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哭鬧、亂發脾氣,家長這麼處理,比打罵更管用

2020-11-10 男孩派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往往又無奈又崩潰,可實際上,發脾氣是孩子成長的標誌,也是一種孩子傳達情緒的方式。

面對孩子的壞脾氣,家長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呢?

——虎媽

作者 | 可樂媽

來源 | 男孩派原創

「臭媽媽,我最討厭你了!」

喊出這句話後,兒子頭也不回地衝進臥室,「哐當」一聲關上了門,留我一個人站在原地發愣。

前段時間,兒子對電梯特別感興趣,每天都堅持要自己按樓層。

但那天我們進電梯的時候,鄰居剛好回來,並先一步按亮了樓層,這下子可捅了馬蜂窩了——

兒子眼看著電梯開始運行,卻不是由自己按的,「哇」得一聲就哭出來了。

一旁的鄰居不知所措地看著我們,我只好先向鄰居道歉,又安慰兒子明天一定讓他按。

可兒子不理會,邊哭邊拉著我的手,要出去重新坐一次。

看我不同意,兒子哭得更大聲了,報復似的想去把所有樓層的按鈕都按一遍。

他亂發脾氣的樣子一下子點燃了我的怒火,我一把拽過兒子,照著他的屁股狠狠拍了兩巴掌……

以前,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壞脾氣,我經常是既崩潰又無奈:

講道理吧,他壓根不聽;

不理他呢,他又哭鬧個沒完沒了;

打他罵他,生怕傷了孩子的心。

可後來,我漸漸明白,孩子發脾氣,其實是一件好事呀。

孩子發脾氣
標誌著獨立意識的萌芽

尹建莉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和朋友們一起吃飯,席間還坐了一位媽媽和她5歲的兒子。

一位朋友給孩子遞了瓶可樂,孩子正打算接,媽媽卻先一步幫孩子拒絕了,說孩子喝杏仁露就好。

孩子不願意,並試圖抗議:

「你從來都不讓我喝可樂,天天讓我喝酸奶、杏仁露。」

幾番爭執後,媽媽失去了耐心,不再理會孩子說什麼,而是直接打開了杏仁露。

孩子脾氣也上來了,當即表示拒絕用餐,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

媽媽卻對大家說:

「別理他,這孩子一點也不聽話!」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孩子太任性了」、「小孩子不懂事」。

可實際上,發脾氣才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的標誌。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

人的一生要經歷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要完成相應的任務。

從孩子3歲開始,他們就要形成明確的個人價值觀、為自己的事情做抉擇、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等等。

只有當這些任務順利完成,孩子才能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

可如果爸媽阻止孩子做任務,比如說,代替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就會用發脾氣來表示抗議。

鬧脾氣

是孩子不會表達時的求助信號

前段時間,王詩齡因為掛媽媽電話的事上了熱搜。

節目裡,李湘給王詩齡打電話,說想她了。

可電話另一端的詩齡卻表現得很冷淡:「我一點也不想你,你沒什麼事的話我就掛了。」

說罷,真的掛斷了電話。

李湘被女兒的小脾氣搞得下不來臺,彈幕也紛紛指責詩齡「任性」、「大小姐脾氣」。

可當李湘說出詩齡發脾氣背後的故事時,我卻突然很想抱抱這個孩子。

原來是詩齡的老師打電話給李湘,說孩子幾項作業沒有交。李湘聽了很生氣,沒有問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直接批評了孩子。

而詩齡的小脾氣,只是由於被媽媽不分青紅皂白批評後的委屈。

想到這一點後,李湘主動跟詩齡說「咱倆和好吧。」

雖然詩齡聽後傲嬌地表示:「我只願意和爸爸和好。」但李湘知道,女兒只是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而已。

正如兒童教育學家金伯莉·布雷恩所說:

「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對孩子而言,失望、委屈、受傷這些情緒都太複雜了。

所以,當他們感覺被敷衍、被冤枉、被傷害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用任性、發脾氣,甚至無理取鬧來表達自己。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

阻止發脾氣才是

記得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有個小女孩犯了錯誤後,媽媽懲罰了她。

女孩承認錯誤後,自己跑回房間關上了門,可媽媽卻一直追到門口,反覆問她:「錯了改不改?」、「該不該被教訓?」

最後,女孩徹底崩潰,情緒激動地大喊:

我只是想自己靜一靜,請你出去!不要打擾我靜一靜的時間!

