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愛是把「雙刃劍」,不想水能覆舟,這7個慣子行為不要做了

2020-12-22 爸媽快來看

文/爸媽快來看

教育孩子一直有著「慣子如s子」一說法,在溺愛的環境下成長儘管孩子會生活得一覽眾山小,但承受能力方面卻非常脆弱、甚至離開家之後連生存都是問題,溺愛孩子同時也會成為教育孩子路上的絆腳石,都說水能載舟也是覆舟教育孩子也是這個理兒。

溺愛孩子儘管會讓孩子生活在鑄造的幸福裡,但現實社會裡是沒有童話世界的夢、也終有醒來的那一天,教育孩子就應該讓他們認清現實,擁有更堅強的心態去面對各種挫折困難,每一個優秀成功人士的背後都會經歷無數磨難,在每一次實踐當中擁有更強大的生存能量。

簡單地說父母的愛就是一把雙刃劍,不想讓孩子在水裡覆舟以下8個溺愛行為就不要再做了:

1、特殊待遇

在優秀的教育裡,父母一定要記住不管孩子是男是女,身體素質強、還是身體素質弱,都不要讓孩子在家庭裡面擁有特殊的待遇,生活困難成長不公的孩子有很多很多,但往往不搞特殊待遇的教育會讓孩子在逆境當中成長的更茁壯一些,曾經有個7、8歲盲女的出鏡視頻觸動了我的內心,這個小姑娘多年來獨自上下學,內心既要承受黑暗的恐懼、又要做好隨時應變不確定因素的危險。

媽媽呢?她只能含著淚水、擔著心偷偷在身後守護著,即便是遇到了危險也忍住不上前幫忙,而是請求陌生路人上前詢問女兒是否需要幫助,這樣的堅持是為了讓孩子更堅強一些,一句「我怕她有了一次依賴後、以後會變得越來越脆弱」瞬間讓人淚奔,不搞特殊待遇可能缺少人情味,但也是符合現實的生存規則,孩子未來到了社會上可不會享受特殊待遇,生活的輕鬆安逸也完全是靠自己實力創造的。

2、當面袒護

如果說不搞特殊待遇是為了讓孩子更堅強一些,那麼不要當面去袒護就是維護孩子更獨立一些了,母雞護小雞這是本能、父母護犢心切也比較常見的無理由溺愛,但護犢心切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合適的時候出鞘還能發揮寶劍的光輝,如果孩子是主要犯錯方的當面袒護就是屬於助紂為孽了,也很容易讓孩子在父母的精心護養下,如溫室裡的花朵一樣經不起風吹雨打。

孩子受委屈、或者在某件事情上被眾人排斥了,作為父母一定要儘可能地選擇旁觀,即便是有心袒護也要體現在讓孩子自己去想辦法挽回對自己有利的場面,比如孩子是主要犯錯方被眾人排斥了,我們要告訴孩子「承認錯誤才是最勇敢的好孩子哦」,讓孩子正面接受自己不想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這就像是方向指引一樣找對方位就會豁然開朗。

3、太輕易滿足

在嬌慣孩子比較常見的慣子行為裡,太輕易滿足孩子很容易讓他們享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輕鬆生活,但生活現實告訴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來都不是生活裡的輕鬆,孩子小的時候有多輕鬆長大之後就有多艱難,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孩子上了大學還不會洗襪子和自理能力。

現實生活中就有一真實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從小是一個學霸,求學履歷也相當豐富,但因為從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成長軌跡,讓這位學霸考研而學校又禁止陪讀的情況下原形畢露,幾乎0基礎的自理能力也很快就被學校「勸退」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不管孩子有多優秀都不要輕易滿足TA,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哪怕一點點小成就都會讓孩子樂滋滋。

4、 「孩子還小」

現實生活中「孩子還小、長大就好」的教育觀念也比較常見,前些日子熱播劇愛的釐米裡的關震雷,就是生活在「孩子還小」的成長軌跡下,每一次闖禍關父關母都像是「被請家長」一樣接受批評,尤其是關父那句「這孩子還小,你多擔待一下」總是讓人忍不住呵呵笑,在現實生活裡從來不會因為你小、你弱就讓著你,相反的是弱者往往被欺負得更緊、淘汰的也更快。

5、央求孩子

除了「孩子還小」的溺愛會讓孩子長不大之外,父母愛得卑微也會讓孩子停留在當下生活裡「不願意」長大,我們可以自我檢討一下,是不是有些父母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為了孩子好會卑微地央求,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是不是「你吃一口嗎?來,聽話」、「寶寶乖,你吃一口,一會我給你買xxx」,這樣的央求看似是為了讓孩子多吃飯、成長得更好一些,實際上在央求下往往愛得卑微、孩子也享受這種被高高抬起的姿態「不願意」長大。

