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兼具中國文士安貧樂道、誨人不倦、與人為善等傳統品格

2020-12-16 刁蠻的大逄

徐悲鴻身上兼具中國文士諸如安貧樂道、誨人不倦、直道而行、與人為善等傳統品格和具有豐富想像力、富於批判精神的使命意識和直面現實的情懷等藝術品格。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的精神品格密切相關,「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町;「筆墨雖處於手,實根於心」。徐悲鴻的人生和他的畫作都凸顯了他對「古雅」、對崇高感的尊崇以及他身系社會的責任感。(一)徐悲鴻之於「古雅」宋鄧椿在《畫繼》中有云:「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

凹明李日華《墨君題語》中說:「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Jll靈奇,透人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清王概《芥子園畫傳》中說:「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俗之氣下降矣。」上述論述從不同層面強調了中國書畫與「文」關係之獨特性。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中云:「苟其人格誠高,學問誠博,則雖無藝術上之天才者,其製作亦不失為古雅。」四雲王國維此語乃千百年後與鄧椿語之呼應,實是不為過也。事實上,在王國維看來,「優美」和「壯美」必須與古雅相合,然後才顯其固有之價值。

這一點事是頗耐人尋味的。鉚《悲鴻自述》中一段記述頗引筆者關注:七歲執筆學書,便思學畫,請諸先君。不可。及讀卞莊子之勇,問卞莊子何勇?先君日:「卞莊子刺虎,夫子以是稱之。」欲窮虎狀,不得,乃潛以紙求蔡先生作一虎,歸而描之。久。為先君搜得吾所描虎。問日:「是何物?」吾日:「虎也。」先君日:「狗耳,焉雲虎者。」卒日:「汝宜勤讀,俟讀完《左傳》,乃學畫矣。」餘默然。管因而,悲鴻九歲既畢四子書及《詩》、《書》,《易》、《禮》乃及《左氏傳》。悲鴻後來書畫之成就與品格與之關聯不需筆者贅述,然著實令今日之畫者沉思!

(二)徐悲鴻藝術與「崇高感」看過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泰戈爾像》、《田橫五百士》的人不難感覺到悲鴻先生在其作品中所欲表現的崇高感。一方面,畫家竭力想表達出畫中人物及其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崇高感。另一方面,畫家同時也在試圖將自己胸中積聚起來的崇高感釋放出來,而這種感覺是畫家時時追求的。事實上,一幅優秀的作品只有在與觀者的互動過程中才能體現其全部的價值,徐悲鴻藝術中所追求的崇高感其最終目標也正是希望將這種崇高感傳遞給更多的觀者。「崇高感」這一概念可以追溯至晚期羅馬,由郎傑努斯(Lonimus)提出,後經17世紀法國文藝批評家布瓦羅(Boileau)的倡導而得以流行。

18世紀,優美與崇高成為當時較為流行的論題,並成為美學上的一個重要範疇和標準。康德在他的兩部美學著作中論及崇高的問題。將崇高感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他稱之為令人畏懼的崇高;第二種他稱之為高貴的崇高;第三種他稱之為華麗的崇高,此種崇高「伴有瀰漫著一種崇高計劃的優美性」。康德特別強調崇高感的道德性質和理性基礎。誠然,康德對崇高的論述也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但他卻為我們探索崇高感開闢了道路。在徐悲鴻的作品中,康德所述三種崇高皆而有之。

不難看出,徐悲鴻在《愚公移山》中,正是想通過這一主題以及繪畫中的獨特表現方式來再現他理想中的崇高感,而這種崇高感與原文的主旨形成了暗合。悲鴻先生對花木等自然之物的崇高氣魄也感知頗深。他在《述學之一》中寫道:「吾所法者,造物而己。碧雲之松吾師也,棲霞之巖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亦皆吾所習師也。竊願依附之,而謀自立焉。」他曾在所作的一幅古柏上題詩云:「天地何時毀,滄然歷古今,平生飛動意,對此一沉吟」,悲鴻通過古柏滄然歷古今的形象,巧妙地將時間與生命力進行了互置。

