嶄新科普:從理解科學走向參與科學

2020-12-25 求是網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是當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實現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就必然要求高質量的科學普及與之相適應——重大創新呼喚嶄新科普。

  歷史上,科普即科學普及先後出現了「公眾接受科學」「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三種形態。 

  最初,是單向傳播科學——公眾接受科學。這一階段,公眾是單純的科學傳播受眾,只需「知其然」而無需「知其所以然」。對於缺乏基本文化知識的群體而言,單向科普必要、有效且有益。上世紀中葉,我國大規模防治血吸蟲病等抗擊流行病的科普就採取了這種策略並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今天,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等非常狀態下,這種單向的宣講依然是必要的,可以讓公眾迅速獲取有針對性的科學知識。但是這種忽視了受眾主體性的「單向傳遞」經常低效且令人反感,飽受詬病,因此並不適於常規科普。

  其後,是科學「涉入」社會——公眾理解科學。系統化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後學院的「真科學」環境中,英國科學家發現他們正在面臨政治和公眾支持減少的尷尬局面,科學資助體系的決定權旁落、遭遇「公眾反對科學」,科學家似乎變成了令人討厭的小丑。科學家假定公眾對於特定科學研究的冷漠或者特定項目的反對是基於「無知的理由」,於是策略性地提出讓「公眾理解科學」的口號,期望藉此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以「促進國家繁榮、提高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的質量、豐富個人生活」。這就是著名的博德默報告(Bodmer Report)。儘管具有積極意義,它的不足也同樣明顯:主流的公眾理解科學模型假定了公眾與科學之間的「陌生與疏離」,也暗示了公眾的「無知與誤解」。「科學之水」需要通過傳媒、學校教育、博物館等各種渠道流向「公眾之瓶」。就其本質而言,公眾理解科學是科學共同體在遭遇共同體外部壓力時的一種修辭術。在「公眾理解科學」的多數階段,公眾難以真正地「理解」科學,而只能「遠遠地看、靜靜地聽,高高地舉手」。

  終於,在當代,隨著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與科學組織形態的變化,公眾第一次得以具有直接「介入」科學的可能——公眾參與科學,科學擁抱公眾。當代的科技創新中,由於公眾的廣泛介入,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在許多方面形成了無縫對接的「連續統」:公眾既是科學知識的受眾和傳播者(在「自媒體」時代,這一特徵尤為明顯),也是科技創新的參與者(例如「雙創」,許多普通人的創造潛力被激發出來),當然,還是科學成果的受益人和分享者。

  我們所倡正是這樣一種「嶄新科普」——公眾參與科學,科學家理解公眾。在當代,科學研究的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內在層面,是科學認知規範的變遷;外在層面,是科學社會規範的變革。在當代,科學顯然已經失去了其超然的地位,儘管還有著某些權威,卻經常陷入某種程度的「合法性危機」,不再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巨人」,需要向公眾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第二代科普——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局限在於,「公眾理解科學把科學與公眾的關係局限在傳播學領域,這恰恰掩蓋了二者互動的政治本性。」即使僅僅為了更好地達成「公眾理解科學」的目標,也需要以「公眾參與科學」為其必要前提。只有在公眾參與科學的背景下,「公眾理解科學」本身才是可理解的。

  我們進行的小範圍訪談和大規模調研都指向了相同的結果:公眾應當「參與」,而不僅僅是「理解」科學;同時,科學家也需要理解公眾,理解公眾的價值旨趣、情感訴求與生活方式。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是,科學家群體對普通公眾的理解並不比普通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好到哪裡,甚至更差。調研顯示,公眾經常承認自己「對科學理解不夠」(因而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參與),但訪談表明,很少有科學家承認自己「對公眾的理解不夠」——他們實質地將公眾這一「終極資助人」給忽略了,科學家群體甚至都未曾意識到他們負有「理解公眾」的某種義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知識的傲慢」,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合適的。因此,新科普不僅要讓「公眾參與科學」,同樣也要求「科學家理解公眾」。

  當代人類「生活科學化、科學生活化」的潮流不可逆轉,因此,加強科普兩極之間的相互理解必要而有益「生活科學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於,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了——為了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也需要增加對科學的理解。此外,新科普還應當成為知識民主的重要部分。「知識民主具有三個典型特徵:多元主體參與、理性協商和知識的平等共享。」新科普時代高素質的公眾,對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具有非凡的意義。

