費背後的強勁內需能量和發展潛力,但關鍵是,大多數消費者既希望省錢、也期待節約時間,辛辛苦苦蹲到雙十一,買個東西發現竟然沒省多少錢真的會讓人備感疲憊。

  因而,當雙十一褪去「浮誇」屬性,真正回到「樸素的真誠」時,大概才會實現真正且可持續的「雙贏」。

  相關閱讀:網購消費的六種心理

  雙十一購物節,又一次盛大開場、華麗落幕,線上線下,全民狂歡。

  買家與賣家,大眾與商家之間的一系列互動操作,商業是表層,心理是內核;表層是營銷,深層是心理。

  今年,某電商平臺「雙十一狂歡夜」開啟之時,僅過26秒,訂單創建峰值達58.3萬筆/秒,各類商品30分鐘內成交額突破3723億元,種種數據又創新高。自2009年以來,每年的雙十一購物季,品牌參與從數十家到數十萬家,銷售總額從數千萬元到數千億元,逐年暴增。對於大眾買家來說,其中固然有很多理性的、適度的、剛需的消費,但仍有一些,恐怕是盲目的、過度的、衝動的消費,甚至是報復性的、無意識的消費,對此,想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

  儘管每年都會有人以切膚之痛提煉出經驗教訓:買了東西卻沒什麼實際用處,只用一次便置之不理,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花費積蓄只換來空間佔用……但光陰流轉,再逢此刻,還是不由自主地被捲入購物大潮,大眾消費狂熱度不減反升。這都是由於購物季的各種情境,完全迎合了人類的原始心理和原始欲望,所以,大眾的消費選擇不僅無法避免,而且彼此相似。

  購物營銷迎合了人類的六種心理。

  先看三個淺層心理。

  其一,釋放心理。把高度緊張的壓力焦慮釋放出來,是人類最古老的快感之一,可以追溯到原始捕獵行為,來源於從緊張的狩獵行為實施到投射擊中獵物的過程,經過數千年演變,變成定位某個目標商品然後購買到手的消費行動,在此過程中,人們會釋放出植根於歷史記憶深處的「捕獵快感」,獲得身心滿足。心理學家大衛路易斯在購物心理研究中指出,人們在購買心儀貨物,特別是能夠以划算價格購買到時尚物品時,大腦額葉區會發射高頻率的β波,伴隨腎上腺素和快樂因子多巴胺分泌,出現心跳與呼吸加速,膚電傳導上升,交感神經活化等生理反應。同時,對於在都市快節奏下不堪重負的當代人,購物消費也是直接有效的減壓方式,使精神焦慮得到釋放。

  所謂「得魚忘筌」「得兔忘蹄」,魚和兔子抓住了,捕魚的竹簍和捕兔的夾子就可以扔掉了。購物消費似乎也如此:買,是為了在購買行為中獲得心理快感,一旦得到快感,釋放愉悅,買的是什麼,買了之後用不用得上,似乎變得不太重要了。

  其二,爭搶心理。爭搶,同樣是一種生物衝動和原始本能,深深烙印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希爾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指出,「越是設置了障礙的和需要搶購的商品,人們就越是渴望獲得」。精心設計的遊戲規則,讓顧客有參與感,讓顧客付出心力,比如限時搶購、限量搶購、「倒計時」搶購、「定金+尾款」等策略,會把人引入「爭搶」情境,激發爭搶欲望,心甘情願地搶著掏錢。

  其三,佔有心理。佔有,或許是人類最羞於承認但又無比強大的欲望,人們對人、事、物的所謂鍾意、喜愛、追求,揭開底子,往往只是最低層次的貪慾,將有歸屬權或無歸屬權的東西據為己有。人們對於某種事物,即便不喜歡、不需要,甚至可以得到後又丟棄,但卻必須先要佔有,萬千物種,恐怕只有人類的欲望是如此怪異。事實上,從「有用」和「常用」兩個角度來看,人們搶購的商品,甚至有時自己並不使用甚至並不喜歡,但這似乎不會阻礙人們重複購買各種「無用品」。心理學研究早已充分證明,購物行為能滿足人的掌控感和權力欲,從看到物品,到決定購買,根本無須太多關於商品的信息,只要有效刺激到人的佔有欲,便足以瞬間促成購買行為。