田誠如康德所言:「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於原則之上。這些原則不是思辨的規律而是一種感覺的意識,它就活在每個人的心中。它就是對人性之美和價值的感覺,這樣說就概括了它的全部。惟有當一個人使自己的品性服從於如此之博大的品性的時候,我們善良的動機才能成比例地加以運用,並且會完成成其為德行美的那種高貴的形態。」鼬(三)直面現實的情懷在徐悲鴻的作品中,我們常能感受到他對人類苦難的深深同情而始終勇敢地直面現實。

在特定時期。美術作品有「改造社會」的功能,而美術作品欲「改造社會」需依賴公眾輿論這一媒介;與此同時,創作者就必須試圖在保留作品「形式美」的同時,設法讓更多的公眾理解他的作品,因而,創作意圖一公眾一公眾輿論一「改造社會」形成了一條有機的鎖鏈。徐悲鴻的藝術恰好為這樣的理論做了有力的注釋,悲鴻先生大力倡導寫實主義,是以主張科學研究精神為基礎的,他的創作意圖更多的是想把美術作為改造當時社會的一種工具。在某些情形下,藝術家希望通過他們的作品傳達出一些意識。表達他們的內在感受,使作品成為導向公眾輿論的工具,這正是藝術品的社會意圖之一,也就是說,部分藝術品的誕生是因為藝術家想向公眾傳達某種理念。

的藝術家需要公眾理解他們的藝術,公眾的理解是他們藝術的價值所在。在徐悲鴻的藝術中,公眾輿論是其藝術的意圖之一,而這種公眾輿論是與社會責任相關聯的,換句話說,讓公眾理解畫面,是他的出發點,因而,他並非要創造一種「詩性美術」,而是要更多地創造出「作為改造社會」的藝術來。在徐悲鴻看來,藝術應該面對大多數的公眾;公眾來自各個領域,藝術形式是多元的。然而,在當時的藝術環境中,就中國畫而言,「四王」樣式的文人畫仍佔主流,這從本質上使得多元化的藝術狀態無法實現,無法平衡。

因此,在當時的情境下,徐悲鴻提倡寫實主義繪畫以救其弊,是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也正因為這樣的潮流符合藝術發展規律,才能得到很多藝術家的認可。同時,徐悲鴻因其藝術的內容和形式,甚至隱喻意義都有較為明確的指向性,這種指向性促進了徐悲鴻寫實主義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如果徐悲鴻先生處於當今畫壇,或許他將倡導更加多元化的藝術發展態勢。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理解一些他的觀念,「研究科學,以數學為基礎;研究藝術,以素描為基礎;科學無國界,而藝術尤為天下之公共語言。」固徐悲鴻在1950年4月1日《中央美術學院成立獻辭》中寫道:「現在人民做了主人,一切為人民服務,因為世界是他們創造的,我們又有共同的綱領『啟發人民的政治覺悟,鼓勵人民的勞動熱情』方向明確。

我們再來整理批判承繼我國祖先遺產,以及吸取世界遺產以創造出大眾的、科學的、民族的新中國美術。這是我們必須肩負的責任。」固無疑,寫實主義成為創造出「大眾的、科學的、民族的新中國美術」的重要途徑之一。由此,「寫實主義」風格則成為悲鴻「改造社會」的風格選擇。徐悲鴻藝術的風格是他的一種選擇,而這種風格的選擇是由背景促成的。他選擇了寫實風格,為了使美術作品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面對更多的觀眾,他有時選擇放棄對純形式要素過多的追求。

梁劉勰已提出,「丈夫學文」的同時,也需「達於政事」,「擒文必在緯軍國」。曰事實上,徐悲鴻的藝術主張正是與當時的社會語境與文化語境有密切關係。1935年,徐悲鴻在與王少陵談藝術時說:「藝術家即是革命家,救國不論用什麼樣的方式,苟能提高文化,改造社會,就是充實國力了。」民族處於危難關頭,藝術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藝術是獻給社會的,是給多數人欣賞的,不是少數人玩味的;是為永久時代而存在。

