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時代,無論什麼都要有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最能體現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
清代官員
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文武官員朝服以所繡圖案表示級別不同,即補服制度,是從明朝才開始的。清朝沿襲明朝傳統,清初官制,大體承明之舊,只是對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釐革。
明代官員
據考,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以區分官階的制度,最早始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自明代開始,「補子」作為官服上的等級標誌,沿用了近600年,成為封建等級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
一品補服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為正一品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內閣大學士。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吏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戶部、理藩院)、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協辦大學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地方:總督(加尚書銜)
二品補服
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衛使、大理院正卿。地方:巡撫(加兵部侍郎銜)、漕運總督、河道總督。
從二品:內閣學士、軍機處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地方:布政使、按察使。
三品補服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地方:順天府尹、奉天府尹。
從三品: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地方: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四品補服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地方: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從四品: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地方: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五品補服
正五品: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地方: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從五品: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地方: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六品補服
正六品: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地方: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從六品: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地方: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七品補服
正七品: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地方: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從七品:五官靈臺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七品典儀。地方:土州判、州判。
八品補服
正八品:司務、司庫、協律郎、國子監學正、太醫院吏目。地方:土縣丞、縣丞、庫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廳學正、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教諭。
從八品:五官摯壺正、典簿。地方:訓導、鹽運司知事。
九品補服
正九品地方:主簿、土主簿、土知事、莊頭、府廳知事。
從九品:孔目外郎、司獄、司晨、醫士、鳴贊待詔、欽天監博士。地方:倉大吏、吏目、巡檢、道府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漢|字|書|法|大|字|帖|
|國學|古籍|名碑|名帖|
書法視頻公開課
微信號:hzsfdzt
黃銅 【六面閒章】 規格:2*2cm
長按二維碼進入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