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幅海上「清明上河圖」

2020-12-23 新民晚報

滬杭公路途經金山區山陽鎮的一側,至今保留著一個漁村,名叫金山嘴漁村,有「上海最後一個漁村」之稱。1943年出生的楊火根,祖祖輩輩就住在這個漁村裡。

近日,楊火根創作的4本10卷漁民畫長卷面世。其中的一幅《金山海漁圖》,總長29.55米,這也是表現從前本地漁民勞作與生活場景的最詳盡的畫卷。作為重要的海漁文化資料,《金山海漁圖》已被金山區檔案館館藏。

圖說:楊火根 (資料圖 下同)

繪漁村說漁事

「我就出生在金山嘴漁村裡,世代打魚為生。聽父親說,在我還沒出生時,爺爺就在一次出海時遇難了。有一個船主看我家可憐,就讓我父親幫著做些販賣海貨的生意,每當有漁船到碼頭了,就把海鮮連夜送往蘇州、無錫等地,賺來的錢勉強能讓一家七口人得以餬口。」楊火根的話匣子自然是從打魚人的生活打開的。

他說:「金山嘴漁村已經由一個打魚謀生的小村,變成了以旅遊為主的社會主義新村鎮,再加上杭州灣的禁漁,現在村裡已經沒有了打魚人。我年紀大了,但從前村裡的打魚辛勞景象,始終縈繞在腦海裡。早年間,漁村是什麼樣的,金山嘴是一派怎樣的漁船帆連帆、海產品裝滿艙的情景,家家戶戶用的捕魚、存魚和烹飪魚鮮的工具是什麼樣的,一件件物品、一個個畫面,在我的印記裡怎麼也揮之不去。於是,我就想能不能用畫筆將它們一一呈現出來。」

圖說:楊火根創作的漁民畫(下同)

幾天前,在金山區檔案局裡,工作人員戴上了白手套,在一張長長的會議桌上,小心翼翼地攤開了近30米長的《金山海漁圖》。局長秦騫說,這是複製品,原圖已經被收藏,如果經常拿出來供人觀賞,很容易損壞。他介紹,這幅海漁圖長卷包括《上世紀中葉前金山嘴漁民舢板划子近海捕撈水域圖》《金山嘴海頭人生活勞作日常基本用品工具圖》《金山嘴海頭人灘涂趕海圖》《金山嘴漁村往年基本生產資料圖》《金山嘴漁民日常勞作圖》《金山嘴漁民出海捕撈圖》《金山嘴漁村對水產產品的一般食俗圖》《大金山水域水產圖》等多個主題畫卷。

秦騫局長說,古代上海6000多年的歷史,在金山被完整地保存著,其代表就是「三古一衛」。其中的「一古」是指古岡身,從漕涇沙積村到嘉定外岡,是上海地區僅存的6000年前古海岸遺址。「二古」是指古縣城,即秦朝海鹽縣的縣城,是上海最古老的縣治。「三古」是指古海塘,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金山便開始築塘御海,當時奉賢、南匯地區還是一片汪洋,金山海塘是太湖平原東南的重要屏障,保護了海岸線免遭海潮衝刷。「一衛」是指金山衛,是明朝的「四大衛」之首,現在上海市區的版圖當時就歸其管轄。「三古一衛」反映的是金山歷史人文特質和底蘊。楊火根創作的《金山海漁圖》,就是早年間金山人緊靠大海、利用大海繁衍生息的真實寫照。

從「打根」到「放船」

金山區檔案局將《金山海漁圖》稱作「圖畫版的金山嘴漁村志」。因為,在長達近30米的畫卷中,楊火根生動地將金山嘴的漁民生活、漁業生產、漁村風俗詳盡地描繪了出來,宛如一幅記錄海岸線上生產繁忙、民眾安居樂業的「海上清明上河圖」。

《金山海漁圖》出自金山嘴,自然打上了濃濃的金山元素,滲透著上海歷史文化的印跡。楊火根在畫卷中還配有一段段的文字,其中有些「原生態」的詞彙,他不翻譯,現在的人還真看不懂。

