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往往又無奈又崩潰,可實際上,發脾氣是孩子成長的標誌,也是一種孩子傳達情緒的方式。
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呢?
——虎媽
作者 | 可樂媽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
「臭媽媽,我最討厭你了!」
喊出這句話後,兒子頭也不回地衝進臥室,「哐當」一聲關上了門,留我一個人站在原地發愣。
前段時間,兒子對電梯特別感興趣,每天都堅持要自己按樓層。
但那天我們進電梯的時候,鄰居剛好回來,並先一步按亮了樓層,這下子可捅了馬蜂窩了——
兒子眼看著電梯開始運行,卻不是由自己按的,「哇」得一聲就哭出來了。
一旁的鄰居不知所措地看著我們,我只好先向鄰居道歉,又安慰兒子明天一定讓他按。
可兒子不理會,邊哭邊拉著我的手,要出去重新坐一次。
看我不同意,兒子哭得更大聲了,報復似的想去把所有樓層的按鈕都按一遍。
他亂發脾氣的樣子一下子點燃了我的怒火,我一把拽過兒子,照著他的屁股狠狠拍了兩巴掌……
以前,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壞脾氣,我經常是既崩潰又無奈:
講道理吧,他壓根不聽;
不理他呢,他又哭鬧個沒完沒了;
打他罵他,生怕傷了孩子的心。
可後來,我漸漸明白,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件好事呀。
孩子發脾氣
標誌著獨立意識的萌芽
尹建莉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和朋友們一起吃飯,席間還坐了一位媽媽和她5歲的兒子。
一位朋友給孩子遞了瓶可樂,孩子正打算接,媽媽卻先一步幫孩子拒絕了,說孩子喝杏仁露就好。
孩子不願意,並試圖抗議:
「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天天讓我喝酸奶、杏仁露。」
幾番爭執後,媽媽失去了耐心,不再理會孩子說什麼,而是直接打開了杏仁露。
孩子脾氣也上來了,當即表示拒絕用餐,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
媽媽卻對大家說:
「別理他,這孩子一點也不聽話!」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太任性了」、「小孩子不懂事」。
可實際上,發脾氣才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的標誌。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
人的一生要經歷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完成相應的任務。
從孩子3歲開始,他們就要形成明確的個人價值觀、為自己的事情做抉擇、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等等。
只有當這些任務順利完成,孩子才能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
可如果爸媽阻止孩子做任務,比如說,代替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就會用發脾氣來表示抗議。
鬧脾氣
是孩子不會表達時的求助信號
前段時間,王詩齡因為掛媽媽電話的事上了熱搜。
節目裡,李湘給王詩齡打電話,說想她了。
可電話另一端的詩齡卻表現得很冷淡:「我一點也不想你,你沒什麼事的話我就掛了。」
說罷,真的掛斷了電話。
李湘被女兒的小脾氣搞得下不來臺,彈幕也紛紛指責詩齡「任性」、「大小姐脾氣」。
可當李湘說出詩齡發脾氣背後的故事時,我卻突然很想抱抱這個孩子。
原來是詩齡的老師打電話給李湘,說孩子幾項作業沒有交。李湘聽了很生氣,沒有問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直接批評了孩子。
而詩齡的小脾氣,只是由於被媽媽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後的委屈。
想到這一點後,李湘主動跟詩齡說「咱倆和好吧。」
雖然詩齡聽後傲嬌地表示:「我只願意和爸爸和好。」但李湘知道,女兒只是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而已。
正如兒童教育學家金伯莉·布雷恩所說:
「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對孩子而言,失望、委屈、受傷這些情緒都太複雜了。
所以,當他們感覺被敷衍、被冤枉、被傷害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用任性、發脾氣,甚至無理取鬧來表達自己。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阻止發脾氣才是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有個小女孩犯了錯誤後,媽媽懲罰了她。
女孩承認錯誤後,自己跑回房間關上了門,可媽媽卻一直追到門口,反覆問她:「錯了改不改?」、「該不該被教訓?」
最後,女孩徹底崩潰,情緒激動地大喊:
「我只是想自己靜一靜,請你出去!不要打擾我靜一靜的時間!」
媽媽卻說:「靜一靜可以,但你不能關門。」
聽到這裡,女孩委屈地倒在床上,哭得更傷心了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在《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一書中寫道: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其實,對孩子而言,發脾氣本身無害,但如果家長強行壓制,看似解決了問題,卻可能埋下更大的後患:
記錄片《鏡子》裡,有一位叫張釗的少年,他因為早戀已經輟學了4個月,還禁止父母在家裡住。
被拒絕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可以前的張釗並不是這樣子。
事實上,他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理解他的情緒,可父母卻一次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壓制他的脾氣。
等父母無力壓制孩子脾氣的那天,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便覆水難收了:
不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很可能會墜入討好型人格的深淵。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兩天,聽她說了這樣一件事:
班裡有個小女孩,被幾個男同學霸凌了半年。
直到不久前,被人從樓梯口推下去,摔得滿臉是血,家長和老師才知道這件事。
問女孩為什麼一直不說,女孩說怕家長罵她,又怕給老師添麻煩。
聽見孩子這麼說,家長當場就哭了。
原來一直以來,女孩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要懂事」、「不許亂發脾氣」,卻沒想到反而讓女兒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
心理學家西格爾·布萊森說:
「我們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無視孩子的壞情緒。因為當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差的時候,他們一定處於巨大的痛苦之中。」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接納並引導孩子的情緒呢?
我總結了以下3點經驗:
1.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讓孩子擁有選擇權
上次在電梯裡打了兒子以後,我就跟兒子約定:
以後如果不著急,我們就等下一班電梯,讓他自己按樓層;如果時間不允許,別人先按了電梯,他也要學著理解。
神奇的是,自從按約定執行後,兒子對按電梯的「執念」一下子輕了不少。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在意按沒按到電梯、喝可樂還是杏仁露,他們渴望的是被尊重,是被當成大人對待。
2. 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
瑪麗是一個13個月大的寶寶,有一天,她滿屋子亂跑、踢玩具,也不理媽媽。
媽媽觀察了一會兒,說:「瑪麗,你對媽媽生氣了。」
瑪麗看著媽媽,不明白生氣是什麼意思,媽媽接著說:
「當你跑呀踢呀不理我,怎麼都覺得不對勁兒的時候,就是生氣了。這沒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生氣的。」
這一刻,瑪麗的小臉都亮了,她重複道:「生氣,生氣。」
幫助孩子描述情緒,可以有效緩解孩子的焦慮。
或許孩子沒辦法立刻就平靜下來,但是父母的理解和接納足以讓他們感覺安心,這正是情緒疏導的第一步。
3. 給孩子一點沉浸在情緒裡的時間
電視劇《小謝爾頓》裡,有一集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衝著家人大吼大叫。
可爸爸卻沒有立刻制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發洩完,再溫和地詢問他心情不好的理由,並告訴孩子憤怒是一種合理的情緒,但小謝爾頓處理情緒的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等兒子平靜下來後,兩人達成了共識,先向家人道歉再吃完晚餐。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通常比情緒腦發育落後。特別是對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他們比成年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平復情緒。
所以有時候,家長不一定要讓孩子立即認錯,給他們一點平靜的時間同樣很重要。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儘可能保持平和,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處理辦法,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正如有句話說的,當孩子看起來最不可愛的時刻,正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最後,別忘了抱抱那個發脾氣的孩子,並告訴他們:
沒關係,媽媽會一直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