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採訪女王」法拉奇:我不相信客觀的新聞主義

2020-12-19 騰訊網

「我所有的採訪都是劇本。我的身體也和它們共同存在。我不相信客觀的新聞主義。」

「記者並不局限於發現事實。記者需要創造事實,至少要誘發出事實。」

「幼稚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種才能,因為它源於對人們的信任,對人們的愛憐。」

20世紀最著名的記者之一奧莉婭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對記者這一職業的認識,在今天或許顯得聳人聽聞。她肩負著許許多多閃耀而特殊的榮譽,比如「世界第一女記者」或「二十世紀採訪女王」,比如「採訪藝術的輝煌樣板」或是「即使面對上帝也從不妥協的女人」。她1980年對鄧小平的採訪被收錄進《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基辛格認為接受她的採訪是自己「一生中最愚蠢的事」。她是如何在這般榮耀之下工作的?她又如何認識採訪這份工作本身?在日前再版的中文版喀拉蚩傳記《永不妥協》中,我們或可有所了解。

《從不妥協:法拉奇傳》(節選)

文 | [意]克裡斯蒂娜·德·斯特凡諾 譯 | 陳晗奕 魏然然

在越南,誕生了政治通訊記者——奧莉婭娜,她也在與這個地球上的強權人物的採訪中得以嶄露頭角。在同國際政治領導人物見面的時候,她嫻熟地運用採訪技巧,包括她從好萊塢時期開始積累的多年的經驗。《風雲人物採訪記》就這樣誕生了,這本書也成為美國新聞類學校學習研究的重要讀物。為了完成這本書的寫作,她奮鬥了很多年。「一開始的時候,他們並不同意讓我寫政治,因為那時的我太年輕,而且還是個女人,但是我最終強迫他們接受了這個事實。」

成為聞名世界的專欄記者後,她終於能夠發明一種新的方式來談論政治。但這種方式同時也是無禮的、直接的,充滿個人特點的。「我曾經徒勞地說:『政治應該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寫作。人們從來都不讀政治類文章,因為它們太無聊。但是其實政治並不無聊,反而十分有趣,甚至十分滑稽可笑。那麼,為什麼要用這種無聊的方式來寫這些有趣的政治?』」

《從不妥協:法拉奇傳》

[意]克裡斯蒂娜·德·斯特凡諾 著 陳晗奕 魏然然 譯

新星出版社 2020-11

從那時候開始,《歐洲人》就將她視為報社的首席記者。在亞洲,她報導了印巴戰爭和香港爆發的暴動;在中東,她報導了巴以衝突;在南美,她報導了那些反對專制獨裁的遊擊戰爭。在短短的時間內,她以非凡的勇氣和好戰的性格成了一個傳奇。一位同事還記得:「在印巴戰爭中,當我們報導錫克教徒軍隊和廓爾喀族僱傭兵的時候,她走了一條和我們不同的道路。她登上了一條雙桅船,艱難地駛過布拉馬普特拉河,最後到達了達卡。當她抵達那裡的時候,獨裁者的軍人們正在殺害犯人,並將他們埋入公共溝渠中。有很多人還活著就被扔了進去。她的到來讓這裡更加混亂,士兵們差點兒開槍將她打死。」

……

讓奧莉婭娜·法拉奇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政治採訪文章是她對美國國務卿——尼克森對外政策的締造者——亨利·基辛格的採訪。1972年,奧莉婭娜向他請求一次採訪的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她便得到了他的積極答覆,這讓她驚訝不已。基辛格看過她對武元甲司令的採訪片段,對她這個人也十分好奇,所以想要同她見面。11月4日,在白宮的辦公室中,他接見了她。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採訪時間內,他們不斷地被電話和需要籤署的緊急文件所打斷,在最後,因為尼克森召集基辛格召開會議,他們不得不提前結束了採訪。在等了很久之後,奧莉婭娜被通知說因陪總統出行,基辛格已經離開,如果她想繼續提問,需要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奧莉婭娜放棄了:「這不值得我這麼做。既然手中已經有一個詳盡的描述了,還有什麼必要去尋求一次確認?對他的描述誕生於一種混亂之中,其中摻雜了各種感情色彩:各種含糊其詞的回答,有所保留的句子和令人憤怒的沉默相互混雜在一起。」

