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從總督到知縣一目了然

2021-02-12 書法與字帖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於以前各朝的官制。清朝官制有九品十八個級別,分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類。在中國古代皇權至上的時代,無論什麼都要有等級制度,這種制度最能體現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


    
清代官員

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文武官員朝服以所繡圖案表示級別不同,即補服制度,是從明朝才開始的。清朝沿襲明朝傳統,清初官制,大體承明之舊,只是對明朝官制中突出的弊端稍加釐革。



明代官員

據考,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以區分官階的制度,最早始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自明代開始,「補子」作為官服上的等級標誌,沿用了近600年,成為封建等級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

    

 一品補服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為正一品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內閣大學士。

 從一品: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吏部、兵部、刑部、工部、禮部、戶部、理藩院)、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協辦大學士。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地方:總督(加尚書銜)



二品補服

正二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衛使、大理院正卿。地方:巡撫(加兵部侍郎銜)、漕運總督、河道總督。

 從二品:內閣學士、軍機處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地方:布政使、按察使。


三品補服

 正三品: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地方:順天府尹、奉天府尹。

從三品: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地方: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四品補服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地方: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從四品: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地方: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五品補服

正五品: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地方: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從五品: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地方: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六品補服

正六品: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地方: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從六品: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地方: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七品補服

正七品: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地方: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從七品:五官靈臺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七品典儀。地方:土州判、州判。



 八品補服

正八品:司務、司庫、協律郎、國子監學正、太醫院吏目。地方:土縣丞、縣丞、庫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廳學正、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教諭。

從八品:五官摯壺正、典簿。地方:訓導、鹽運司知事。



九品補服

 正九品地方:主簿、土主簿、土知事、莊頭、府廳知事。

從九品:孔目外郎、司獄、司晨、醫士、鳴贊待詔、欽天監博士。地方:倉大吏、吏目、巡檢、道府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漢|字|書|法|大|字|帖|

