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胐
摘要:名列中華九大仙草的鐵皮石斛,是道家養生秘品,後被醫者所識,盛譽道地藥材。道地,道家出沒處所,有顯著的地理標誌和人文內涵。
上古神農嘗百草,一日而中七十毒,以藥茶解之。上古無文字交流,只有師學傳承,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層出,張機(仲景),華佗始因古傳,附以新說,編述《神農本草經》三卷,其石草類十九種,首推石斛,文定上品。唐,藥王孫思邈考證丈人山(蜀中青城山),確認山中所出石斛是異花奇草,為神農氏所示神品,故以地名立標,命名「川石斛」。北宋嘉佑年間,名醫蘇頌著《圖經本草·七十四種》,謂鐵皮石斛「溫州、台州亦有之,以廣南者(廣西、雲南)為佳,多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莖似小竹節,節間出碎葉,七月開花,十月結實,惟生石上者為佳」。明,李時珍以孫思邈所論為是,在《本草綱目》中述:「石斛叢生石上,其根糾結甚繁,幹則白軟,其莖葉皆生青色,幹則黃色,開紅花,節上自生根源,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掛屋下,頻澆以水,經年不死,俗稱千年潤。石斛短而中實,木斛長而中虛,其易分別。以蜀中者為勝。」蓋因勝與聖通,聖與仙共,仙草之名由此而來。
中醫,四大國粹之一。中醫藥史更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大文化結晶,在這塊結晶板上,充滿著自《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以來,陶弘景以下,魏晉唐宋諸本草引用醫書。凡二百七十七家,莫不是道家人物,莫不體現出道家治病濟世的崇高精神。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教授曾給予很高的評價:「道家根據他們的原理而行動,由此,東亞的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和藥物學都起源於道家。」見《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頁。中國是東亞的大國,古國,藥物學起源於中國道家是有史可查的,鐵皮石斛則是二千年前中醫藥草本中的精粹,淮南子說:「百草雜陳,不若石斛之粹。」本文擬將沿著古醫學軌跡,作以下探討和論述:一,壽仙谷鐵皮石斛原生地被發現和應用的時代背景;二,有機國藥鐵皮石斛與葉法善養生文化研究(局部);三,泛論——鐵皮石斛留給當代人的思考。
一、壽仙谷鐵皮石斛原生地被發現和應用的時代背景
溯本推源,先翻開歷史的第一頁:蜀中青城山青城道觀是東漢靈帝劉宏,光和六年(公元178)張陵所建,張陵(張道陵)是我國道教史上所舉的五位天師之一。青城觀以南天道正一教派,宣揚「道徒為天下正」,為第五洞天名列於世。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孫思邈採集青城山「金壁天侖」所出鐵皮石斛,治癒青城觀第十二代觀主趙元陽頑疾後,兩人情性相投而結拜,孫思邈留居觀內,虔誠的接受了正一教的道學思想。唐,盧照鄰寫有一賦,序言:「孫思邈處士學問廣博,通古博今,學盡星相醫卜調生養性,善談道家正一學術。」見《舊唐書·孫思邈傳》。《唐·百草經》補註:川芎藭、川連、川貝、川石斛皆孫思邈予名,醫界共尊之為藥王。其時,葉法善正師從趙元陽學道。見《葉法善生平簡譜》。孫見其異稟天賦,好學篤誠,甚是愛惜,便私授醫學醫術,又親帶至金壁天侖巖崖採挖鐵皮石斛,共移栽至觀後藥圃繁殖,探究藥性,以備急用。見《攝生真錄》附錄。孫此前未授一徒,常言:「醫道關乎天命,無德之人不可以授。」自見到葉法善,深覺其人品,談吐,舉止皆合抱樸歸真法度,甚有「聖人」端倪,於是傾囊以授。他還很高興地對親屬說:「五十年後,會有聖人出現,我將助之以濟人。」見《舊唐書·孫思邈傳》。果然,五十年後,公元705年,武則天八十一歲壽終,葉法善助唐中宗李顯,結束武氏的大周國號,恢復了大唐,李顯贊其「聖明載道」。