楊火根說:「你知道什麼叫『打根』嗎?根,俗稱『鐵鰻』,就是用幾爿竹片紮成的,中間有個孔,把根打入泥底,根上還有一條繩子,打到底之後,繩子也跟著根在泥底了,繩子上還繫著一段竹筒,這根竹筒就是飄在水面上的,打好根後,要等約半個月才去扣網篬。半個月後,把紮好的網篬放在船上。在網篬上還要有一個轉盤頭,在漲潮時,能使網口對著潮水,退潮時,也能使網篬轉個方向。如果沒有轉盤頭,繩子就會纏斷。」

他說:「老早的金山海邊人就是這麼張網捕魚的。打根,在大金山水域是帆船小划子都可以在這個地方捕到很多海蜇、鱭魚、鳳尾魚、鯧魚、馬鮫魚、白蝦,鱭魚就是長江裡的刀魚,尾巴有點黃色的,我們叫油鱭;尾巴是綠色的,我們就叫騷鱭。金山嘴過去出的白蝦,也叫明蝦,這個蝦可以說不比對蝦差。金山嘴的水是錢塘江和長江口的水混合的地方,不鹹也不淡,養料豐富,魚的味道也特別鮮美,金山嘴的魚是世界上最好的魚,最好的漁場就在金山嘴。大金山水域是金山嘴漁民世代出海捕魚的漁場。這裡也是全世界稀有的品質高、產量多、魚品珍貴的漁場,盛產海蜇、鱭、白蝦、蝦米、泥螺、鯧、馬鮫、鰳、小黃魚、梅童、鮸、鱸、比目、梭子蟹、蝨蟹、蠣、河豚、蜆、鰻鱺。現在我們把鰻鱺叫作海狗,正宗鰻鱺的肚子是白的,背上是黑的。」

「金山嘴海域烏賊很少,不產帶魚,過去滿蓋貨裡帶絲很多,大批量的帶魚要到嵊泗漁場才有。我在出海的時候,每一網魚的產量都要統計的,在什麼漁場捕到了什麼魚,大鮮多少,小鮮多少,帶魚就寫成刀魚。金山嘴鳳鱭產量最高,農村裡農忙的時候,就買鳳鱭,兩塊錢就能買一大籃。帶魚過分粗的不好吃,三指寬的帶魚最好吃。」對於金山海域能捕什麼魚、好吃的魚有哪些,老人如數家珍。

「還有『放船』,這個詞現在也幾乎絕跡了。修船了,我們來回要走三百裡路,要從吳淞口進來,修好了從張涇河或葉榭港出去。我小時候和父親走過一次。修好的船要放歸大海,放船之後,漁民都急急忙忙地要投入捕撈。現在有一個休漁期,那個時候的休漁期就是漁民修船的時間,大熱天是不出海的。」他說。

為上海留記憶

上海簡稱「滬」。「滬」本是一種捕魚的工具,是用繩編結的一排竹柵,插在河中,以攔捕魚蟹,即蘇浙滬一帶人所稱的「魚籪」。唐陸龜蒙《漁具詩》序:「列竹於海澨曰『滬』,吳之『滬瀆』是也。」相傳上海境內的吳淞江就是古代的「滬瀆」,因而上海別稱「滬」。楊火根的《金山海漁圖》中有一幅《撈閘網》,描繪的就是使用這種古老工具捕魚的場景。上海社科院民俗與非遺中心秘書長、金山區檔案局掛職副局長畢旭玲評價說:「隨著城市的發展,海洋環境的損壞,上海海洋漁業生產生活逐漸衰退,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逐漸消失。楊火根老人創作出的《金山海漁圖》,以繪畫的形式系統地記錄了上海傳統漁業生產與生活的場景,成為上海漁業非遺尤其是海洋漁業非遺傳承與保護的重要資料。」

「海漁圖問世後,引發了更多人對上海海漁文化的研究。」金山區檔案局副局長蔡國歡說,楊火根畫出的海漁圖,價值不僅在圖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為金山、為上海留下了海漁文化的符號和信息記憶。海漁圖中,捕魚用的繩就有麻繩、草繩等,還有捕魚的網、漁船和漁具的製作等,構成了海漁文化的基本元素。這些東西被繪畫記錄下來,讓現在的人知道,從前的人是怎麼勞作的,以及從前的漁業村的概況,包括自然、地理、沿革等。所以,《金山海漁圖》是上海漁民生活技藝的圖像化記錄,也是以圖像的方式記錄了上海漁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在徵集海漁圖時,蔡國歡曾對楊火根說,這幅海漁長卷反映的是金山漁業的傳統,讓人們了解過去的漁業經濟、漁業規模、作業區域、作業方式,還能了解捕魚工具由原始向現代的變化。同時,海漁圖也在提示人們,漁業勞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楊火根熟悉的是近海捕魚,如今都是遠海捕撈作業了,原因應該是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吧?隨著海洋漁業的發展,捕撈船也越來越大,原來小船可以捕到很豐富的魚獲,後來船大了,捕不到魚了,就向遠處跑,又能捕到魚了。船越來越大,出海的路越來越遠,但魚獲卻越來越少。到現在,上海的漁村只剩下唯一一個了,而且漁民也不再以漁業捕撈作為謀生之本了。「見證過去,啟示未來」,這或許就是楊火根的最大功績。