媽媽卻說:「靜一靜可以,但你不能關門。」

聽到這裡,女孩委屈地倒在床上,哭得更傷心了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在《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一書中寫道: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其實,對孩子而言,發脾氣本身無害,但如果家長強行壓制,看似解決了問題,卻可能埋下更大的後患:

  • 把孩子徹底推向父母的對立面

記錄片《鏡子》裡,有一位叫張釗的少年,他因為早戀已經輟學了4個月,還禁止父母在家裡住。

被拒絕後,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可以前的張釗並不是這樣子。

事實上,他真正想要的不過是父母理解他的情緒,可父母卻一次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壓制他的脾氣。

等父母無力壓制孩子脾氣的那天,劍拔弩張的親子關係便覆水難收了:

  • 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不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很可能會墜入討好型人格的深淵。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前兩天,聽她說了這樣一件事:

班裡有個小女孩,被幾個男同學霸凌了半年。

直到不久前,被人從樓梯口推下去,摔得滿臉是血,家長和老師才知道這件事。

問女孩為什麼一直不說,女孩說怕家長罵她,又怕給老師添麻煩。

聽見孩子這麼說,家長當場就哭了。

原來一直以來,女孩的父母都要求孩子「要懂事」、「不許亂發脾氣」,卻沒想到反而讓女兒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

心理學家西格爾·布萊森說:

「我們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無視孩子的壞情緒。因為當孩子的情緒真的很差的時候,他們一定處於巨大的痛苦之中。」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接納並引導孩子的情緒呢?

我總結了以下3點經驗:

1.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讓孩子擁有選擇權

上次在電梯裡打了兒子以後,我就跟兒子約定:

以後如果不著急,我們就等下一班電梯,讓他自己按樓層;如果時間不允許,別人先按了電梯,他也要學著理解。

神奇的是,自從按約定執行後,兒子對按電梯的「執念」一下子輕了不少。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在意按沒按到電梯、喝可樂還是杏仁露,他們渴望的是被尊重,是被當成大人對待。

2. 引導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

瑪麗是一個13個月大的寶寶,有一天,她滿屋子亂跑、踢玩具,也不理媽媽。

媽媽觀察了一會兒,說:「瑪麗,你對媽媽生氣了。」

瑪麗看著媽媽,不明白生氣是什麼意思,媽媽接著說:

「當你跑呀踢呀不理我,怎麼都覺得不對勁兒的時候,就是生氣了。這沒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會生氣的。」

這一刻,瑪麗的小臉都亮了,她重複道:「生氣,生氣。」

幫助孩子描述情緒,可以有效緩解孩子的焦慮。

或許孩子沒辦法立刻就平靜下來,但是父母的理解和接納足以讓他們感覺安心,這正是情緒疏導的第一步。

3. 給孩子一點沉浸在情緒裡的時間

電視劇《小謝爾頓》裡,有一集小謝爾頓突然在餐桌上衝著家人大吼大叫。

可爸爸卻沒有立刻制止他,而是耐心地等他發洩完,再溫和地詢問他心情不好的理由,並告訴孩子憤怒是一種合理的情緒,但小謝爾頓處理情緒的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等兒子平靜下來後,兩人達成了共識,先向家人道歉再吃完晚餐。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通常比情緒腦發育落後。特別是對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他們比成年人需要更長的時間平復情緒。

所以有時候,家長不一定要讓孩子立即認錯,給他們一點平靜的時間同樣很重要。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儘可能保持平和,不要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的處理辦法,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正如有句話說的,當孩子看起來最不可愛的時刻,正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

最後,別忘了抱抱那個發脾氣的孩子,並告訴他們:

