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門聯手減負令初見成效 降「虛火」而非減「責任」

2020-12-17 經濟日報

整治無證無照機構、糾正超綱教學、嚴禁組織中小學生學科競賽……教育部等四部門聯手整治校外培訓機構為學生減負,成為兩會期間的熱點話題。

「史上最嚴」整治實施,「減負令」成效初顯16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將從校內、校外多方聯動規範教育秩序,同時改變考試評價的「指揮棒」,建立健康的教育秩序,構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

真正的學習從放學後開始——近年來,學業負擔「校內減、校外增」,已成為困擾孩子和家長們的教育怪象。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調研發現,校外培訓在基礎教育階段十分普遍,從大都市到偏遠鄉鎮,從畢業年級到小學一二年級新生,「很多學生都在校外上課,超前學,有的學生每個學科都在外面學。」

超前超綱的課外培訓不僅讓孩子們不堪其累,也給家長帶來時間、精力和經濟上的多重負擔。針對這一問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

兩會召開前,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嚴令禁止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嚴令禁止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鈎,嚴令禁止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等行為。

這一被稱為「史上最嚴減負令」的通知下發後,廣州、深圳等多地培訓機構發出暫緩小學數學聯賽等競賽報名工作的通知;北京某著名小升初「佔坑班」已通知家長辦理退費手續;某校外培訓「巨頭」也宣布,絕不參加沒有經過教育主管部門審批的競賽,嚴格遵守相應政策,堅決避免「超綱」和「超前」。

「減」的是超綱而不是責任

在「減負令」落地的同時,由於減負頑疾存在多年,一些人對其長期效果抱有觀望態度。有的人甚至拋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觀點,認為「減負」等同於學校在推卸教育責任,讓孩子輕鬆度日。

「我們不應帶著誤解看減負。」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巡視員張志勇說,減負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減少學生學習時間、不等於不要考試。

他介紹,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比較研究了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的理科教材後得出研究結論:在減負政策推行多年之後,我國中小學理科課程的難度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居於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與此同時,全國中小學生平均在校時間也呈上升趨勢。減負並不意味著公辦教育的「後退」。

正確的減負「減」的是什麼?全國人大代表、瀋陽東北育才學校校長高琛認為,各學校減負不能減掉教學質量。「全社會應該達成這樣的共識,我們反對增加學生課外負擔,但必須提高課內質量。」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部分」,而不是指課業、學業等必須付出的努力。

「要減少重複、低效的機械訓練負擔,增加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具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活動。」張志勇認為,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差別化的教育,適當減少統一的強制性的學習負擔,增加學生多樣化的自主性的學習活動。

減負要形成全社會共識

學生減負該如何「減」?不僅要落實校外培訓機構的治理行動,更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共同治理,讓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為育人的目標,並達成社會共識。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邵志豪認為,校外培訓機構需要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研究課程體系建設,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回歸到培育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上來,才是校外培訓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作為一線教師,全國人大代表許富華認為,減負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效利用45分鐘,此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應該從知識的傳授向學習方法的指導轉型。

給學生減負,除了向課堂要質量、向校外培訓機構要特色,還要向社會要正確的成才觀。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州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徐華錚提出,減負首先要全社會端正認識,少一點攀比,多一點用心。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多舉辦一些相關講座、開展社團活動,讓學生課堂之外也有展示風採的舞臺。家長也要尊重孩子,正確引導孩子多參加實踐活動,多關注社會,多體驗生活,提升孩子的感受生活的能力。

「整個社會都要提高教育素養,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陳寶生說,切勿聽信培訓機構的「雞湯」「成功學」,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辦事,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責編:張葦杭)