問題是她並不喜歡基辛格:「上帝啊,他是一個多麼冰冷的男人。整個採訪過程中,他都沒有改變他那毫無表情的面孔,那種諷刺或者是嚴峻的目光,他也從來沒有改變自己的語調,單調、悲傷、始終如一。當有一個音調升高或者降低的時候,錄音機的指針就會移動一下。不止一次地,他停下來咳嗽幾聲,這也是為了向我證實,到現在為止是否一切都沒問題。」很自然地,他們談了很多關於越南的問題。奧莉婭娜想讓他承認美國的撤退就是一場失敗,這場戰爭是無益、毫無所獲的。

另外,他總會繞過關於他個人的問題,比如他風流浪子的名聲。但這是最善良的問題之一,對這個問題的答覆也讓這次採訪聞名於世。奧莉婭娜問他為什麼這麼受歡迎。他先是否認了這一點,然後他也讓步了:「是的,我也會解釋一下。可能是因為我比較重要?最主要的一點是因為,我總是一個人行動。這讓美國人十分喜歡。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喜歡騎著自己的馬,獨自帶著旅行隊前行的牧童。而這個牧童帶領著旅行隊走進一個狂野的西部神話。只是帶著他的馬,如此而已。」

從這裡,引發了真正的醜聞。因為這篇文章在《歐洲人》刊登之後,被美國的各大報紙轉載。在美國,所有的人都讀到了這篇文章。尼克森——基辛格是他的首席顧問——對於騎馬牧童的隱喻並不滿意。被採訪者試圖否認,但是他馬上就遭到了奧莉婭娜的反駁,她威脅他要把採訪的錄音文件公之於眾。多年之後,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基辛格袒露,同意進行那次採訪是他人生中最愚蠢的決定之一。奧莉婭娜也對那次醜聞感到厭煩。「不要讓我談論基辛格。」1981年,她這樣對一位美國同事說道,「我是1972年做的這次採訪,但是到現在我們兩人還因為這次採訪而遭受迫害。我想說,就算是我們兩個當時結婚了,到現在也不至於被迫害到這個地步。」

因為這次事故,她被冠以世界上最無所顧慮的政治採訪者稱號。現在,她已經可以去選擇自己的採訪對象,不再像二十多年前,每次採訪都會耗費她大量的精力。她總是精心準備,閱讀所有關於採訪對象的東西。她工作的原材料總是那些:細緻的工作,冒失的問題,誇張的組合方式。她毫無畏懼地採訪地球上的偉大人物,就像那篇著名的童話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對著人群大聲喊:「國王沒穿衣服。」

也因這一點,當她在1974年出版《風雲人物採訪記》的時候——這本書收集和延伸了她最著名的一些採訪文章——她將它獻給了母親託斯卡:「實際上,這是一本關於權力的書。一本關於權力自由主義者的書。而她,我的媽媽,她天真無辜,不明白為什麼要存在一位先生,或是一位女士,位居我們之上,他們對我們說我們應該去做哪些事。你明白嗎?無政府主義本是男人的態度,但這也是我的態度。」這本書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並為奧莉婭娜在全球最為暢銷的系列作品打下了基礎。

《風雲人物採訪記》

[意]奧裡亞娜.法拉奇 著 阿珊 譯

新華出版社 1983年6月

在她的採訪中,奧莉婭娜表達了自己對記者這份工作的高度評價。她認為自己是公眾的代表與見證人,這對她來說就足夠了,因為這讓她感到她獲得了所有人的授權。如果她提出直接的問題,卻被繞過沒有得到回答,她就會重新並更加直接地提問。她會讓受訪者重複他們的答案來確認他們明白了自己的問題。如果她感覺有的地方不夠明白,她就會說出來,並且要求對方給予解釋。她試著用簡單的方式來談論,避免讓自己被拖入政治家晦澀難懂的語言中。「我的媽媽曾經對我說:『奧莉婭娜,你寫的東西應該讓所有的人都能看懂,你不應該變得複雜。』我總是遵循她的這個建議。當我採訪一個國家的元首、總理,我從來不會跌入政治學或社會學的文字遊戲之中。」