  公眾參與科學將成為新科普時代最為核心的特徵。在三個意義上,公眾將「參與科學」:首先,公眾不再僅僅作為科研探索的「無私出資人」,而將有權利有序介入科學的重要議題中去。比如,對「是否需要建立超級電子對撞機」(CEPC)等事關天量經費的科學議題,公眾將不再是「沉默的納稅人」,會擁有適當的發言權。其次,公眾將有更多、更便捷和更有效的渠道,如廣泛的科研眾包、適當的與研究者對話機制等,直接參與到當代的科學研究、技術應用和推廣傳播中去,成為科學創新不容忽視的「一極」。最後,基礎的「接受科學」、普遍地「理解科學」加上廣泛地「參與科學」,將營造出有助於普遍尊重科學、崇尚創造的社會和文化土壤。

  只有在尊重科學、崇尚創造的厚土上,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長期投入才可能出現,重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才可能發生。因此,從「公眾理解科學」走向「公眾參與科學」意義重大、勢在必行,全新科普正在召喚。

  (作者:浙江大學科技哲學博士)

相關焦點

  • 以科普點燃孩子們的科學精神
    近年來隨著科普受重視程度的增加,科普從業者素養的提升,科普內容供給的多元以及獲取科普渠道的日益豐富,作為科學教育重要補充的科普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是科學普及的重點人群。青少年科普應走出單純普及知識的老路傳統觀念認為科普是傳播科學知識,但是隨著近年來科普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公眾需求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意識到科普要從單純傳播知識躍升到傳播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理性的層面上。也就是說,科普不僅要傳播知識,還要傳播以系統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科學方法、態度、理性等等。
  • 中國歷史科學走向世界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歷史科學走向世界的裡程碑 2015年8月23日,一場歷史學家的盛會將於中國的泉城濟南舉行。從無緣參與的喟嘆到胡適孤身一人代表中國參會,從派代表團定期參會到作為東道主主辦盛會,歲月的年輪銘記了一代代學人為之魂牽夢繞、傾力拼搏的印記,也見證了中國史學話語走向世界的徵程。
  • 科普講解:讓科學「聲」入人心
    ,自己走馬觀花有可能「雲裡霧裡」,但有了科普講解員的講解和引導,就能幫你探尋理解展品背後的意義和故事,有助於提高觀眾理解、欣賞和參與科學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普講解員就相當於「科學教師」。「科學教師」如何才能把科學知識準確生動地傳輸到觀眾的心裡,讓他們對科學產生立體、愉悅的認知?這屆大賽的選手的答案是:既接地氣,也講「詩和遠方」。「驅蚊草真的能驅蚊嗎?」
  •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
    全民科普 | 你具備科學素質嗎?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來了!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掌握全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查能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據。2.什麼是「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是指當代人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包括掌握科學知識的多少、理解科學思想的深淺、運用科學方法的生熟、擁有科學精神的濃淡以及解決科學問題能力的大小。
  • 讓人「雲裡霧裡」的計算機科普——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與思考
    對科研群體來說,科普與科研同等重要,既是權利,更是責任。 在新形勢下,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以提升科學素養更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對研究人員產生了新的、對科普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提出了新問題:作為科研人員又該如何科普?對比物理知識科普,分析計算機科學普及的現狀,或許能引發一些思考。
  • 視點|讓計算機科學真正流行起來——計算機科普的現狀與思考
    這讓我深切意識到大眾對科學知識的需要和對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認可。根據近期的思考,我認為推動計算機科學普及需要從品牌、產品和生態三個方面著手。科學普及需要權威的品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量自媒體發布各種信息,信息的影響力不僅由內容決定,對觀眾「注意力」的爭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播速度。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 科普問答來了!
    各地要充分認識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開展《科學素質綱要》監測評估的基礎性、科學性工作,嚴禁幹擾調查機構開展的實地面訪和網絡調查實施工作,確保調查數據科學、客觀、公正。敬請各位公民遇到上門調查,務必給予主動配合、積極參與。在此特別申明,調查時所有上門入戶工作人員不會收取任何費用。如有索取錢財,請撥打舉報監督電話:0792—5629157。
  • 開展課外科普閱讀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
    但是,整個過程都始於科普閱讀這個初步獲得的認識。3.課外科普閱讀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外科普閱讀是小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獲得科學精神的重要源泉活水。在經常堅持課外科普閱讀的過程中,小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實證精神、嚴謹分析判斷精神等科學素養就會逐漸形成。在這個意義上講,課外科普閱讀就是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源頭活水。
