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中院士教育數學思想教學實驗及推廣研究項目在穗啟動

2020-12-15 央廣網

圖為教育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數學院士工作站基地實驗學校掛牌儀式 (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央廣網廣州12月1日消息(記者鄭澍)近日,「張景中院士教育數學思想教學實驗及推廣研究項目」啟動暨「教育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數學院士工作站基地實驗學校」掛牌儀式在廣州舉行,廣州市五中濱江學校成為全國首個全教學班開展教育數學實驗學校。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深入廣州市五中濱江學校助力學校數學課程改革,並採用線下+線上聯動模式,與貴州、西藏、新疆、齊齊哈爾、雲南、廣東梅州大浦、韶關、清遠、江門、東莞等支教地區學校共享。

海珠區教育局副局長李興在致辭中表示,廣州市五中濱江學校勇於創新,開展大數據發展背景下的教學改革,著力開展數學創新改革實驗,率先在全國開展全教學班教育數學實驗研究,為學生科學思維的進階與未來的競爭力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學校學科教學的發展和學生思維的培養得益於張景中院士及其團隊的支持。學校的特色發展也為海珠區教育品牌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探索,為海珠區培養具有鮮明特長的優秀學生提供了發展平臺。

廣州市五中濱江學校校長吳朝暉表示,廣州市五中濱江學校是張景中院士全國首個全教學班開展教育數學實驗的學校,也是廣東省首個「教育大數據技術與教育數學院士工作站基地實驗學校」。學校將實踐教育數學思想,提升學生智育水平,著力培養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著力實現小學、初中、高中的知識串通。

會上,來自各地的教育界「大咖」分別做了專題講座,分享教學經驗。張景中院士作了題為《把數學變容易》的講座。張景中院士表示,教育數學思想的核心,不只是把數學變容易,而是「重建三角」,即運用三角的知識將代數與幾何知識有機聯繫起來,達到數學知識的簡化與統一。張院士對比了運用教育數學思想解題與傳統解題方式的差異,並演示了運用小學的三角知識證明中學幾何原理的過程,通過對三角形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從中領悟到幾何變換、數形結合、變量與函數的數學思想,減少學生在邏輯與計算上的學習困難,打通小學、初中、高中的數學知識脈絡,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中推動數學教學實踐。

湖南省教科院教研員黃仁壽以《關於教育數學學習訓練與評價的思考》為題,從教學數學的魅力、數學素養的結構、發展素養的教學三個方面講述教育數學到素養教育。廣州市五中濱江學校副校長張東方分享了教育數學在教學中的課程統整安排、應用實例,通過闡述教育數學如何讓一個知識點探索串聯更多知識點使得數學課堂變的高效,形成學校數學特色課程建設,實現學生數學素養提升。

