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利全
(內容提要)我國的傳統教育是「封閉式」的就如同動物的「圈養」 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很多共性,但缺少個性,容易扼殺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靈活性;工業社會的這種「圈養」式的教育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打破了「封閉」 ,我們的教育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對學生應該從「圈養」 轉變為「放養」。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圈養 放養
21世紀的人類正處在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即向信息化社會過渡的階段;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以想像不到的、驚人的速度在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們正面臨教育大變革的前夜,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未來的教育=人腦+電腦+網絡」。 21世紀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即教育信息化,當代教育如何適應這種變化?
工業社會教育的主要特徵如同動物的「圈養」,「圈養」就是將動物圈在一個比較狹小的空間內進行餵養,儘可能使圈養對象有良好的生存環境及免受可能遭遇外界的侵襲,使之在較短的時間裡快速成長、批量生產。
「圈養」有若干的好處:一是方便管理和餵養,可以大批量的生產,提高了養殖的勞動生產率,給投資者和從業人員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可以豐富市場供應。
可是,凡事也是利弊相間的。「圈養」也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把人工飼養日久的老虎放到野外,就出現了老虎怕野雞的「怪」事,體能了出現了問題,更遑論老虎野外捕食了。還有「圈養」的獅子在放歸大自然時,面對小豬無處下口的尷尬。
據報載,廣州曾有多隻「圈養」的孔雀在飛行表演中勞累致死。據飼養員介紹,若是野生狀態下的孔雀面對這樣的飛行強度,則是「小菜一碟」。然而「圈養」的這些孔雀儘管平時曾做過飛行訓練,但還是顯得力不從心,有的飛行幾次就出現了體力不支,且經常迷失方向。飼養員分析,這與人工飼養的孔雀平時圈養的棚子狹小,生活過分養尊處優導致野性退化關係緊密。
老虎、獅子也好,孔雀也罷,一個共同的特徵是:長時間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養環境導致野性喪失,生存能力退化。
聯想到今天的教育,這樣的「圈養」情況比比皆是,而且「圈養」的形式和範圍有擴大之勢。
在城市裡,每到上學、放學的時候,在校門口接送小孩的家長人頭攢動,蔚為壯觀。若是小學生怕出現交通事故,也就罷了,連初中生,甚至高中生也有這樣的情況。家長如此作為,應該算是人們在在高等動物上的一種「圈養」形式。
更為普遍的是不少家長只要孩子一心專讀教科書,孩子自己應該做以及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都被家長全包了,還美其名日:為孩子爭取更多的時間。這又是一種形式的「圈養」。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到題海中來,只做與考試有關的事,這是又一種形式的「圈養」。培養了若干的「考試機器」,而不是有良好生存能力和高素質的公民。
工業社會這種 「圈養」 式的教育,其特點是劃一性、效率性,培養出來的學生如同工廠裡用同一模具製造出來的產品,有很多共性,但缺少個性,知識面狹窄,依賴性強,離開老師便無法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容易扼殺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靈活性,束縛了學生們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力;缺少獨特的個性與自主、自立、自理能力。工業社會的這種「圈養」式的教育方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
信息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共享性、開放性,信息與物質、能源的最大區別是它可以被共同佔有,共同享用,如:我們可以將獲得的信息同時傳遞給多個人,讓多個人共同享用,原信息並不改變。信息是無形財富,是戰略資源。大量地、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實施、以現代信息技術建構的開放式遠程教育網絡的實現,使受教育者的學習不要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改變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保障了每位國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這種開放式的教育網絡也為人們實現終身學習提供了保障。信息社會的主要特點是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通信化、計算機化和自動控制化。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坐在家裡進行工作,可以與遠在萬裡之外的朋友討論問題,購買稱心如意的商品。我們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學習,傾聽名校名師的教學,查閱世界各大圖書館的圖書資料等。
信息的開放性特點決定了,在進入信息社會時代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方式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對學生應該從「圈養」 轉變為「放養」,即實行開放性的教學。
開放性的教育是以國家的教育政策為導向,以社會對未來人才素質要求為依據,通過教師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實行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過程的開放,教學手段的開放,教學結構的開放,教學評價形式的開放,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時空概念,拓寬各學科教學的領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從而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開放性教學,是相對於工業社會「圈養」式的教育而提出的,教師的教學觀念、行為角色將發生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外活動時間,教學不僅要體現在課堂45分鐘,還須延伸至課外,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自主選擇,自由發揮,培養學習的內驅力即對學科學習的興趣,主動探索了解社會中的學科知識,縮短與社會發展的距離,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陶冶情操和培養健康個性,鍛鍊能力,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思想和方法,發展他們的能力和個性特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造就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