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 美國父母的「自由放養」嘗試

2021-03-01 南方教育時報

提示:點擊標題下方 南方教育時報 一鍵關注

美國父母的「自由放養」嘗試:

給孩子翅膀,然後看他們扶搖直上

  在美國的「直升機父母」看來,他們的任務就是時刻盤旋在子女上空,不停地觀察、鼓勵、為孩子鋪平每一寸道路。美國《奧普拉》雜誌認為,這是最受歡迎的育兒方法,但不見得有效。近幾年,美國教育專家一直試圖告訴父母,他們需要對孩子實行「自由放養」,以提高其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不過,對安全問題憂心忡忡的家長,仍然很難徹底放手。

  

「放養」給孩子有限制的自由

  每隔幾周,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就會出現在芝加哥北部,他們在公園裡玩耍,從圖書館借書,或漫步到凍酸奶店對自己犒賞一番。

  這群沒有父母監督陪同的孩子自稱為「自由放養孩子俱樂部」成員,不過他們的自由並非毫無限制。他們不能離家超過6個街區,只能在固定的十字路口過馬路,而且必須在一個小時之內回家。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迫切需要某種程度的獨立性。」這一計劃的倡議者莫妮卡告訴美國《芝加哥論壇報》,鄰居家的孩子都是「放養」,只要9歲的女兒卡西迪能在天黑或晚飯前回家,她就不會擔心。兩年前,40歲出頭的莫妮卡第一次慎重思考孩子的教養問題。

  6年前,紐約作家勒諾·斯科納茲給9歲的兒子準備了地圖、20美元的鈔票和一堆用來打公用電話的硬幣,然後打發他獨自乘地鐵回家。大約45分鐘後,男孩安全到家,這次經歷讓他驕傲不已。斯科納茲將自己的經歷發表在《紐約太陽報》的專欄中,向所有家長推銷「給孩子自由」的經驗之談。很快,這篇文章被廣泛轉載。

  兒子6歲時,丹尼斯·迪亞茲開始允許他在附近的街區獨自玩耍。現在他9歲了,會過馬路,下一步就是自己去糖果店和騎車上學。

  「我們想培養一個有責任感、能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對我們非常重要。」她說。

  

好父母給孩子根基和翅膀

  大多數學校組織參觀活動的目的地,是學生自己可能永遠不會去的地方:博物館、演奏會或是自然保護區,這是為了讓孩子們以更開放的態度接觸廣闊的美好世界。

  但今天春天,矽谷一家初中開始向學生敞開另一扇大門:他們自己的社區,一個截然不同但同樣令人興奮的地方。當然,一切活動全靠孩子自己,沒有成人參與。

  一開始,學校向700個家長發送電子郵件,請他們允許孩子參與斯科納茲建立的「自由放養孩子」項目,放鬆韁繩,讓孩子「享受一切正常的童趣」。大約1/3的家長參與其中,在校長克裡斯汀·格雷西亞看來,這已是「巨大的成功」。

  幾周後,這個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區仿佛時光倒退回了1972年。孩子們嘗試著帶弟弟妹妹去踢足球、為全家人做晚飯、自己起床去公交車站,甚至製作木筏去池塘上漂流。

  「這切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五年級男孩的母親吉娜在給學校的信中寫道,兒子越來越負責任,「我們幾乎抓住所有機會自由放養。他獨自烘烤布朗尼蛋糕,放學後騎車回家,搞定自己冰冷潮溼的遊泳袋。」梅麗莎則驚喜地發現,三年級的女兒逐漸擺脫內向,自信起來。

  斯科納茲在美國《大西洋月刊》撰文稱,在成年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美國孩子的童年常常在室內和汽車裡度過,而「自由放養」堪稱一舉多得的解決方案。「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不是一天24小時地看著孩子,好的父母給孩子根基和翅膀,然後退開,看他們扶搖直上。」《奧普拉》雜誌寫道。

  

學會識別風險才有更多安全

  在荷蘭,4歲的幼兒在操場上玩耍,無人看管。在立陶宛,人們進商店買東西時將孩子丟在門外的嬰兒車上。在歐洲的很多地方,小孩子騎自行車去學校。

  美國《赫芬頓郵報》承認這一切都是真的,但「如果你在購物中心丟了孩子該怎麼辦?」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為,上世紀50年代世外桃源般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好鄰居」通常意味著犯罪的可能,年幼的孩子則是最容易得手的目標。然而,斯科納茲卻「固執地試圖向父母表明,這個世界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不安全」。

  「恐懼是一種病毒。大腦就像『谷歌』,只要想到孩子的安全就自動彈出最悲慘的畫面。我們生活在24小時的新聞轟炸中,似乎沒有什麼是安全的。」她說,「父母恐懼孩子會死或進不了哈佛大學,但現實世界是個培養孩子的好地方。」

