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外語類高校教學定位的反思

2020-12-15 中國網教育

疫情期間,很多高校外語人才迎難而上,利用自身的專業外語知識和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但是後疫情時代,外語類高校仍應該在教學定位上做出總結和反思。

一、語言因素方面的反思

在面對如疫情突然爆發等的應急情況之下,對於應急外語服務的需求已經是顯而易見,那麼此類人才首先必備的自然是過硬的語言功底。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實際需求與課堂所學之間的差距。

(一)語言知識即時更新上有待提高。高校外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還不夠靈活。比如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基礎英語課程、閱讀課程等,所選用的教材多是名著名篇、文學作品,雖然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但同時課堂內容並不能很好地做到與時俱進。不太接近社會時事新聞,更不要說日新月異的國際形勢、世界局勢等的相關內容。當代青年學生對於世界的了解更多的是來源於微信、抖音等新媒體、自媒體形式;或者是思政課堂老師的中文講解。作為隨時要「上崗」的應急語言服務人員,應該在第一時間掌握相關語言的新詞。當然不僅僅是如「新冠病毒」或者是「疫苗」等簡單詞彙,而是要有計劃有步調的在專業教學中進行一系列相關語言知識即時的更新和升級。

(二)科研寫作能力亟需提升。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初期,很多著名期刊如《自然》、《科學》、《柳葉刀》等都刊登了關於疫情的各類研究。可以看到這些期刊均須英文投稿。反觀我國各外語院校語言專業的寫作課程,學生在四年的專業學習期間,主要學習的是各類文體,如描寫文、說明文、記敘文的寫作,也有一些實用寫作但主要集中於商業信函、入學申請或求職信等,或者針對專業等級考試而進行的寫作培訓課程。對於非常重要的科研論文寫作,只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般為二年級下和四年級上兩個學期)完成選修課,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因此要寫出合格、嚴謹的科研論文還是需要投入更多相關課程、課時。

二、 非語言因素方面的反思

紮實的語言功底只是完成應急語言服務的一項基本條件,很多非語言因素也是外語應急服務人員能否圓滿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語言因素以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其教學定位也應該著力於非語言能力的儲備。

(一)、跨學科能力的綜合培養。在應急語言服務中,可能會遇到很多語言本身之外的障礙。比如醫學專業術語、手語能力、國際關係的理解,甚至是心理學相關知識的運用等等平時與專業相距甚遠、但在應急情況下迫切需求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在課程設置上與時俱進並且未雨綢繆,為學生開設相關選修課程或是不同大學、不同專業間進行合作,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將學生打造成綜合能力較強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在當今這個充滿太多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我們更應該看到不同文化積極、正確交流的必要性。專業外語類人才在平時的專業課上學習詞彙、語法,練習聽力、口語,通過各種訓練提升語言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外語專業人才是否能立刻投入實戰,圓滿地完成任務呢。因此在教學上,高校應重視在對相關專業的跨文化能力的培養。針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風俗、人情、談話技巧、語言藝術、甚至是肢體動作的等都應該進行相應的訓練。

高校(尤其是語言專業為主的高校)的教學定位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在文化素養、人文知識培養的同時,將自身發展方向與社會實際需求相關聯,比如口譯課、口語課等內容相對靈活、形式相對活潑的課程,學校可以在適當一段時間內,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培養訓練。高校外語人才為社會提供應急外語服務既是對自身所學專業知識的學以致用,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價值的體現,更是順應時代呼喚、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良好契機。(作者:天津應急外語服務研究院、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 王璠)

