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對於聽力康復的作用隨著研究深入,越來越重要。以色列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音樂在行耳蝸植入術幼兒的言語習得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這項研究在剛剛結束的以色列海法大學舉辦的大腦、治療及技術年會上宣布。
有些嬰幼兒天生聽力受損,不能從助聽器中受益,通過植入人工耳蝸,他們很可能獲得90%的正常聽力。然而,這些於前聾,也就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聲音的嬰幼兒,在術後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康復過程,才能開始開口說話。
以色列聽力學家通過研究音樂療法對2至3歲、行耳蝸植入術幼兒康復進程的影響,尤其是在改善其自發性交流方面的獨特效果,來探討如何促使這些聾兒儘快學會說話。他們認為音樂由各種不同元素組成,這些元素也是語言組成成分。因此,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交流形式,在這些孩子無法使用語言時,他們能使用音樂來交流。
互動交流,特別是幼兒自發性的交流,在正常發育中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獲得和提高語言能力的先決條件。專家認為,接受聽力康復的幼兒,從其環境中,尤其是從其父母那裡,能感受到很大壓力,要求他們開始學習說話。有時這種壓力使他們變得內向。因此,音樂療法本身可以增強這些兒童的非語言交流,減少口語交流和反應的壓力。
這項研究提供了行耳蝸植入術患兒的16個片段,其中八個片段包括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如打擊樂器、聲樂遊戲和聽簡單的歌曲等,以及其他無樂聲的玩具戲耍,或遊戲等。對每個環節進行錄像,然後分析。結果表明,這些記錄的片段顯示,採用音樂療法時,兒童自發性交流明顯變得更頻繁、時間更長。由此可以確定,接觸音樂須循序漸進,加大對強度和節奏基本音樂參數變化的音樂感受和體驗。
這些專家發現,音樂猶如橋梁,能將兒童所熟悉的安靜環境和手術後展現在兒童面前的有聲世界。有機聯結起來,同樣重要的是,家長和教師要掌握讓聽障兒童接受音樂影響的最佳方式,學習利用音樂交流,更重要的是充分理解音樂自然治療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比起預先設計的治療方案,更能強化童的交流能力。音樂治療正逐步進入康復領域,需要聽力學家、康復專家和醫生對此有更深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