據《正統道藏·唐葉真人傳》記載:唐高宗永徽三年,葉法善三十六歲在青城學道出師,返回家鄉做了三件大事:1.舍宅建觀。將柳城全塘口私宅擴建成宣陽觀,宣揚正一道教,以醫術濟人。2.接受八仙中何仙姑贈送上古蓮籽,予以種植,「宣蓮」尊榮品質由此產生。有觀內壁畫及明代觀主張道統記載收錄在《正統道藏》內為證。3.深入家鄉各地,眾多名山普查鐵皮石斛,終於在牛頭山、壽仙谷、白馬山、琴山四處山谷中尋覓到鐵皮石斛及石斛類本草。經甄別篩選,確定壽仙谷之鐵皮石斛為罕見上品。葉法善大喜過望,決定就地採集,煉製上古金釵膏和孫思邈秘授的乾坤九靈丹。上述四谷均留有葉法善煉丹遺址,散見於《處州府志》、《宣平縣誌》及民間傳說,按「傳說是歷史的影子」,確有事實依據。此前,葉法善從未學過煉丹術,遂再度遠離家鄉,赴中嶽嵩山拜韋俊善藥師學煉丹之術,見《葉尊師碑》。三年中學會藥材的泡、煎、榨、化、濾、熬、斂等術,並掌握碾粉、切片、調製、丸散加工各項訣竅,最終完成道地藥材全流程煉丹製取工藝。
民國版《宣平縣誌》有中藥資源石斛記載,石斛品種色質繁多。如白馬山有銅色石斛、牛頭山有紅皮石斛、琴山有紫色皮,其品種和藥效是諸多物候所決定,有極大差異,惟有壽仙谷鐵皮石斛和川石斛無殊,渾金璞玉,更顯靈氣。葉法善入住壽仙谷,結茅開爐,始煉上古金釵膏和乾坤九靈丹,時在三十八歲,即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是壽仙谷鐵皮石斛原生地被發現和應用的時間。
為提供判斷依據,制表二式,以資參照分析。
①兩地全天候分析表一。
②兩地鮮幹石斛對比表二。
兩地石斛共同特徵:頂端微鉤轉(卷),邊緣和中間隙均有明顯黑節,總狀花序生於莖上部,唇斛不裂或不明顯三裂。兩地石斛對大環境和小氣候要求苛刻,光合作用表觀在平均溫度1.7℃,溼度7%,無霜期間隔8天,土質要求偏鹼弱酸。
生物遺傳:1、先天品質無缺陷,不易退化或變異;2、後天繁殖向優質轉化;3、外觀形態:茁鬱健壯有力;4、口感:味甘,微鹹,黏連。壽仙谷鐵皮石斛母本株系及其產品應屬國藥重寶,稀世珍品。
二、有機國藥鐵皮石斛與葉法善養生文化研究(局部)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葉法善學成煉丹術返鄉,入住壽仙谷結茅開爐,制煉「乾坤九靈丹」和「金釵膏」。傳說乾坤九靈丹是孫思邈秘傳,但瀏覽其醫典千金方、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均無此記載,疑是附會,應是葉法善自創。其九味藥物,流傳下來的僅有三味:晾石斛(楓鬥)、生麝香、制硃砂。麝香一味女性禁用,改炙罌粟殼,《本草綱目》:「罌粟殼止心腹筋骨諸痛。」餘六味,莫衷一是。該丹俗名「乾坤袋」,系外敷靈丹,將丹藥入小布袋,男用乾袋,女用坤袋,縛於臍周氣海、關元、中極三穴位上,年換一次,終生無災無病。在甌江、宣溪流域享有盛譽。葉法善又煉「金釵膏」,此膏出自扁鵲,用鐵皮石斛和甘草二味藥合成。《本草綱目》稱:「甘草為山草類三十一種之上品,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金釵膏是內服靈丹,葉法善在壽仙谷煉丹並散丹於民,又教會周邊百姓服食石斛養生和保護採集之法,壽仙谷人受天時地利人和寵愛,九十歲壽星比比皆是,是武義縣境內的長壽之鄉。