6、害怕哭鬧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個複雜又慪氣的事情,那些說什麼都聽、目光呆滯的孩子往往會更讓父母擔心一些,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在哭鬧、頂嘴和叛逆當中展示他們不一樣的活潑,有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害怕自己的娃哭鬧,實際上這是屬於情緒上的排斥,這種情緒也很難將孩子教育好,甚至在情緒易燥裡孩子還會因此受傷太大,允許孩子哭鬧也就是允許他們散發天性,在獨立堅強裡促使自己的實踐能力越來越優秀。

7、「管家婆」父母

在教育孩子裡您是「管家婆」父母嗎?在如今的「起跑線」標杆裡,越來越多的優秀都是在時間緊綁緊的安排和訓練裡,孩子們的學習甚至比上班都要疲勞、超負荷成長,他們沒有玩、也沒有放鬆的時間,「管家婆」的父母看起來會讓孩子的成長之路更順暢一些,實際上也是在剝奪孩子自由、獨立的權利。

如果說卸下「管家婆」的身份可能很多父母會不放心各種擔心,擔心孩子一步基礎沒打好、就步步落後了,實際上這就是對孩子的一種不信任,不管是生活、成長還是孩子的教育,人比人往往都是能夠氣si人,人無完人、也不可能在人群中真正成為一覽眾山小那樣高高在上的主宰,接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才是生活的安逸,如果我們不卸下「管家婆」的身份又怎能發現孩子的優點呢?

