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哭鬧到摔東西,6歲孩子步步緊逼讓爸媽妥協,步驟縝密有心機

2020-12-15 福林媽咪

文|福林媽咪

都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兒,但是孩子才是家裡最會觀察的那個人,通過觀察學會一些技巧,但是他也通過觀察找到父母的軟肋,以此來要挾你讓你滿足他的要求。而那些軟肋被孩子抓得死死的父母,最後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自己管不了的孩子。

以前看過一個《超級育兒師》的節目,裡面都是一些家長因為親子關係有問題才上節目的,有不少孩子任性發脾氣,甚至有暴力傾向,打媽媽或者打自己。

有這樣一個6歲的孩子讓我印象很深刻,脾氣暴躁,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起火來摔東西,拍攝過程中還會隨手拿起來東西砸攝像師,甚至有時候拿出剪刀,從大人手裡奪菜刀,想要把人趕走。應該算是拍攝難度最高的一期。

育兒師蘭海老師去到他們家觀察這一家人的相處,以便找到問題,觀察了一段時間後,蘭海老師為這個孩子制定了淘氣椅規則:亂發脾氣就要坐淘氣椅。

沒一會兒,問題就來了。媽媽讓兒子刷牙,兒子不刷,媽媽就拽著他往衛生間外面走,想要去客廳跟兒子說道說道,結果兒子突然大發雷霆,尖叫、扯著嗓子哭,看媽媽沒理他,他還把客廳的木質茶几掀起來,抽屜都掉了出來。

這時候蘭海看不下去了,出面告訴孩子,再鬧就要去淘氣椅上坐著,可是孩子繼續哭。這時候蘭海老師二話不說就把孩子抱在了一旁的椅子上,椅子邊上放著一個計時器,定時5分鐘。

而這個孩子用盡全身力氣在反抗,他先是憤怒大哭,企圖從座位上站起來,但是蘭海抓著他不讓他站起來,告訴他摔東西掀桌子是不對的。結果他就拽了蘭海的頭髮,蘭海讓一旁的媽媽蹲下來也告訴他,打人、摔東西、掀桌子是不對的。

可是孩子不聽,他坐在那裡把計時器摔了,又站起來把板凳舉起來往地上砸。這時候蘭海讓媽媽把計時器撿起來,把板凳放回,讓他再坐回去,計時器回到5分鐘。

孩子好像崩潰了,他開始拽自己的頭髮,把襪子脫掉,把腳踩在冰冷的地面上,但是蘭海在一旁沒有讓媽媽去幹擾他,慢慢地,他把手放進嘴邊,但是不再大喊大叫了。

不一會兒,5分鐘的時間到了,孩子安安靜靜地在一旁抽噎,這時候蘭海讓媽媽過去告訴孩子時間到了,順便說出孩子到底錯在哪兒了,孩子知錯之後再抱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無法無天的孩子,他發脾氣是有規律、有計劃的。

第一種:憤怒+抗爭,但是發現這一切不管用之後,他換了第二種方式。

第二種:摔東西,摔完之後,一切又被復原了,改變不了他要繼續坐在淘氣椅上的規則,於是他換了第三種方式。

第三種:自殘、威脅,他拽頭髮、涼自己的腳,企圖讓大人來擔心他,好讓他能夠離開這個淘氣椅,但是還是沒有得逞,最後他妥協了。

他宣洩的方式層層遞進,很有計劃,恰恰反映了他內心是非常清楚爸爸媽媽到底在意什麼。你還能說他什麼都不懂嗎?

孩子做出一些行為後,會觀察大人的舉動。

像是那個6歲的暴躁小朋友,他用的那三種方式,在蘭海老師觀察的那段時間裡,已經注意到了,他奪門而出企圖用離家出走威脅大人的時候,奶奶把他拽回來,撓他痒痒逗他笑,沒說這樣做不對。他生氣拿紙塞進嘴裡的時候,奶奶想到的方法是給他錢,以此來交換嘴裡的紙。

先不說他的暴力行為家裡大人沒有制止過他,重點是他用這樣的方式竟然還換取了一些東西,所以他變得變本加厲,一不順心就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威脅大人,讓大人妥協。而且我還觀察到這位孩子的媽媽,很軟弱,在老師教她如何糾正孩子問題的時候,都是老師說一句,讓她重複一句。

這個感覺就是,老師走了,這個家庭可能還會恢復原樣,媽媽的規則沒有建立起來,態度也沒有表現出來。

這個孩子是個特例,但跟很多任性孩子的養成方式是一樣的。

任性的孩子是怎麼一步步成長的?

