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尼德羅/文 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對給學生減負議題進行表態:減負再難也要減,如果今日不減負,明日負擔重如山。負擔重如山,孩子不能健康成長,我們的學生會不高興的,學生不高興就是寶寶不高興,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
陳寶生在發言中用上了「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這樣的網絡流行語,拉近了部長與普通家長的距離。而為了落實給學生的減負政策,陳寶生亦表示,教育部已經對全國40.1萬所培訓機構進行了排查,對其中有問題的27.3萬所培訓機構進行整改。
從1955年至今,教育部發出的專項「減負通知」已經有數十個之多,但實際情況卻是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究其根本,在於我們的教育模式與公眾的期待存在明顯的不匹配。當前,「一考定終身」的模式還是主流。由於社會中等階層規模不斷擴大,競爭日益激烈,教育競爭已經被簡化成拔苗助長和題海戰術。
但實際上,考試只是一種檢測學生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手段。不斷組織考試本身,對於知識的學習、思維的開放並沒有什麼幫助,還會成為焦慮、負重的根源。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如果有一種更好的辦法,既能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又能避免在考試上花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那是再好不過的。而一旦學習過程沒有頻繁的考試,那麼各類補習培訓機構,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在這方面,芬蘭的教育模式給我們提供了足夠震撼的啟示。作為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多年來名列前茅的國家,芬蘭學生的課業負擔卻很輕。能做到這一點,其關鍵在於芬蘭教育對老師進行了絕對的放權。在恪守核心課程大綱的背景下,芬蘭教師對教什麼、何時教、怎麼教、採用什麼教科書,全部由自己說了算。這樣一來,教師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課堂的豐富性、趣味性也隨之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除此之外,大絕大部分情況下,老師會從一年級一直跟著學生到六年級。這種長期跟蹤的老師-學生關係,使得老師足夠了解學生,因此根本不需要通過考試來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如此一來,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高效、有趣的學習、探索上,而不是應對頻密的考試、測驗上。
教育部部長要為學生減負,其困境在於,孩子不僅在學校上課,也受到家長的重點關注。而如果不能改革學校頻繁的考試制度,老師刻板的教學方法,那麼家長就不可能不管不顧。所以,說到底還是家長對孩子在學校受到的教育不滿意,對頻繁考試帶來的惡性競爭規則也無法規避,所以才通過不斷向孩子施壓,來獲取競爭的勝利。
在這種模式下,老師和學生的自主性都被壓抑了,校長和家長也都註定疲於奔命。最終,這種模式下不會有真正的贏家,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努力,也都在令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卻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