家在老街拐角

如今的金山嘴漁村已經成為滬上的一個旅遊熱點,每天前來遊覽觀光嘗海鮮的遊客絡繹不絕。村裡僅有的一條老街,也是天天熙熙攘攘。楊火根的家就在老街的拐角處。鎮旅遊公司還在楊家大門口掛上了「楊火根漁民畫工作室」的牌子。客堂間的牆上掛滿了老楊的海漁圖照片。白天,不時有遊客會走進楊家的客堂間看一看、歇歇腳,老楊一家人自然成了漁村的義務宣傳員。

「金山嘴有著太多我童年、少年時代的記憶,我又喜歡畫畫,覺得自己有責任把從前漁村的景象畫出來,讓後代了解和記住,不能忘了本。」楊火根說,1961年夏,他從山陽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復興島海洋漁業公司工作,長年在江蘇、浙江、山東沿海一帶隨漁輪出海捕魚。1977年以後,楊火根先後進入市外貿局運輸分公司水運船隊和上海石化總廠航運公司,主要從事長三角地區的水上運輸工作。他把自己的一生歸納為「與海河打交道的人」。

楊火根介紹,海漁圖中描繪漁網製作過程的圖就有10張,從漁網的製作到漁網的使用,再到漁網的保養與維護,形象地說明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由來。

《蔴》和《劈蔴結線》兩張圖,描繪的是「蔴」這種製作漁網材料的加工過程。在尼龍漁網沒有出現之前,漁民們普遍使用蔴線編織漁網。

《發片》《網梭》《梭板》《上梭》《織網》五幅圖,描繪的是織網的過程和使用的工具。漁民們首先將打好的蔴線繞在發片上,然後將蔴線上到網梭上就可以開始織網了。織網時還要使用梭板,它的寬窄決定了漁網的疏密,也就是網眼的大小。

《摸木樁腳》描繪的是趕海方式。設置閘網時打的竹樁腐爛後,留下一個個只露出頭的竹樁,在海水的衝刷下,這些竹樁的周圍往往會形成一個個小水潭。退潮後,有些來不及跟著潮水離開的魚蝦就會留在這些水潭中。趕海人只要在水潭中撈幾下,就很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拾泥螺》呈現的是金山嘴漁民在沙灘上拾泥螺的情景。金山嘴岸邊的灘涂上生長著很多泥螺,本地漁民將其稱為「沙蜒」。在退潮的時候,它們會在沙灘上覓食,此時就是捕捉沙蜒的最好時機。尤其是在春夏之交油菜花盛開的時節,沙蜒肉質肥脆,家家戶戶都會做一道鮮美十足的漁家菜「菜花沙蜒」。

《扳蝨蟹》描繪的是捕捉蝨蟹的場面。冬季是蝨蟹最肥美的時候,此時,它們一般會躲在石頭下,趕海人就在海灘上不斷翻開石頭徒手摸蝨蟹。

《吊赤蝦》表現的是漁家兒童在海灘上捕捉赤蝦的過程。金山嘴海邊的石埂邊躲藏著很多赤蝦,每到赤蝦成熟期,孩子們就會用鐵罐頭製成捕捉赤蝦的陷阱,結伴去海邊釣赤蝦。小孩子會在罐頭四周扎幾個洞,裡面放上牡蠣肉,然後將它放在礁石裡,過不了多久,再將罐頭從水裡提出,裡面就會盛滿了正在吃牡蠣肉的赤蝦。

