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方
公眾號:大方談(DFtanwenyi )
· 引言 ·
中北大學生跳樓事件
6月6日下午,山西中北大學軟體學院大二學生時某從學校墜樓身亡。墜樓前,其正在參加一門課程的補考,期間被監考老師發現作弊。
6月6日下午2點58分,時某墜樓被發現
教室監控顯示,考場內未發生衝突。監考老師發現時某作弊後,讓時某籤署責任書以承認作弊,還叫來了學院院長,並將其作弊的信息發在了微信群裡。
網傳同學的說法
監控中還顯示,時某在考場被發現作弊後,有長達「近20分鐘的哭泣、無助和不安」。還有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說,「那個孩子走的時候把頭髮撓的賊亂」。
監控中趴在桌上的時某
時某在墜樓前,曾給母親發微信:「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時某去世前給媽媽發的微信
· 01 ·
我的主業是讀心理。作為同齡人,我對時同學的自殺行為感到惋惜。因此在這裡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據報導稱,時某在考試之前陽光開朗。作弊被抓後,趴在桌上有近20分鐘的哭泣,痛苦和不安。走的時候頭髮凌亂。
心理診斷上,一般把自殺分為非衝動性自殺和衝動性自殺。
中北男大學生自殺事件,大概率屬於衝動性自殺。
非衝動性自殺和衝動性自殺的區別在於:
前者一般是有預謀的;後者都是臨時起意,而且常常容易後悔。就是俗話說的,兔子急了還跳牆。
考試作弊被抓,隨後被要求籤署責任書,承認自己作弊,並被發到群內。監考老師籤字畫押和廣而告之的方式,讓時同學的身體產生了應激反應。
應激的時候往往有三種反應:害怕(Fright),戰鬥(Fight),逃跑(Flight),簡稱3F反應。
當我們感受到痛苦和難過時,恰恰是大腦在提醒個體這時候需要退縮和逃避。
自殺的心理特徵之一,便是我們無法忍受痛苦,看不到其他的解決途徑,只有通過死亡,才能使問題了結。
根據我國的統計,在15-34歲的後浪中,自殺是第一位的致死因素。如果聽到身邊哪個年輕人去世了,大概率就是一時衝動導致的自殺。
衝動自殺的罪魁禍首不是個體,而是當時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情緒是不是永恆的,是容易消退的。
所以有時候,一句話真的能救一個人。
· 02 ·
時同學是為了結束痛苦而選擇自殺的。惋惜之餘,我也不禁思考:
他的痛苦之源到底在哪?
在自殺之前,他曾給自己的母親留言:
媽媽,我對不起你。別想我了,我配不上。
兩句話,要素很簡單:
媽媽,我對不起你。
時同學在向母親道歉。像極了太宰治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我讀到了「我很愧疚」。
別想我了,我配不上。
與其說這句話是寫給母親的,不如說他在喃喃自語,為自己的一生打了個總結:「我不配」。
在死之前,時同學的愧疚感飆升到了峰值,自我價值感卻跌到了谷底。
對他人愧疚,對自己不滿。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了。因此,他選擇結束了
「被嫌棄的一生」。
· 03 ·
我曾經在知乎寫過一篇回答,探討人們為什麼會具有愧疚感。
我認為,愧疚感一般來自懲罰性的良心。
換言之,愧疚感是良心懲罰我們的方式,是個體對自己的道德譴責。
具有高度懲罰性良心的人,往往受到家長的嚴厲管教。這種教養方式具有一個核心信念:必須管住孩子的任性。
精神分析學家Alice Miller把這種嚴厲的教育觀念稱為「黑色教育」。
中國的教育中,人們很喜歡用獎勵和懲罰來教導孩子。
通過訓斥孩子,將他們與其他人比較,使其產生愧疚感。這是廣大父母擅長使用的「隱性懲罰」。
通過比較和貶低孩子來控制行為的方式,是心理層面的「棍棒教育」。這類家長往往愛說,「你這麼做,對得起我嗎?」
孩子要麼選擇接受愧疚感,加倍努力地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或者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取得學業上的成功,產生習得性無助感——一種無論怎樣努力都註定失敗的信念。
極端情況下,孩子會在這種愧疚和絕望中選擇結束自己的一生。
前幾天我看一篇文章,談到中小學生感恩教育。
家長孩子一個盆,一邊聽著「教育磚家」的感人演講,放著「感恩的心」,一邊讓小學生給家長洗腳,甚至號啕大哭,說著「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
某小學感恩現場
這不是感恩教育,這是操作孩子的愧疚感,來實現大人的願望。
· 04 ·
新聞下,我也看到了一些不那麼讓人舒服的評論:
截自網易教育頁面新聞下的評論
我不為任何作弊辯護。還記得我在讀大學的時候,期末考之前曾拉過一條標語:作弊已入刑。
自己學校的找不見了,類似如此
我本科大學的高壓線之一就是不能作弊,抓到直接開除。
根據監控,時同學把手機帶進了考場,被監考老師發現了。
這的確屬於舞弊行為,因為一般大學開考前,老師都會說,有手機的同學請上交。如果被發現藏了手機,至少是違反考場紀律。
其實這個東西可輕可重,全看老師怎麼處理。重的,那就是作弊;輕一點就是違反考場紀律。
但這兩項都不是我們對其進行人身攻擊的理由。
法律亦是如此,只有符合罪行的處罰,才能體現法庭的公正。過重和過輕,都有失公允。
&34;
作弊和歧視一樣,會造成社會的不公平感。這就是人們厭惡他人作弊的心理原因。
但問題來了,人的一生,誰沒有做過弊?
在社會心理學中,當個體評價他人的時候,常會犯一個錯誤,叫做基本歸因偏差。
當我們解釋他人行為的時候,往往會找內部原因,而忽略環境的因素。這比如我打王者榮耀的時候,當隊友表現的不好,我就會說「彩筆,真的菜」,我會用他的個人能力去解釋這件事,而很少會看到隊友水平,他當時的狀態,或者對手的情況。
而當我自己打的很菜的時候,我就會甩鍋給環境。我會說,「垃圾隊友」,「垃圾網速」。
人們很少會承認自己能力的不足,但對他人評價時,則會去找個人能力等內在原因。
因此有些人只能看到,時某自殺是因為心理承受能力不夠。
這種現象在網際網路上真的太常見了。人的傾向就是為自己辯護,甩鍋他人。
因為人們需要守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但當我們小心翼翼保護起自尊心的時候,是否可以高抬一眼,多想一想:
我們中的一小部分,正是因為沒有守護住自己的自尊心,最後毀滅了自己。
時同學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只是採取了錯誤的方式而已。
· 05 ·
剛才在知乎看到一篇回答裡面提到,「後悔是最沒用的情緒」。
我想說,沒有無用的情緒。
任何情緒,都產生於保護本體,適應環境的原始衝動。
如果後悔可以幫助反思自己,避免下次再跳火坑,那麼後悔也是有價值的。
只是可惜,二十多歲的時同學,卻再也沒機會後悔了。
-End-
作者:大方;公眾號:大方談(DFtanwenyi );作者介紹:復旦大學,心理帶師傅。用心理學的方式打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