|國學|古籍|名碑|名帖|

書法視頻公開課

微信號:hzsfdzt

黃銅  【六面閒章】 規格:2*2cm

長按二維碼進入店鋪

相關焦點

  • 探秘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總督、巡撫、知府、知縣一目了然
    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文武官員朝服以所繡圖案表示級別不同,即補服制度,是從明朝才開始的。
  • 清代官員胸前補子圖案:官級一目了然
    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補袍,讓大家在以後的清代歷史劇中更好地認識。清代官員在古代官員級別區分主要靠冠帽。到了唐朝開始衣服也出現區別,但區別僅限於顏色。文武官員朝服以所繡圖案表示級別不同,即補服制度,是從明朝才開始的。
  • 清朝官員各級文官補服(補子)都是什麼樣的?很多宮廷劇都弄錯了
    【仙鶴:一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太師、太保、太傅,殿閣大學士等一品官員【錦雞:二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內閣學士,巡撫、總督等二品官員【鷺鷥:六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內閣侍讀,大理寺左右侍丞等官員【鸂鶒:七品官員的補子圖案】主要有翰林院編修,知縣等官員
  • 清朝官員服飾「補子」圖案的寓意及由來
    那麼,早在明朝中晚期就已經被冠以貶低甚至辱罵意味的「補子」圖案,真能有效的區別官員等級,以致被清朝繼續沿用?將飛禽走獸的圖案用來區別官員等級的做法到底出自何處呢?01 「飛禽走獸」出處「飛禽走獸」一詞最早出自東漢辭賦家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飛禽走獸、因木生姿」。
  • 如何從官服圖案看出清朝官員級別?除了皇帝還有哪些人官服上有龍
    大家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清朝官服看上去千篇一律,但官服上的圖案卻各有不同。有的人官服上的圖案是飛禽,有的人官服上的圖案是走獸,那麼這些圖案都有什麼區別呢?如何從官服圖案看出清朝官員級別呢?
  • 詳解清代官員的品級、世爵及俸祿
    筆者寫過不少關於清代官員品級、爵位、俸祿相關的文章,不過基本上側重點不同,不夠全面。近來不少讀者私信,希望能較為全面地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本來,官員品級、俸祿都是一些類似流水帳的名目,讀起來較為乏味,但還是有必要進行系統的論述,以供讀者參考。先來講一講官員的品級清朝沿襲明制,把職官的品級分為九等,每等又有正從之別,所以稱「九品十八級」。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為了讓品級標誌更加明顯,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補子。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
  • 《清代四品武官肖像》:最早民間油畫現身肇慶
    袁先生收藏的《清代四品武官肖像》   專家稱,該畫填補了大陸清代早期民間中國油畫在實物上的空白本報記者李維寧通訊員淼民唐勉  本報肇慶訊肇慶市一位油畫家幾年前在古董店裡購買的一幅破舊油畫,最近被確認為清代的中國油畫,有專家評價說該畫填補了大陸清代早期民間中國油畫在實物上的空白,是目前國內已發現的最早民間中國油畫。
  • 清朝文官從一品到九品,胸前繡的飛禽分別是什麼?九張圖告訴你
    首先給大家說明一下什麼叫補子?補子就是織在官員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織物,也就是我們常見的明清文官衣服中間繡著飛禽的那一塊織物。這塊織物相當重要,他代表了不同官員身份,官階的不同。如圖是清朝一品文職官員的仙鶴官服,胸前後背繡的是仙鶴補子。
  • 「衣服有制,宮室有度」,明代官服上的「補子」有何象徵意義?
    這種制度還可以激勵官員們努力進取,又能督促官員親政愛民。所以這種褒獎形式就一直延續了下去,一直到晚唐時期。官服上的補子的發展過程真正將補子定位官員官服形制,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建立以後,朱元璋參考了很多以前服裝的精髓,下令禁止穿胡服。
  • 老照片| 晚晴真實的大臣形象:縣太爺、巡撫大人,還有禁衛軍武官
    奕譞(中)、李鴻章(右)、善慶合影。5位文官合影。清朝各個品級的大臣,官服形制上沒有明顯差別,區分品級大小的關鍵標誌有兩個,一是胸前的補子,二是帽上的頂子。請注意他們的箭袖,又稱「馬蹄袖」,滿語則稱「哇哈」。大臣朝見皇上的禮節中有一個規定動作,叫作「放哇哈」,即把袖子撣下來,然後兩手伏地跪拜。
  • 清代總督與民國、新中國哪一級別官員相同?
    本文主述清代總督職權以及民國、當今與之相仿者。以清晰脈絡,追本溯源。一、清代總督例一:直隸總督」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管理督查直隸省政務、司法、財政,軍務,管理所轄境內河道漕運,併兼任巡撫。這裡面,其本職工作是管理轄區內軍政事務,管理河道、巡撫事為兼任。其兼任事項隨時事所需而增減。上例為乾隆二十八所定。到了鹹豐三年,其又兼任長蘆鹽政。
  • 【清史探秘】清代官員考核中的引見制度
    清代的引見制度包括官員入仕選拔、升遷調補、降革處罰等方面,成為皇帝加強皇權的一種重要政治手段。 通過引見觀察官員 清代對官員的考核分為京察和大計,分別對京官和外官進行。考核結束後,將京察一等、大計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員引見給皇帝。
  • 同為正二品官員,管轄區還存在交集,清代總督和巡撫誰更厲害?
    按理來說,為了避免官員之間發生有關權力的紛爭,同級官員們的管轄區應該是不存在交集情況的。但是實際上,在清朝的時候,就出現了總督和巡撫的管轄區出現交集的情況。
  • 古代官員衣服上的圖案大有講究,可不是為了好看那麼簡單
    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官員們都有一套衣服是專門上朝和見皇帝的時候穿的,也就是朝服,這些朝服上,都繡著不同的圖案。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繡這些圖案只是為了好看而已,後來才知道,原來每個官員朝服上的圖案都是大有講究,不是自己想繡什麼就能繡什麼的。
  • 清代一個省有多少正式編制?以江蘇為例,不會超過500人
    筆者最近在學習有關清代制度方面的資料,閒來無事,做一個對比,以江蘇省為例,看一看那個時候江蘇的「公務員」有多少?清代的官職有文武之分,從清初到清末,公務員隊伍的整體數字大體維持在2萬至3萬人不等,其中文職居多,以道光年間的數字統計,大約在2萬左右。下面就將時間設定在道光初年,且以文職官員為準進行計算。
  • 清代的官服來源於明代的盔甲,但又有自己的修改
    官服制度伴隨著階級分化而誕生,從奴隸社會誕生到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雖然朝代更迭不斷,但官服制度作為區分等級和階層的重要工具,卻始終得到發展和傳承,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清代官服的出現,是我國歷代官服制度的延續和發展,是在堅持滿族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參照漢族服飾制度而設計的,因此既繼承了漢族服飾制度的特點,又不失滿族的風俗禮儀。
  • 清朝六部長官和總督到底誰的權力更大?你選六部長官,還是總督?
    唯一不同的是六部官員的官階,六部最高長官尚書,唐代是正三品,宋代是從二品,元代是正三品,明代正二品,清代是從一品。唐代地方行政原本也只有兩級:州府一級,縣一級,但唐代也有中央派到地方的長官,我們很熟悉,叫節度使,安祿山就是身兼三鎮節度使,而這個節度使制度演化為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
  • 正二品的總督和從一品的總督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時候,總督作為同時掌管幾個省份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屬於清朝最高級別的官員。正因為總督位置重要,所以清朝對於總督,曾設立多個不同官階,讓他們行使不同職權,處理不同事務。清朝官職中,總督規定官階為正二品。這是清朝授予總督的基本官階。清朝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