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一個孩子能走多遠,能飛多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內在的動力,也就是生命的活力。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的人生就不會差!但保持生命的活力對於當今的孩子來說,似乎越來越奢侈!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整天把「鬱悶、無聊、煩著呢」之類的話掛在嘴上,像個小老頭和小老太太。
在家就憋在房間裡,也不交流,也不出門,整天和手機、遊戲作伴。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些現象逐漸成為家裡的常態,父母希望多學習,多看書,但很多孩子已經把學習這件事看成是痛苦的來源,學習不再是責任、或是充實自己的途徑,而是變成了父母交代的任務。「聽話」的孩子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不聽話」的孩子就開始磨洋工,消磨的不僅是學習成績,還有孩子的意志、潛能和創造力。
孩子天生便生命力旺盛,喜歡學習探索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孩子就開始探索外面的世界,模仿父母的言行,用父母似懂非懂的方式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
「孩子的生命活力極其旺盛,正在向外擴張,可以說,孩子感覺他自己的生命足以使他周圍的一切都活躍起來,至於他做什麼不做什麼都無關緊要,只要他能改變事物的現狀就夠了。如果說他破壞傾向較多,其原因也不在於他本質邪惡,而是因為建設性活動總是遲緩,而破壞活動則比較迅速。」 ——讓-雅克·盧梭
有很多父母都很煩惱,三十年前父輩們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沒有機會也沒有條件讀書,而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為什麼孩子越不喜歡讀書?孩子的活力卻越來越差?就像是小苗失去水分,葉子開始蔫吧,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對生命感到無聊?父母的說教又蒼白無力,孩子的世界只有學習,這樣的孩子,講什麼理想、抱負都是枉然。
孩子正在變得越來越沒活力
很多家長都說過類似的話:「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麼都不用你管!」這句話道出了中國父母的焦慮,強大的功利心驅使下,盯著孩子學習,報各種補習班,用盡各種招數,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恰恰相反,很多父母在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家的孩子,而自己家的孩子永遠也無法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生命活力被消磨殆盡,親子矛盾、厭學、網癮、叛逆等問題接踵而至,整個家庭陷入了教育的旋渦中。
和孩子劃清界限,激活他的內在動力
提到和孩子「劃界限」,很多父母不解,孩子是我自己的,為什麼要和他劃清界限呢?
著名的政治家和哲學家西塞羅:「我們是法律的僕人,以便我們可以獲得自由。」社會需要法律,家庭也需要規則,否則父母和孩子都在看似自由的環境中,但卻彼此侵犯,彼此制約,就像是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汽車,對於整個交通系統,就是個災難。
來和我諮詢的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的生活習慣越管越差;學習上,從開始盯著寫作業可以完成,到最後乾脆不去上學;從初中就是約束手機遊戲,結果到最後黑白顛倒的打遊戲,等等類似的問題,孩子越管越廢,關係越管越糟。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孩子自己不能形成這樣的動力呢?答案就是:界限!
1、界限產生自由
孩子需要自由,但絕對不是無限的自由,而是在自己的活動空間內享受自由。「大多數人並不真的想要自由,因為自由包含責任,而大多數人害怕責任。」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就像是草原上的羊群,在柵欄內羊可以很安全的吃草,外面的草原雖大,但並不是真正的自由,隨時會面臨被狼吃掉的風險。
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也是如此,需要一個柵欄——界限,給彼此自由的空間,可以自由支配。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定規則的時候,比如玩遊戲兩個小時,那麼在此期間,孩子完全可以自由安排,不去打擾孩子,但更多的父母是怕孩子不遵守規則,一遍一遍的提醒孩子快到時間了,結果兩個小時還沒到,兩個人已經吵得面紅耳赤了。
2、界限產生尊重
許多父母在沒有被允許的情況下進入孩子的房間,甚至沒有敲門,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如果父母有敲門的習慣,則是告訴孩子:要進入另一個人的房間需要先敲門,這會產生雙向尊重。很多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好多,孩子卻越來越不尊重自己,比如做好飯要一遍一遍的催孩子,借著送水的機會看看孩子是否在學習等等問題。
之前有一個來學習的家長,她是高三陪讀的家長,特別焦慮,恨不得時時刻刻都盯著孩子,因為她自我覺醒意識很強,後她採納了我們給與的建議,給孩子的房間裝了一把幾塊錢的鎖,結果孩子聽了特別開心,這一小小的舉動拉近了母女之間的信任,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但其實孩子也很少鎖門。正如賈容韜老師經常說:「孩子是因為我們相信才會變得優秀,而不是因為優秀了我們才去相信!」
3、界限產生責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你管孩子哪裡,孩子哪裡的能力就不好?
父母盯著孩子每天整理書包,父母的本意是想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結果從小催到大,很少有孩子能獨立完成的,生活上如此,學習上也是這樣,父母已經分不清是孩子的事情還是自己的事情,孩子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父母和孩子約定,孩子自己的襪子自己洗,但倘若父母從心裡還是分不清這該是誰的事情,還包辦,那麼從本質上:責任並未從父母身上成功的移交到孩子那裡。因為孩子知道:「我不洗襪子,襪子遲早會被洗掉」,他便缺乏必須行動的力量。
很多事情,父母需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我的事情,我不做,沒有人幫我做!明確孩子的責任,讓孩子擁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他就會內在產生動力!
父母確保孩子在一定的界限內的自由,才能最大化保護、激發孩子的原動力,而不是自己充當孩子的發動機,孩子能力越來越差,自己越來越累。教育是人的解放,決不是人的枷鎖。父母和孩子分清你的我的,孩子就會感受到自由、尊重和責任,他才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徹底激發孩子的生命活力!
教育真的需要思考:
我們是否給了孩子自由?
我們給的自由,是否是孩子被祝福的自由?
我們給的自由,是否是承擔了責任的自由?
這關係到父母是否能做到有愛有威嚴的管教孩子。
做智慧父母,教子問題答疑解惑,立即點擊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