相關焦點

  • 父母的愛是把「雙刃劍」,不想水能覆舟,這7個慣子行為不要做了
    簡單地說父母的愛就是一把雙刃劍,不想讓孩子在水裡覆舟以下8個溺愛行為就不要再做了:1、特殊待遇在優秀的教育裡,父母一定要記住不管孩子是男是女,身體素質強、還是身體素質弱,都不要讓孩子在家庭裡面擁有特殊的待遇,生活困難成長不公的孩子有很多很多,但往往不搞特殊待遇的教育會讓孩子在逆境當中成長的更茁壯一些
  • 許可馨改名許立娜:父母以愛為名的雙刃劍,最終只會害人害己
    通過新聞報導和許可馨自己日常分享我們可以發現,她的父母為她提供了太好的待遇,事件發生後很短時間內,父母就給她準備了5萬美金要她避避風頭,這筆「避風錢」對於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個天文數字。女兒犯下大錯,然而許可馨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 慣子如殺子,3種最常見的慣子行為,家長必看
    沒想到,父親竟然這樣回應:「他還是個孩子,這是我們的家務事,不需要民警幫忙教育了。」你這是什麼態度?他還是個孩子,誰讓你家孩子站這裡礙事的?」假如父母不是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就縱容他的惡,也許有些悲劇可以避免。
  • 慣子如殺子,父母的這些行為容易養出「白眼狼」,現在改還來得及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他們對於孩子的愛自然不會少,可「滿則溢,盈則虧」平時太過嬌慣孩子的話,那就成了溺愛。慣子如殺子,父母的這些行為容易養出「白眼狼」,現在改還來得及孩子是家庭的焦點,看見孩子天真的笑臉自己也會十分開心,父母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寵愛他們,但寵愛並非溺愛,這幾件事情做得太多,對孩子只有傷害:第一件:事事都順著孩子,對他們過度縱容
  • 日本小學生上學第一天,表現刺痛中國父母,慣子如殺子真沒說錯
    男孩自己背上書包,路上遇到鄰居還不忘打個招呼。媽媽目送兒子過馬路上校車,全程沒有插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日本11歲男孩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做事有始有終,還能幫父母分擔家務。都是同齡人,同是開學第一天,為啥孩子的差距能這麼大?
  • 慣子如殺子,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多吃三種苦,越吃越有福
    毛澤東曾在《毛澤東早期文稿》中這樣評價曾國藩:古今中外,愚於近人,獨服曾國藩,創建湘軍,壓制太平天國,這件事做得完美無缺,如果換做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像他這樣智慧。曾國藩不僅名利雙收,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 他一直認為,慣子如殺子,父母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吃三種「苦」,將來才會更加幸福。
  • 李玫瑾:父母的三句話,如同一把「雙刃劍」,刺痛孩子,劃傷父母
    她發現很多人的行為都和孩童時期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由父母的教育方式造成的。這樣下去孩子會產生自卑感和挫敗感,厭倦學習,做什麼事情都畏首畏尾,生怕得到批評。而父母在對孩子說這句話的同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會不如別人?」
  • 慣子如殺子,曾國藩:不想養逆子,就讓娃多吃這三種苦
    important}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孩子是否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必然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良好家風的潛移默化。他一直認為,慣子如殺子,父母不想養逆子,不做家務,從而養成孩子懶散至極的習慣,如不吃「勤」之苦,怎能成就未來的人生。
  • 因坐錯車次,女兒當眾狠踢母親:父母再愛孩子,也別做這三件事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學校。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再愛孩子,這些事也不能做。,慣子如殺子。這就是一味地將孩子擺在第一位的後果。孩子是愛的結晶,但這不意味著孩子可以凌駕在父母之上。真愛孩子,就不要以孩子為中心。
  • 「慣子如殺子」,4個不易察覺的「溺愛」行為,父母都在犯
    美國著名的育兒作家珍妮 艾裡姆曾說:「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提到「教子方法」,就不得不提「溺愛」這個話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天然的,特別是當下,很多家庭大多有1-2個孩子,家裡的大人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子女,生怕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困難。
  • 孩子出現這幾個異常行為,父母別急著批評,那是孩子愛父母的表現
    沒想到,軒軒居然很正經地說:「爸爸說如果我再吃零食,就會變胖,如果再胖,你們就不要我了。我就回房間待著,看不見就不想吃了。」父母們可以留心觀察,比如以下3種異常舉動,都是孩子因為愛父母,需要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的表達。孩子出現這3種異常行為,父母們不要急著批評,這是愛父母的表現1、喜歡纏著父母孩子在家非常喜歡纏著父母,無論父母做什麼,去哪裡都帶著他。
  • 孩子出現這幾個異常行為,父母別急著批評,那是孩子愛父母的表現
    沒想到,軒軒居然很正經地說:「爸爸說如果我再吃零食,就會變胖,如果再胖,你們就不要我了。我就回房間待著,看不見就不想吃了。」孩子出現這3種異常行為,父母們不要急著批評,這是愛父母的表現1、喜歡纏著父母孩子在家非常喜歡纏著父母,無論父母做什麼,去哪裡都帶著他。
  •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這3點做不好,真的會害了孩子啊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 大意是:孩子們不能從小就溺愛,導致孩子的天性就會很自私很任性,「慈母」們始終縱容孩子的任性,沒有教過他們的孩子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 「媽媽就該為我服務」,不知感恩的孩子,多來自父母沒有條件的愛
    趕緊起身給女兒做早點,讓女兒出去給她買點退燒藥。02慣子如殺子,無條件的愛不可取父母對子女的愛太「無私」,導致在子女眼裡,父母必須提供勞力、經濟支持,否則就是不稱職的父母。他們認為,父母就必須隨時隨地為自己服務,但是父母不能對子女提要求,否則就是自私的行為。
  • 「慣子如殺子」,這五種溺愛行為坑了孩子,你可能已中招
    現在一家一個孩子的仍然是有很大的佔比,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 ,都很慣著孩子,孩子的一些行為上就有些霸道。而很多的父母並不覺得怎麼樣,還是一直認為還小,長大就懂事了。所以還要認為長大了就會懂事了這句話嘛?其實這件事看起來挺令人害怕的,一個女孩竟然對自己的母親下手,這是多麼不孝的舉動。
  • 孩子出現這4個特徵,多半是被寵壞的跡象,很多父母卻不以為然
    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很難把握好「寵」的程度,一不小心就會把「寵愛」變「寵溺」。當父母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是寵愛;當父母給孩子的愛太多,範圍太廣,可能就會變成寵溺,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反作用。一、孩子出現這4個特徵,多半是被寵壞的跡象1、情緒失控這些孩子常被父母視為整個家庭的中心,不管家庭條件的好壞,父母都會把最好的一切給孩子,所以,孩子就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如果順著孩子的想法,家中一片祥和,如果違背孩子的想法,孩子很可能隨時爆發壞情緒,動手打人
  • 「無條件的愛」與「愛的邊界」——孩子,這是媽媽給你最好的禮物
    等待了一個小時以後,終於能進去玩了,對他來說所有的職業都是新鮮的,三個小時(下午3-7點)下來,孩子體驗了很多職業:藥童、牧場工人、消防員、機長、警察、記者、電力工人、考古學家、麵點師,體驗了不一樣的職業也學習到很多知識,他的表現可圈可點,老母親感到很欣慰。
  • 孩子「不想做班長」令人吃驚,行為小秘密,父母妙招激發內動力
    原來,鄰居孩子表現很好,進步很大,還很自律,班主任就跟孩子商量做班長,孩子沒答應,班主任又找鄰居媽媽,鄰居媽媽感覺這是個好事就讓孩子答應,孩子不想做,但鄰居媽媽就逼著孩子答應做班長,由此產生了爭執。鄰居媽媽認為,做班長很光榮,還能展示個人魅力,鍛鍊自身,但孩子認為沒意思,不僅僅天天都要什麼都管,還不能自由的玩,太累了。
  • 不想被自己的孩子嫌棄,家長就不要對他們做這樣的行為,快來看
    只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願意在父母面前表現出來的,有時候他們寧願埋藏在心裏面,也不想朝大人吐露自己的心聲,那我想造成這樣的結果出現的原因,不可能只是孩子自己的緣故,和父母平時的所作所為一定脫不開關係的。其實說實話,不想被自己的孩子嫌棄,家長就不要對他們做這樣的行為,快來看。
  • 父母得用好這把「雙刃劍」
    相信很多的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一心想爭第一名的志氣而感動開心與自豪;但是我想告訴家長們的是有必要看到孩子好勝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我們要幫孩子把握好這個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走出誤區。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競爭意識從三歲開始顯現出來,並拿身邊的人作為比較來彰顯自己的不同,以此來獲得成就感。