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標題下方 南方教育時報 一鍵關注
美國父母的「自由放養」嘗試:
給孩子翅膀,然後看他們扶搖直上
在美國的「直升機父母」看來,他們的任務就是時刻盤旋在子女上空,不停地觀察、鼓勵、為孩子鋪平每一寸道路。美國《奧普拉》雜誌認為,這是最受歡迎的育兒方法,但不見得有效。近幾年,美國教育專家一直試圖告訴父母,他們需要對孩子實行「自由放養」,以提高其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不過,對安全問題憂心忡忡的家長,仍然很難徹底放手。
「放養」給孩子有限制的自由
每隔幾周,一群10歲左右的孩子就會出現在芝加哥北部,他們在公園裡玩耍,從圖書館借書,或漫步到凍酸奶店對自己犒賞一番。
這群沒有父母監督陪同的孩子自稱為「自由放養孩子俱樂部」成員,不過他們的自由並非毫無限制。他們不能離家超過6個街區,只能在固定的十字路口過馬路,而且必須在一個小時之內回家。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迫切需要某種程度的獨立性。」這一計劃的倡議者莫妮卡告訴美國《芝加哥論壇報》,鄰居家的孩子都是「放養」,只要9歲的女兒卡西迪能在天黑或晚飯前回家,她就不會擔心。兩年前,40歲出頭的莫妮卡第一次慎重思考孩子的教養問題。
6年前,紐約作家勒諾·斯科納茲給9歲的兒子準備了地圖、20美元的鈔票和一堆用來打公用電話的硬幣,然後打發他獨自乘地鐵回家。大約45分鐘後,男孩安全到家,這次經歷讓他驕傲不已。斯科納茲將自己的經歷發表在《紐約太陽報》的專欄中,向所有家長推銷「給孩子自由」的經驗之談。很快,這篇文章被廣泛轉載。
兒子6歲時,丹尼斯·迪亞茲開始允許他在附近的街區獨自玩耍。現在他9歲了,會過馬路,下一步就是自己去糖果店和騎車上學。
「我們想培養一個有責任感、能照顧自己的孩子,這對我們非常重要。」她說。
好父母給孩子根基和翅膀
大多數學校組織參觀活動的目的地,是學生自己可能永遠不會去的地方:博物館、演奏會或是自然保護區,這是為了讓孩子們以更開放的態度接觸廣闊的美好世界。
但今天春天,矽谷一家初中開始向學生敞開另一扇大門:他們自己的社區,一個截然不同但同樣令人興奮的地方。當然,一切活動全靠孩子自己,沒有成人參與。
一開始,學校向700個家長發送電子郵件,請他們允許孩子參與斯科納茲建立的「自由放養孩子」項目,放鬆韁繩,讓孩子「享受一切正常的童趣」。大約1/3的家長參與其中,在校長克裡斯汀·格雷西亞看來,這已是「巨大的成功」。
幾周後,這個世界著名的高新技術區仿佛時光倒退回了1972年。孩子們嘗試著帶弟弟妹妹去踢足球、為全家人做晚飯、自己起床去公交車站,甚至製作木筏去池塘上漂流。
「這切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五年級男孩的母親吉娜在給學校的信中寫道,兒子越來越負責任,「我們幾乎抓住所有機會自由放養。他獨自烘烤布朗尼蛋糕,放學後騎車回家,搞定自己冰冷潮溼的遊泳袋。」梅麗莎則驚喜地發現,三年級的女兒逐漸擺脫內向,自信起來。
斯科納茲在美國《大西洋月刊》撰文稱,在成年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美國孩子的童年常常在室內和汽車裡度過,而「自由放養」堪稱一舉多得的解決方案。「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不是一天24小時地看著孩子,好的父母給孩子根基和翅膀,然後退開,看他們扶搖直上。」《奧普拉》雜誌寫道。
學會識別風險才有更多安全
在荷蘭,4歲的幼兒在操場上玩耍,無人看管。在立陶宛,人們進商店買東西時將孩子丟在門外的嬰兒車上。在歐洲的很多地方,小孩子騎自行車去學校。
美國《赫芬頓郵報》承認這一切都是真的,但「如果你在購物中心丟了孩子該怎麼辦?」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為,上世紀50年代世外桃源般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消失,「好鄰居」通常意味著犯罪的可能,年幼的孩子則是最容易得手的目標。然而,斯科納茲卻「固執地試圖向父母表明,這個世界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不安全」。
「恐懼是一種病毒。大腦就像『谷歌』,只要想到孩子的安全就自動彈出最悲慘的畫面。我們生活在24小時的新聞轟炸中,似乎沒有什麼是安全的。」她說,「父母恐懼孩子會死或進不了哈佛大學,但現實世界是個培養孩子的好地方。」
《大西洋月刊》稱,如今的犯罪率遠低於大多數父母成長的年代。新罕布夏大學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大衛·芬克霍則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針對兒童的犯罪行為下降了50%。
美國國家失蹤及被剝削兒童中心主任南希·麥克布萊德告訴《奧普拉》雜誌:「從長遠來看,知道風險並懂得如何識別它們,才能讓孩子更安全。我們必須相信孩子。」她說。
如今,莫妮卡的女兒已經學會了安全穿過繁忙的街道,在餐廳享用午餐,而且不會迷路。她知道如何應對成年人善意的詢問,以及拒絕讓她感覺不舒服的陌生人。不過她說,後者並沒有發生過。「我有種自由的感覺。」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