  再看三個深層心理。

  一是狂歡心理。狂歡與人類原始祭祀及圖騰崇拜有關,它往往從高度遵守儀式開始,最終以破壞規範達到高潮,狂歡一般都是群體行為,狂歡程度則往往與理性的喪失程度成正比,而喪失理性的群體,基本上可以稱作烏合之眾。《烏合之眾》一書的核心觀念就是:人到群體中,為了獲得認同,便努力去獲得「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與此同時,群體中的個體會出現過分高估自己能力的自信,並伴隨情緒化,從而很少再關注事實與真相。同理,人們一旦被裹挾入群體性的購物狂潮,便會不同程度地喪失思考力,做出一些無意識行動,在爭先恐後的搶購中從眾跟風,在「放棄自我」中融入群體狂歡。

  二是趨同心理。人有趨同本能,通過對周圍群體的模仿,可以最便捷地被群體接納,減少恐懼與焦慮,獲得群體融入感和安全感,進而獲得自我認同,心理學也稱之為團體思維或捷徑式思維。當然其代價就是自我意識與個體自由的缺失,而且會使個人逐漸放棄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感,並固執地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

  莊子早就洞察了這種心理,並且極其超前地做出深度批判: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意思是如果拿別人的生活當人生坐標,拿別人的想法當人生目標,拿各種世俗標準和大眾生活方式當人生準則,就永遠都是隨著別人走,疲於奔命,焦慮糾結,沒有安身立命的東西,沒有獨立思考與判斷,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愉悅。

  對狂歡心理與趨同心理進行組合,便可以實現消除恐懼的功能。人類學研究認為,先民的原始恐懼來自日月水火、風雨雷電,來自猛獸與毒蟲、黑暗與夢魘。於是人類通過原始祭祀,努力化解恐懼,後來祭祀又漸漸演變為民俗儀式,而所有儀式都具備兩大要素:一是共同參與的群體活動。二是統一的言語與行為,然後帶動人群進行大規模複製模仿,從而形成同一化的、巨大的「場力量」,人們在這樣的「場」中凝聚精神,把個體恐懼融入集體恐懼中,進而對抗恐懼、分散恐懼、消解恐懼。對於空前疏離與恐慌的當代人來說,購物消費,或許已是一種變相的全民狂歡式的「儀式」,人們會寄望著它對孤獨感與無力感的化解。

  三是消耗心理。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人普遍具有「死本能」,即一種與生俱來的、想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後來的精神分析學派把它溫和處理了一下,變成毀滅本能;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派又溫和處理了一下,變成消耗本能或溢出本能。簡單來說,人終歸需要把自身能量消耗出去,即使沒有很合適很正當的渠道,也會以各種理由,甚至特殊的方式向外釋放。這種能量消耗可以訴諸工作與生活本身,也可以訴諸文化藝術、技術創造、公共政治參與等,當然也可以通過消費來實現,而消費是最簡便易得的、最無須承擔風險的、最淺層級的能量溢出方式。無論如何,在多方力量的有意引導和全面助推下,消費行為、消費主義、消費文化的全民化,已經在不斷推促著人們將自身能量從各種消費埠溢出。

  以莊子的一句話為此文作結: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追求外在事物而沒有完善自我,陷在他人標準和世俗條框中而沒有活出自我,這是活得本末倒置啊。(李赫宇)