相關焦點

  • 減負是減什麼?正確理解減負
    有記者提問: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了解,國家層面已經先後發布了多個減負令,但感覺孩子負擔不減反增。請問陳部長,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怎樣才能真正為我們的孩子減負?
  • 上百道「減負令」,降不下培訓熱
    此前,教育部等四部門的一紙通知,已掀起新一輪治理課外培訓班的風暴。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對於一波接一波的重拳出擊,深諳市場需求的培訓機構自有應對,而對於教育部本著減負初衷的一系列行動,現實中學生家長的看法不一。
  • 上百道「減負令」,降不下培訓熱!
    在今年2月下旬四部門聯合發文整治培訓班一個月後,教育部再次出招,宣布全面取消中學生奧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對於一波接一波的重拳出擊,深諳市場需求的培訓機構自有應對,而對於教育部本著減負初衷的一系列行動,現實中學生家長的看法不一。
  • 四部門亮出今年降成本清單
    本報北京5月9日訊 記者熊麗報導: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近日發布《關於做好2018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降成本工作中,更加注重中長期目標確立和長效機制建設,把降成本與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結合起來,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質量為重點,持續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堅持統籌謀劃、分類實施,堅持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堅持外部減負、內部挖潛,堅持上下聯動、互相借鑑。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和要素成本上協同發力,降低企業負擔。
  • 中國教育減負,為何越減越累?_央廣網
    因此,「減負令」推行不力,是由於家長行為、學校差異、培訓班興起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礙。但在表層的直接原因背後,是社會整體的教育資源不均衡。  越是「減負」,家長越焦慮  他們沒有捷徑,只能依賴「應試」這條布滿荊棘的攀登索,「減負」甚至不是他們的命題。  所謂衡水中學現象,正說明了這種全力以赴「造就第一代大學生」的需求切實且巨大。這個群體在公共議題中聲音微弱,但不應被忽視。所以,「減負」政策在我國沒有形成全體民眾的共識。在行動中的那些負責任的學校、教師和家長,誰都不敢鬆懈。
  • 教育減負,到底是減了還是增了?
    學生並沒有感到減少了多少負擔,老師們也沒有感到輕鬆,而學校更是被各種雜事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減負到底減了什麼?一、學生的書包越來越沉。看看書包的演變史,單肩包,雙肩包到如今的拖著四個輪子的書包,這到底是減了還是增了?二、學生放學的時間越來越早。
  • 給早教班降「虛火」須多方發力
    在一個個看似熱鬧的早教班上,老師們在教英語、講故事、做運動;孩子們活蹦亂跳或者打瞌睡,表情似懂非懂;而孩子屁股後面緊跟的是家長,他們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評判教學效果和性價比。對此,一些教育專家表示,不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目的,而是單純強化某種技能,甚至提前學、超前教的早教課,違背幼兒成長規律,與拔苗助長無異,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 早教班的「虛火」該降降了
    原標題:早教班的「虛火」該降降了 早教班有多火? 企查查的數據是,截至2020年5月初,全國與「幼兒早期教育」相關的企業註冊量達3.7萬家,其中經營狀態是在業、存續的企業有3萬家。另一份業內報告稱,到2020年末,我國早幼教領域市場規模可達3000億元。 僅從早教機構的數量和市場規模去判斷,可能依然不夠準確。
  • 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資料圖(東方IC)*來源:騰訊教育(qq_edu),作者熊丙奇「減負」減了這麼多年,但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並沒有真正減少。監測對班主任負擔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班主任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幹擾大,減負願望強烈。檢測顯示,四年級、八年級班主任平均每天用於各類非教學性事務工作(學校管理工作、 完成各類檢查、考核、評估等活動,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社會性事務及其他工作)的時間分別為3.68小時、3.53小時,班主任中的語文教師該類工作時間更長一些,分別為3.72小時、3.70小時。
  • 「降本清費減負」助力山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省堅持深化改革、服務民生,『降本清費減負』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山東的清費減負工作遠遠不止於此。2016年放開駕駛員培訓費等29項專項服務收費,2017年放開防雷技術、建築工程交易、房地產測繪等競爭性領域服務價格,2018年修訂《山東省定價目錄》。
