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錨式助聽器
隨著政府高度重視和媒體的廣泛傳播下,利用人工聽覺技術改善耳聾的方法已經有較為完整的推廣普及。人工聽覺技術包括耳聾康復的一系列技術,如人工耳蝸、BAHA(骨錨式助聽器)、振動聲橋、助聽裝置以及人工中耳手術等。而聽覺的重建只是康復的基本環節,而從「聽到」到「聽清」再到「聽懂」,需要經過長期有效的科學訓練才可獲得。人工聽覺裝置的實際使用和操作不當,認為「聽到」即為「聽懂」,將會帶進「設備不管用」的誤區。
兒童
聽覺言語康復訓練是教會患者如何利用人工聽覺設備最大限度的提高聽、說能力。康復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醫學的診斷與幹預、康復的目標及方式等。聽力補償或重建之後,都應儘早進行醫學康復,針對性的進行康復計劃,系統地進行聽覺康復和言語矯治,重建和完善聽覺認知最終回歸社會。對於兒童來說,「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更為重要。
聽力
聽障兒童的聽覺言語康復是以克服聽力障礙、發展聽說能力、全面發展為主要任務。患兒需要在耳科醫生、聽力師、康復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反覆刺激及指導練習,使其逐步形成和發展感知聲音、辨識聲音、理解聲音最終具有語言表達能力。
兒童的聽覺言語康復訓練需要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聽力補償或重建是聽障兒童聽覺語言康復的前提,患兒處於最佳的聆聽狀態才可保障言語康復訓練效果;在兒童聽覺言語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聽力師根據專業知識和患兒個體情況對聽覺裝置進行調整,指導家長正確使用及保養聽覺裝置方法。康復教師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內容,結合家長反饋及患兒自身發育,強調在聽覺、言語、語言、認知、溝通五個方面的全面康復;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孩子有共同的生活環境,能夠參與到聾兒康復的每一天,對言語康復訓練有巨大幫助。較理想的學習環境是讓患兒積極與父母交流,而不僅是言語刺激的對象。家長在交流中進行有效的鼓勵也對康復訓練予以積極作用。
聽力康復
《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到「到2020年,有需求的殘疾兒童和持證殘疾人接受基本康復服務的比例達80%以上。」聽覺言語康復作為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應在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下,積極開展言語康復工作,實施聽力殘疾人的精準康復,推進聽力障礙人群的康復救助,幫助其回歸主流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