相關焦點

  • 莫讓「職工體檢」成為一種「符號」
    隨著年底體檢高峰期的到來,記者採訪發現,用人單位配置職工體檢已經成為普遍趨勢,但在體檢機構資質、檢查標準和企業執行規定上有較大差異,往往成了一種「符號」。(12月21日《工人日報》)<br/><br/>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並關注自己的健康體檢。
  • 深圳衛視《時間的朋友》:如何讓知識跨年成為一種公共符號?
    的問題,到第四屆試圖解決「跨年演講能否成為一個『公共符號』?如果是一個符號,那它會不會就是『小趨勢』?」的問題,從對傳統跨年方式的「冒犯」,到廣受受眾認可、獲得vivo手機20年唯一總冠名支持,深圳衛視《時間的朋友》如何從「犯規者」成長為一種公共符號,讓「知識跨年」逐漸成為大眾的另一個主流選擇?
  • 美元符號$實為鳩佔鵲巢?世界各地這些共用的貨幣符號有點意思
    「雙十一」購物節過去十多天,各位讀者的大小快遞估計收得差不多了。前幾年的「雙十一」貢獻了「剁手」「吃土」「買買買」等網絡流行語,今年也照例。一個新鮮段子這樣說:「『雙十一』剛過去,北方人都變成了『北荒人』,南方人都變成了『冇方人』。」
  • 雙十一預售開啟,「雙十一」商標糾紛不息
    如今雙十一早已不再只是一個日期,也不是所謂的「光棍節」。每年的這段時間都可謂是消費者們與電商平臺間的一次大狂歡,雙十一儼然已經成為一個「買買買」的節日、符號和文化。而對於這麼盛大的一個節日,圍繞「雙十一」的商標糾紛也是接連不斷。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受理了一起有關「雙十一」商標的商標權撤銷覆審行政糾紛。
  • 熱詞背後的「雙十一」十年之變
    新華社杭州11月10日電(記者吳帥帥 魏一駿)從「買買買」到「剁手黨」;從「敗家」到「秒殺」;從「拼團」到「提鵝」,「雙十一」因為每年層出不窮的熱詞平添了不少文化符號,加之自帶網際網路傳播特點,這些熱詞也在一個側面記錄了10年「雙十一」的轉變。
  • 人與符號的時代共奏:我們正在成為符號人?
    語言和思想二而為一時,符號和認識變得難以分解。對於知識傳統的繼承,起步於語言學習。然而,語言符號始終伴隨著其他類型的符號,無論是文字符號,還是圖像符號。與耳聽和目視這兩種基本的感覺途徑相對應,口說和手繪成為積極的符號表現方式,是沿用至今的基本模態。模態與感覺不僅對應,而且相互結合,二而為一。為耳聽而誕生了口說的功用,沒有聽就不可能有說,但聽有別於說,聽本身不能構成語言的生產。
  • 「雙十一」第11年 AI定義網購新玩法
    「雙十一」來到第11年,直播風頭正勁。「所有女生」這句來自主播李佳琦的口頭禪,成為直播時代的宣言,無數人為之掏空口袋。今年「雙十一」期間,淘寶直播已經成為商家標配,服飾、美妝、食品等行業商家紛紛拿起了直播工具,有人甚至戲稱:現在還不開直播的店鋪,就跟沒有詳情頁一樣。
  • 藝術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符號交際系統,符號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百家原創作者:迎真說歷史語言是任何一種交際行為的媒介。為什麼呢?小編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那就是著名的文化學家洛特曼,他認為,藝術也是一種符號交際系統,有自己的特殊語言,即一套獨特的意義單位和連接它們的規則,從而實現信息的生成、記憶和傳達。
  • 語言是一種符號,為了表達思想而誕生的符號
    說起錢這個東西,就要說起人所擁有的一種特殊的能力——象徵能力——能夠用一種東西去指代另外一種東西的抽象能力。舉個例子,我隨便說一個字母——F。這個F可以代表雨傘這個東西。當我們知道這個指代之後,以後我們聊天時,只要說起F,我們立馬就能夠反應過來,這說的是雨傘。
  • 雙十一選購母嬰用品荷蘭Nuna成為首選品牌
    又是一年雙十一,關於今年買什麼這個問題,又成為很多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從前幾年的雙十一數據以及今年的種種跡象顯示,母嬰產品將再次成為很多人挑選的重點,而比起早前的國貨,這些年國際產品也逐漸入駐國內,成為很多寶媽的首選。那麼究竟在眾多的品牌之下,哪一個才是合適的呢?
  • 城市道路命名應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符號
    因此,城市道路命名、更名,應成為一種地方文化符號。中國當今的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不只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過程;不只是現代化建築和道路日新月異的過程;而且還是歷史文化積澱和歷史文脈延續的過程,是地方多元文化互動交融、文化內涵和形式不斷創新的過程。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地方政府,在構建地方文化的進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鐵案」符號:一種止於至善的法治精神
    「鐵案」是一種傳播符號,這個符號的形成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鐵案」符號傳遞著止於至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要認識到「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要能夠經得住推敲。對於「鐵案」應有「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認真對待法律特有的方法論和法律理性,實現「鐵案」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辯證統一。