顯慶元年(公元656),高宗李治因病情危急,太醫院束手無策,因聞葉法善其名,徵詣京師,替皇上治病。法善採用針灸,乾袋外敷,金釵膏內服,使高宗風眩症(腦梗)很快消失。《舊唐書》載:「顯慶中,高宗聞其名,徵詣京師,將加爵位,固辭不受,求為道士,因留在內道坊,供待甚厚。時高宗令廣泛諸方道術之士,合煉黃白。法善上言:「金丹難就,徒費財務,有虧政理,請核其真偽。」帝然其言,因令法善試之,由是乃出九十餘人,因一切罷之。」葉法善十五歲時,誤服金丹,差點送命,他向高宗陳述金丹之害,說明正確地服藥,把病治好,而後正確地養生,獲得延年益壽,才是根本。高宗信服,法善將偽道士趕走了。是年,葉法善四十一歲,他願意留在皇宮,是為了更有利於探索養生之道,「保養身心,保合陰陽會和,陰陽衝和的元氣。」見《葉尊師碑》。
《唐宮廷秘史》載:武后偶有微恙,召法善證治,斷為陰虛。因詢之,葉法善說:天地自然是大乾坤,身體百骸是小乾坤;大乾坤陰陽不和就會發生山崩地裂,旱澇災害;小乾坤陰陽不和就會發生各種疾病,大則死亡,小則一生病痛。皇后體質雖佳,但陰虛已起,陰陽違和,在下試以鐵皮石斛二錢,大黃一錢,日服以代茶飲,陰虛則去而不返。武后不知鐵皮石斛是何物,法善言:石斛是滋陰清補之珍品,大黃實為賤草,與肉食者有推陳致新,以通為補之實。武則天接受了,至古稀之齡,皮膚仍如少女一般。
武則天及其四子一女皆信服葉法善養生之道,女兒太平公主體質相貌較美,豐腴極象武后,武后賜她服「石斛大黃飲」,一生擺脫「宮廷病」(富貴綜合症)。葉法善四十六歲時,武則天賜封他為「景龍觀」觀主(正三品),朝內譽他是景龍觀的龍。葉法善助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後,李顯按「景龍觀」定年號為「景龍」元年;隨後回家探親去了,直到唐睿宗李旦繼位,深深思念葉法善,深感龍去景在,如浮雲一般,款定年號為「景雲」元年。帝王年號與國運相息,可見影響之深。睿宗延和元年,李旦讓位於太子李隆基,葉法善建議改年號為「開元」,從此扶持唐玄宗走上「開元盛世」,創造繼「貞觀盛世」之後,大唐第二個盛世。這是一段歷史煙雲,期間,葉法善助唐玄宗平息韋、武集團叛亂,及後來粉碎太平公主企圖殺害李隆基自己稱帝的大陰謀。使唐玄宗平穩地渡過最艱難的政治歲月。二十七歲的李隆基在登基時說:「保護朕躬,朕不忘。朕可推而尊之,不可得而臣也。」同時,拜葉法善為帝師,加授「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兼景龍觀觀主,」追贈已故父親「銀青光祿大夫歙州刺史」(從三品)。並深情回憶:「先朝寵焉,一晝三接。」先朝是指高宗、中宗、睿宗、武則天四朝;一晝三接,即一天中有多次接待和接見。唐玄宗對帝師葉法善的養生術嘆為觀止,說:「臨目而萬八千神,咽胎而千二百息。」是說葉法善與長生不老的無數神仙來往,他就是個神仙,因為他懂胎息導引,是神仙們養生的本領。唐玄宗把這一切都寫進《葉尊師碑》裡(見《全唐文》)。(下轉第8版) (上接第6版)唐玄宗在葉法善安排下,口服「金釵膏」養生,更不離「乾坤九靈丹」外敷,平時酷愛道家音樂,與葉法善合作創出有濃厚道教文化氣息的「霓裳羽衣曲」、「龜茲舞曲」、「女子破陣圖曲」,均編導成為大唐宮廷戲劇,在皇宮的梨園進行演出。此後歷代都把唐玄宗作為開創我國戲曲的祖師爺。皇宮裡飄蕩起祥和迷人的道家旋律,滌蕩著浮躁與名利,唐玄宗心神無比寬鬆,日理萬機也不睏乏,這是心神交泰、天人合一、葉法善養生文化的結果。葉法善一百零五歲時,寫下三首詩,其二首上闕四句:「適向人世間,時復濟蒼生;度人初行滿,輔國亦功成。」正是針對自己養生、濟世、輔國、壯麗一生的淡定總結。