她從來沒有態度冷淡地進行過採訪,總是用她的熱情和她的激進進行每一次的採訪。「在我的採訪中,不僅僅寫入了我的觀點,我還會投入我的感情。我所有的採訪都是劇本。我的身體也和它們共同存在。我不相信客觀的新聞主義。我在紐約乘坐地鐵的時候,在看到這些報社的廣告高呼『要事實,而不是觀點』,我大聲笑起來,仿佛整個地鐵都為之顫抖。『要事實,而不是觀點』是什麼意思?事實是我自己理解的嗎?我總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我是什麼?我是一個人!」她還是繼續行使將自己置於採訪之內的權利,寫入她的觀點和她的感情。她向一位美國同事承認:「聽著,如果我是一名畫家,我現在要給你畫一幅畫,我有沒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描繪你?」但是事實上,還是有一些規定:「我努力記錄下他們對我說的全部內容,我也不會把他們故意遺漏不想讓我寫的寫在談話過程中。也就是說,當他們說『法拉奇,這一點不能寫』,我就不寫這一點。這是一種條約、一項協議。如果不這樣的話,我們是什麼?我們不是竊取語言的小偷嗎?我遵守協議,但是我不會讓任何人去重新讀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

她的採訪總是會耗費很久的時間,有時能夠一直持續四到六個小時。「在這些時間內,我消耗了大量精力,體重也下降很多,比在拳擊場上的拳擊運動員還要累。」可能的話,她會重複採訪,以確認自己最初的記憶。在草稿中,她也做了大量工作。她將錄音帶裡記錄下的全部內容重新謄寫,使用字典檢查翻譯。如果碰到她掌握了的語言,她就會像創作一部舞臺劇一樣把文章組合、分離、再組合,選擇時間,選擇臺詞。

她不喜歡同事們稱讚她是一位女性採訪記者,尤其是在美國的時候。相反,她認為自己是一位男性採訪者。她認為自己的採訪是真實的記敘,裡面有人物,有情節,有感情的碰撞還有很多懸念:「這些採訪是男性記者才能做出的採訪,裡面有作為一名男性記者的畫面和構思,採訪中貫穿著一位男性記者的情感。」她的這些採訪文章需要佔用大量的版面,佔據了報紙上一頁又一頁的空間,絕望的是報社經理,因為她不同意對它們進行刪減。這些文章都是站在奧莉婭娜的立場上寫就的。她總是會選擇一方,有時是贊成的一方有時是反對的一方。有的時候她也會犯錯,或者誤入歧途。比如,在有一次對巴勒斯坦領導人哈巴什採訪的時候——她在之後承認——她被他的眼淚所感動,這讓她在那一瞬間忘記了他犯下的罪行。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很久了,但當她意識到這一點後,她還是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若人們像她那樣,以一種激情的方式從事記者職業,那便十分危險。人們可能會因此變得幼稚。奧莉婭娜知道這一點,也從不害怕承認這一點:「幼稚是我十分看重的一種才能,因為它源於對人們的信任,對人們的愛憐。當我看到人們遭受痛苦與折磨的時候,我就會爆發出這種愛憐,這種信任。」

採訪,對於她來說就是一場比賽、一次碰撞,有的時候也是一段愛情故事。她從來沒有站在中立的立場過。她同質疑她的採訪方式的同事交換了意見。「在面對世界上這些所謂的強權者時,我們應該一開始就以不友好的方式對待他們嗎?」「當然不是,我們應該先了解他們,理解他們。」「不需要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嗎?」「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也是經常的事,人們也可以理解。但是由於我是一個理性的人,我可以改變我的觀點。」因為這一點,她不喜歡人們說她是一名令人畏懼的記者這種話。「是他們對我懷有恐懼,很遺憾。我需要一個知心的人。一次採訪就像是一部二重奏作品。」