答案很簡單,可能你會說是慣的。其實就是孩子抓住了大人的軟肋,這些孩子大部分通過哭鬧來讓大人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我們看來就是無理取鬧,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爹媽心太軟。

這樣的孩子任由其發展,哭鬧滿足不了他的時候,他就會尋求別的方式

他公共場合哭鬧,因為抓住了大人的羞恥心,大人覺得丟人,就會滿足他的要求;

他開始自殘,他知道大人最心疼的就是他,太心疼了所以可能就會對於錯誤既往不咎;

……

所以,任性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父母沒有拿出強硬的態度來。

如何表達自己的強硬態度?

從孩子第一次任性哭鬧的時候,家長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沒有用,適當跟孩子剛一下,這樣子拿出堅定的態度,多數能換來以後的平靜,更能教孩子是非對錯。

可以學學蘭海老師的「淘氣椅」規則,一把小椅子,一個計時器,制止任性幫孩子冷靜。

第一步:把孩子抱去椅子那裡,家長蹲下來嘗試第一次溝通

不管孩子用什麼樣的方式任性,公共場合哭鬧還是摔東西或者打人,先把孩子抱到椅子上,然後告訴他:「因為你做的XX事不對,現在先冷靜5分鐘。」

你的態度要堅決,如果孩子繼續哭,那就看著他哭。折騰,那你要按住了。過會兒不管用,他就會安靜。

第二步:如果他離開,時間復位,重新計算5分鐘

這是規則,離開一次加5分鐘,離開一次加5分鐘,他會發現這也不管用,這時候比的誰更有耐心。心裡只要一個念頭:今天就是要磨磨你的脾氣。

第三步:孩子冷靜後再說問題

孩子不冷靜的時候,你說他這不對那不對,多半聽不進去,所以,等他冷靜的時候再告訴他。

也許你會質疑這樣的方法,這個真的會管用嗎?我不敢打包票,因為任何事情不能一刀切,但是你讓孩子看到的是你不妥協的態度,他剛,你比他更剛。在是非對錯之前,錯了就是錯了,你需要的是態度。任性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事。

除此以外,淘氣椅的制定也是教孩子情緒管控的一種方式。

可能還有家長會說,這樣的孩子,一巴掌扇他臉上保準服服帖帖,哪用這麼費勁巴拉的浪費時間。

但我想說的是,孩子的情緒是流動的他任性發脾氣,是他有暴躁的情緒在,他偏偏選擇一種錯誤的情緒表達方式,而你打孩子,是不是因為你為他生氣,所以你才動手打人?

這不是在教孩子用暴力讓別人屈服嗎?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安靜下來,他並沒有真正的安靜,只是被嚇住了,他的情緒還在,而且他還不敢釋放,這樣的情緒處理是會出問題的。

所以,你需要給孩子自己冷靜的時間,而這個時間,就是你用計時器,每次5分鐘給定下來的。

孩子哭鬧任性,通常是在自己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才開始,第一是不知道是非對錯,第二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第三是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才需要藉助一種方式來幫孩子控制情緒,然後告訴他是非對錯,之後可以再教他怎麼表達情緒。

是的,孩子還小,他很多事情不懂,但是他有很懂如何用父母的軟肋去控制父母,所以,如果你妥協一次,那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後愈演愈烈,在家作威作福,在外無法無天。