……

「漁民是很講究的,如果你把一個人的位置畫錯了,有些人要批評的。出海時,講話都不能隨便講的,比如說盛飯,漁村的人就不能說盛飯,盛字與沉同音而犯忌,要說兜飯。筷子也被叫作竹篙。」他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相關焦點

  • 「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怎樣翻成英語?
    但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網友就這道題的英語翻譯中的「清明」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該畫的內容並不是指清明節的時候,並指出《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世間的一幅精品。該畫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實際描繪的是秋季景色,「清明」二字是描繪當時正值清明,天下太平,並非清明時節。因張擇端是一位宮廷畫家,他的畫是為宮廷服務的。
  • 路橋金清港社區有一幅「清明上河圖」
    「這是漁行,這是飯館,這是錢莊……」前天上午,路橋金清鎮金清港社區大院內一麵粉牆前,一群大叔大嬸對著牆畫上的金清港古街景象指指點點。這幅牆畫長15米,寬2.8米,共42平方米,有如一幅清明上河圖,再現了1973年以前,特別是更早年代的金清港古街全貌,以及各種行業的分布情況。金清港位於該鎮東面,港面開闊,航道深,曾是繁華漁港。「讓50歲以上的人對古街有回憶,讓50歲以下的人對金清港有認識。」這個創意來自年已七旬的王玲德,是他最先想到,牆畫以漁港為重心,以老街為空間結構,行業與人物為活動圖景。
  •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網信...
    【誰不說俺家鄉好】綏化版「清明上河圖」描繪記憶中的故鄉 網信綏化 前天 2020-11-30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時間:2020-11-15 16: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老人撕出11米清明上河圖 1釐米人物樹葉橋和船都是撕出來的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如今也有不少人通過其他手段將這一繁浩的北宋風俗圖景生動地呈現出來
  • 上海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長「清明上河圖」
    張興發展示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3日電 (記者 康玉湛)近日,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記者在工地上見到張興發時,他正在做外架焊接工作。張興發告訴記者,這幅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是其歷時7年一針一線繡出,共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記者看到作品上,不論是樹林稻田,石橋船隻,還是亭臺樓閣,都被一針針惟妙惟肖地繡了出來。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局部。
  • 展板轟然倒塌壓碎玉雕版畫「清明上河圖」
    本報瀋陽訊「37萬都沒賣啊,碎啦,我的心啊,現在也跟著碎啦……」在昨日瀋陽科學宮舉辦的「瀋陽國際藝術博覽會暨第三屆中韓藝術博覽會」上,雕刻藝術家邵忠田歷時兩年雕刻而成的玉雕版畫「清明上河圖」等標價共109萬元的藝術品,因近8米長的展板轟然倒塌而被摔碎。
  •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驚豔臺北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驚豔臺北 時間:2011-07-01 15:20   來源:人民網 吳亞明攝   人民網臺北6月30日電(記者吳亞明、陳曉星)今天下午,「智慧的長河——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開幕式在原臺北花博爭豔館隆重舉行,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臺北市長郝龍斌、上海市政協主席馮國勤等出席。在開幕式致辭時,吳伯雄表示,兩岸文化交流是心連心的交流。此次藉助高科技的展覽給人很多啟示。
  • 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 54歲的他歷時7年繡出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
    電焊槍與繡花針,如果有一雙手能同時用好這兩件工具,手的主人會是什麼樣子呢?54歲的湖北利川人張興發,是一名在上海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 實拍:世界上最大的一幅《清明上河圖》石雕