她並不會將辱罵當作一種武器。如果她準備猛烈一擊的時候,她會事先通知受訪者。「在我準備提出一個殘忍的問題之前,我總是會先說,我現在要提一個殘忍的問題了。但是我並不是每一次都寫出來,因為每一次都讀到它們會讓人十分厭煩。問題是殘忍的,因為發現真相的過程就像是一種外科手術,手術總是讓人痛苦的。」侵略性——她經常因為太具侵略性而受到批評,但對於她來說這只是一種簡單的勇氣。她這樣跟一位美國記者解釋:「我的大部分同事都沒有勇氣提出正確的問題,我曾向西貢的獨裁者阮文紹提問:『您有多麼腐敗?』」

……

如果受訪者事先沒有特別要求,她就一定會使用錄音機。那臺機器一開始就像一個旅行箱一樣笨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變得愈加小巧方便,已然成了她難得的同伴。她也因此能夠在集中精神觀察談話者的同時,錄下他們所說的話,並且把它當作一份證據。「若用鉛筆記錄,我就不能去觀察談話人的表情。再者,我的筆跡也十分潦草,以至於在採訪之後,我什麼也看不懂。因此,我也記不住談話的內容。」她解釋道。她十分高興地談論起她第一次使用錄音機採訪的情景。那是在1956年對英格麗·褒曼的一次採訪。「我應該相信錄音機,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當我面對錄音機時,我的腦子一片空白。然後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臉也因緊張而變得通紅。儘管英格麗·褒曼是一位女演員,她的臉也跟著變得通紅,她問我:『這樣行嗎?』我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我覺得應該差不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錄音機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親密。」

《從不妥協:法拉奇傳》收錄的採訪鄧小平照片

「在面對我要採訪的人時,我會嚴肅得令人覺得恐怖。我儘量不穿著性感,讓人沒有幻想的餘地,也經常不梳頭,不抹口紅。這不僅僅是出於對自我職業的尊重的問題。像我們所說的那樣,這也是一種策略上的選擇,是一種前衛的女性主義的形式。」她知道,令人喜歡的面孔對自己有利,但是她也有自己的規定,面對這些規定她也絕不會妥協:「我是一個女人。這對我有所幫助。事實上,我可以幹所有的事情——改編,大喊大嚷——但是我不會僅因想要一次獨家採訪就和別人上床。」對於女性特徵,她十分喜歡使用眾所周知的第六感來描述:「我有一種本能。我能真實地感受我採訪的那些人。我會猜測他們的情感。從某些方面來說,我有一點像女巫。」如果不是禮節的束縛,她極可能會在採訪過程中抽菸;如果可以和採訪對象一起抽菸,她會興奮不已。有的時候,其實是需要這樣的行為來打破尷尬的氣氛。在對賽普勒斯總統馬卡裡奧斯三世的採訪中,她就是這麼做的。他當時剛剛戒菸不久。「我問他,我能不能抽一根煙。他輕輕嘆了一口氣,回答說:『我也能嗎?我十分需要它。』」

那些年,所有耀眼的政治人物都在她的錄音機面前待過:伊朗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柬埔寨的諾羅敦·西哈努克、衣索比亞的海爾·塞拉西、聯合國的庫爾特·瓦爾德海姆、從獨裁中解放出來的葡萄牙的馬裡奧·蘇亞雷斯和阿爾瓦羅·庫尼亞爾、沙烏地阿拉伯的酋長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西班牙的流亡者聖地牙哥·卡利略……奧莉婭娜向他們所有人都提出了一直困擾自己的問題,而絲毫不去考慮這些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這是她對於記者這份工作的想法:「記者並不局限於發現事實。記者需要創造事實,至少要誘發出事實。在採訪政治領導人時,我向他提出一些問題,並得到了回答。我創造出事實,圍繞著這個事實,肯定將會出現各種討論。當然,因為這一點,或許也會帶來一些政治糾紛。」