……藝術家應以真誠的態度來對待藝術。真正的藝術來不得半點虛假和粉飾。」四從中不難看出,徐悲鴻藝術面對的是公眾,其創作的意圖是「提高文化」、「改造社會」、「充實國力」。徐悲鴻堅信,「繪畫必須為人生、為社會服務?。這是徐悲鴻藝術觀的落腳點之一。因此,創作的意圖決定了作品風格的選擇。藝術要「提高文化」、「改造社會」,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要改造藝術,拯救當時的美術;徐悲鴻想通過藝術來造社會,同時也要提高中國藝術在亞洲、在世界的地位。

藝術能擔當這樣的重任嗎?他試圖變革中國畫,「若此時再不振奮,起而師法造化,尋求真理,則中國雖不亡,而藝術必亡;藝術若亡,則文化頓暗元光彩。」徐悲鴻《西洋美術對中國美術之影響》說:「吾國因抗戰而使寫實主義抬頭……是誠數千萬為正義替犧牲之血所灌溉而來。」田事實上,不止是徐悲鴻一人,包括蔡元培、胡適和魯迅等人都認為拯救國家命運必須開啟民族心智,科學和理性成為唯一路徑。

鉚藝術品的設計意圖是直接指向觀眾的,對政治狀況的理解是研究藝術與公眾關係的基石,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品就成了輿論宣傳的工具。在這時,畫作的題材變得重要了,所以,悲鴻先生糾正了之前國畫家偏重山水題材的現象,提出:「中國造型藝術家,無論雕塑繪畫,皆忽略人物或動物,而只注意山水,因此發生藝術與生活脫節現象。蓋藝術所貴,在滿足社會的需要,人物活動則最能滿足此一需要,而山水則否。因人物活動,其範圍可以擴大到英雄、豪傑、民眾,乃至敵人等。從社會價值上說,對於人物之欣賞較對山水為容易。」