所以,爸爸媽媽在他第一次任性哭鬧的時候就不應該妥協,因為這是原則性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致TikTok:妥協退讓不會放緩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步步緊逼!
    妥協退讓不會放緩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步步緊逼!資本的世界是血腥的,往往充斥著各種爭鬥。然而,資本的世界也是講究規則的,必須把所有的商業行為放在一定的框架之內,這樣才能保證資本運行環境的穩定。然而,美國不跟你講這一套。
  • 爸媽心聲:溫和堅定的教養,為什麼這麼難?3步驟與孩子共處!
    在生活中,你與孩子是否常出現這些情形?看電視、玩玩具、吃飯,這些要怎麼進行、多久內要完成,爸媽會定出一套自認合理的規範。大一點的孩子會希望照自己的意願走、出現親子抗爭;小一點的孩子就用哭鬧來表達不滿。 另一種情況是,爸媽設定了規範,卻因耐不住孩子哭鬧而妥協。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正在步步緊逼自己的孩子
    的確,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發展迅速是強國理念,但是這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有利也有弊。社會發展迅速意味著新興產業對舊產業的衝擊,意味著人們的貧富差距會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這個階段拉大。因此,中國式父母的焦慮應運而生,而他們的孩子成了這些父母的「希望」。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和自己的孩子鬥智鬥勇,恐怕不少家長都會感到奇怪,畢竟孩子還那麼小,怎麼會和他們鬥智鬥勇,就算真的鬥,還怕鬥不過年紀差這麼多的小孩子?其實,孩子有時候會用哭鬧的形式"情感勒索"家長,然後家長在這樣的哭聲陣仗下不得不妥協,只不過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和孩子"較勁"的過程中輸了。
  • 「情緒勒索」是孩子的慣用手段,為避免掉坑,父母要學會適時冷落
    這種結果的產生是必然的,孩子的行為方式往往來源於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比如第1次哭鬧發現父母妥協了,往後孩子就會更上一層樓,將討價還價、情感勒索發揮到極致。01一哭二鬧三摔東西,6歲孩子的縝密心機《超級育兒師》這檔節目裡就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這名6歲孩子「情感勒索」的手段就堪稱爐火純青。
  • 孩子哭鬧的時候,你會選擇威脅還是妥協呢?
    其實,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也是在一步一步的成長。面對孩子哭鬧,家長大概都會這樣做:1:威脅孩子。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尤其是家有二寶的家庭,更不能對大寶說這種話。曾經,我在新聞上看到一個女孩12歲了,家裡的爸爸媽媽生了一個弟弟,由於爸爸媽媽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小寶身上,女孩倍感孤單,一天出門玩的時候,對面的鄰居一位老奶奶和她開玩笑,你看,你爸爸媽媽有了弟弟以後,就不要你了!她跑開了,後來把恨意撒在弟弟身上。
  • 孩子到商店不買東西哭鬧,怎麼辦?
    一、不買東西就哭鬧的原因其實今天我們還會延伸,不僅僅是在商店不買東西,在3~6歲的年齡段,孩子也會出現遇到事情不順心,馬上就會發脾氣這樣的狀況。所以,通過以上情況的分析,我們來看一下,在帶孩子去商店之前,如果他是在3~6歲,那麼,我們就要在去之前跟他做好心理建設。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所以,用哭鬧「要挾」父母,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勝「法寶」,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就可以了。 可是,這樣的方式雖然贏了孩子,卻也輸了孩子。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所以,用哭鬧「要挾」父母,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勝「法寶」,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就可以了。「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妥協」,這是很多父母的常態。心理學上有一種遞增效應,如果最初我們對孩子妥協,那麼孩子會越發得有恃無恐。
  • 1歲女兒哭鬧媽媽將其捂死,新手爸媽如何應對寶寶哭鬧?
    近日,一則「女兒哭鬧媽媽將其捂死偽造溺水假象」的新聞登上了熱搜榜,消息一出讓許多人都大吃一驚。孩子哭鬧本是很正常的現象,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廣東一位90後年輕媽媽面對1歲多女兒的哭鬧,不但沒有安撫寶寶,而是殘忍得將其捂死還製造孩子溺亡的假象。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不會拒絕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養「壞」