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永不妥協:法拉奇傳》,較原文有刪節,經新星出版社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英文翻譯施燕華回憶鄧小平接受法拉奇採訪 (2)
    當然您不可能同拿破崙比,也不好比。您經歷三下三上而復生,有什麼秘密?」  鄧小平愉快地笑了:「沒什麼秘密。就是有時候他們覺得我還有點用……外國朋友也常問我,怎麼能經受這麼多的坎坷。我想因為我比較樂觀,但這還不全面,全面的回答是,因為在我內心深處,對毛主席寄予希望,我知道他了解我。」  法拉奇可絲毫不留情面,繼續追問:但是毛主席並不喜歡您。
  • 新新聞主義、精確新聞學、公共新聞學、發展新聞學
    ➤ 代表人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這一寫作手法受到越來越多記者和作家的重視,美國湧現出一批擅長於創作新新聞主義作品的高手,如美國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諾曼·梅勒、湯姆·沃爾夫、杜魯門·卡波特等。由於新新聞主義自身的種種弊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新聞主義逐漸被邊緣化,直至銷聲匿跡。➤ 新媒體時代評價:但新新聞主義寫作技巧作為一種風格,滲透到了後來出現的調查新聞、新聞特稿、文學報告當中。
  • 紀念丨湯姆·沃爾夫及新新聞主義的現實價值
    經由通訊社進一步確定,並在《紐約時報》「信息模式」的巨大商業成功中得以提升,再到一戰之後新聞業對戰時宣傳的反思、對公共關係行業之於新聞業侵蝕的反思,對「天真的經驗主義」事實觀和「如外科手術般精確」的「客觀報導」的反思,基於「主觀性不可避免」這一認知,「客觀性法則」在20世紀初日益成為美國新聞業的道德約束與職業理想。
  • 【睡前一背】新聞發言人制度 新聞建構理論 新新聞主義(新聞學11)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美國建立的總統新聞發言人制度。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3年中國記者協會首次向中外記者介紹國務院各部委和人民團體的新聞發言人,正式宣布我國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受眾頭腦中的現實世界是大眾傳媒通過持續不斷的新聞報導建構出來的。
  • 記者與皇帝:你永遠不知道什麼問題會激怒皇帝
    [摘要]法拉奇可能是上個世紀最著名的記者了。她的性格非常強悍,好惡鮮明,絕不相信「記者的態度要中立」之類的說法。奧莉婭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義大利女記者,作家。法拉奇可能是上個世紀最著名的記者了。她的性格非常強悍,好惡鮮明,絕不相信「記者的態度要中立」之類的說法。
  • 新新聞主義旗手蓋伊·特立斯:在非虛構暗湧中表達現實的驚嘆
    第一卷《移民家世》把特立斯的姓氏追溯到了14世紀,它既是一部回憶錄,又是一段歷史,還是一部歷史小說。如果說特立斯對新新聞主義的貢獻之一是觀察世易時移的那種理念的話——一次又一次回到採訪對象身邊,而不是簡單地報導當前的事件或人,那麼他目前的項目或許是對這種理念最大的考驗。
  • 祁門紅茶:「20世紀建築遺產」裡走出「鑲著金邊的女王」
    安徽國潤茶業董事長殷天霽19世紀中期,茶葉曾是中國對外出口的「拳頭產品」。當時,對於中國茶葉需求量最大的國家是英國。1868年,英國人均茶葉消費量是3.52磅,中國茶葉佔93%,印度茶佔7%。到了19世紀後期,由於工業化、標準化不足等原因,中國茶葉所佔比重急速下降到11%,被印度茶、錫蘭茶趕超。
  • 我的「野蠻老婆」是女王
    這一次,我們將進一步向讀者披露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更加豐富立體的個人生活片段。哈德曼談到自己這些年的經歷,說道:「我非常榮幸,獲此特權能夠採訪到和女王殿下一起共事的人。我採訪了皇室成員,英國首相,女王的私人秘書,女王的侍從、還有女王的朋友們。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我可以跟隨女王,探尋女王的世界,近距離揭開她在白金漢宮裡的生活。」
  • 維多利亞女王:三種親密關係,透視三種人在19世紀的地位變化