中國四千年文化,經歷67個王朝,446位皇帝,因養生活到古稀之年的僅有武則天、唐玄宗、康熙、乾隆等九位皇帝,其餘都短命,平均壽命只有42歲。武則天活了八十一歲,唐玄宗活了七十八歲,應該是葉法善養生所起的作用,養生文化深入下去就是中國文化。魯迅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根在道教,道教的根在巫。」甲骨文上的巫字,畫著一男一女向天地祈禱,那女的歌者稱「祝」,那男的舞者稱「由」。訓詁學說,巫通舞,舞通無,無通醫。古醫文獻有「祝由療法」,證明巫是遠古醫者,代表著向看不見的天上神靈祈禱,稱「無」。從舞到無(無,繁體字,相近於舞),是道教的核心思想源頭之一,古代哲學家認為沒有「巫」的媒介就會有「天人合一」和「天人相應」的產生,這一思想幾乎滲透到先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裡,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根,而「巫」則是中國養生文化的起源。
壽仙谷因為有鐵皮石斛而凝重,鐵皮石斛因為有葉法善而有歷史,壽仙谷這一塊綻放著燦爛芬芳石斛之花的原生處女寶地,由葉法善發現時在公園653年距今已有1359年,她在凝重歷史書寫出了光彩奪目的養生文化。今天,壽仙谷人應當繼往開來,既不復古,更須創新,做大做強自己的養生企業,繼續書寫更加輝煌的歷史。
三、泛論—鐵皮石斛留下的思考
鐵皮石斛,早在春秋前(公元前770),已被醫家發現使用。神醫扁鵲獻「金釵膏」於長桑君,不識波逐;孫思邈點評:「此膏簡約而豐碩,遭俗眼忌也。」東漢大醫張仲景,建安時任長沙太守,大疫流行,因傷寒而死者十居其,七乃博採眾方,首選石斛用以祛虛為贏,大疫終去。三國名醫華佗奉命為曹操醫治頭疾,提出用麻沸散開顱止痛,使楓鬥養元,操疑其謀害,遂殺之。魏晉六朝,玄學家煉丹有五石散,《世說新語,言論》:「何晏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因何晏推崇,竹林七賢皆服五石散,結果都不能命達。五石散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組成,對人體有毒害。葉法善十五歲時,因服此丹,中毒殆死,被天台茅君救活(見《唐葉真人傳》),天台山是出鐵皮石斛的地方,茅君用大劑量鐵皮石斛和大劑量甘草,依照扁鵲古醫方,製成「金釵膏」,予葉法善解毒施救,終於挽回其一條命。「金釵膏」的神奇效驗,給葉法善留下深刻記憶,後又經孫思邈指點,才確認「金釵膏」是保命養生之聖藥,無病時服用可保健養生,有病時服用可治病解毒,有特殊的雙重功效。因而葉法善就利用壽仙谷這一獨特資源,大量制鍊金釵膏,一經使用,無不靈驗。「五石散」之五石含汞、鉛等重金屬。其中硫磺,化學符號S,經火煉產生硫酸物H2SO4,有很強的腐蝕性;汞,化學符號為Hg,俗稱水銀,蒸汽有極毒;鉛,化學符號為Pb,對神經和內臟有毒害。隋,巢元方著《諸病源 總論》載有五石散救治方,其十二個組方中,九個都有楓鬥,份量極重,每服50錢(1錢=3.5克。)鐵皮石斛含有緩衝解毒作用,不可低估,給我們留下些思考依據。
鐵皮石斛各原產地有不同名稱。上古扁鵲稱「金釵石斛」,傳說是王母頭上金釵掉落人間所化;東漢張仲景稱之為「蜀中石斛」,又稱「鐵皮石蓫」;三國華佗至隋稱制石斛為「楓鬥」;《黃帝內經》稱「靈蘭」;《神農本草經》稱「林蘭」。俗名有:鐵石蘭,軟腳斛,硬腳斛,霍山石斛,黑節草,鐵色麥斛,雀髀斛,千年潤。石,斛兩字在《說文解字》中,「石,碩大,借為柘字,柘百二十斤。」「斛,十鬥也、十鬥為一石,百二十斤」,均是量器,兩字合起來應是:如石之重,如斛之容,是古代醫者對單株鐵皮石斛價值的肯定。《本草綱目》李時珍說:「石斛名義未詳,其莖狀如金釵之股,故有金釵石斛之稱,今蜀人栽之,呼為金釵花。」總之,石斛名稱繁雜,約有七十餘種,應當以中國藥學大辭典首選的鐵皮石斛為準,它的拉丁文學名是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按《浙江省藥用植物資源名錄》(1987)中記載,鐵皮石斛在浙江西部、東部及南部各縣內有分布,以南部較多,因珍稀名貴、藥效顯著,20世紀80年代廣交會上外銷香港、臺灣、東南亞各國及日本、美國,真品鐵皮石斛製品「鐵皮楓鬥」價格不菲,每公斤高達3600美元,是藥物學權威專家包雪聲所說。