    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是中國著名的傳世古畫,相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的絕世精品,屬於國寶級文物,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價值連城!能親眼見到這幅畫的人,很少很少!但是,沒關係,如果想看《清明上河圖》,可以來清明上河園看看,原因有兩個,且應我細細給你道來。
  • 江蘇高考英語現「清明上河圖」,考生卻自大?網友:是個狠人
    導語:江蘇高考英語驚現「清明上河圖」,考生卻自大?網友:是個狠人英語很重要,將英語高度重視,是大力推行改革開放的一項教育舉措,全民學英語已經很多年,弊端是有,但意義肯定不能否認。網上爆料江蘇高考英語中的作文,據悉這一次的英語作文居然長達16頁,被人們稱作「清明上河圖」,這麼長的作文,那麼題目的難度是否很大呢?估計有的考生連題目都沒有看完吧!
  • 江西的秋日美景,「世界級」古鎮風情,被稱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冬天這麼冷,我怕很多朋友都不想出去玩,只想躲在被子裡,度過自己寒冷的冬天,秋天可以說是我們最後一次玩耍的機會,這時候微風不燥,天氣剛剛好,而這一次,走在街上,感覺一陣涼風吹過,從我的臉上吹向天涯海角,你怎麼能在這種時候不旅行呢?
  • 54歲電焊工7年繡出22米長「清明上河圖」
    安靜少語,眉目溫和,微微垂首,一方繡布在手間不停翻飛,穿針走線間一幅娟麗的十字繡漸漸成形。不知道的會以為這是在形容某位心靈手巧的繡娘,其實這是一位在上海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今年54歲的湖北利川人張興發, 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繡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成了名副其實的巧手「繡郎」。張興發介紹自己的作品。
  • 從桃溪流域治理到縣域發展布局 永春打造「清明上河圖」
    東南網3月26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薛東 何祖謀 林麗明 通訊員 施由森文/圖)穿城而過的桃溪,是永春人的母親河,泉州市600萬人口飲水的重要水源地。永春縣計劃投資30億元,用3-5年撬動桃溪流域綜合治理。
  • 《清明上河圖》上黑板:一份準備了三個月的開學禮物
    新華社記者徐偉攝新華社太原4月10日電(記者王學濤、徐偉)山西省繁峙縣濱河小學一間教室內,八塊黑板繞教室一周,圖畫緊密相連,青山碧水、小橋人家,河面上帆船點點,河兩岸綠樹成蔭,一幅秀麗壯美的粉筆畫版《清明上河圖》呈現在眼前。這是美術老師趙文瑞耗時三個月為孩子們準備的開學禮物。「顏色調了四次,鮮豔一些,孩子們會更喜歡。」
  • 觀光宣傳畫「熊熊上河圖」讓臺北市「議員」不...
    臺媒消息稱,臺灣地鐵一幅意在吸引觀光遊客的「熊熊上河圖」,戳痛了臺北市議員陳怡君的心:畫中勞動的臺灣黑熊被他解讀為臺灣黑熊在服侍來自大陸的大熊貓。這兩天,不少臺媒在炒作臺北地下街位於京站和北捷連通道的一幅廣告圖,不少人對它的畫風感到熟悉,因為它和《清明上河圖》有點相似。臺灣「中時新聞網」稱,作品中不僅出現了黑熊,還有大熊貓、棕熊等等,圖中在勞動的全是「臺灣黑熊」。然而,就是畫中勞動的臺灣黑熊,讓島內有人不舒服了。
  • 柳版「清明上河圖」亮相博物館 竹刻根藝同步展出-廣西新聞網
    在融水民間藝術作品和紅荔書畫館聯展上,百裡柳江長卷頗具規模。記者 卿要林 攝柳版「清明上河圖」亮相博物館竹刻、竹編、杉畫、根藝同步展出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謝永輝昨日上午,「大美苗山 九曲柳江——融水詩書畫民間藝術聯展」在柳州市博物館開幕,在這裡,你不僅可以見識到神奇的根藝書法,還能一睹被譽為「
  • 忻州:《清明上河圖》上黑板,一份準備了三個月的開學禮物
    新華社太原4月10日電(記者王學濤、徐偉)山西省繁峙縣濱河小學一間教室內,八塊黑板繞教室一周,圖畫緊密相連,青山碧水、小橋人家,河面上帆船點點
  • 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清明上河圖」
    電焊槍與繡花針,如果有一雙手能同時用好這兩件工具,手的主人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54歲的湖北利川人張興發,就是一名在上海建築工地上工作的普通電焊工。但在上班之餘,他卻用了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十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
  • 好物|5米長!一幅會動的清明上河圖,讓你親歷大宋繁華盛世!
    它10年才露一次面每年世界各地博物館想租借展覽都被故宮拒絕2015年故宮特展《清明上河圖》第一天就有上千人排長隊觀看5米長的畫卷《〈清明上河圖〉面面觀》 為你揭秘《清明上河圖》所有秘密 立體書中還附贈有一張
  • 54歲焊工7年繡出「清明上河圖」
    54歲焊工7年繡出「清明上河圖」 近日,一名在上海建築工地務工的電焊工張興發用7年時間繡出全長22米的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張興發早年因一場車禍雙腿骨頭斷裂,無法再乾重體力活的他開始學習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