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唐太宗。
英國哲學家同樣也說了一句類似的話:學史可以明知。通俗一點就是熟讀歷史可以讓人變聰明,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講得都是過去歷朝歷代古往今外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熟讀歷史可以學的古人的大智慧,雖然這些歷史跨越了幾千年,但是熟用這些歷史經驗,卻能讓人在職場、日常生活應對自如。
美國歷史只有短短幾百年,因此他們選用的歷史教材都是《世界歷史》,這本書共1000頁,整合了全世界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中國歷史科目中,一共有二十頁,一共記載了6個必不可少的人,他們都是誰呢?
孔子
孔子,儒家思想創始人,中國人對孔子已經不陌生了,孔子是古代一大聖人,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因此周遊列國,不過他的思想在春秋亂世很難被採納,但他開創的儒家學派卻影響後世深遠。
孔子去世之後,他的弟子將他葬回故鄉,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孔廟也是越修越大,唐開元二十七年,尊孔子為先聖,諡曰文宣王,他的地位在「人鬼」祭祀中最高。
孔子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更是推動著世界教育,東亞還形成儒家文化圈,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的那位)尊孔子為「世界科學始祖」。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門楣上雕刻著孔子、摩西、梭倫,三人分別代表著教育、宗教、法律。
秦始皇
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秦漢史》。
秦王一掃六合,統一天下,但是秦朝僅僅存在了十餘年,後世歸咎為「秦王暴政」,秦始皇的暴政無不體現在「焚書坑儒」、大修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這些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秦始皇一死,趙高專權,二世而亡。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鞏固皇權,又派使者打通了絲綢之路,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他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應該就是北伐匈奴, 開疆擴土。
漢武帝在各方面都有建樹,然而後期國力空虛,造成巫蠱之禍,受牽連著達數十萬人,這也給漢武帝留下了一些負面評價。
唐太宗
論開疆擴土,唐太宗曾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第二位皇帝,登基之後,重用賢能,禮賢下士,開創了大唐盛世「貞觀之治」,在總體評價上,他的口碑頗高,唯獨玄武門事變爭議不斷。
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14歲進宮為唐太宗的才人,但唐太宗並不是特別喜歡她,一向精明的李世民,也看出了她的野心。
有一次唐太宗馴馬,武則天在一旁侍奉,她見唐太宗馴服不了,便說: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唐太宗聽後,不免有些心驚,他也開始慢慢疏遠武則天,誰能想到李治又看上了武則天,這也給了武則天稱帝的機會。
鄭和
鄭和是明朝太監,原名馬和,永樂二年他立下了赫赫戰功,朱棣御賜鄭姓,史稱「鄭和」並遷升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
明成祖朱棣對鄭和非常信任,派他七下西洋,這七次航海行動,促進了明朝跟世界文化接軌,在全世界各地也都留有一些鄭和的足跡。
由於《世界歷史》是記載全世界的歷史,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不可能全部記載進去,字記載了這必不可少的6個人,想要了解中國歷史,這套《中華上下五千年》就非常適合。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一座城市、一個漢字,都盡顯風流,這本《中華上下五千年》,原價198元,筆者為大家爭取到了最低價,僅需158元,文明是立國根本,也是長久發展的核心,想要了解中國文明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