  • 如何幫助企業減負降本?浙江省推出能減則減,能免則免
    同時,寧波市還圍繞降低企業成本等推出十條幫扶新政,在全面落實國家、浙江省降本減負政策的基礎上,從市級層面挖掘潛力推出「自選動作」,做到「能減則減,能免則免」。  而在東北地區,則集中針對「營商環境」的短板動起了真格。
  • 減負減負,越減越重,怎樣才能做到真正減負
    多年來,中小學生減負問題,一直是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率最高的問題,然而,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減負減了20多年,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卻越減越重,學生們睡眠時間越來越少,學生體能越來越差。為什麼?本人想就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和大家探討研究。
  • 減負,從書包減起(圖)
    「向課堂要質量,把學生的書包重量減下來,家庭作業量減1小時,課外活動時間多1小時,睡眠時間多1小時。」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出臺相關規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書包「減負」量化  重量不超過學生體重10  %調查顯示,我國小學生書包平均重量為3.5公斤,初中生書包為5.5公斤,書包超重現象十分嚴重。
  • 中小學教師減負,這次真能減下來?聽聽教師、專家和官員怎麼說
    中小學教師之負,為何減?減什麼?怎麼減?本期議事廳邀請教育領域權威人士,以及新華社記者採訪一線教師,同時徵集了熱心網友的留言,為減負措施真正落實提供參考。非得用幾十塊上百塊的,追求全新面貌。比如有機玻璃牌,像信封一樣,一張A4紙插進去。要求說必須得用PVC的,咱也不懂是啥材料。」  非教育部門佔用師資力量,更加劇了教師負擔。魏濤任教這二十多年,對身邊這類事情已司空見慣。「編制都是有數的,但實際在崗的人數達不到。
  • 教育部:科學減負應有增有減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胡浩)近日,關於中小學生減負的話題再次引起社會熱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5日在新聞通氣會上表示,合理的課業負擔是必需的,學習不可能沒有負擔。科學減負應當有增有減,把不合理的負擔減下來,增加體育美育勞動教育。
  • 浙江寧波推降本減負35條 近50億大紅包惠及企業
    浙江寧波推降本減負35條 近50億大紅包惠及企業 2016-02-04 21:28:36為了挖潛增效,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降成本」作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後,寧波市市長盧子躍多次表示,「在市級事權範圍內能減則減,能免則免,以製造業為主,實體經濟享受全覆蓋」。
  • 負擔越減越重 根子就在應試
    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的多重因素疊加在一起,導致學生課業負擔越減越重。 多年來,一次又一次「減負規定」,一個又一個紅頭文件,非但沒有讓學生的書包真正輕下來,反而越減越重……這到底是為什麼?根子究竟在哪裡? ■學生「拼性命」,家長「拼財力」,老師「拼時間」 考試制度不改變,負擔減不下來 在一個家長QQ群裡,不少人對學校「減負」反映強烈——考試制度沒變,光「減負」有什麼用?
  • 教師減負「越減越累」?專家:切實簡政放權 推進學校去行政化改革
    中小學老師身上最該減的負擔是什麼?老師減負會不會把壓力轉移給家長?如何確保減負政策見實效?人民網強國論壇邀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進行解讀。熊丙奇:教育部一直提到要給教師減負,減輕教師非教學的壓力和負擔。實際上,當前要讓學校拒絕上級部門攤派的非教學任務或者布置的檢查、考核、評比是很難的。因為從學校角度來看,辦學的考核、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考核評價都是由上級行政部門來進行,有的甚至將教師是否完成上級部門布置的各種任務作為獎懲的依據。
  • 各地減負令難減負 家長吐槽:陪作業陪出焦慮症
    針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教育部門不斷出臺減負要求,但學生負擔為何始終無法降低?誰知作業苦?1個周末12張卷2017年12月24日是個周末,本想出去過聖誕節的瀋陽市三年級學生小宇卻不得不埋頭寫作業。這樣的教育太不負責任了。」家長李女士說。深圳一名家長在朋友圈裡訴苦:「孩子很慘,每天沒精打採。我能幫的,就是教教教,陪陪陪。」補習機構進一步助長了「作業焦慮」。有學生反映,與學校作業相比,一些補習機構的作業可在手機或iPad上完成,系統立刻批改並有視頻講解。兩相對比,進一步加劇了家長對校內作業的不認可和不理解。
  • 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如何減、減什麼?教育部9問答權威解讀、一圖看懂!
    四是抓住關鍵環節。教師工作負擔來源廣,渠道多,減輕教師負擔工作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平均用力。要抓住各種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各類調研統計信息採集、社會事務進校園、抽調借用等關鍵問題、關鍵環節,開展重點治理、優先治理。 五是明確責任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