  《大西洋月刊》稱,如今的犯罪率遠低於大多數父母成長的年代。新罕布夏大學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大衛·芬克霍則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針對兒童的犯罪行為下降了50%。

  美國國家失蹤及被剝削兒童中心主任南希·麥克布萊德告訴《奧普拉》雜誌:「從長遠來看,知道風險並懂得如何識別它們,才能讓孩子更安全。我們必須相信孩子。」她說。

  如今,莫妮卡的女兒已經學會了安全穿過繁忙的街道,在餐廳享用午餐,而且不會迷路。她知道如何應對成年人善意的詢問,以及拒絕讓她感覺不舒服的陌生人。不過她說,後者並沒有發生過。「我有種自由的感覺。」她說。

相關焦點

  • 家教最大的騙局:放養,釋放孩子的「天性」,快樂成長
    學校裡老師主要負責孩子文化課的學習,而孩子個性和人品上的教養,得靠家教了。甚至舉美國例子,父母違背未成年人的意願,強迫孩子,會被判坐牢或社區勞動等。一位北大老教授曾憤慨說: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論、學歷無用論以及釋放孩子天性論。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 牛津熱詞:自由放養式育兒
    日前,美國猶他州將大眾稱呼的「free-range parenting 自由放養育兒」合法化。法律允許學齡兒童在合理的情況下不受監管地行事,例如走路上學時、在外面玩耍時,或者在車裡等待時,父母不會因為疏於監管而被起訴。自由放養式育兒旨在給予和教導孩子有更強的獨立性,這正是對千禧年以來過度保護的、無微不至的直升機式育兒(helicopter parenting)的一種相反趨勢。
  • 自由放養兒童 free-range kid
    這些孩子應該從沒體會過做free-range kid(自由放養兒童)的滋味吧。「Free range(自由放養)」這個短語通常與動物有關,指雞或牛被放散出去自己覓食,而不是被關在籠子或牛圈裡餵養。這種餵養方式傳達的理念是,自由放養的動物一般會更快活,也更健康,這樣也就更適宜人類食用。So the idea of a free-range kid is that the child was allowed a fair amount of freedom by their parents while growing up.
  • 「放養式教育」:父母盲目推崇西方教育的自由,可能扼殺孩子未來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放養不等於放任孩子,不去「教養」,不是讓孩子放任自由地玩耍就是給予他最好的人生。有個親子講座,有個媽媽帶著一對雙胞胎過來聽講,雙胞胎是非常小的男孩,正是對世界探索的年齡。
  • 放養不等同於放縱,給孩子自由的同時,要遵循三個原則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想要給孩子自由空間,所以採用放養方式。但不少父母誤把放養當成了放縱,因此就對孩子不管不顧,導致孩子變得任性妄為。因此父母應該要採用一定的放養方式,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但卻不是放縱孩子。
  • 對孩子的放養教育要搞懂,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1.靈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放養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具有靈活解決問題的思維,因為在生活中父母給予了他們無限的自由和空間,使他們的思維不會受到限制,在這種生活裡看待問題多樣化。能夠從不同的方面去理解事情。這也是他們能夠靈活發散思維解決問題的原因。
  • 被誤解的「放養教育」正在毀孩子,真正的放養要善用「無形的手」
    父母在一旁看著孩子笑了,還補充說:「這大夏天的,這點水怕什麼?」老爺爺搖搖頭對孩子父母說:「孩子還是要多管管的。」父母一臉不服氣的說:「你懂什麼,現在都流行放養教育,不能過多管著孩子。」老爺爺沒再多說,轉身便走了。熊孩子後面必有熊父母,還有的是熊父母所奉持的教育理念。
  • 「放養式教育」不是毀滅孩子的根源,剝奪自由才是
    逃離,是楊桐和鄭瑩佳試圖爭取自由的方式。從前小焦一直聽網上的雞湯說,放養,是父母對孩子最無能的愛。事實上,說出這番話的父母並不理解「放養式教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大多數遵循「放養式教育」的父母,只做到了放飛孩子自由成長的羽翼,卻沒有做到培養好孩子自主、自律和一定範圍內的自我負責。因而難免會有一些孩子,在被給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和空間之後,產生了行為偏差。
  • 「放養式」教育是對孩子放任不管?這3點「放養」建議父母要知道
    導語:不知從何時,越來越多的中國父母開始推崇「放養式」西方教育方式,認為「放養」教育就是「釋放孩子的天性」 對孩子不管不顧,其實,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真正的西方「放養」教育其實是一種「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高級教育理念。
  • 自由放養的雞有多自由?趣味中英文小知識
