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農村裡有這樣一種特色小吃,「秫麵餅裹小魚」,過去有親戚朋友來做客的時候就會做一些招待。這種小吃有著一定的限制,平常的時候很少見。通常只有雨水大的年頭或者發水之後才會有,讓人又愛又恨特別的無奈。
老家裡靠近河邊,早年的時候經常發大水,並且地勢通常南高北低,越靠近北邊的地方越水患越嚴重。洪水肆虐雖然讓人頭疼,但衍生出來了這樣一種小吃。老人們常說,「秫面薄餅裹小魚,面朝南吃」。北邊雖然有水患,但是有小魚吃,面朝南指的是饞著南邊的人。
曾經農村裡種植高粱最多,因為旱澇基本保收。村裡的窪地裡也都種植著高粱,碰到大雨洪澇天氣只有高粱有一些收成,其他的農作物基本都會減產或者絕產。種植高粱不僅為了打糧食,高粱杆的編制也是村子裡面的一項營生,但現在基本已經見不到有人種高粱了。
農村把高粱也被稱為「秫」,因此高粱面也叫秫面。其實秫面並不好吃,屬於粗糧口感特別的糙,但過去的人們卻主要以秫面為食。除了平常蒸的秫面窩窩以外,最主要的就是烙秫麵餅了。秫面不好成型並且擀的非常薄,想要烙好是一個技術活,老家裡採用的是「馱著烙」只烙一面。最開始烙熟一面後翻過來,拿一張生餅扣在上面。把生的一面烙熟再馱上一面,依次著烙最多能拖七八層。
在農村裡有個奇特的現象,但凡有大雨大水過後,水坑窪地裡都會出現一些小魚。其中以麥穗魚和地爬子最多,這些便是人們災害後的期望。雖然糧食會減產,但好歹有果腹的食物。抓來的小魚用粗紗布包裹,揉出肚子裡面的髒東西。拌上調料裹上麵粉炸到金黃色,酥脆鮮香,小魚的刺非常軟也不怕卡著嗓子。
秫麵餅裹小魚要趁著熱吃,冷了秫麵餅就變硬了,沒有了嚼頭。在菜園子裡拔一些小蔥,當配菜。秫麵餅抹上自製的黃豆醬,裹上炸的小魚和小蔥,甩開腮幫子咬一口食慾大開。別看秫面是粗糧,但這樣烙成的餅卻特別勁道。
薯麵餅裹小魚是地道的農家味,薯麵餅裹小魚不僅是農村的美味,更是農村對待生活不屈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