  • 丁磊為樂評筆記書作序背後,網易雲音樂何以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他同時表示,「這讓網易雲音樂變成一個獨特的存在,甚至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網易雲音樂和人民日報出版社雙方也表示,將這些具有一定文化符號意義的內容結集成精品書,希望讓音樂的力量成為更多讀者生活中不同時刻的陪伴。確實,網易雲音樂在網際網路世界裡有一定的文化符號意義,這也是它和其它一般網際網路產品的一個區別。
  • 方圓有型內心無界,當品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而當下變化最突出的表現方式是線上營銷已經從「選擇題」變成「必答題」,疫情更是加速了線上化的進程,使得線上線下的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成為各個行業的普遍共識。 首先,從品牌歷史來看,卡地亞是全世界聞名的法國鐘錶及珠寶品牌,一直與各國的皇室貴族、社會名流保持緊密的交往,成為全球時尚人士的奢華夢想。威爾斯親王(1902年成為愛德華七世),曾褒獎Cartier為 「國王的珠寶商和珠寶商的國王」,並於1904年授予Cartier作為英國宮廷供應商的一等英庭供貨許可證。
  • 劉仰:「符號」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
    「符號」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作者:劉仰(北京文化學者
  • 安奈兒雙十一創意刷屏:是童裝,更是媽媽的武裝
    近期,雙十一營銷節點將至,各大品牌熱賣營銷不斷刷屏。安奈兒童裝卻別出心裁地以媽媽內心洞察為切入點,打造了一波與眾不同的「武裝方隊」。創意短片與social海報聯動,用「有一種童裝,叫媽媽的武裝」的概念串連起安奈兒品牌的服裝產品,在9個場景下,為寶寶們搭配出了9款武裝裝備。
  • 從「雙十一」購物狂歡說到均衡價格
    「雙十一」突擊消費。  每逢「雙十一」,許多人就會早早潛伏,瞄著心儀的牌子,先把物品勾好,隨時等待好價格的出現。「雙十一」購物儼然成了居民購物狂歡節。在這天,不買上幾件貨品,都覺得對不住自己。要說為啥非得憋在這一天買?幾乎是同一個理由:便宜。至於真便宜還是假便宜,卻沒人去思考。反正這天商家大甩賣,各種高折扣,滿眼的誘惑。每年「雙十一」成交額幾乎都呈驚人速度攀升,金額之大,增速之快,著實令人咋舌。
  • 「雙11」的狂歡還未到來,但「雙十一」之戰已經打響
    每年的雙11都可謂是廣大消費者與電商平臺間的一次大狂歡,「雙11」早就不再只是一個日期,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節日、符號和文化。而圍繞「雙11」的糾紛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便受理了一起原告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京東公司)訴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三人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巴巴公司)針對「雙十一」商標的商標權撤銷覆審行政糾紛。
  • 「雙十一」商標案開庭:京東阿里誰該擁有「雙十一」?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如期而至。然而這三個漢字不僅是狂歡購物節的標識,還是價值連城的註冊商標。11月10日下午,一起圍繞「雙十一」商標撤銷覆審行政糾紛案在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開庭審理。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注意到,對於「雙十一」商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國內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已經爭奪多年。2019年,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理了多起兩家公司就京東公司申請註冊的「雙11.11及圖」、「京東雙十一」等商標,進行的商標權無效宣告行政訴訟。該案成為阿里和京東「雙十一」商標紛爭事件後,首次進入司法程序。如今,紛爭繼續,兩家電商巨頭再次走向法庭。
  • 收案信息 | 「雙11」的狂歡還未到來,但「雙十一」之戰已經打響
    每年的雙11都可謂是廣大消費者與電商平臺間的一次大狂歡,「雙11」早就不再只是一個日期,儼然已經成為一個節日、符號和文化。近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便受理了一起原告北京京東叄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簡稱京東公司)訴被告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三人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阿里巴巴公司)針對「雙十一」商標的商標權撤銷覆審行政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