相關焦點

  • 在孩子的品格中注入「中國基因」
    梁啓超先生說:「品格者,人之所以為人,藉以自立於一群之內者也。」中國品格,即中國人獨有的人格追求與道德修養。今天,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和價值觀,形成獨一無二的中國學派正在成為時代的必然。
  • 徐悲鴻為泰戈爾畫像
    1901年,泰戈爾在印度「和平村」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的實驗學校,經過十多年篳路藍縷的艱辛打造,該校在1912年改建為致力於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1937年4月14日,泰戈爾在國際大學主持中國學院的揭牌典禮,發表了《中國和印度》的演講:「兩個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相逢之時,不是戰場上的死敵,而是文雅的朋友……對我來說,今天是一個期待已久的偉大日子。
  • 徐悲鴻美術教育:堅持以科學主義思想為美術教育基本原則
    徐悲鴻早在法國留學期間就已經認識到素描在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一再強調素描在美術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認為美術初學者必須重視素描,先學習素描才可以為學術美術奠定良好的基礎。徐悲鴻強調素描是美術工作者必須學習的「第一步功夫」,也是美術專業學生的「基本之學問」,亦為繪畫表現的重要形式。
  • 張家界畫家張伯遠作品入選第四屆「徐悲鴻獎」中國畫提名展
    (新館)舉辦,本次提名展共有15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作者參展,每人參展作品8幅,張家界畫家張伯遠從全國中國畫展參展的畫家中遴選而出,成為其中之一。   「徐悲鴻獎」已成為頗具影響力並獲得廣泛讚譽的文化品牌。現在該品牌已拓展為五個全國範圍內的活動,即「徐悲鴻獎」中國畫展、「徐悲鴻獎」中國畫提名展、「徐悲鴻獎」中國畫獲獎作者精品展、徐悲鴻學術研討會、「徐悲鴻獎」助學金。
  • 芝麻街英語品格教育公益行啟動,為品格教育之路點亮明燈
    在這所學校中,最重要的課程不是智力的開發,而是培養孩子的品格和習慣。良好的品格教育將有助於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也有更大的機會成為一個智商、情商兼具的複合型人才。作為注重兒童全面發展、緊跟國際先進教育理念的高端少兒英語教育品牌,芝麻街英語率先洞察到品格教育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推出了深受學員與家長們歡迎的「美好品格課程」。
  • 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國畫大師120幅精品等你來相見
    此次畫展展出了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潘天壽、李可染等28位中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大師的真跡佳作共120幅。120幅各時期的畫作,共同勾勒出了近現代以來中國一派書香墨韻、文人風雅的景象,鮮活地呈現了這一百餘年以來,中國傳統書畫演進和革新的歷史過程。
  • 徐悲鴻的伯樂
    所謂特別,就是說在「商務」中,(以下文中的「商務」即為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英文名稱:The Commercial Press,簡稱CP)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1897年創辦於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
  • 「大奇至美:徐悲鴻版畫展」在中共中央黨校美育館開幕
    該展共分為「中國精神」「哲學典故」「田園牧歌」與「南洋得意」4個單元,展出精心挑選、由時代悲鴻(北京)藝術中心提供版權的徐悲鴻名作絲網版畫與原作共50件(套)。展覽開放時間為每日9:00—21:00,將持續至2020年12月21日。
  • 《徐悲鴻》⑥ | 真朋友的樣子,就是徐悲鴻和齊白石的樣子
    他甚至根據任氏後人提供的照片,畫了一張任伯年的油畫肖像,尊稱任伯年為「畫聖」。 徐悲鴻之所以如此推崇任伯年,不只是因為他出身貧寒、求知刻苦,更重要的是,徐悲鴻認為任伯年實屬難能可貴的全才,山水花鳥、邢臺樓閣、人物肖像,都在工筆和寫意上具有十足天賦。
  • 王旭:徐悲鴻先生通畫史欠理論 譽人過甚
    王旭:子昂不但善書,而且還善畫,與花鳥畫家錢選等並稱「吳興八俊」,是「八俊」之首的大才子。水墨、青綠、鞍馬、人物、道釋、仕女、花鳥草蟲、宮廷樓閣、墨戲無所不能,取法北宋荊浩、關仝,董源、居然、李公麟、晉唐大小李將軍,王維等法。其妻管道昇善畫竹,子趙雍尤善界畫,外甥王蒙是元代畫壇「四家」之一,與黃公望、倪瓚、吳鎮並稱為元代四大家,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重要的標誌性畫家。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下)
    乞食完畢了,回到本處,結果他坐下,須菩提尊者看明白了,他豁然大悟,感動得不得了,讚嘆世尊,真正是「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菩薩」,這個善護念、善付囑就是什麼?教學。佛,你看這麼平淡的生活當中,體現了大智慧。  你能夠入境界,你就看出來了,須菩提這時候看出來了,他就悟了,悟了就入境界了。然後他也慈悲,向世尊請教兩個問題,請教第一個,「云何應住?」就是你的心應住在哪裡?
