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那個時候媽媽經常會蒸饅頭,一蒸就是好幾十個。因為那個時候的大人白天都會很忙,在地裡幹活,直到傍晚才會回家。
下雨天沒辦法出去幹活,就是改善生活的時候,有時候燉肉吃,有時候蒸麵皮吃,有時候包餃子吃。有時還會蒸好多的饅頭,這樣天晴了幹活的時候,就不用忙著做飯了,有饅頭吃也不耽誤幹活。
剛出鍋的饅頭又大又白、蓬鬆宣軟,熱氣騰騰的咬上一口,哇!又香又甜,一股自然的麥香味撲鼻而來,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有了饅頭就方便多了,顧不上做飯的時候可以直接吃饅頭,可以蘸著白糖吃,也可以夾著油潑辣子吃,還可以就著漿水菜或者泡菜來吃,都挺不錯的。
可是才開始的時候,饅頭是軟的,不管怎樣都還能吃。到後面的時候,饅頭變硬了就沒法再吃了,只好變個花樣來吃。
媽媽總會想到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曾經的我一度覺得父母都好厲害,好像從來就沒有他們不能解決的問題,我特別崇拜他們!
現在我就來告訴你們,剩下的饅頭媽媽是怎麼來做的,並且還很好吃。1、泡饅頭。都知道剩下的饅頭會很硬,甚至是咬不動,這個時候媽媽就會讓我們泡著吃。就是把饅頭掰成小塊放入碗中,再放上兩勺白糖,接著倒入開水。經過這樣一泡,饅頭就變軟了,再加上有白糖,吃起來甜甜的又不幹,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覺得很不錯了。
2、炒饅頭。這種吃法是吃得最多的時候,也是當時最好吃的一種做法。先把饅頭用刀切成小方塊,再切點兒蔥花就可以了,起鍋燒油,油熱後下入蔥花爆香,然後下入饅頭塊翻炒,加入適量鹽、五香粉翻炒,炒至饅頭塊表面焦黃就可以出鍋了。那時候可沒有十三香、孜然粉,不過吃起來外酥裡嫩、鹹香入味,依然會覺得很香。
3、炸饅頭。那個時候的炸饅頭可不像現在這樣,還要加雞蛋,就只是單純的炸饅頭片。把饅頭切成薄厚均勻的片,鍋裡倒油,油熱後下入饅頭片,炸至兩面金黃後撈出裝盤就可以開吃了。可以吃原味的,如果嫌沒有味道,就在饅頭片上撒一些鹽,吃起來鹹鹹的、脆脆的,還挺好吃的。
那個時候雖然說條件有限,但是我覺得那個時候的饅頭吃起來特別的香!現在的饅頭也不知道是怎麼了?就是吃不出原來那個味道,吃不出來麥香味兒。
現在條件好了,剩饅頭也可以華麗變身了!做法也是五花八門。烤饅頭、炸饅頭、炒饅頭、孜然饅頭、饅頭丸子、香煎饅頭等等,說都說不完。
在這裡我就簡單說一兩種吧,就不一一列舉了。1、孜然饅頭。準備好所有食材,饅頭切成小塊,蔥切成蔥花,火腿腸切成小塊,雞蛋打入碗中用筷子攪散。雞蛋液中加入蔥花、食鹽、孜然粉、饅頭塊,用筷子攪拌均勻。鍋燒熱,倒入適量油,油熱後倒入裹滿雞蛋液的饅頭塊,煎至定型後,倒入火腿腸翻炒,加入孜然粒、辣椒麵,翻炒均勻後就可以出鍋了。不喜歡吃辣椒的可以不放,孜然味道好極了!
2、饅頭丸子。剩饅頭撕掉外皮,用手給它揉碎裝入碗中,加入切好的蔥末、薑末、胡蘿蔔碎,打入兩個雞蛋用筷子攪拌均勻,加入食鹽、十三香、花椒粉、麵粉,再次攪拌均勻成糊狀。鍋裡倒油,油熱後用手擠出丸子下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後撈出就可以了。這樣炸出的丸子外酥裡嫩,味道鮮美,吃起來特別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