沒關係,媽媽會一直愛著你。

相關焦點

  • 寶寶任性哭鬧時,媽媽別有這2個行為,否則孩子會更任性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人因為貧窮,有些人因為工作而有些人是因為孩子。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政策的原因,很多人的家裡都是只有一個小孩子。因此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父母過渡寵愛孩子的現象,同時還有爺爺那輩老人們的疼愛,所以現在的小孩子脾氣就非常暴躁,動不動就哭鬧和撒潑,讓各位父母們很是頭疼。其實,寶寶任性哭鬧時,媽媽不要有這兩個舉動,不然孩子會很任性。
  • 孩子頂嘴不聽話,脾氣"一點就炸"?巧用"南風效應",比打罵更管用
    娃頂嘴不聽話,脾氣&34;,巧用&34;,比打罵管用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作為家有二寶的我,相比於孩子&34;的日常伺候而言,最讓我心累的是&34;的脾氣,前邊還好說,起碼是體力上的勞累,習慣了也就好了。
  • 孩子任性、脾氣犟?家長看懂這2點,輕鬆搞定任性孩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遺傳,我兒子脾氣特別犟,還很任性!簡直就是別人眼中的『熊孩子』。」球球媽媽很苦惱地說,孩子怪裡怪氣的模仿別人說話、不滿足要求就哭……在公共場合這類任性舉動還會變本加厲。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甚至還會在心裡數落「家長怎麼教育的」。可家長卻又苦不堪言,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為什麼就那麼任性呢?
  • 給孩子講道理遠比打罵管用
    前幾年,我也是用打罵來管教孩子的,因為我小時候就是這麼過來的, 「棍棒下面出孝子!」這句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生活哲理影響了多少人?相信看過那段視頻的家長,都會忍不住憤恨,揪心。同時又好奇,為什麼孩子被父母輪番打罵卻不哭不鬧?第二,在打罵吼叫中長大的孩子,自卑的比率有多大?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8年的報告顯示:成長階段經常遭受監護人打罵、吼叫的孩子,性格自卑的佔79.25%,而這部分孩子在各領域中工作出色的不到4%,遭受侵害不敢報警、反抗的佔94.16%,而他們這些人一生的犯罪比率高達42.59%。
  • 任性的孩子家長如何教育?改變孩子的叛逆,父母要下「狠功夫」
    超市裡來往的人很多,靈靈的哭鬧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媽媽這時候感到無比尷尬,只好給靈靈買了糖果,靈靈這時候才從地上爬起來,破涕為笑。很多家長會疑惑:孩子的性格為什麼會變得這麼任性?接下來將為大家分析一下孩子性格變得任性的原因。一.孩子的性格為什麼會變得任性?
  • 孩子在公共場所任性哭鬧,家長怎麼辦?這招太管用了
    今天小益想和各位家長討論一個話題: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哭大鬧,家長究竟要怎麼處理?,擦完臉繼續讓孩子哭,直到他哭累了,到那時他會明白,任性哭鬧的手段要挾不了父母,下次再使這招可沒用咯。三四歲的孩子正是好奇心特別旺盛的時候,所以在外面一會兒想看看這個,一會兒想看看那個,而如果大人在吃東西、聊天,通常會很不耐煩。如果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自然會很不高興,脾氣大一點的,就會哭鬧起來,搞得大人不勝其煩。一些媽媽的做法是:孩子想做什麼,不影響別人的,就帶他們去做什麼。
  • 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讓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媽媽覺得十分頭騰,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這麼不聽話,總是亂發脾氣。溺愛、打罵、簡單粗暴地管教,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壞脾氣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平時對待孩子發脾氣時的做法就尤為重要,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家長哪些行為會養出壞脾氣的孩子。
  • 小芳老公太忙,她一個人帶娃,但孩子總哭鬧,她無奈只好這樣處理
    引言:孩子任性鬧脾氣時,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很無奈、煩心,不知用怎樣的方式去處理?眾所知,家長與孩子之間總會存在一些矛盾。有時候孩子鬧脾氣,任性胡鬧真的讓家長很煩心,而家長喋喋不休的大道理也總讓孩子覺得不理解。
  • 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媽媽怎麼辦?
    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媽媽怎麼辦?一不高興就大喊大叫;媽媽不同意就在地上打滾;誰勸也勸不住,不答應他就誓不罷休;……家有「暴脾氣」小孩,估計會讓媽媽非常頭疼。媽媽給他講道理,他不聽;媽媽耐心勸說,他根本不理;媽媽給他定規矩,他也絕不服從!無論是在超市、餐廳、車站等任何公共場合,他稍不滿意就大吼大叫、遍地打滾,勸都勸不住!