    這些人作為她的靈魂導師、愛人和密友,如燭光焰火般照亮了女王心頭的黑暗,拂去了她心底的陰霾,陪伴她走過了艱難歲月,抵達人生的終點。維多利亞女王之所以能與這三種人親密互動,是因為在19世紀的英國,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使家庭教師開始出現,紳士文化得到發展,僕人的地位發生改變,這既是維多利亞的幸運,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 英國女王衣著款式不停變換,為何在一雙鞋子上執著了半個世紀
    導讀:英國女王衣著款式不停變換,為何在一雙鞋子上執著了半個世紀?   在許多年前,皇室成員在我們這些普通百姓眼中還是高不可攀,神秘非常的人物,不過隨著現在的資訊時代,我們也可以接觸到許多外國的皇室成員了,比如說杜拜的王子王儲們,英國的皇室成員們。
  • 英女王13歲對丈夫一見鍾情,外遇不斷還是守護:我相信他心裡有我
    今年94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自1953年在位,至今已經67年,每次出席在大眾面前,和藹可親的她,親切又優雅,深受英國人民喜愛,而始終站在她身旁,高大英挺的男子,正是和她結縭73年的希臘王子菲利普親王。
  • 英國女王華麗的居住地,這座歷經世紀的古老城堡
    從最最開始的威廉一世,17世紀英國內戰之後的查理二世,再到大家耳熟能詳的維多利亞女王,乃至現在被大家熟知,我們都愛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無論是作為簡單的軍事基地,還是華麗的居住場所,溫莎城堡都一直陪伴著英國歷代皇室的發展。小魚兒也是通過查閱資料才發現,現在看到的溫莎城堡是經歷了歷世歷代的改造,重建和擴張,小魚兒才能有幸看到這樣一座集各色藝術風格於一身的城堡,真的是非常的難得呢。
  • 表兄妹不能結婚是20世紀最大謊言? 專家釋疑
    表兄妹不能結婚,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  ——網友「真的爽才是爽」(略有刪節)  一篇名為《20世紀最大的謊言——表兄妹不能結婚》的帖子,在天涯論壇上的瀏覽者超過16萬。對帖子中的內容,有人質疑有人贊同。「表兄妹不能結婚」真的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嗎?日前,記者採訪了本地醫學、法學領域的專家。
  • 聊王室|參加軍訓的英國女王,赤腳飛奔的戴妃……20張不公開的王室...
    自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出生至今90幾年間,英國王室公開了許多官方照片,然而是那些"不小心"被攝影師按下快門的瞬間,才是真正值得紀念的呀! 以下整理了20張你絕對沒看過的英國王室舊照片,在泛黃的畫面中我們看見了他們最真實的模樣。為了贏得」媽媽賽跑「而狂奔的黛安娜王妃、第一次自己開車載孩子的英國女王、參加變裝舞會的茶爾斯王子……這些紀錄真的太珍貴啦!
  • 瑪格麗特公主臨終遺言,對女王姐姐的愛,貫穿了她的一生
    《君主政體的現實》一書的作者安德魯·鄧肯透露了瑪格麗特公主臨終前對於女王姐姐的真實看法。在接受《radio time》的採訪時,他表示瑪格麗特坦誠談論女王的次數非常少,這也是最後一次。據安德魯說,瑪格麗特由衷的敬佩與讚美「我的女王姐姐有一種光環,我印象非常深刻,當她走進房間時,整個場景就像是有一種無形的魔力。」公主還告訴作者,她經常會嘗試減輕女王陛下的工作壓力。「她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我一直試圖以自己的謙卑方式來為姐姐分擔。」
  • 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作為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這一章節的考查知識點,在考試過程中主要以客觀題(單選、多選、判斷)和主觀題(簡答、論述)的形式考查。我們需要熟練掌握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做好梳理與總結,下列表格幫助大家理解與識記。
  • 薦書| 汪暉《世紀的誕生》(「20世紀的中國」第一部)
    世紀的誕生標誌著歷史的斷裂,即再也無法在舊的時間序列中理解自身了;這一概念的普遍化同時還意味著一種源自當下性的時勢觀將主導對於全部歷史的敘述。在這個意義上,將世紀或20世紀本身作為對象,既是將這一時勢觀建構為一種能動的力量,同時也是將其從普遍的和客觀的位置上解放出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