相關焦點

  • 全國首個張景中教育數學思想研究實驗基地學校落戶廈門
    這是全國首個以張景中院士命名的數學實驗基地學校。當天,育龍數學-張景中數學實驗班,也正式啟動全城選拔。 廈門育龍數學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育龍數學攜手中科院院士張景中,希望通過先進的教育數學教學理念,讓育龍數學的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同時,通過育龍的課堂,幫助更多廈門學子愛上數學,找到學好數學的「密碼」。
  • 張景中院士:用三角形打通小學、初中、高中的數學脈絡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談及他探索教育數學思想的初衷時說。 11月26日,「廣東省張景中院士教育數學思想教學實驗及推廣研究」項目啟動儀式暨首次線下培訓在廣州舉行。該活動由湖南省新教材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廣州市第五中學濱江學校承辦。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化繁為簡的數學之美
    在北京大學研究數學,學習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提煉出簡潔準確的規律,他越來越感到妙不可言。就像發現了寶藏的冒險家,他迷醉而又執著地從事數學教育,薪火相傳,指引著更多人去領略這份美。數學的作用是什麼呢?張景中認為,學數學,培養數學素養,能鍛鍊思維,讓人學會思考問題。
  • 83歲院士張景中:數學是給「笨人」學的,看好類人自動解答前景
    研討會上,來自廣州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表示,數學實驗、特別是網際網路數學實驗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理論、技術和內容基礎,專業動態數學教學工具「網絡畫板」支持下的數學教育現代化之未來可期。2020年的到來,開啟了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大力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基礎教育變革發展的重要任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做客朝陽中學 零距離探討中學數學
    如何培養具有函數思想的「最強大腦」?如何應對數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數學教育家張景中在北碚區教委副主任饒英、區教委辦公室主任雷琅環的陪同下走進重慶市朝陽中學,做客朝陽大講堂,並與學校高中數學教師開展了數學教育思想座談會,與師生共同盤點頭腦,培養理性思維,零距離探討中學數學。
  • 院士教數學「優秀」百分百
    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的院士中,張景中院士也許是最接地氣的科學家之一:為讓數學更容易,他提出教育數學,兩個班的普通學生3年之後數學成績個個優秀;為讓數學更有趣,他的團隊推出了「超級畫板」,幾何機器證明研究得到成功應用。在廣州工作22年,他的兩大研究成果都得以落地應用。他感慨道:「思想解放的廣州讓我的研究成果從紙上進入了現實。」
  • 院士教數學:成績一般學生3年之後數學成績個個優秀
    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的院士中,張景中院士也許是最接地氣的科學家之一:為讓數學更容易,他提出教育數學,兩個班的普通學生3年之後數學成績個個優秀;為讓數學更有趣,他的團隊推出了「超級畫板」,幾何機器證明研究得到成功應用。在廣州工作22年,他的兩大研究成果都得以落地應用。他感慨道:「思想解放的廣州讓我的研究成果從紙上進入了現實。」
  • 中科院院士張景中來重慶開講:數學學不好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你敢不敢拿兩個班的孩子給我做實驗?」「研究一道題持續幾年幾十年是常事」……這一席話,出自中科院院士張景中的嘴裡,張院士昨日(16日)下午做客重慶南渝中學,就自己研究的教育數學等方面與初中生進行探討。數學需要耐得住性子的人來琢磨沒事刷刷微信朋友圈,也了解當下父母教育的渴求,83歲高齡的張院士就像80、90後的年輕人一樣時髦。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研究的領域包括機械證明、教育數學、距離幾何及動力系統等領域。他的出現,引起了不小的騷動。
  • 張景中院士在中國人民大學作「微積分的新思考」講座
    5月31日晚,由中國人民大學青年數學研究學會主辦的「微積分」系列報告第三講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張景中院士作了題為《微積分的新思考》的報告。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理學院等學院的老師及一百四十餘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參加了本場講座。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數學家張景中:把數學變容易大有可為
    數學究竟能不能變容易,還是要由教學實踐來檢驗。為了為教學實踐做更多準備,提供可操作的內容,2006年,我在《數學教學》和《數學通報》撰文,提出了「重建三角,全局皆活」的主張;2009年,我寫了《一線串通的初等數學》,作為科學出版社《走進教育數學》叢書中的一冊出版。 經過30年的發酵,重建三角的思路,終於開始滲入課堂。
  • 「新時代數學教育的再出發——全國普通高中數學課程與教學研討會...
    ……2019年11月30日-12月2日,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數學教育課程改革,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加強和促進基礎教育數學教科書研究的深入發展,助推新課程教學與評價改革,「新時代數學教育的再出發——全國普通高中數學課程和教學研討會」在廣州舉行。
  • 陳永明實話實說數學教學
    這或許是我的研究的第一個特點。幾十年來,教育方面,包括數學教育方面,進行了一次次的改革,總體說改革是必要的、切合實際的,有些改革恐怕未必。一會兒括這樣的風,一會兒又括另外的風,其實教育不需要很多、很好聽的口號。我不排斥國外的某些理念,但我更重視我國本土的優秀數學教師的經驗。有些做法,名稱往往很好聽,也確實有其的優點,但推廣到我國,特別推廣到大面積,常常水土不服。
  • 透露秘訣:學不好數學是因為 你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83歲中科院院士透露秘訣——  學不好數學是因為 你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  「我也曾經幾天做不出來一道幾何題。」「你敢不敢拿兩個班的孩子給我做實驗?」「研究一道題持續幾年幾十年是常事」……  這番話,出自83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景中之嘴。
  • 廣州大學4位院士厲害了!
    張景中院士——"最接地氣"體現"廣大廣度"他是全國優秀教師、教育信息技術領域專家、中學數學教育的探索者,被媒體稱為最接地氣的科學家之一。近年來,張景中院士所承擔的國家973項目及省、市、學校的科研項目十多項,總經費為四百多萬元。
  • 微積分自學者要警惕某些院士挖的坑
    這就是張景中院士在《總序》中提到的第一代微積分。19世紀柯西,韋爾斯特拉斯,戴狄金等人為微積分建立堅實的數學基礎,史稱「微積分嚴格化運動」,這也是數學史上輝煌的裡程碑。這就是張景中院士在《總序》中提到的第二代微積分。
  • 潛心研修  靜待花開——「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第二階段啟動會
    潛心研修 靜待花開——「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第二階段啟動會 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 汕頭市潮陽實驗學校微信號 stscysyxx 功能介紹 提供學校新聞、成績查詢及其它與學校有關的資訊和應用
  • 張景中:把數學變容易大有可為
    數學重要,但難學。改善數學教育是世紀性世界大課題。30年前,我在一本書裡提出了「教育數學」的想法。所謂教育數學,就是為教育改造數學,把數學變得更容易。要讓概念更平易,推理更簡捷,方法更有力。「教育數學」的主張贏得了廣泛贊同。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專家們在多屆委員會年會上就教育數學進行了深入交流。數學究竟能不能變容易,還是要由教學實踐來檢驗。
  • 陳永明:我的成長,遵循了「夾縫理論」 ||《陳永明實話實說數學教學》自序
    這或許是我的研究的第一個特點。幾十年來,教育方面,包括數學教育方面,進行了一次次的改革,總體說改革是必要的、切合實際的,有些改革恐怕未必。一會兒括這樣的風,一會兒又括另外的風,其實教育不需要很多、很好聽的口號。我不排斥國外的某些理念,但我更重視我國本土的優秀數學教師的經驗。有些做法,名稱往往很好聽,也確實有其的優點,但推廣到我國,特別推廣到大面積,常常水土不服。
  • 南京這所國際學校將院士請進校園設立工作站
    張景中院士工作站掛牌 讓數學不再難學   張景中院士是我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他,還是一名知名的數學科普作家。他一生致力於讓數學變容易,出版了《新概念幾何》、《幫你學數學》、《數學家的眼光》等多部數學專著,盼萬千學子從中受益。
  • 從事數學研究69年的中科院院士林群——讓更多人了解微積分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在計算數學,特別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進行了長期深入研究。他熱愛科普和教育事業,著有《畫中漫遊微積分》《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等科普讀物,被評為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北京的冬天,空氣中夾雜著些許寒意。一個下午,身著深灰色夾克,頭戴白色帽子的林群緩緩向記者走來……因為前一陣子身體不適,他的身形比往日更顯瘦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