  • 平天下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也多術,就是要求老師具有尊重、理解、寬容的品質。這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寬容,是每一個人在人生各階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兒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
  • 往來千載間,藝高高到重慶,探展徐悲鴻美術館
    他只是一個畫家,不關心時事,只是覺得國畫應該求新求變,和傳統的文人畫拉開距離。他的這種勇於變革的性情確實與那個時代的精神暗合,但對他而言這不過是湖南人天生的「霸蠻」不服輸而已,既無關新思想,也無關舊思想,他既不怎麼看古畫,也不怎麼看別人的畫,除了在老家與湖南的幾位業師學書畫外,近人他大概只學過吳昌碩,並且憑這股霸蠻之氣自成一家,後期與吳昌碩雙峰並立。
  • 山東省曲阜市實驗小學: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仰聖「,表達了後人對孔子以及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仰之彌高」的崇敬心情。因為山東省曲阜城的正南門即為仰聖門,是出入孔廟瞻仰聖人的必經之路。「求實」,是守信用、誠實、真實可靠的意思。《論語·為政》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是一個人必備的良好品質。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堅定了學校弘揚國學的信念,促使誠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過程,讓誠信的種子紮根於學生幼小的心靈,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鋪就基石。
  • 藝術欣賞:對徐悲鴻教育理念的研究,繪畫理念與教育思想研究
    (一)對徐悲鴻教育理念的研究成果徐悲鴻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新美術運動的一位先驅者,現代名畫家,更是中國美術教育之父。其夫人廖靜文著的《我的回憶:徐悲鴻一生》對徐悲鴻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歷史線索和活動蹤跡。
  • 遺孀廖靜文:徐悲鴻筆下的馬可謂"一洗萬古凡馬空"
    成都商報:徐悲鴻先生有沒有給您畫過一些特別的畫?  廖靜文:悲鴻為我畫過許多畫。這次在成都展出的油畫《讀》,還有一幅素描頭像,都是他以我為模特畫的。也是我們在四川生活時,他精心創作的。只要是我喜歡的,悲鴻就會立刻在畫上題字,送給我。  成都商報:悲鴻先生比較欣賞和推崇的古代書畫家有哪些?  廖靜文:悲鴻在藝術上的胸襟很開闊,門戶之見很少。
  • 徐悲鴻:以素描為基礎的教學體系,仍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部分
    至今,徐悲鴻教學體系中一整套的以素描為造型藝術基礎的教學體系仍然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所提出的「新七法」,以及關於素描的教學方法在現代美術教育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力主用寫實主義改革中國傳統繪畫的方法及理論在今天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中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肯定和學習的。在徐悲鴻的指引下,吳作人、李苦禪、蔣兆和、尹瘦石、黃胄、劉勃舒、艾中信都創作出了一批至今令人讚嘆的藝術作品,並且他們都成為現代著名的畫家及美術教育家。可以說,當今不少美術院校的美術系科奉行的基本上是徐悲鴻美術教育體系。
  • 「徐悲鴻主題創作大展」領銜中國美術館新年展
    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巨幅中國畫《愚公移山》,承載中華民族世代吃苦耐勞精神的《巴人汲水圖》,以及借雄獅、奔馬、雄雞、雄鷹等形象鼓舞抗戰鬥志的《會師東京》《負傷之獅》《風雨雞鳴》《哀鳴思戰鬥》……匯集一代宗師徐悲鴻上述美術精品的
  • 徐悲鴻與蔣碧薇:很抱歉,我沒辦法對你的出軌「大慈大悲」
    徐老師將其一生貢獻給中國藝術教育以及為「傳統中國畫」的改良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曾發表《中國畫改良論》,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奠下基礎。說起徐悲鴻大師,熟為人知的除了他最引以為傲的《奔馬圖》之外,人們都會想起一位曾被稱為「小三」的女子,她便是孫韻君。
  • 徐悲鴻:誰才是他最愛的人
    徐悲鴻本來不叫徐悲鴻,他的父親是一個私塾先生,雖然家境貧寒,但他的畫畫一直都沒有拉下。只是還沒有施展才華的他在十七歲,就被父親做主和一個農家女子結婚了。徐悲鴻厭惡這段婚姻,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劫生」。不知道誰是誰的劫,徐悲鴻的父親、妻子、兒子陸續都去世了,只留下徐悲鴻一個人,這時,他改名為徐悲鴻。徐悲鴻離開了家鄉,來到上海,開始了不一樣的人生。在這裡,他遇到了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子——蔣棠珍。出生名門的蔣棠珍對他也是一見鍾情,兩個人便私奔去了日本,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