  • 專訪廣東科學中心研究設計部部長邱銀忠:用感官探索科學現象 理解...
    南方網訊(記者/陳司悅 王澤琦 盧穎欣)食品藥品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為了讓公眾親身感受、了解食品藥品領域的歷史和現狀、技術原理,提高公眾的飲食用藥安全意識和科學素養,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與廣東省科技廳合作,在廣東科學中心建設了國內首個大型食品藥品主題的科普體驗館——廣東省食品藥品科普體驗館。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科學隨筆】  作者: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研究員)  曾任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的吳季,是個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最擅長的寫作方式是科學論文。
  • 北京科學嘉年華:「感受科學 享受科學」
    在這氣候宜人的時刻,一場以「感受科學,享受科學」為主題的科學盛宴—北京科學嘉年華主場活動將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隆重拉開帷幕。科技為世界和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將在這裡匯聚,科學的無窮魅力,將在這裡收穫。北京科學嘉年華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行,借鑑國際化科普展示與參與形態,帶動公眾廣泛參與科學、點燃科學的熱情,鼓勵科技創新與科學發明。
  • 人民時評: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以科普抵禦「科學流言」(人民時評)提高科普質量,既介紹具體知識,又傳播科學思維,努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全社會抵禦「科學流言」的根基才會更穩固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觸手可及,傳播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不靠譜、難以產生影響的「科學流言」,如果不及時予以澄清,很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 感受科學樂趣 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開營
    8月18日上午,受疫情影響的2020上海科普大講壇「未來科學+」暑期科學營在這個火熱的夏天重新起航,50位來自上海的營員齊聚上海科技館,參加為期5天的科學營活動。在這期間,營員們將在專家講座、互動討論、科普影視、科學實驗、文物修復、成果展示等活動環節和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感受科學的奇妙與樂趣,在科學大咖與專業導師的引導下體驗科研創新的魅力。
  • 以科學啟智扶志 52個貧困縣參與「我和媽媽學科學」公益科普活動
    記者7日獲悉,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的「我和媽媽學科學」公益科普活動自今年10月開啟以來,已有來自52個貧困縣的200餘所學校的學生參與。逾5萬名學生提交了短視頻作品7000餘部,網絡平臺傳播點擊量突破8000萬人次。
  • 臺灣「科學大咖」孫維新教授來青作科普報告
    臺灣「科學大咖」孫維新教授來青作科普報告 2019-11-07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思維視角下面向青年受眾的新媒體科普
    摘 要:本文在科學傳播的「公眾參與科學」模型基礎上,提出以科學思維作為科普工作新思路,選擇以青年受眾為傳播對象,以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方式為研究焦點,遴選互動性高、對話感強、以UGC(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新型媒體進行科普路徑研究。
  • 科學網—趣味科學:讓科普走得更遠
    第四屆菠蘿科學獎杭州開獎 引導公眾「向好奇心致敬」
  • 科學實在論的進步及走向
    主要著作有:《當代科學實在論》、《科學知識動力學》、《後現代科學實在論》、《後現代科學哲學》、《走向21世紀的科學技術哲學》等。記者:您是怎樣看待科學哲學,特別是科學實在論的呢?郭:隨著當代自然科學越來越遠離經驗的發展,科學理論的構造、解釋和評價問題便在科學哲學研究中愈來愈具有了突出的地位。
  • 走向科學教育的新課堂——上饒縣第一小學開展科學學科培訓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嚴曉霞報導:為進一步提高科學學科教學的實效性,深化科學教師對教材的理解。9月26日下午,上饒縣第一小學2018年度秋季科學學科教學培訓會在和諧樓多媒體教室舉行。培訓會由副校長徐燕主持,四十餘名科學任課老師參加!
  • 科普嘉年華,讓科學更有趣!閔行啟動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
    活動由閔行區公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主辦,閔行區科學技術協會、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閔行區梅隴鎮人民政府承辦。在現場,一系列科普嘉年華活動,令科學更有趣。華東師範大學的同學們現場開展了一場疫情防控知識大比拼,現場觀眾積極參與,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據悉,科普嘉年華活動將集中在今明兩天,大家可以欣賞到10個科技藝術展演節目,以及適合小朋友觀看、參與互動的科普劇《兩隻小蜜蜂》《被遺棄的小蛋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