相關焦點

  • 新常態 新實踐 新範式: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探索
    主旨報告:高屋建瓴,明確方向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聯席會執委會主任徐曉飛教授以「從應對疫情走向智能時代新常態的在線教育」為題做主旨報告,深度解讀我國在線教育的經驗與研究成果,系統總結疫情期間高等教育的典型教學模式及其變化、效果,並就在線教育及慕課在此過程中的
  • 「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系列智慧講壇舉辦
    為探討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支持疫情期間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工作有序開展,近日,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外指委)、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社)、北京外研在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舉辦「新時期高校外語教育與教學發展」系列智慧講壇。
  • 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
    原標題: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 40年改革開放,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同時,隨著國際交流深入、產業創新升級、信息技術發展,高校外語教育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迎來新起點,人才培養與教師隊伍上面臨新挑戰。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學科交叉融合,複合型、通識型人才培養,非通用語建設等,經過長期探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何創新外語教育發展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範式,尋求新突破,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並做出回答的時代課題。
  • 廈門大學:後疫情時代高校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
    但是,在後疫情時代大學教師對在線教學的態度問題,是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因為我們從未經歷過這樣突如其來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不同背景下的教師在後疫情時代對線上教學方式的態度差異;二是不同背景下的教師對後疫情時代在線教學改進意見的差異。
  • 專家在滬共論新時代理工類院校外語學科新發展模式
    大會以「交叉與融合新時代理工類院校外語學科新發展」為主題,探討新工科、新文科、大外語背景下我國理工類院校外語學科的發展戰略,研究外語學科發展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展望一流外語學科建設的宏偉目標,構建新時代理工類院校外語學科創新、外語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的新模式。
  • 外語類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怎樣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展望未來的高校外語教育,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高校外語教育站在新起點。國家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推進,為我國高校外語教育的跨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人民群眾對教育質量與教育公平的訴求、國家對高素質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學生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的追求,都意味著高校外語教育在新時代需要肩負起新的使命與責任。
  • 推進外語教學研究改革創新
    2020年12月27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圓桌會議在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後疫情時代外語教學研究的新視角」展開廣泛研討和交流。  培養參與全球治理的外語人才  新形勢對外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後疫情時代外語教育要堅持國家意識和國際視野。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楊楓認為,中國外語界應積極參與世界知識與文化體系構建。
  • 蔡基剛: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頒布的《關於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要求各高校「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   根據國際外語教學理論,外語教學可分專門用途英語(ESP)和通用英語(GE)兩大類。前者是指有一定特殊目的如學業和職業學習的外語教學,而後者是指除單純學習外語之外並無應用目的的外語教學。
  • 英語能力明顯弱於他國 我國高校外語教學必須轉型
    根據國際外語教學理論,外語教學可分專門用途英語(ESP)和通用英語(GE)兩大類。前者是指有一定特殊目的如學業和職業學習的外語教學,而後者是指除單純學習外語之外並無應用目的的外語教學。根據不同目的,ESP又可派生出學術英語(EAP)和行業英語(EOP)。
  • 大家宏論|後疫情時代下影視與傳媒類專業線上教學的困境與突破
    引言: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運行基本形態,加速了網際網路+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進程,疫情期間全國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在線教學實踐,全方位實現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
  • 後疫情時代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
    論壇以「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為主題,從基礎教育治理、高等教育治理、在線教育治理、智庫建設與評價、國際教育等五個方面,研討當前在新冠疫情與科技革命的雙重衝擊下,如何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在主旨報告中,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國家督學、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表示,「新時代教育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 英語類專業「金課」建設研討會暨2019年北京市高校英語類專業群...
    >王守仁教授,北京市高校英語類專業群兩委會委員以及來自北京市各高校外國語學院院長、英語專業的負責人和骨幹教師等80多人。同時教師應該反思教學、打磨自己的教學計劃,以實現高質量備課與教學。圓桌論壇結束後,繼續進行的是2019年北京市高校英語類專業群兩委會聯席會議。
  • 聚焦網際網路+,賦能外語教學——外教社2019年暑期全國高校外語教師發展論壇(蘭州第一期)成功舉行
    2019年7月28—31日,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中國外語教材與教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外教社2019年暑期全國高校外語教師發展論壇在蘭州成功舉辦。論壇以"網際網路+賦能外語教學"為主題,邀請到了江南大學董劍橋教授、杭州師範大學李穎教授作學術報告,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王融雪教師作教學分享。來自山東、山西、河北、河南、遼寧等省高校的300多位老師參加了本次論壇。
  • 外語教學法的「後方法」時代
    關鍵詞:外語教學;後方法;Kumaravadivelu 外語教學中的「後方法」 外語教學中的「後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也譯作「後教學法」,指的是20世紀中後期以來西方外語教學研究中出現的從根本上超越傳統「教學法」概念的一種外語教學思想
  • 第三屆新東方在線高校外語教學高峰論壇召開,聚焦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
    5月5日,高校外語教學信息化改革與實踐研討會暨第三屆新東方在線高校外語教學高峰論壇在京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多所高校近百名外語教育領域專家、學者、教學管理者及一線教師悉數到場,掀開外語教學改革新篇章。
  • 揭秘外交部天團「家世」,外語類高校應該怎麼選?
    一般來說,各大外語類高校可以說是外交官的搖籃,例如王毅部長就是畢業於全國八大外國語院校之一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另外像洪磊(現任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畢業的北京語言大學,以及唯一直屬於外交部的外交學院等屬於外語類的王牌大學。
  • 外語教學「後方法」說是一個偽命題
    我了後恐龍時期一樣,但是我們絕不能說人類進入了後動物時代,因為動物這種東西仍然存在,況且人類也是動物。這個淺顯的道理拿到外語教學領域同樣成立。推介者基於各自的立場和觀點,對後方法進行詮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把一個本來用於彰顯時代特徵的標籤又附加以新的範疇定義。粗略歸納一下,除了時間概念(時代)之外,「後方法」還享有如下一些範疇定位:理論:不少推介文章將後方法稱為理論(尚宏,2008;謝賢春,2009;王寶,2009),或教育理論(曾正平,2011)、語言教育理論(陶健敏,2007)、教學理論(劉怡,2011)等等。
  • 十字路口的我國公共外語教學
    因此,作為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必修外語應當是英語,而不是其他語種。當然,非英語專業學生能在學會英語後,再掌握一至兩門關鍵外語,如西班牙語和法語德語等是最理想的。但學外語與購物不同,並非隨手放入購物車那麼輕鬆,並非買入越多越好。搞外語教育必須遵循外語教學規律。在各校公共外語普遍只有8個學分(大約130課時)的情況下,有否在精通一門外語後再有時間和精力去學另一門外語的可能性?
  • 將中國元素貫穿於外語教學全過程
    如何把課程思政貫穿於英語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自然成為新時代高校英語教育者應當思考的緊迫問題。  2018年,《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頒布,成為全國外語類本科專業準入、建設和評價的依據。
  • 二號通知 | 英語專業《教學指南》與一流課程建設論壇 暨廣東省本科高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分指委2020年會
    常小玲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副總編輯5.  張   欣  廣東省本科高校外語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英語專業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院長、教授6.  馮光武  教育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教授7.  謝幼如  廣東省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