鐵皮石斛氣味辨析如下:
神農:甘平;扁鵲:酸;李當之(華佗弟子):寒;李時珍:甘,淡,微鹹;結論:甘,平,無毒。
鐵皮石斛藥效:
《神農本草經》證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贏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
《名醫別錄》證治:補內絕補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痺熱,定悸除驚,輕身延年。
《藥性論》(唐甄權)證治:益氣除熱,治男子要交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痺,骨中久冷,補腎益力。
《日華諸家本草》(李時珍)證治:壯精骨,暖水髒,益智清氣。
《本草綱目》(李時珍)證治:發汗自熱,癰疽排膿內塞。
令人關注的是李時珍醫案提出的「癰疽」。按病理特徵:癰,皮膚和皮下組織壞死型炎症,系金黃色葡萄球菌入侵引發。疽,是體內發生大塊組織、器官或肢體的死亡症狀。元,《疑雜症問津》:疽為體內外之毒瘡。引《後漢書·華佗傳》:「府君胃中有蟲,欲成內疽。」中醫把一切疾病稱之為蟲為毒,西醫則認為菌是炎,正是異曲同工。疽是病變(包括惡性變化)的結果,古時的疽非是炭疽,而是現代的癌,癌是上皮細胞變質所形成的惡性腫瘤。古文無癌字,疽就是現代的癌。李時珍採用鐵皮石斛證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達到清理內臟(內塞)的功能,是最早提出的療癌手段。與除痺下氣,補內絕不足,強陰益精,厚腸胃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用鐵皮石斛製品代茶飲,是能遠離癌症這一生命殺手的,也應引起人們的思考。
壽仙谷鐵皮石斛(仙斛1號),早已通過有機產品認證,又於2006年9月經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檢測,確認其粗多糖含量有47.1%,是全國同類鐵皮石斛中最優秀的品種。其中被藥物界認為品質最佳的霍山石斛(產地安徽霍山縣)粗多糖含量為32.6%,雲南產石斛粗多糖為32.8%,廣西產石斛粗多糖含量為16.4%,浙江其它各地產鐵皮石斛多糖含量為21.7%。粗多糖是石斛莖幹中提取的粘液,是石斛植物中的神經元,即石斛經絡組織液,含量越高、品質優。這一物質(包括所有植物食品、藥品)總稱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類物質,人體不能直接吸收,只能依賴從胰、脾、胃分泌出的澱粉酶(一種酵母)。進行體內化學反應,促使氧化、發酵、消化,方可達到吸收。值得注意的是,胰腺功能差,會阻礙粗多糖吸收,粗多糖水解物主要含甘露糖、葡萄糖、有微量阿拉伯糖和木糖,其分子量分別是I:1百萬單位;II:50萬單位;III:12萬單位,「仙斛一號」是屬1百萬單位的特優品種,對於胰臟功能差的眾體,粗多糖中的葡萄糖和阿拉伯糖難以吸收,保持藥效不變,去進行針對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的脫糖處理,雖是複雜,也要思考。
