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是當下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實現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就必然要求高質量的科學普及與之相適應——重大創新呼喚嶄新科普。
歷史上,科普即科學普及先後出現了「公眾接受科學」「公眾理解科學」和「公眾參與科學」三種形態。
最初,是單向傳播科學——公眾接受科學。這一階段,公眾是單純的科學傳播受眾,只需「知其然」而無需「知其所以然」。對於缺乏基本文化知識的群體而言,單向科普必要、有效且有益。上世紀中葉,我國大規模防治血吸蟲病等抗擊流行病的科普就採取了這種策略並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今天,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等非常狀態下,這種單向的宣講依然是必要的,可以讓公眾迅速獲取有針對性的科學知識。但是這種忽視了受眾主體性的「單向傳遞」經常低效且令人反感,飽受詬病,因此並不適於常規科普。
其後,是科學「涉入」社會——公眾理解科學。系統化的公眾理解科學運動起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後學院的「真科學」環境中,英國科學家發現他們正在面臨政治和公眾支持減少的尷尬局面,科學資助體系的決定權旁落、遭遇「公眾反對科學」,科學家似乎變成了令人討厭的小丑。科學家假定公眾對於特定科學研究的冷漠或者特定項目的反對是基於「無知的理由」,於是策略性地提出讓「公眾理解科學」的口號,期望藉此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以「促進國家繁榮、提高公共決策和私人決策的質量、豐富個人生活」。這就是著名的博德默報告(Bodmer Report)。儘管具有積極意義,它的不足也同樣明顯:主流的公眾理解科學模型假定了公眾與科學之間的「陌生與疏離」,也暗示了公眾的「無知與誤解」。「科學之水」需要通過傳媒、學校教育、博物館等各種渠道流向「公眾之瓶」。就其本質而言,公眾理解科學是科學共同體在遭遇共同體外部壓力時的一種修辭術。在「公眾理解科學」的多數階段,公眾難以真正地「理解」科學,而只能「遠遠地看、靜靜地聽,高高地舉手」。
終於,在當代,隨著科學自身發展的需要與科學組織形態的變化,公眾第一次得以具有直接「介入」科學的可能——公眾參與科學,科學擁抱公眾。當代的科技創新中,由於公眾的廣泛介入,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在許多方面形成了無縫對接的「連續統」:公眾既是科學知識的受眾和傳播者(在「自媒體」時代,這一特徵尤為明顯),也是科技創新的參與者(例如「雙創」,許多普通人的創造潛力被激發出來),當然,還是科學成果的受益人和分享者。
我們所倡正是這樣一種「嶄新科普」——公眾參與科學,科學家理解公眾。在當代,科學研究的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內在層面,是科學認知規範的變遷;外在層面,是科學社會規範的變革。在當代,科學顯然已經失去了其超然的地位,儘管還有著某些權威,卻經常陷入某種程度的「合法性危機」,不再是一個「不容置疑的巨人」,需要向公眾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第二代科普——公眾理解科學運動的局限在於,「公眾理解科學把科學與公眾的關係局限在傳播學領域,這恰恰掩蓋了二者互動的政治本性。」即使僅僅為了更好地達成「公眾理解科學」的目標,也需要以「公眾參與科學」為其必要前提。只有在公眾參與科學的背景下,「公眾理解科學」本身才是可理解的。
我們進行的小範圍訪談和大規模調研都指向了相同的結果:公眾應當「參與」,而不僅僅是「理解」科學;同時,科學家也需要理解公眾,理解公眾的價值旨趣、情感訴求與生活方式。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是,科學家群體對普通公眾的理解並不比普通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好到哪裡,甚至更差。調研顯示,公眾經常承認自己「對科學理解不夠」(因而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參與),但訪談表明,很少有科學家承認自己「對公眾的理解不夠」——他們實質地將公眾這一「終極資助人」給忽略了,科學家群體甚至都未曾意識到他們負有「理解公眾」的某種義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知識的傲慢」,在我們看來,這是不合適的。因此,新科普不僅要讓「公眾參與科學」,同樣也要求「科學家理解公眾」。
當代人類「生活科學化、科學生活化」的潮流不可逆轉,因此,加強科普兩極之間的相互理解必要而有益「生活科學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於,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了——為了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也需要增加對科學的理解。此外,新科普還應當成為知識民主的重要部分。「知識民主具有三個典型特徵:多元主體參與、理性協商和知識的平等共享。」新科普時代高素質的公眾,對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具有非凡的意義。
公眾參與科學將成為新科普時代最為核心的特徵。在三個意義上,公眾將「參與科學」:首先,公眾不再僅僅作為科研探索的「無私出資人」,而將有權利有序介入科學的重要議題中去。比如,對「是否需要建立超級電子對撞機」(CEPC)等事關天量經費的科學議題,公眾將不再是「沉默的納稅人」,會擁有適當的發言權。其次,公眾將有更多、更便捷和更有效的渠道,如廣泛的科研眾包、適當的與研究者對話機制等,直接參與到當代的科學研究、技術應用和推廣傳播中去,成為科學創新不容忽視的「一極」。最後,基礎的「接受科學」、普遍地「理解科學」加上廣泛地「參與科學」,將營造出有助於普遍尊重科學、崇尚創造的社會和文化土壤。
只有在尊重科學、崇尚創造的厚土上,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長期投入才可能出現,重大突破性的科技創新才可能發生。因此,從「公眾理解科學」走向「公眾參與科學」意義重大、勢在必行,全新科普正在召喚。
(作者:浙江大學科技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