    自由放養的雞有多自由?(各地)標準不同。在英國,規定要求,放養的家禽白天從「出入口」放到(進入,接近,有權利)外面。每隻雞至少得有4平方米的外部活動空間。在某些有機標準下,不允許修剪雞喙,但自由放養的母雞允許修剪。國內有相關規定嗎?朋友們來說說看!趣味中英文小知識,您喜歡嗎?
  • 放養還是圈養?「協作培養」的孩子才能更適應現代文明
    人們似乎很樂意接受這些文章裡傳達出的「放手讓孩子儘管玩耍」的簡單觀念,而他們接受的理由通常都是: 我的童年就是自由玩耍過來的,或者歐美的孩子童年都在玩,這才能保有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或者我的童年過得太辛苦,不想再讓我的孩子過得那麼累。放養的口號不僅僅在中國暢通無阻,在美國也一樣。
  • 家庭教育100問:004放養式教育
    ,反思以前的「放養式教育」是否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甚至在美國也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虎媽」、「狼爸」。首先需要承認,美國確實是在反思「放養式教育」,並且「精心栽培型教育」也已經逐漸取代了「放養式教育」,成為教育模式的主流。但是否就像我們認為的那樣,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變成了我們腦中的虎媽狼爸呢?
  • 當代家長自救指南:「放養式教育」≠甩手「放羊」
    伴隨著80、90大軍加入父母行列,在部分家庭中悄然興起了另一種教育理念「放養式教育」。但,在無數看似成功案例的背後,有些家長的「放養之路」走的卻並沒那麼順遂...放養式教育,美其名曰解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但更多時候,家長往往過分放縱,索性當一個不管不問的「甩手掌柜」。如果只做到了放飛孩子自由成長的羽翼,卻沒有培養好孩子早期的自我認知以及思維開發。如此放養,豈不成了「放羊」?
  • 放養教育和圈養教育哪個好?只要價值觀正確,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
    放養教育和圈養教育哪個好? 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因為家庭條件不同,父母的學識和觀念不同,都會給家庭教育的具體操作帶來影響。明星帶娃,一直都是被廣大網友關注的熱點,但因為和大多數家庭各方麵條件的差異,因此往往會引起很多的爭議。
  • 對孩子「逼迫」或「放養」,兩種教育方式,影響高下立現
    這種教育方式是通過父母嚴格的要求和規定,來安排或者是推動孩子學習。有些人可能會對這種教育方式持反對性意見,覺得如果是孩子不願意做的事情,那家長就不應該以為了孩子好為理由強迫孩子做事。這種從西方傳過來的教育理念,講究的是讓孩子自由的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讓孩子自由的選擇自己的成長方式,甚至可以細化到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自由。
  • 「放養式」育兒弊端在哪?父母緊扣兩點,讓娃體驗快樂教育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把握不好尺度,要麼太緊,要麼太松,當下為了順應大趨勢的發展,多數家長聽信網絡「毒雞湯」,奉行「放養式教育」,充分發揮民主,可是最終卻換來孩子恣意妄為、恃寵而驕的頑劣秉性,究其原因就是曲解了「放養」的真實含義
  • 圈養or放養,你怎麼看?
    何謂「圈養」,何謂「放養」?圈養與放養有何利弊?家長們,你們怎麼看?今天和大家深入探討下這個話題,不要錯過喲!而在教育理念模式上的解讀,圈養是指父母以愛之名,來約束孩子走一條有秩序,有規矩,科學的教育道路。   放養,就是以孩子的意願為主,不過多的幹涉、限制、約束孩子所做的事情,讓孩子自由處理和發展,教育環境非常的寬鬆。 「圈養」和「放養」,家長們怎麼看?  父母A:圈養,過於嚴謹,往往給的多,易造成營養吸收不均衡。
  • 解放天性不等於無法無天,別讓放養教育變了味
    真正的放養,放的是思想,養的是行為習慣,這個過程同樣需要父母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一味任其自由發展,再乖的孩子也有變熊的一天!所以說,放養是門技術活,把握好度很重要!有的孩子到了初中還不知道過馬路要看紅綠燈,有的孩子對電、火、刀充滿好奇,但卻對它們的危險一無所知……放養教育是給孩子一定邊界內的自由,請家長一定要把這個邊界告訴孩子,不要任孩子去自由探索,這是非常危險的。
  • 孩子"放養"也可以養的很好,關鍵看父母怎麼去把握分寸
    有的家長認為對孩子放養,孩子就會往壞的方面發展,其實不然,正確的放養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做自己。就像每個小孩都是箭,父母是弓,弓的責任就是幫助箭要去箭的地方。等到孩子取得成績之後,可以很驕傲地和別人說這一切都應該感謝父母的&34;。
  • "放養"的孩子更優秀?學會放手,更需注意這三點
    跟崇尚自由教育的家長聊天,我們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觀點:"孩子自由長大不是很好嗎?""我們家孩子自由慣了""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創造力",散養父母的實際上是將本屬於自己的控制力交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