在鐵皮石斛成分內,至今未測出胺基酸和礦物質含量。按《中國藥用石斛圖志》一書也僅是作出一些化學成分和內容的表述,如:莖含生物鹼,主要是石斛鹼、石斛次鹼,6—羥基石斛鹼,石斛醚鹼、6—羥基石斛醚鹼、4—羥基石斛醚鹼、石斛醚鹼、次甲基石斛素。又已分離出5種季胺生物鹼(名稱省略)。近又極道:從石斛(鮮品)經水蒸氣蒸餾獲得精油中含50餘個組分,其中主要為淚柏醇)manool).從石斛葉中分離得石斛醌、B—谷淄醇及B—谷淄醇葡萄糖甙。從石斛莖中分離獲得15種化合物,其中8種為新化合物(名稱刪略)。筆者由此肯定石斛中的粘液及澱粉純屬鹼化合物,具有極強的抗癌防癌和免疫作用,可惜的是都沒有含量數值,該弄明白的一定要徹底弄明白,才能走出巢穴,才能走出歷代醫家因時代局限和自身認識制約而造成的有限深入,只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是大忌。因此,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同時,不落舊套走自己創新、求精之路,是值得思考的。
鐵皮石斛是石草中的活化石。4600千年前,皇帝和岐伯有次對話,談的是「心主神明」,心是十二髒中的主宰,涉及保護心臟安全的方法,收在《黃帝內經》三卷八篇「靈蘭秘典論」中。有專家說:「靈蘭是靈臺蘭室,皇帝藏書之所」。也有專家說:「炎帝和皇帝時代是新石器過渡到漁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的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那時,只有結繩記事或巖畫,有極少甲骨文產生,不會有藏書之所,許多東西都是口口相傳,經後人記載保存下來的。炎帝就是神農,「靈蘭」是《神農本草》所記載的「林蘭」,即石斛無疑。「靈蘭」(林蘭)是保護心臟靈藥,古籍記載,是實踐所得,不妨予以研究,應該思考。
鐵皮石斛因自身繁殖能力低,種子非常細小,沒有胚乳,需要某種真菌的幫助,才能萌芽生長,而對生育環節要求苛刻,加之市場需求過分膨脹,造成對其掠奪性、毀滅性採挖,破壞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使之瀕臨資源枯竭,甚至滅絕的境地,對此,世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瀕臨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組織,早已將整個蘭科植物(石斛屬蘭科)列為保護對象,並嚴加管理。我國也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國務院頒發《野生中藥才物種保護管理》,石斛類屬二類保護對象。令人擔憂的是,只保護不發展,是沒有希望的。目前「雲南瑞麗西南大地石斛開發公司」已收集到石斛屬41種進行組培育苗,移栽於佔地7663畝的全生態基地中,並已有產品供應市場,見《中國藥用石斛圖志》第八頁。與此同時,壽仙谷藥業,在面臨石斛資源枯竭之時,集科技力量攻關數十年,採取仿野生栽培技術,科學跨越,終使這一珍稀物種在2800多畝土地上獲得大面積繁殖,其出色品質超越了所有同類石斛,確實是藥物界的奇蹟,也是浙江的驕傲。搞科學研究的不妨胸懷更廣闊一些,組織壽仙谷藥業的精英們到雲南瑞麗西南大地石斛開發公司去實地考察,與他們進行高級別的交流和探討,期待將石斛功能從單純的提供藥養資源向提高生態效益,社會綜合養生效益轉變和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壽仙谷藥業平臺就設立在壽仙谷、牛頭山、劉秀壟「第一清白地、無二碧淨天」的谷地原野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壽仙谷藥業鄭在不遺餘力地拉高自身標杆,持續突破,在養生武義中,奮進在養生的春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