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很多高校外語人才迎難而上,利用自身的專業外語知識和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是後疫情時代,外語類高校仍應該在教學定位上做出總結和反思。
一、語言因素方面的反思
在面對如疫情突然爆發等的應急情況之下,對於應急外語服務的需求已經是顯而易見,那麼此類人才首先必備的自然是過硬的語言功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實際需求與課堂所學之間的差距。
(一)語言知識即時更新上有待提高。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還不夠靈活。比如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基礎英語課程、閱讀課程等,所選用的教材多是名著名篇、文學作品,雖然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但同時課堂內容並不能很好地做到與時俱進。不太接近社會時事新聞,更不要說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世界局勢等的相關內容。當代青年學生對於世界的了解更多的是來源於微信、抖音等新媒體、自媒體形式;或者是思政課堂老師的中文講解。作為隨時要「上崗」的應急語言服務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掌握相關語言的新詞。當然不僅僅是如「新冠病毒」或者是「疫苗」等簡單詞彙,而是要有計劃有步調的在專業教學中進行一系列相關語言知識即時的更新和升級。
(二)科研寫作能力亟需提升。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初期,很多著名期刊如《自然》、《科學》、《柳葉刀》等都刊登了關於疫情的各類研究。可以看到這些期刊均須英文投稿。反觀我國各外語院校語言專業的寫作課程,學生在四年的專業學習期間,主要學習的是各類文體,如描寫文、說明文、記敘文的寫作,也有一些實用寫作但主要集中於商業信函、入學申請或求職信等,或者針對專業等級考試而進行的寫作培訓課程。對於非常重要的科研論文寫作,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般為二年級下和四年級上兩個學期)完成選修課,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因此要寫出合格、嚴謹的科研論文還是需要投入更多相關課程、課時。
二、 非語言因素方面的反思
紮實的語言功底只是完成應急語言服務的一項基本條件,很多非語言因素也是外語應急服務人員能否圓滿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語言因素以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其教學定位也應該著力於非語言能力的儲備。
(一)、跨學科能力的綜合培養。在應急語言服務中,可能會遇到很多語言本身之外的障礙。比如醫學專業術語、手語能力、國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心理學相關知識的運用等等平時與專業相距甚遠、但在應急情況下迫切需求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在課程設置上與時俱進並且未雨綢繆,為學生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或是不同大學、不同專業間進行合作,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將學生打造成綜合能力較強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在當今這個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我們更應該看到不同文化積極、正確交流的必要性。專業外語類人才在平時的專業課上學習詞彙、語法,練習聽力、口語,通過各種訓練提升語言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外語專業人才是否能立刻投入實戰,圓滿地完成任務呢。因此在教學上,高校應重視在對相關專業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風俗、人情、談話技巧、語言藝術、甚至是肢體動作的等都應該進行相應的訓練。
高校(尤其是語言專業為主的高校)的教學定位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文化素養、人文知識培養的同時,將自身發展方向與社會實際需求相關聯,比如口譯課、口語課等內容相對靈活、形式相對活潑的課程,學校可以在適當一段時間內,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養訓練。高校外語人才為社會提供應急外語服務既是對自身所學專業知識的學以致用,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價值的體現,更是順應時代呼喚、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良好契機。(作者:天津應急外語服務研究院、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王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