    文/小熊育兒日記對於有些父母來說,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孩子哭鬧,孩子的哭鬧會讓他們失去了原則,也會讓他們大腦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要孩子一哭鬧,父母就算平時再有原則,也會馬上妥協,不懂得去拒絕孩子無理的要求,這樣的父母最終只會把孩子養「壞」。
  • 3歲孩子不買東西直接摔地上,媽媽的處理方法,值得父母學習
    案例麗麗帶著3歲的孩子去逛商場,兩人本很開心的在逛,孩子拉著麗麗的手要去玩具店。一進門孩子便拿起一個玩具飛機要媽媽給他買。麗麗很溫柔的告訴孩子家裡有同樣的玩具飛機了,這個就不買了。誰知孩子一聽媽媽說不給買了就把手裡的東西直接摔地上。
  • 孩子利用「哭鬧」要挾時,父母妥協孩子變本加厲,要堅持4個原則
    ,孩子就知道對付父母的最好方法,那就是哭鬧。一、為什麼孩子喜歡用「哭鬧」達到目的1、恃寵而驕嬰幼兒時期,孩子還不會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都會儘量滿足其生理或心理需求,孩子心裡非常清楚,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爸媽會對自己言聽計從,因為在此之前,父母都是這樣做的,在父母猶豫、沒有滿足自己的時候
  • 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都源自於父母的一再妥協
    這位寶媽也頓時委屈的哭了起來,生氣的說到:「孩子平時一直這樣,要什麼東西都得給他買,不給他買就大哭大鬧,孩子一哭,爺爺奶奶就心疼,恨不得天上的月亮都摘給他。今天逛商場他看上了一個兒童汽車,非讓給他買,那個汽車家裡已經有了,只是比這個小一點,我不給他買,他就哭,哭了一會看我還是沒給他買,就直接躺地上打滾哭。
  • 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父母這樣做比妥協、發脾氣更有效
    ;而父母會認為這樣的東西是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用處的,便會拒絕孩子的要求,有些孩子在父母的的勸說後可以理解父母,便不會再要求要了;但是大多數孩子面對父母的拒絕就會選擇大哭大鬧,更嚴重的是躺在地板上打滾。父母在面臨這種情況一般會有兩個選擇:向孩子妥協,買給孩子;而另一種則是打罵孩子。這兩種選擇可能都會使孩子息事寧人,但是妥協與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 孩子用哭鬧的手段要買玩具,家長如果妥協了,反而會害了孩子
    對此,父母面對這樣無理取鬧的孩子,應該選擇妥協嗎?我侄兒今年5歲,頭腦非常地靈活,很聰明。父母刷某音說的網絡用語,他也能深深記錄在他的腦袋上。在我看來,相對於同齡孩子,他的思維已經很超前了。,我們堅持「不妥協」的立場孩子在成長期間,雖說對一些事物的了解甚淺,還存在於一種認知狀態。
  • 2歲寶寶愛哭鬧脾氣躁,家長們試試這6個方法去應對!
    寶寶2歲了,突然變得異常暴躁,一點不如他的意就摔東西,哭鬧,搞得公公婆婆覺得家裡突然出現了個「混世大魔王」,以前那個聽話懂事的小傢伙不見了,為此很是苦惱。2歲的寶寶真的如此可怕嗎?新手爸媽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夠正確引導寶寶的性格成長?
  • 孩子哭鬧,爸媽頭疼,到底該怎麼做呢?
    小編在工作的時候有遇到各種小朋友和家長,遇見比較多見的情況就是2歲-5歲學前小朋友的哭鬧,有因為分離焦焦慮的,有不願意上課而哭鬧的,有因為想要玩具哭鬧得,也有因為情緒不好而哭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平復心情和小朋友好好溝通的,有非常生氣的對著小朋友吼叫的,也有妥協的。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遇到孩子哭鬧要怎麼應對呢?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關於分離焦慮的哭鬧,分離焦慮的產生是指嬰幼兒由與親人分離而產生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產生傷心,痛苦,拒絕分離,一般會產生於學齡前期。
  • 不給孩子買玩具就打滾哭鬧?比起吼罵妥協,家長這樣做效果更好
    彤彤(化名)已經三歲多了,自從懂得玩具的樂趣後,每次媽媽帶她去商場看中的玩具非得買回去不可。無論價格高低,媽媽要是不買,彤彤立刻就開啟打滾哭鬧模式。雖說彤彤家境尚可,但是這樣縱容下去也不利於培養彤彤的金錢觀。於是媽媽想盡了各種辦法:威脅、吼罵、冷處理等,最狠的一次彤彤為了一個500塊的玩具硬生生躺在地上哭鬧了2小時,最後還是以媽媽的妥協收場。
  • 搞不懂孩子為什麼哭鬧?那是你不懂孩子的信號,ABC觀察法學起來
    讀懂孩子信號的法寶:ABC觀察法孩子有哭鬧、發脾氣多半就是因為自己的某種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伴隨著過激的情緒發洩,比如上躥下跳、摔東西、吐口水等等。如果,在孩子哭鬧的過程中,家長沒有好好引導,就會養成孩子不良的行為習慣,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