  • 睿智燈塔-孩子脾氣太犟怎麼辦,如何教育犟脾氣的孩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脾氣越來越犟,不僅不講道理,反而變得任性執著,一有不順心的地方,就大發脾氣,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脾氣太犟怎麼辦,如何教育犟脾氣的孩子呢?經常在我們身邊會出現這種情況,當孩子犯錯後你問他錯了沒,他會梗著脖子對你說,我沒錯,就算你罰他打他,他也會堅持到底,爸媽又不能真的把孩子怎麼樣,最後反而很難收場。家長面對這樣的情況,也很無奈,為什麼孩子都這麼犟呢,知道孩子這麼犟,以後可怎麼辦呢?
  • 孩子亂發脾氣不聽話,打罵可不是好方法,聰明家長這樣做
    然後大寶就開始坐地上哭,給我氣得坐沙發上喘氣,哄他我都不想哄,明明是他做錯事,亂發脾氣,還要我去哄他,我這麼一想真的就更氣了。最後這事兒怎麼結束的呢,還是靠老公,兩頭哄,哄完大寶來哄我。我忍不住有些委屈,大寶是不是長大了,怎麼現在都開始對我發脾氣了。
  • 總是被孩子哭鬧「要挾」的家長,教你一招正確處理
    父母的冷處理,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清醒地意識到不能吼叫,更不能打罵,妥協也不是好辦法。乾脆直接離開好了,即所謂的冷處理。什麼是冷處理呢?就是不搭理孩子,暫時走開,讓他慢慢冷靜下來。
  • 從哭鬧到摔東西,6歲孩子步步緊逼讓爸媽妥協,步驟縝密有心機
    育兒師蘭海老師去到他們家觀察這一家人的相處,以便找到問題,觀察了一段時間後,蘭海老師為這個孩子制定了淘氣椅規則:亂發脾氣就要坐淘氣椅。沒一會兒,問題就來了。從孩子第一次任性哭鬧的時候,家長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沒有用,適當跟孩子剛一下,這樣子拿出堅定的態度,多數能換來以後的平靜,更能教孩子是非對錯。可以學學蘭海老師的「淘氣椅」規則,一把小椅子,一個計時器,制止任性幫孩子冷靜。
  • 孩子發脾氣愛摔東西,打罵不管用,聰明媽媽這麼做一招「治服」
    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位媽媽說自己 兒子用手機玩手機的時候,因為一關總是打不過去,脾氣上來一把將手機狠狠地摔在地上,結果手機屏幕被摔得稀碎。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你是家長會怎麼做呢?相信大部分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訓斥孩子,輕則教育一通,重則打一頓,以此懲罰孩子犯下的錯誤。
  • 孩子發脾氣?用對這個方法比打罵更管用
    其實,孩子發脾氣不是壞事,關鍵看家長怎麼處理。,並不是任性。,這位爸爸是這麼做的:只要孩子發脾氣,爸爸就會帶著他出門,讓他冷靜,並且規定「不冷靜下來不準回家」。認為孩子發脾氣是「任性」,採取的措施也往往是,強迫孩子冷靜、控制。
  • 孩子3歲到6歲,媽媽做到這幾點,保管讓你的孩子不再任性
    家有任性寶寶,實在是讓媽媽們頭疼的事情,孩子動不動就打滾哭鬧,家長完全沒有辦法。曉娟家寶寶4歲了,是個特別任性的孩子,只要孩子想要做什麼事情,媽媽阻止他,他就哭鬧起來沒完沒了,一直到被滿足為止。孩子3歲到6歲,媽媽做到以下幾點,孩子保管不任性孩子性格塑造的最好時間段是3歲到6歲,千萬不要覺得這個時候孩子太小,不適合教育,就是因為孩子小,還聽從家長的話,才要抓緊教育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塑造良好的性格。
  • 孩子任性哭鬧怎麼辦?父母該學會寬慰教育,讓娃能夠「明事理」
    小微聽到母親的話臉立馬就變了,嚎啕大哭起來,「你已經長大了,不能再這麼任性」。小微的母親警告到,可小微哪裡會聽母親的話,繼續在哭泣著。這時母親一巴掌打了過去,嚇得小微立馬止住了哭聲,可也只是嚇了一下,小微又開始哭了起來,而且越哭越厲害。
  • 說100遍孩子也不聽話,這些懲罰孩子的方法比「打罵」更管用!
    有家長說孩子實在太調皮,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底線,再不打,以後更厲害,等闖出大禍就晚了。對孩子的教育中,「打」是否被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呢?其實「打」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影響力頗深的教育方式。很多暴力家庭成長的孩子在性格上多有畸形,比如嚴重的內向,自卑以及懦弱。有家長說孩子該打是因為可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改正任性,聽話。那麼教育孩子該不該打呢?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 孩子任性哭鬧,家長怎麼辦?
    大家好,我是傑語媽媽,今天我們來分享孩子任性哭鬧,家長怎麼辦?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我們儘量遷就她一點,可是三歲之後的孩子基本全會說話,這個三歲的孩子會說話,如果他不說,這個時候你要幹什麼呢?
  • 孩子任性,家長有責任,如何幫助孩子趕走壞情緒?
    雖然還沒結婚,但我家有很多的小朋友,我也大致了解一些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孩子任性、不講理,總以自己的想法來做為實踐的準則,比如他喜歡什麼就要買什麼,得不到就要哭鬧耍賴。這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會選擇順從孩子們的意願,他一哭鬧就完成他的心願,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任性的性格,要想趁早改變這種情況,做為家長,應該認真的去考慮「你會如何幫寶寶克服任性?」這個問題,才能引導孩子培養孩子端正的性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